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BBC中文網:中日建交40周年
送交者: chang le 2012年09月23日19:00:0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童倩 日本特約記者 2012年9月12日

(一)40年前的秘密

日本外務省印刷的小冊子

1972年9月30日田中角榮結束訪華後,日本外務省印刷的小冊子,內容有訪華人員名單、行程、中日雙方公開場合的致辭。

今年9月29日是中日兩國建交40周年。BBC中文網特別推出專題報道系列,回顧當年建交背後鮮為人知的秘密,以及中日兩國關係在過去40年的發展歷程。

1972年9月29日上午10點20分,當時的中國總理周恩來與訪華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國從此建交了。

簽署《聯合聲明》前,自9月25日起田中與周恩來每天下午會談,每次雙方都是4人,除了最後一次不到兩小時外,其餘三次都是兩個半至三個半小時。而雙方外長每天上午在首腦會談的基礎上談判、外長以下的官員則斷斷續續地交涉具體事務。

BBC中文網記者得到日本外務省1972年10月印刷的 《田中總理大臣的中國訪問》記錄,列出田中一行9月25日早上8點10分從東京羽田機場出發,到9月30日下午1點05分返抵羽田的行程;列出訪華的主要政客、官員姓名,以及隨員人員、記者、電視實況轉播和電話電訊公司技術員人數。

40年過去,當年的政客們已故,即使仍生存的少數官員也早已隱居,但兩國在1978年締結《和平友好條約》後不久就開始的不斷糾紛令兩國國民都對建交談判生出疑問。

公開的記錄

田畑光永展示壽山石印紀念品

田畑光永是隨田中角榮訪華的日本記者之一,當時中日沒通航,記者團搭乘中國民航包機,回程時民航贈送壽山石印紀念,田畑向提BBC記者展示這一珍藏。

BBC中文網記者9月採訪了當年跟隨田中訪華的東京廣播系統電視TBS前記者田畑光永,本以為記者生涯里能採訪那樣巨大的歷史性場面,一定印象深刻、樂於重溫舊事,不料田畑淡然地說:“田中一行住在釣魚臺賓館,我們隨團記者被安排住民族飯店,完全被隔離,除了等官房長官來開記者會,什麼消息都得不到”。

他說,當時日本國民極大地關注着在北京發生的歷史性大事,但即使他本人首次看到周恩來與田中會談詳情,也在30年後外務省公開的記錄。

田畑說:“可是外務省怕右翼鬧事吧,刪除了敏感內容,研究者都覺得對話蹊蹺。03年參與會談的外務省中國課長橋本恕接受岩波書店的採訪時披露了一些對話內幕,證實內容被刪”。

橋本的證言

橋本恕是參與周恩來與田中4次會談的日方4者之一,但當BBC記者搜索岩波書店記載橋本證言的書《記錄與考證 日中國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交涉》時,東京一般公共圖書館沒收藏、網絡上不能閱讀。當年日本國民的關心與感動,30年後喚不回來了,記者倒是看到大概是右翼網民群起攻擊橋本和在書中寫見證中日建交的田畑是“賣國媚中”。

橋本說,當時外務省和自民黨都想維持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是田中的秘書早坂茂三與共同社記者麓邦明委託橋本去遊說田中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但田中、大平正芳(當時的外相)和橋本都擔心中國如不容忍《日美安保條約》並要求戰爭賠款,便無法建交。結果周恩來72年7月托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傳遞了建交談判不涉及日美安保、“毛主席說放棄戰爭賠償”的訊息,促使田中下決心訪華。

橋本敘述了周恩來抗議田中用“添了麻煩”為戰爭道歉的用辭、嚴詞譴責日方條約局長高島益郎借日台條約逼中國放棄戰爭賠償的手段,以及周恩來解釋放棄戰爭賠償是不願給日本人民增添負擔,令日方幾近“感激涕零”等這些有利中國宣傳的內容,中國早已披露。但外務省公開的記錄和橋本證言也有共同點,就是中國種種讓步的最大目的在於取代台灣、爭取國際合法性。

釣魚島問題

書

中日建交30年後,參與周恩來-田中會談的前日本外務省中國課長橋本恕才在這本書中首次披露會談的敏感內容

橋本證言還說:“第四次會談快結束時,周恩來說‘終於到此結束了’,田中說‘不,還有要談的’,便提出了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問題,周恩來說‘如果談這個,雙方都有很多主張,首腦會談就完不了,所以這次不談這個’,田中說‘那也是,那就另找機會談吧’,結束了建交談判”。

