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如果這是宋史 (七十五)
送交者: ZTer 2009年02月25日05:13:2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東京開封城,美得就像一個夢。大宋至今立國己過70年,漢民族勃然復興,己經把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個天堂。據考證,此時人口在1萬以下的城鎮,共有3000多個;在1萬與10萬之間的,北宋不會少於1000個;超過10萬以上的超級大城,不會少於6個。   比如風光旖旎的蘇州、富饒錦繡的成都、位於南北東西交叉口上的交通樞紐的鄂州以及西京洛陽、北京大名。但所有這些,都遠遠不及京都開封。   偉大的開封城,它的人口至少超過100萬!而它的繁華,就由上面所說的所有城市來供給,其中最主要的生存命脈,就是四條運河――汴河、蔡河、五丈河,廣濟河(又名金水河)。每年由它們從南方運進開封的稻米就有600多萬石,其餘的各地特產就更多不可數。史稱“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至於其它的珍寶玉玩,服飾器具,更加難以想象,是以後直到清末,甚至就在現代也望塵莫及,再也沒有達到過的!   物資的天堂,代價就是生存的極限。有太多的人嚮往它,包括當年的蜀川小銀匠龔美,不遠千里進東京謀生,卻只能賣了自己的老婆劉娥,才能勉強活下去;當然也有更多的人一貧如洗走進來,卻變成達官顯貴,榮耀一生。比如那些考中的舉子們。   這就是那層炫麗外表下面所隱藏着的真相,每個人都活得很累,小人忙於掙錢,大人忙於爭權,而且難度性也是當時最艱巨的。公元1034年,歐陽修所走進的就是這樣的地方。   進城之前,他是個風流才子;進城之後,他成了……一個噩夢。在以後他還剩下的近40年的生命里,他把他的敵友雙方都摧殘得體無完膚、躺倒一片,幾乎在任何事情、所有場合里都有他活躍的身影,直到仁宗朝改革不成,人事不興,最後他自己也背負醜名,灰頭土臉。   一句話,此人堪稱是北宋史上最不知所謂的一顆災星。而他爆發的速度,是從剛剛走進開封城時就開始了。事情的起因,是當時的另一位著名的大嘴巴――石介所引起的。   石介本是南京應天府的推官,亂講話、敢講話早就出名,大家可以回想之前關於趙禎突然昏倒時他的表現。他能遠隔數百里,寫信報告當時的樞密使王曾,討論一下皇帝昏倒的內幕。這時他升官了,被任命為御史主簿。這消息讓他振奮,這就算是御史台的人了,以後可以變成官方的大嘴巴了。   於是興之所致,信口開河,他把當時的各個部門的工作都評價了一下(注意,這是他的愛好,別說這時,以後還會變本加厲)。結果就是還沒到御史台報告,就被開除。   官場一片轟笑,多麼理想的御史台人物啊,居然就這樣被浪費了!而這也正是歐陽修想說的。注意他選擇的談話對象,他可沒像富弼那樣動不動就寫信給皇上,他的愛好是把國家用來監管官員的特殊機構――御史台、知諫院的長官揪住,大耳光來回的抽,抽完這個抽那個,抽完那個再抽這個,直到所有人都鼻青臉腫。   從御史台開抽,當時的長官是杜衍。杜衍是個兩袖清風的好官,他活着的時候“不置私產,第室卑陋,葛帷布衾。”就是沒有私家存款、沒有大房子、沒有好被褥。到他死的時候“殮以一枕一席,小塘庳家以葬。”即沒有陪葬,沒有大墳。可他最後的官職卻是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為宰相,遷太子太師,封祈國公。   以上就是他的品德,再看杜衍的能力。杜衍讓大宋朝各級官員都恨之入骨,此人的公認外號是“官吏剋星”。他什麼都懂,誰也別想在他面前耍任何花樣。但歐陽修就要從他最強的這一點着手,告訴這位剋星,御史不是你那樣當的!    第一, 歐陽修解釋了一下什麼是“主簿”,定義為這本不是言事的官員,是御史台的內務人員。於是定義延伸,即石介的行為就是多此一舉,根本沒有說話的權力和必要。很好,相信杜衍看了一定會會心一笑;但大才子馬上筆鋒一轉――那麼為什麼石介還是說了話呢?這正是他的高明和傑出的地方啊!