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漢擊匈奴完整版本 盪氣迴腸,精彩
送交者: shicl 2007年05月30日08:50:01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漢擊匈奴完整版本 盪氣迴腸,精彩

中美商城 www. 跨洋短信 盛裝登場

海外任何國家,美國,加拿大,歐洲,亞洲,澳洲,均可購買使用。

5月21~6月10日特價:有效用戶註冊,送10條試用。

購物滿US$20,送20條,
購物滿US$30,送30條,
購物滿US$40,送40條,
........
5大亮點,絕對最新、最炫,最實惠的服務。
*************************************************
1 只要註冊新用戶,自動贈送10條跨洋短信;購買短信充值卡,瞬時自助開通;
2 全面支持中國大陸三大移動終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網通;
3 您的郵箱和中國大陸手機用戶互通,商城獨創技術,用您的郵箱收發短信;
4 支持超長字符,暢所欲言;短信從此可以不再“短”。
5 每條最低2.7美分,鄭重承諾,迄今,是海外同類服務的最低價格。
*************************************************

中美商城 www.

漢擊匈奴(一)

前言

地球上歐亞大草原綿延一萬五千公里,它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多瑙河,在這片廣闊的豐茂草原上生長着眾多的游牧民族,其中以生活在中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匈奴力量最強大、地域最廣闊、統治最長久。

匈奴作為草原文明的世襲代表--是古今中外最強大的入侵者,它們兇悍異常、野蠻成性、以搶掠殺戮為民族生存手段,給歐亞農耕文明帶來了極端威脅。在亞洲,匈奴引發了歷史悠久,規模巨大,雙方損失慘重的漢匈之戰,而後,匈奴的後裔們,先後轉化為鮮卑、突厥、契丹、党項、女真、蒙古、後金,對中原漢族進行征戰與統治,最終被漢族擊敗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歐洲,勢力衰敗的匈奴竟然發動了瘋狂的軍事攻擊,給歐洲造成了空前的混亂,它們揮舞着上地之鞭,騎着醜陋的小馬,橫掃歐洲大陸,引發了民族大遷移,並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在人類的歷史的長河中,農耕文明徹底擊敗草原文明的戰爭僅僅有兩次,這就是漢擊匈奴和唐退突厥,即使這樣的勝利也是在長達五千年中國征戰史的奠基下形成的。由此可見,文明戰勝野蠻,抵抗戰勝侵略的必由之路來臨的是多麼的漫長和不易。即使只勝利了兩次,中華民族也可說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善戰的民族,它足以傲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徹底駁斥某些偽專家:漢族不戰而勝的民族同化論)
(徹底駁斥某些偽專家:漢族以多勝少的非對等戰爭論)
(徹底駁斥某些偽專家:漢族和親歲幣政策是苟且偷生論)
(徹底駁斥某些偽專家:蒙古草原民族是非我中華民族論)
(徹底駁斥某些偽專家:狼性的適者生存論)

文獻節選自數十位中外權威史學者的著作,串連修飾性詞語則由本人杜撰。

網友支持回帖10個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繼續寫下去。


漢擊匈奴(二)
匈奴前史
匈奴-發音急讀是“胡”,原義“人或居民、土民”的意思,草原語是“天帝之子”。
匈奴在中國歷史上的稱謂多達三十餘種之多,主要由以下稱呼:
遠古時代-黃帝時期匈奴稱“葷粥”。(音:熏育)
上古時代-堯舜時期“葷粥”、“山戎”、“獫狁”。(音:險允)
夏朝-葷粥。
商朝-鬼方。
西周-混夷、獫狁。
春秋-戎狄。
戰國-胡、匈奴。

中華民族是炎黃的子孫。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他是少典之子。炎帝-古代姜姓,號烈山氏,是黃帝同父異母的兄弟。炎帝屬於仰韶文化,分布在河南、山西、陝西、湖北一帶。黃帝屬於紅山文化,分布在內蒙古那斯台紅山一帶。黃帝率領部族由西向東挺進,和各地其他部族發生衝突,於是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在河北阪泉黃帝擊敗併兼併了勢力衰落的炎帝部落,在河北涿鹿擒殺了帶領百蠻試圖北上爭霸的蚩尤,於是黃帝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被尊稱為天子。當時匈奴隸屬炎帝部落,稱為“葷粥”。炎帝戰敗後,葷粥人沒有體會到政治權利更迭的意義,不服管教,冒然與黃帝族開戰,結果葷粥人戰敗逃往北方,與中原斷絕聯繫。《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由此可見,匈奴也是我中華民族的一員,匈奴族與華夏族的戰爭早在五千年就展開了,而且是我們本國內部的民族衝突。可惜這是兩種文明的競爭,戰爭根本無法避免,一打就是五千年,雙方的付出的代價是無法估量的。

