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支那”源流考 (ZT)
送交者: 楚天行 2006年09月22日09:22:3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支那”源流考

                ·佚 名·

  編者按:新任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用“支那”一詞蔑稱中國後,又辯解說不知“支那”的起源。而他在1996年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曾說,“世界上一般稱貴國為中國,但我則稱其為‘支那’,聽說不可以稱‘支那’,原因是這兩個漢字不太好的緣故。”可見石原是不誠實的,他稱中國為“支那” 是別有用心的。今天發表此文,說明“支那”一詞的含意及其歷史演變,以正視聽。

  詞語作為表達思想的載體,常常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留有歷史變遷的痕跡,“支那”一詞的稱呼也是一樣。據考證,“ 支那”原是“Cina”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

  那爛陀寺東四十驛許,尋弓京伽河(Ganga,即恆河)而下,至密栗伽悉娜寺(本註:唐雲鹿園寺也),此寺不遠有一故寺,但有磚基,厥號支那寺。古老相傳云:是昔室利笈多大王為支那國僧所造(本註:支那即廣州也)。於時有唐僧二十許人,從蜀川道出,王見敬重,遂施此地以充停息,給大村封二十四所,於後唐僧亡沒,村乃割屬餘人,現三村入鹿園寺矣。准量支那寺,至今五百餘年矣。

  成一千三百多年前已經用支那一詞,唐三藏更稱大唐為支那國。

  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 “支那”、“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支那”、“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 震旦”,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與中國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人使用漢字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受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影響極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隨著中國王朝的更迭,對中國的稱呼主要有“唐國”、“大宋”、“大明”、“清國”等。

  Cina進入日本後,大多數音譯為“支那”。日本辭書《廣辭苑》解,“支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人用“支那” 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在1888年印刷的日軍必讀的《宇內混同秘策》一書中用“支那”指稱中國,並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中國人,但“支那”一詞尚未直接與對中國的歧視聯繫在一起。

  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 “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 ” 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甚至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荷蘭字典中,對“支那”的解釋是:“支那,即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對“支那”的解釋也大同小異。

  日本等外國用“支那”蔑稱中國,在海外的華僑中引起強烈反感。有些留學生和華僑投書日本報紙,要求日本人不要再用“支那”一詞,改用“中國”,並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國號稱謂的爭論。1908年,印尼華僑曾向統治印尼的荷蘭殖民當局提出抗議,反對“支那”的侮辱性稱呼。在中日簽訂二十一條、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後,中國國內爆發了更為強烈的抗議“支那”蔑稱的運動。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要求不要把中國稱為“支那”,但遭到日本的拒絕。到1930年,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治會議鑑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 ‘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日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係,故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ic of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國”為“中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支那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支那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許再用“支那”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出避免使用 “支那”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支那之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鑑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二戰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支那”逐漸變成死詞,不再使用。但日本社會上,至今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仍故意稱中國為“支那”;極個別人把麵條叫成“支那面”。日本出版的一些地圖上把中國東海叫成“東支那海”(只不過把“支那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寫),廣大僑胞對此極為反感。有位在東京開飯館的僑胞為要求取消“支那”稱呼,數十年如一日不懈抗爭,他在餐館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憤寫下敬白:“……如果有人把中國叫‘支那’,將使我們回憶起日本侵略中國,侮辱中國人的那段歷史……”有人憤怒地質問說:把中國叫成“支那”,如同過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東方人把日本稱呼“倭”,為什麼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

  日本人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支那”稱呼為自己辯解。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支那”一詞,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於“支那”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但從1905年後,“支那”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支那” 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命者,他認為“支那”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支那”指清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