試想他沒權力都說話,那麼他有權力了又會怎麼樣呢?對,他會加倍地說、努力地說、忘我地說。這正是一個御史最應該具備的素質!   於是結論出現:石介不僅不該被降職退貨,反而應該正式進入言官的行列,成為御史台的正式員工;   第二, 歐陽修展望了一下開除石介的後果,邏輯如下:現在把石介給退貨了,接着還要選人。選的人必須得比他更好。可好的人怎樣表現?對,好辯,一定是好說話的。但以石介為例,好說就會被開除,於是再次選材……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什麼時候是個頭兒呢?對,只有等到找到了那些不好說話的“人才”,你們才會滿意!可那還是言官嗎?!   於是結論再次出現:馬上把石介請回來,官復原職,並且升職,這才會杜絕可能產生的循環式言官失語證的可能……   不知道杜衍當年看到這些分析的時候是不是腦子很暈,不過事情的結果是歐陽修被強力反震,胸悶、缺氧等等頭暈跡象都開始出現。因為杜衍的反應是――不用。   我不反駁、不理會,只是不用你,你還有何話說?老天在上,實在這才是最英名的對策。杜衍不知是從哪裡感知的眼前這個毛頭小子的真實底蘊,還是說他歪打正着,沒心情和小孩子一般見識,沒理他。反正綜合以後三四十年裡的事例分析,這才是對付歐陽修的最好辦法――千千萬萬別去理他,不然事兒就會無限擴大,不可收拾,敵我雙方都會雞飛狗跳。   歐陽修的事告一段落,出師不利,休養生息,只好去等下一次機會。但他的名頭己經打了出去。畢竟讓御史台長官低頭不語,罵不還口也不是隨便誰都能做到的。可是與這個時段站在風頭浪尖上的那些人、那些事相比,他還是太渺小了,根本不值一提。   帝國宰相又換人,呂夷簡榮升首相,李迪幾乎是自動跳崖,成全了他的首相夢。   事情由當時的一位名臣范諷引起。范諷,字補之,進士及第,論官職,他達到了兩府之下的最高等,曾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權領三司使,而且長期在御史台工作,曾經一度做到了御史中丞。此人膽子極大,非常活躍,在近十幾年以來的所有大事裡,都有他的參與。比如劉娥貶除曹利用,他曾經悄悄地對劉太后說:“今權臣驕悍,將不可制。”他當時的官,不過才是太常博士。   玉清昭應宮被雷擊燒毀,劉娥要重修,他不僅反對,而且還反對追查失職人員,理由是老天爺燒的東西,要是把這結果歸於某個人,是篡奪上天的成績……還有無論如何都要把錢惟演趕出京城,不許這個靠裙帶關係往上爬的“五代遺孽”當宰相:以及到山東當官時,當地發生饑荒,他把宰相王曾家裡的糧庫打開了,搬出幾千斛糧食賑災;他甚至還對契丹人叫過板,有一年他出使遼國,路過幽州城北,只見平原曠野,高雲長天,突然慨嘆:“此為戰地,不亦信哉!”   契丹人不知如何回答,只好默不做聲。最近的一次風頭,他出在廢郭皇后的事兒上。他在呂夷簡表態之前,就率先說過,皇后沒生出兒子,早就不稱職了。凡此種種,都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性格――膽大、性狠、敢做,而且目光敏銳,料事極准。   他不是頂級大臣,可什麼事都敢摻和,並且都賭蠃了。唯獨最後這一次,但這也不能怪他,誰在事先時,能知道哪件事才是極限,哪個人才真正的惹不得呢?     那個惹不得的人,叫龐籍。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人。及進士第,按部就班熬小官,從縣到州再進京,非常規範。按說從哪個角度來看,他都離着前面范諷所惹過的那些人十萬八千里遠,根本不夠瞧。   惹他就惹了,又有什麼大不了?但問題是龐籍主動惹的他。   龐籍進京之後的官也很雜,開封府、大理寺,最後轉到了御史台做殿中侍御史,就是在這個位置上,他把范諷彈劾的。但是綜合來看,前面所說的一系列京官頭銜里,每一個他都或隱或現地觸犯了范諷的利益。   先說彈劾內容,有點繞,容俺細細道來――范諷當時是三司使,以財政總長的身份為左藏庫監庫吳守則申請升官,理由是監官有方,沒丟東西。這是他的職權範圍之內,很正常,但是私下裡發生了一件事,他又拿出了精美的銀制鞍勒送給吳守則作賄賂。