堯舜時代以德服人,華夏族繁榮興起,匈奴不敢與華夏族正面接觸。
到了大禹時期,強化王權統治,設九州,列五服。五服:甸、侯、綏、要、荒。甸、侯指中央權利;綏指地方權利;要、荒指邊疆權利。五服要時刻服從王權的統治,並按制度向中央納貢賦役。這種邊疆意識,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起到了重大意義。在禹王的大時代,葷粥雖屬蠻荒,但仍能納貢稱臣,與夏朝保持着不冷不熱的關係。
商湯滅夏後,夏桀的兒子淳維帶領族人逃往夏朝最後的北方領地,融入草原文明,被後人稱為葷粥。可見,匈奴族的血液里也是充滿着漢族的成分。進入商朝,匈奴人口增長,勢力範圍需要擴展,開始與商朝發生邊境衝突。《易經。未濟》中記載,殷王武丁以雷霆萬鈞之勢經過三年苦戰,擊潰鬼方。武丁是商朝的中興君主,曾南擊荊蠻,北伐鬼方。這樣的威威君主還要三年才能打敗敵人,可見匈奴在勢力萌動期就已經是很厲害的邊患強敵了。

文獻節選自數十位中外權威史學者的著作,串連修飾性詞語則由本人杜撰。

網友支持回帖10個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繼續寫下去。


漢擊匈奴(三)
烽火戲諸侯-西周、春秋時代
周朝的始祖是姜媛,她踐“巨人跡”感而生子。起初年輕的母親想拋棄這個不祥之子,所以取名棄,號后稷,姬姓。后稷的兒子不窟在夏朝遭到政治迫害失去官職,曾經逃往戎狄地區躲避了一段時間。可見周朝的先人們是與匈奴人混居在一起的,並已經受到戎狄的威脅。不窟的孫子公劉執政時期,戎狄不斷騷擾破壞農業生產,公劉無奈,被迫帶領周族人遷居到豳(音:彬)地生活。
過了九世到周族太王時期,戎狄再次武力入侵周族土地要挾財物,太王給予戎狄財物後,他們毫無信譽繼續搶掠。周族百姓打算興兵武力抵抗,太王不願意看到雙方死傷慘重,無條件地放棄經營了三百多年的領地,帶領百姓遷往岐山定居。與其說周人有謙讓之風,不如說實力不濟,無力抵抗戎狄的入侵罷了。
周族的先輩到了殷商(武乙-太丁)時代實力逐漸強大,開始有步驟的反擊戎狄。
有記錄的戰爭有五次: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討伐鬼戎,俘獲十二個狄王。
太丁二年,周人討伐燕京的戎狄,周人被打敗。
太丁四年,周人討伐余無的戎狄,獲得勝利。
太丁七年,周人討伐始乎的戎狄,獲得勝利。
太丁十一年,周人討伐翳徒的戎狄,獲得勝利。

四勝一負的戰績值得炫耀,周族人基本解決了西北邊患問題,準備東進奪取商紂天下。文王姬昌繼位後四處征戰藉以削弱紂王羽翼,但他在東進前夕仍然對戎狄部落不放心,率兵在密須(今:甘肅靈台)大敗犬戎。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依仗滅商的兵威,放逐戎狄部落在涇、洛之北生存,按時進貢,執行荒服政策。
然而和平是短暫的,周康王二十五年,鬼方與周朝再次激戰。周朝獲得全勝,俘獲鬼方一萬三千八十一人,酋長四人,以及大量牲畜。為紀念這次偉大的戰爭,周朝王室貴族在鑄造的《小盂鼎》上,銘刻了祭文。周穆王姬滿時期,周朝走向衰敗,但姬滿仍能主動進攻犬戎,俘獲五個王,得到四隻白狼四隻白鹿,將犬戎部眾放逐到今太原北部後,大勝而歸。
穆王駕崩,王室力量日漸衰弱,宣王繼位,獫狁的進攻加劇了。《詩經。小雅。採薇》篇記載:“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大意是:“沒有室沒有家,因為獫狁的緣故。無法安居,因為獫狁的緣故”。
強敵入侵,宣王派赫赫有名的南仲屯兵朔方,也曾派重臣兮伯吉父反攻太原地區。然而戰爭連綿不斷,王師和諸侯的分散出擊敗多勝少。到了宣王三十九年,王師與戎狄在千畝決戰,周朝戰敗。千畝:地名,是周朝王室的“公田”所在地,證明戎狄的勢力已經接近都城,西周王室已經在渭水流域難以立足了。
宣王駕崩後,幽王繼位。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連年旱災,地震不斷,邊境空虛。然周幽王依舊驕奢淫逸,沉溺於女色之中。他寵愛褒姒(音:似),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歷史鬧劇,廢掉申王后和太子,另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政治上的拋棄和禮教上的背離,已經使娘家人申侯大為不滿,幽王卻又來討伐申國,於是引發申侯的叛亂。申侯聯合繒以及犬戎偷襲京師,遺憾的是這次諸侯們沒有來,幽王在驪山被亂軍殺死,美人褒姒被蠻族擄走,西周滅亡。
平王繼位後,無力驅逐犬戎,幸好地位低賤的秦襄公以及有高貴王室血統的晉文侯出兵相救,為周平王度過危機。平王不敢返回舊都,就將河西與歧西的無主土地贈給兩位諸侯,遷都雒邑(洛陽),隨着東周的建立中國進入了春秋時代。
東周的國王們,安於現狀不思中興,寄於諸侯的羽翼之下苟延殘喘,行事要看諸侯的眼色很不舒服。周襄王想要討伐不聽話的鄭國,但自己沒有實力,於是迎娶戎狄公主為王后以示恩寵,戎狄大首領心領神會馬上調動兵馬攻打鄭國。後來襄王恥於立戎狄女為王后,乾脆廢掉了這位戎狄王后。天下女人的忿恨是一樣的,失寵的廢后聯合政治上同樣失勢的襄王后母(惠王后及其兒子子帶)作內應,開門放戎狄入都城,襄王出逃,子帶被立為周王(除戎狄外,無諸侯承認)。襄王率政府官員在外四處流亡,可諸侯皆不敢於戎狄開戰。當時晉文公剛剛繼位想建立不世霸業,於是興師討伐戎狄,大獲全勝,誅殺偽周天子子帶,迎襄王還都。戎狄遭受重創,實力有所下降,多年不敢插手中原事務,但小規模的搶掠時有發生。中原各個諸侯忙於爭霸,相互兼併,把周王室早已拋到腦後,至於邊陲荒野的蠻族更是無暇顧及,所以春秋時期匈奴族的歷史記述甚少。
在匈奴的發展時期,儘管實力不強大,依然與周朝進行長期戰爭,並在周朝王室衰敗時,依靠機會兩次攻陷都城,給周王室帶來沉重的打擊。

文獻節選自數十位中外權威史學者的著作,串連修飾性詞語則由本人杜撰。

網友支持回帖10個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繼續寫下去。

漢擊匈奴(四)
七雄爭霸-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交替時期,西線的義渠部落和東線的山戎部落成為主要邊患。義渠常常入侵秦國邊境,山戎不僅攻擊燕國,甚至越過燕國進攻齊國,迫使齊桓公北伐,山戎敗逃。三個邊患嚴重的國家,燕趙秦開始修築工事抵禦入侵,這是長城的前身。
在戰國時期,匈奴人首先遭到秦國的重創。公元前272年,義渠首領覲見秦王,與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私通,並生了兩子。後來宣太后在甘泉宮誘殺義渠首領,發兵奪取義渠部落的全部土地,不僅剷除了秦國的邊患,而且擴張了國土。宣太后雖然是出了名的風流寡婦,但她已有終身的情人魏丑夫(太后死時讓魏丑夫殉葬),估計她與義渠首領私通是假,色誘其放棄秦昭王的護衛“獨自到甘泉宮相會”斬殺是真。中國歷史上專權的女人名聲都不好,潑的髒水無一例外都是淫亂宮闈,因為這是女人的死穴,想象武則天七十歲還被描繪成“玩弄男寵”的樣子,宣太后的六十歲“私通生子”那就只能算是小兒科了。
其次是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無異於今天的改革開放,他??煩,築長城要塞,設立雲中、雁門、代郡,將趙國鍛造成一個軍事強國,於是李牧登場了。李牧打敗東胡、林胡,大破匈奴殺傷十餘萬騎,向南逼迫韓國、魏國與趙國親近,在河北藁城擊潰不可一世的秦軍,被封為武安君。李牧沒有戰死沙場,卻被多疑的趙王殺害,數千年來中外名將大多如此。