這就奇怪了吧,大宋朝財政總長啊,居然給下屬一個小小的倉庫保管員送禮?!   別急,稍看內幕,特別正常。吳守則的女婿,就是導致大宋朝皇帝挨耳光、皇后被廢除、大殿門口成菜市場、范仲淹孔道輔被勒令下鄉改造的尚美人的異母弟。怎樣,七扭八歪,目標準確,一定要和皇宮裡最炙手可熱的人拉上關係。這也着實地符合范諷一貫的做事風格,膽子大、眼光毒、下手狠,只是動作太快了點,轉眼之間耳光門事件發作,尚美人己經出家,成了太上老君的人了。   注意,截止到這裡為止,范諷還沒有什麼錯犯出來。提拔手下、婚姻自由,這在宋朝都很合法。但要命的是突然之間范諷覺得肉疼――錢哪,給吳守則的賄賂太多了!怎麼辦?正巧他離職出京,到兗州去當官。臨走之前,他大聲喊窮,然後就把翰林院裡用白金做的各種器具給拿走了數千兩(重量計)。接着三司使大人的經濟型頭腦自動運轉,這些白金被利用得非常划算。   他從開封帶走,一直到了齊州才出手,據說兩地的差價又被他賺了不少。以上就是這件事浮出水面的違紀始末。   稍加分析,看看這事的大小。其實只是鄙視加好笑,賄賂自己的下屬,卷帶翰林院的金器,哪有半點的使相風度,三司使可是大宋朝名義上的第三高官啊,做成這個樣子,為何還不去自殺?於是無論怎樣定性,都不夠罪大惡極。   但結果超可怕。無論是龐籍還是范諷,外加上他們的支持者,都斗得頭破血流丟官罷職。先是龐籍以御史的身份進行彈劾,被受理,范諷被緊急召回答辯,結果是龐籍輸了,首相李迪親自判定龐籍所奏不實,被反坐,處罰是遷官。   就是被趕出御史台,下放變成地方官。   龐籍不服,不服的力度是朝廷派出了淮南轉運使黃總、提點河北刑獄張嵩去二次複查。看一下這兩人的官職,再想一下范諷的違紀程度,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宋朝是派出了遼寧省省公安廳的廳長去調查牤牛屯老張家丟的那隻雞!   事情鬧大發了,在這樣的力度下,從翰林院公然拿走的幾千兩白金器具還查不出來?范諷有罪,被定成了鐵案,不僅他自己被遷官,去武昌軍做行軍司馬,就連李迪的大宋首相也被拿下,幾千兩白金(宋朝的白金,基本上就是白銀)居然把宋朝的頂級官場洗牌!   全天下都向龐籍致敬,您真是名副其實的御史,真有力度。但龐籍一定在苦笑,按說這麼做也有他自己的一點私心,根源就在吳守則的女婿的異母姐姐尚美人的身上。前面說過,仁宗昏迷,她和楊美人被趕出宮,但楊美人只是別宅安置,尤其是事後(16年之後)又被重新接回宮裡,不斷升位,直到死時被追贈德妃。而尚美人就老死在道觀之中,再不見天日,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她的囂張。   她干政。這女人自從在宮中受寵之後,就覺得天下除趙禎之外她最大,居然某天派出了她的親信太監到開封府一游,帶來她的“旨”意――把開封城內的一些工人的租稅免除。這是在命令國家公務機關,來干擾國家的稅務體制。那時龐籍是開封府的判官,沒等主官下令,他命令把這個該殺的太監按倒先痛打一頓,然後上報,並且建議,從此之後,後宮嬪妃的任何命令,開封府都不接受!    梁子就這樣結下來了,之後沒完沒了,就算尚美人變成了尚道士都要斗個清楚明白。之所以這樣,根源就在於龐籍的性格。   龐籍的眼裡不揉沙子,在敵、友、黑、白之間有自己的分辨,一但確認之後,他的手段就只講究效率,決不去多想什么正義或者風度。這一點再過些時候,能讓李元昊都叫出疼來,讓党項人元氣大傷,甚至埋下了以後100多年裡西夏歷史的混亂根源。   想想宋朝內部這些泡在和平醬缸里的齷齪官們得怎麼消受他?   回到這件事上,龐籍決心搞掉范諷這條投機取巧營私舞弊的官場老油條,所用的辦法非常巧妙。挑的都是些小錯,沒有什麼大的國家損失,可招招都指向了一個男人在官場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品德。一但成立,范諷就再沒有出頭之日。這些具體的小罪名只夠讓他降級,但降下去之後,就再別想升起。   於是才會有首相李迪的出現。   李迪純粹是友情演出,他是范諷多年的老友,老朋友的終身大事啊,怎能不拉一把?