文獻節選自數十位中外權威史學者的著作,串連修飾性詞語則由本人杜撰。

網友支持回帖10個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繼續寫下去。

漢擊匈奴(五)
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剛剛一統中華,就將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在一起防範匈奴。
始皇二十六年召集群臣商議北擊匈奴的國事,丞相李斯在廟堂之上百官面前進行了如下演說:“匈奴沒有城池居住,沒有財富可以保護,靠遷徙放牧而生,很難將其制服。如果派輕騎兵速戰速決,糧草必然會不夠,如果帶領輜重大兵壓境,又會因為物資繁重,追擊不上匈奴。秦朝得到匈奴蠻荒土地後並不能產生效益,俘獲的匈奴民眾也不能被朝廷驅使,殺光這麼多匈奴民眾,不是陛下所願意看到的事情。勞師遠征,消耗朝廷的力量卻使匈奴人高興,不是長久的計策”。
李斯的諫言是片面的,他只是就事論事地評價攻打匈奴的困難和付出的代價,無視歷史上匈奴屢次入侵對華夏族造成的嚴重傷害,忽略了戰勝匈奴的重大歷史意義。當時李斯權傾朝野,深受始皇寵信,況且國家大統秦兵善戰,匈奴人不敢輕易挑釁,邊境相對安定,於是李斯的意見被採納了。
始皇三十二年,燕人盧生自海外求仙歸來,獻圖讖“亡秦者胡也”。始皇一是:考慮到千秋萬代的大業;二是:巡視邊關後感覺形勢不樂觀對李斯的建議有些後悔;三是:終於有了說服群臣的戰爭藉口,於是派名將蒙恬發兵三十萬攻擊匈奴。

秦朝是崇尚猛士的樂園,粗魯的華夏武士們手握環刀長戈,身背秦弓韓弩,以梟首獲級為快意,以建功立業為夢想,在善戰的蒙恬將軍的指揮下,以車兵和步兵為主力,輕而易舉的擊潰了強大的匈奴頭曼單于的騎兵軍團。收復河南與榆中地區,次年收復高闕,直抵陰山建九原郡(占領了最重要的河套地區)。“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史記。匈奴列傳》。
始皇徵發囚徒充實募卒,向邊境移民三萬戶促進生產,建萬里長城以為屏障,派長子扶蘇到蒙恬處歷練,用心可謂良苦。可計劃趕不上變化,始皇駕崩在出巡的路上,趙高與李斯進行政治合流,逼迫扶蘇先行自殺,等到蒙恬接到矯詔後已經沒有了擁兵爭位的理由,蒙恬恥於背負叛逆的罪名悲憤自盡,歷史從此進入新的一頁。
前秦時期,匈奴人通過兼併戰爭逐漸由一盤散沙匯合成一個匈奴族的國家。始皇帝時,匈奴首領正式稱為單于。單于是簡稱,全稱為“撐犁孤塗”單于,“撐犁孤塗”是天子的意思,“單于”是廣大的意思。第一代單于是頭曼。單于頭曼三面受敵,西面有大月氏,東面有東胡,南面有強秦,頭曼遭到蒙恬攻擊以後,損失慘重,又擔心東西兩翼受到襲擊,乾脆逃往大漠北方去了。
頭曼的王子叫冒頓(音:莫獨)。頭曼寵愛小兒子想廢掉冒頓,就把冒頓送到月支國當人質,隨即攻擊了月支國。人質必須要被殺掉,冒頓雖然懷恨父親但仍單騎逃回了匈奴。至於他怎樣用響箭射死頭曼,殺光後母、兄弟奪取王位,想必讀者了解詳細這裡不必多說。
反正冒頓以狠毒狼性著稱,他麻痹並消滅東胡,趕跑強盛的月支國,吞併了樓煩、白羊等匈奴旁支,又向北征服了更加野蠻的渾庾、屈射、丁零、高昆、薪犁等國家,建立了一個橫跨大漠南北,西至中亞,東至朝鮮半島的龐大帝國。在冒頓“引弓之民,併為一家”的意識形態下,草原游牧民族被迫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民族共同體,既有匈奴漢人等黃種人,也有來自西域的白種人。冒頓利用龐大的奴隸制國家機器,對內殘酷壓迫統治下的各族人民,對外推行民族霸權主義,不斷發動軍事攻擊,使無數弱小部族被迫臣服納入匈奴的勢力範圍。在匈奴的全盛時期,擁有控弦之士三十萬,被僥倖殘存的西域諸國稱為“恐怖的百蠻大國”。
秦末天下大亂,前出草原的募卒和邊民一鬨而散,冒頓率領部眾順利返回了河套地區,在東西漫長的邊境線上進行搶掠。此時楚漢相爭進入高潮,駐守長城的秦國邊將們完全處於被拋棄的境地,軍事上沒有救援,經濟上毫無補給,政治上也不知道劉邦項羽最終誰會掌握中央政權,可貴的是秦國將士依然沒有忘記抵抗匈奴的職責,所以匈奴也只是在幾個容易攻擊的地區得手而已,沒有深入中原腹地。

文獻節選自數十位中外權威史學者的著作,串連修飾性詞語則由本人杜撰。

網友支持回帖10個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繼續寫下去。

漢擊匈奴(六)
秦末漢初的匈奴風俗
早期的葷粥、鬼方、獫狁的習俗已經無法探究,秦末漢初時期匈奴的風俗通過史書可以略之大概:
匈奴沒有文字書籍,單于與貴族通過口頭約定進行立法、行事。

匈奴青壯年吃最肥美的食物,老弱者吃他們的剩食,重視強健,輕視病弱。

單于代表族人每天早晨要敬拜太陽,夜晚要敬拜月亮。

喪葬不起墳,不種樹,單于死後要殉葬,妻妾近臣有時殉葬多達百人。

匈奴人頭部披散或編結為辮,乃索頭部落(有髮辮)的始祖,一直延續到滿清。

實行繼婚制,父親死了兒子娶父親的妻妾,兄弟死了其他兄弟分娶他的妻妾,單于家族也不例外,皇帝要求嫁出的漢族公主也要入鄉隨俗。

法律簡單,小罪用刀刺面,重罪一律處死;對貴族拔刀一尺即是死罪;草原民族最恨盜竊,犯盜竊罪罰沒全部家產,家屬也要淪為奴隸;犯人監禁期限最長為十天,所以整個國家沒有幾個犯人。

平時匈奴人放牧遊獵為生,發生戰爭全民皆兵。以刀、矛為近身武器,弓箭嫻熟可以射殺兩百步以內的所有目標。戰鬥順利時,全力殺戮搶掠,失利時作鳥獸散,不以失敗為羞恥。
作戰看星象,月圓時進攻,月虧時退兵。殺掉一人獎勵一壺酒,搶到戰利品歸自己,掠奪的人口成為自己的奴隸。戰鬥中誰把戰死的匈奴兵屍體帶回營地,就可以分享死者的全部財產。

戰局不利,匈奴人化整為零四散奔逃,讓敵人無法殲滅匈奴主力。敵人如果窮追不捨,單于就帶領主力部隊逃往大漠深處躲避兵鋒,利用草原殘酷的自然條件跟你周旋,直到拖跨敵人的部隊,等到敵人沒糧沒草沒水陷入絕境時,再利用風沙或暴風雪天氣將敵人全部殲滅。


文獻節選自數十位中外權威史學者的著作,串連修飾性詞語則由本人杜撰。

網友支持回帖20個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繼續寫下去。

漢擊匈奴(七)
大風歌-劉邦時代“和親誓盟”政策
劉邦天生就是當皇帝的材料,不然不會有那麼多聰明的追隨者幫他一起打天下。劉邦出身寒門,連個字也沒有(張良是亡國的韓國貴族可以有字,所以字:子房)。劉邦一介亭長,掌管地方治安,自然讀書不多,但也決不是不學無術的流氓皇帝。呂后的父親眼力好,將漂亮女兒嫁給了窮光蛋劉邦,也算是投資成功,至少比呂不韋境界要高。