可誰曾想一個小小的龐籍居然這樣強硬,要求複查,緊接着複查的力度就瘋狂飆升,超出了首相、前使相的思想準備――不對,兩人的心迅速下沉,龐籍的上面肯定有人,這人的地位權勢絕對不小!但能是誰呢,他們做夢都想不到,一時的大意,竟然惡化到了集體翻船,回家養老。   宰相呂夷簡,他一直在等着扳倒李迪的機會,難得他自己送上門來了。那好吧,走運的龐籍,我來幫你。於是事情緊轉直下,變成了呂夷簡心花怒放,心想事成,緊接着目瞪口呆,痛不欲生。   他先是如願以償,李迪連同范諷被一體降官。當天李迪的待遇是丁謂式的,皇帝和各位宰執大臣在延和殿裡商量怎麼處理范諷,唯獨留下他一人在政事堂發呆,第二天早朝時,官員們自動排隊,就再沒有站在他的身後。   沒等宣布撤職,就失去了領朝押班的權力。那一刻呂夷簡激動萬分,快樂似神仙,終於盼到了,我是大宋朝臣第一人!然後他就覺得身後邊不對勁,轉頭一看,身後邊的人不再是王隨和李諮這兩個參知政事,而是王曾!   ……你,你不是西府樞密院的人嗎?你站錯位置了。   呵呵,王曾隨意地笑了笑,皇上剛把我調過來,說我還是在東府的好。呂夷簡瞬間昏倒!   王曾,那是在天聖年間做過7年首相的人,當時呂夷簡還是他的手下,這是老領導,老資格,這在宋朝是要命的資本。天哪,為了趕走李迪費盡了心思,誰曾想竟然是替王曾做了嫁衣衫,這人到了東府,中書省還有他呂夷簡的什麼事嗎?   百忙之中,拜相制己經宣讀,呂夷簡強忍住慌亂,聽清楚了大次序――他是首相,王曾是副相,謝天謝地……他突然站了起來,我反對,王曾是國之元老,有豐富的首相經驗,比我強,我決定仍然做他的副手,聽從他的領導。   周圍射過來各種目光,有當年他推薦張士遜,甘願不做宰相時的佩服,但更多的是鄙夷加憤怒。花樣可以玩,但不能玩兩次,現在誰都知道你是什麼人,再裝還有意思嗎?回答是有,呂夷簡的工作熱情空前高漲,無論是鞏固位置,還是抵擋王曾,他都要做出成績。   於是做得越多,就越讓那個人憎惡。范仲淹,他己經回到開封城了。 范仲淹是因為在南方治水有功被上調回京的,回來之後的官職就有點閒,是天章閣待制。問題出現,先解釋一下官職。   “閣”,或“館”,在宋朝的官職里非同小可,比如說龍圖閣、昭文館,這都是非常有名的建築物,但千年以後人們之所以知道它們,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龍圖閣大學士包拯”之類的顯赫名頭,但實際上,最強的卻是昭文館、集賢院。   宋朝自天聖年間以後,首相就必加昭文館大學士,次相必加集賢院大學士的頭銜。於是等而下之,各處館、閣的學士、直學士、待制等官職也水漲船高。其中就有天章閣系統。   天章閣,建立得有點晚,它是趙禎的父親、真宗趙恆在大中祥符年間拜神時蓋起來的,位置在皇宮裡龍圖閣的北邊、會慶殿的西邊,用途就是放些私人文件。直到趙恆死後,它變成了遺產,才有了些神聖和懷念的味道,官職也由它來命名。但權限和職務就實在沒法看,尤其是“天章閣待制”,說白了就是皇帝的侍從,跟班的!   這樣一來問題就太明白不過了,回憶一下六七年前,范仲淹為母親服完喪回到京城,那時的官職是秘閣校理,也不大,可以說是皇帝的文學侍從,但經過努力之後,己經升到了知諫院當上了右司諫,這就位高權重,出人頭地了。可這次下鄉改造,連治水這樣的累活兒都搞定了,官職卻居然昔日重現,再次回到了侍從,而且跟文學不貼邊。   怎麼搞的?就算上次真的罪大惡極,但也不能一罰終身制吧?都外貶一次了,該結束了吧。這只能證明了一件事,即不止是他盯着別人,別人也一直在盯着他!……呂夷簡,帝國宰相,他的肚子不太大,一定撐不下一條船。   這正中范仲淹的下懷。做敵人,痛快些也很爽!呂夷簡就是個奸臣,這個信念在范仲淹的心裡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一定要剷除他。   於是侍從就侍從,范仲淹一點都沒反對,事實上這簡直太絕妙了,真是為他度身定做!天章閣就在皇宮,侍從早晚都會見到皇帝,以范仲淹的才學和名聲,幾乎天天都能得到和皇帝聊天的機會。請想象一下不必寫奏章,隨時都能發表意見的樂趣。   時間就這樣過去,時間大概只過去了100天,呂夷簡突然托人給他帶了句話――“待制乃是侍從,非口舌之任。”這是提醒他,你是個跟班的,拜託別再像言官那樣說三道四。   可范仲淹滿不在乎,振振有辭――“論思政侍臣職,余不敢勉。”給皇帝進言,討論政治,正是侍從該干的活兒,我可不敢偷懶。就這樣把首相大人的警告?威脅?或者示好(畢竟是私下托人,己經給了面子)?等種種複雜內涵給浪費了。   這就給呂夷簡出了個難題,你對這樣的人還能有什麼辦法呢?摁住繼續暴打?這倒簡單,也做得到,只是身為首相了,舉國矚目,只為了耳根不得清靜就打擊報復,也太小家子氣了吧?何況不必後果也要想想名聲,尤其名聲是當官的根本!   可是賄賂也不行,范仲淹是個怪人,似乎當年吃糠嚥菜留下了後遺症,他對美食、美衣、美女等等男人的最愛統統地無動於衷。怎麼辦,這樣的人除了一刀剁了之外,好像根本沒法對付。但千萬別小看呂夷簡,這是位真正的官場鬥士,人家什麼招法都有,天生就是個以折磨眾生為己任才生下來的人才。   呂夷簡盛裝上殿,在滿朝文武面前突然180度大轉彎。向皇帝陛下建議,前右司諫范仲淹品格出眾,才幹突出,當個跟班兒的實在太不仁道了,我推薦,他當開封府尹!   全體朝臣目瞪口呆,大家盯着首相大人,集體摸不着頭腦。搞什麼,那是他的政敵,而他是呂夷簡,他轉性了?還是說范仲淹私底下叛變了?但無論是誰,都不能否認范仲淹真的有這個資格和聲望。   那好吧,趙禎只好下令,推薦有效,范仲淹即日上班。那一天就這樣神奇的結束了,在各種各樣的目光的追隨護送下,呂夷簡走出了大殿,下班回家。一路上他一定目光炯炯,神色莊嚴,但心底里早就樂開了花――范仲淹你個丫的,你不是有精神頭能說話嗎?我就讓你去當開封市長,京城裡數不清的領導上級,千頭萬緒的關係網,再加上堆成山的積壓文件,哪一樣都足以累死你這個自命清高的鄉巴佬!看你還有什麼空閒來找我的麻煩!  平心而論,呂夷簡這招深得三國時周郎用兵之妙。當年東吳把劉備煩到了骨頭裡,可仍然要把他接過江東,錦衣玉食地養着,並且把吳王的妹妹嫁過去,來個全方位服務。   所圖的,就是讓奔波一生的劉備陷在溫柔鄉里,不思進取,忘了天下。   現在呂夷簡突然優待范仲淹,也是相同的道理,一來用冗繁的政務累死他,讓他再沒精力搗亂(尤其妙的是,范仲淹必然竭盡全力地去累,決不偷懶。忠臣不怕死嘛);二來也讓他嘗一下當高官的不得己還有大享樂,說不定就理解了,甚至同化了,從此再不是冤家。   可這些都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即范仲淹是個呆書生,或者徒有其表。但不要忘了,這是有宋三百餘年裡共認的最完美的人,不僅有志向,更有能力和決心。   范仲淹上任一個月之後,開封城裡的大事小情迎刃而解,史稱“處之彌月,京師肅然稱治。”至於他是怎麼做到的,或許就非常的簡單。萬事只要清與廉,自古以來天子腳下的京都,哪有什麼殺人越貨的大土匪大強盜?尤其是宋朝的東京,禁軍數量之多,法制之健全,是歷代所罕見的,如果說治理不好,只有一個理由。   即下不了狠手。   各種各樣的面子,各層各面的領導,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煩人的勾當的確能把人折磨死。但如果你不想讓它折磨,也超級簡單――一腳全踢開,老子不侍候。於是一天雲彩就都散了。   可說來容易,自古有幾人敢拿前程,還有身家性命去這樣“爽快”呢?所以才更能顯出范仲淹的超常能力,以及呂夷簡在這件事上的徹底周瑜。     
0%(0)
0%(0)
  wonderful!!!  /無內容 - Heat1111 02/26/09 (324)
  more more more!  /無內容 - 3stones 02/25/09 (307)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地球Earth】
2008: ZT 滿人和蒙古人對漢族的血腥大屠殺
2007: [轉帖]鈎沉:北洋艦隊曾用重炮逼日本支
2007: [轉帖]到底誰是中流砥柱——為毛帥被冤
2006: 自毀長城慨今古,留得毅魂壯山河--悲劇
2006: 老百姓眼裡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