秦末農民起義人口銳減,項羽坑殺秦國三十萬降卒以後,失去人心,秦國殘軍(對劉邦放棄抵抗)與楚軍相互進行報復性屠城、殺降的戰爭,又使人口減少許多,到楚漢相爭結束西漢建立時,人口只剩下幾百萬,社會財富付之一炬,經濟全面崩潰。

其他的開國皇帝一旦取得天下,大多馬放南山,坐享富貴。劉邦十分不幸,北方的冒頓單于創立的大匈奴國正處於實力最盛期,兵力強大而且人口並不必西漢少。匈奴不僅騷擾邊境,而且通過政治、軍事影響力對西漢的地方首領進行脅迫和收買。西漢早期的地方統治者(異姓王),都是六國遺少,多少對復國抱有幻想,加上劉邦監察嚴厲,稍有微辭就要拘捕,因此變節投敵者很多。這一時期中國政治流亡者中間流傳一句話:“不北走胡,則南走越耳”。韓王劉信、燕王盧綰、代郡陳郗,先後以匈奴為自己撐腰背叛西漢。

公元前200,劉邦建國才兩年,冒頓單于包圍代郡首府馬邑,救兵無法快速趕到,已經有政治污點的韓王信感覺堅守不住,又被單于脅迫利誘終於叛國投敵。匈奴人得寸進尺,索性長驅直入南下攻擊晉陽(太原)。劉邦率三十二萬兵力北上反擊,匈奴初戰失利,向北方撤退。漢軍企圖一舉消滅匈奴主力,不顧疲勞一直追擊匈奴到達平城(山西大同)。恰巧北方天降暴風雪,漢軍缺乏後勤準備,凍傷較多。劉邦殺的性起,不願被疲憊的步兵拖累而失掉戰果,率少量精銳輕騎兵冒進追擊。冒頓單于召集健卒四十萬將劉邦包圍在白登山。劉邦被圍七日,凍餓交加,包圍圈外面的各路漢軍也沒有衝破匈奴的防線。幸好陳平暗中重賄並挑撥閼氏,叛軍韓王信的兩個將軍王黃、趙利沒有按時與單于會師,再加上漢軍步兵陸續趕到,兵力上單于已失去優勢,所以雙方和談成功單于退走。

劉邦感到國力空虛百廢待興,形勢上根本不允許再爆發大規模戰爭了。劉敬建議“和親誓盟政策”,締結婚姻換取和平,迅速恢復國家力量。呂后當然不會讓自己的魯元公主嫁過去,劉邦只好將庶人的女兒認作公主遠嫁匈奴。從西漢建立到武帝初年一共與匈奴和親九次。

漢初的“和親誓盟政策”是以弱對強的外交手段,是無奈的權宜之計,但也是一項重大創造,與現在的和平崛起很相似。起初和親效果並不理想,戰爭時斷時續。武帝軍事大進攻以後,到昭帝、宣帝時期,匈奴力量已經處於“假、大、空”了,和親一度成為匈奴人獲得喘息的機會。元帝時期王昭君的出塞,已經是匈奴為求生存一廂情願的求婚了,國家實力的強弱易位使和親政策也轉化成為對少數民族的安撫政策了。
(大家有時候看到中國在對外關係上忍辱負重,也不要過多指責。)

國力懦弱的時候送女子到敵國和親,的確是示弱表現和無奈之舉。一個弱女子的自我犧牲,可以使多少邊關將士和百姓得以生存,可以使多少田地不被荒蕪,她們在草原的王帳里每存在一天,就可以讓國家積蓄多少力量,她們的這些功業誰也無法計算出來。
遠嫁的冒牌公主們大多出身寒微,卻也跟邊關將士一樣,肩負重大使命,為國捐軀。雖然公主們在匈奴國土各有天命,但她們識大體,懂得自己存在的意義,處處為祖國着想,可以說她們的生命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都是偉大的。

從古至今(真正的)歷史學家,傑出的政治家,威武的中華君主??到嘆息,她們的功績得到了大家的全面肯定,對她們的美德歷朝大多褒獎有餘,她們的事跡被民間廣為歌頌。她們嫁到單于家族生兒育女,為了自己子女的幸福,在政治上有時難免犯錯,漢族歷朝的帝王以及史學家一般不予批評。

劉敬的“和親誓盟政策”開啟了處理邊疆民族關係的先河。從長遠看,它有效的促進了各民族的和諧與團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民族交流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先進的民族政策被後世開明君主紛紛仿效,其中效果最為理想的是唐代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她們依託祖國的富強憑藉自己的智慧,將吐蕃的版圖納入了中國的勢力範圍(從此中國擁有青藏高原)。吐蕃雖與唐朝時常激戰,但在唐朝衰敗的時候,漢化的吐蕃沒有忘記唐朝的恩惠,抵擋住了黑衣大食的攻勢,將伊斯蘭文明的滲透徹底御於國門之外,所以說藏族人民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為中國的統一作出過巨大貢獻。

春秋時期,華夷界限分明,諸侯娶少數民族美女為妻妾的較少。西漢以後,由於漢朝皇家“和親”有了表率,漢胡通婚加快。野蠻與文明,力量與智慧的相互結合,在同化的過程中又產生新的異化,這使北方人種不斷得到優化,遺傳基因更強大更複雜。具體表現為:普通匈奴男女十分願意跟漢族通婚,傳達出匈奴人民追求文明的渴望。倒是匈奴貴族利益集團自己有些小家子氣,害怕後代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頑固的推行漢胡分治政策。可他們忘記了最高統治者單于以及那些掌握實權的左右賢王們,基本上已經是通婚的產物了。

文獻節選自數十位中外權威史學者的著作,串連修飾性詞語則由本人杜撰。

網友支持回帖20個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繼續寫下去。

漢擊匈奴(八)
文景之治-兩位傑出的人才
漢文帝-劉恆,即位的時候,單于冒頓已經擊敗月支國,徹底占領河西走廊,在戰略上完成了對漢朝西、北兩面夾擊包圍。冒頓自持強悍,向漢朝提出新的經濟條件,在給漢文帝的國書中自稱“天所立匈奴大單于”,一個天,一個大,言辭傲慢無禮,威脅成份十足。漢朝群臣不堪侮辱願意同匈奴開戰。當時文帝以輕徭薄賦,休兵養民為基本國策,感到國力不強沒有必勝把握,決定忍辱負重接受匈奴的條件,增加送給單于的財物數量。

冒頓當年死去,兒子稽粥上台,稱為“老上單于”。此時和親的漢使已經到達匈奴,於是立漢朝公主為老上單于的閼支。老上單于經歷“掌權-和親”兩件大事以後,飄飄然妄乎所以,給文帝的信中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比老爹冒頓的稱謂還要尊貴。漢文帝忍氣吞聲,回信與寫給冒頓的內容一樣,稱“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老上單于剛剛和親,多餘的精力無法向漢朝發泄,就繼續攻打已經逃往伊犁河谷的月支國,俘獲月支國王並將其腦袋砍下來當酒杯,月支人從此徹底喪失抵抗的勇氣,讓出肥沃的草場舉國遷徙。曾經擁兵數十萬的大月支國一度銷聲匿跡,直到數十年後張騫才找到它。

老上單于擊敗月支以後,背信棄義開始騷擾邊境。漢文帝十四年,老上單于發兵十四萬入侵朝那、蕭關地區,北地都尉英勇殉國。匈奴搶掠人畜甚多,單于貪心不足繼續引兵南下,火燒中宮,游擊斥侯甚至前出到漢朝的夏宮-甘泉宮附近。
文帝則委任:中尉-周舍,郎中將-張武,陳兵十萬防護京師。
另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簌為北地將軍,降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分路出擊反攻匈奴。老上單于搶掠之後迅速返回塞外,漢軍追逐匈奴人到邊境後也沒有深入,所以沒有殺傷太多敵人。

老上單于搶掠很多傷亡較少,認為漢朝不過如此日漸驕傲,所以年年入侵邊疆,掠擄的民眾少則數百,多則近萬,以雲中和遼東地區禍害最重。漢軍兵到,匈奴即還塞北,漢朝感到十分被動,於是遣使節出使匈奴質問單于,老上單于知道自己理虧,也遣使帶上禮物答謝親家漢朝,並願意繼續和親。

文景之治時期出了兩個優秀人才,文有賈宜,武有周亞夫。

賈宜是洛陽人,才學出眾,對事物的看法清晰透徹,並且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他寫的《過秦論》是曠古奇文,成為歷代統治者必讀的文章。賈宜向文帝上書《陳政事疏》史稱《治安策》,也是一篇才華橫溢的美文。文章在針對匈奴部分,批評了文帝軟弱、不抵抗的外交手段,讓國家蒙羞,讓百姓塗炭。

賈宜文章憤慨之處,其實也正是文帝內心痛苦之源。賈宜年紀輕輕白板書生一個,不在其政不知道內憂外患處世的艱難,偏偏文帝這個人遇事總能沉的住氣,喜歡默默無聞,治國從不汲汲一時,眼光放的很長遠,施政剛毅而有遠謀。賈宜的文章雖然是事實(匈奴部分),但匈奴亦不能撼動漢朝的統治,賈宜沒有在邊塞百姓中生活過,更沒有深入部隊了解匈奴戰法,所以文章多少有些書生論政危言聳聽,意氣十足不切實際。

文帝看重賈宜的愛國熱情以及政治潛能,雖然賈宜犯上該殺,但卻在一年之中將這個二十出頭的書生官升至太中大夫。後來文帝故意找了個茬,一下將賈宜發配到長沙王手下當太傅(閒差)去了。賈宜比較激進,看不出以退為進政治歷練的道理,在任上鬱鬱而終,辜負了文帝的培養。

賈宜的處世之道不如韓安國,想想韓安國被發配當梁王長史以後處境是多麼困難。一方面是景帝對弟弟梁王的不放心;一方面是梁王的飛揚跋扈揮金如土惡行不斷;一方面是念念不忘讓梁王也過把皇帝癮的慈母竇太后;一方面是對長安毫不買帳的吳王父子,各個方面都要顧及。韓安國把自己的小主子梁王伺候的無比舒適,為他剷除了多少宮廷是非,可他在吳楚七國之亂時,脅迫梁王以寡敵眾冒死抵禦叛軍,把自己絕對的忠誠獻給了景帝。馬邑之圍單于逃脫包圍圈,全殲敵軍成為泡影,王恢等人不知所措,只有韓安國知道要追擊敵人爭取斬獲,可見他融會變通的功夫不僅僅用在政治上,在軍事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都是忠臣,都是下放改造,一個才華橫溢卻鬱鬱寡歡客死他鄉,一個貌似平庸卻化不可為為可為,蒼天可真會造化弄人啊。

周亞夫是開國元勛周勃的次子。周亞夫在河內當太守的時候,當地著名相師許負(一名老太太)說:“三年封侯,八年為相,位極人臣把持國秉,九年而餓死”。周亞夫不是嫡子已經失去繼承權,所以根本不信。三年後,哥哥周勝之犯罪被殺,周家的侯爵讓他繼承了,被封為條侯。周亞夫沒有傳承周勃的政治天分,喜歡軍旅生活,駐細柳營於霸上,因為治軍有方被文帝臨終前選為景帝的顧命大臣。周亞夫確實能打仗,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後升任丞相。

當栗妃倒台後,美人王皇后入主東宮,景帝想給低賤的王家抬抬級,周亞夫墨守陳規拒絕讓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讓景帝在百官面前很失面子。當景帝給“彘兒”改名劉徹(透徹的意思)以後,全朝野的人都知道栗太子要被廢了,跟栗家非親非故的周亞夫卻頑固地表示反對。筷子事件以後,聲威震主的周亞夫被排擠出政治核心,在家賦閒。兒子為他造墳墓時私自選取了一些精銳兵器,有人告密,於是周亞夫以“私藏陰兵”罪下獄。

當年劉邦讓周勃入獄、出獄就像兩個人唱的雙簧,周勃連鞋都沒穿滿頭污穢就去謝恩,劉邦哈哈一笑,氣也出了,周勃也官復原職了,雙方誰也沒有損失什麼。蘇軾、范仲淹、劉庸、紀曉嵐等人都被流放或下獄,沒見誰真倒過霉。周亞夫但凡有一點家父的智慧和涵養,景帝也會放過他。可惜武將出身的他連句軟話也不肯說,在獄中絕食而死。周亞夫害了自己的家人,害了景帝的名聲,更使漢朝在進攻匈奴前就失去一位名將。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郝柏村憶同胞打同胞最後惡戰
2006: 閒談共產黨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