田畑說:“當時確如此,問題是後來兩國都不談,所以尖閣諸島糾紛是兩國政府怠慢的結果”。

四十年後,現在日本的主張是“尖閣諸島不存在領土歸屬問題”、“尖閣諸島歷史上、國際法上都是日本的領土”。

曾到中國求證會談內容的橫浜大學名譽教授矢吹晉則對BBC中文網記者說,中國至今沒公開會談記錄,但根據需要公開了很多內容。

矢吹分析說:“外務省刪除田中對周恩來解釋說他原意是‘誠心誠意謝罪’,令日本內外誤解、至今中日國民隔閡;而外務省刪除有關尖閣諸島的對話,令‘尖閣諸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的單方面主張在日本傳媒中泛濫”。

相關內容

(二)日本情變四十載

廣告畫

今春以來在日本舉辦的慶祝中日建交40周年活動的共同點是場面冷清。

今年春天起,在日本的左派傳媒和中國背景的中文報紙上偶爾能看到中國駐日使館舉辦或慶祝中日建交40周年活動的新聞,幾乎所有報道都只是非常不起眼的片隅消息。

中國駐日使館從不邀請BBC 中文網採訪,但從出席或採訪的中國人或日本人的描述,慶祝場面冷清得尷尬。有中國人告訴BBC中文網:“美國大使也請來了,但就是缺記者”。

近年中日糾紛已成常態,今年四月來,圍繞世維會在東京開會和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糾紛,九月這個40年前的建交月已註定是糾紛月,日本毫無慶賀中日建交的氣氛。

感情圖表

即便沒有今年的糾紛,日本可能也難有慶賀氣氛。近十年來日本官民做的民意測驗顯示,日本人對中國印象不佳,認為中日關係不良的占了多數。

1978年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後,日內閣每年發表對中國《外交輿論調查》。2010年的結果顯示,對中國沒有親近感的被訪者為77.8%,刷新調查33年來的最高記錄,今年一月發表的2011年調查雖然略改善,但也高達七成。

這個鉗型的調查圖表一目了然,日本人對中國最感親近是在1980年,高達78.6%,曲線驟降是89年,降至51.6%;兩條感情對立的曲線首次有接點是在95年;到2004年,對中國沒親近感的上升到58.2%,與有親近感的37.6%掉轉,隨後距離拉大,2010年對中國有親近感的只剩兩成。

武田

日中友好會館理事長武田勝年樂觀相信,中日雖磕磕碰碰,但必然會繼續交往下去、不可能再打仗。

複雜感情

記者今年向日本朋友說起中日建交40周年,得到的反應意外地一致,就是“哦,是嗎?”便沒了下文。日本社會的常識是說話不牴觸對方情緒,沒下文可能是記憶里數不清的中日糾紛,卻又不便說。

就是問當年採訪中日建交的前記者、現任國際善鄰協會理事的田畑光永對40年來的中國感情有何變化,他也想了很久才說:“一言難盡”。

田畑在中日建交後即派駐北京。他說:“那時三里屯都很安靜,整個城市很有風格,後來我每年也去中國,看到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變化。當然有好的一面,可是……比如去年我參加旅行團去山西平遙旅遊,那裡的古城郭不讓汽車進,這本來是保護環境、很好,可結果是做起電動車載人的生意,成群奔竄、危險四伏。我們買旅遊套票也是,動不動就要另外收費,整個旅途隨時要提防被騙、很不愉快”。

田畑認為中日雙方對建交的《聯合聲明》結束交戰狀態和道歉、賠償的定義認識有隔閡,然後雙方各自又對內、外不同解釋,使得40年來中日糾紛不斷。

田畑說:“1978年鄧小平訪日與天皇見面時,天皇實際上為侵略戰爭向鄧小平道了歉,但雙方都沒公布”。

對記者問為什麼40年來日本就是不能給中國一份道歉文字, 田畑說:“日本有很多反華的人,而且日本戰後與台灣簽定《日華和平條約》沒道歉文字,覺得與交戰的蔣介石都無需道歉,何需向無關的中共道歉。”

深圳市民抗議

在中國數十個大城市舉行反日遊行後,中方表示推遲中日邦交40年紀念活動。

說起40年來日本對中國感情變壞,田畑認為89年天安門事件是一大原因,“但也存在日本人對中國經濟發展後產生的妒忌、恐懼心理”。

現實感情

不過,商人出身的日中友好會館理事長武田勝年的看法完全不同。他說:“一般日本人不關心天安門事件,令日本人對中國感情變壞的還是毒餃子事件”。

他反問記者:“你在日本這麼多年,你一定知道日本人對食品、用品安全有多挑剔”!

武田說:“我高中時看地圖,日本的旁邊有個那麼大的中國,當時就想日本一定要跟中國搞好關係。後來進了三菱商事,派駐中國16年,交了很多中國朋友,我覺得中日之間的確有許多不同文化、習慣和近代史留下的問題,但中日已交往了兩千多年,說明能求同存異,現在很遺憾為了小小的尖閣諸島,兩國都有些人把事態惡化”。

但武田相信中日不可能交戰,“因為雙方現在都知道交戰沒好處”。

筆者常駐日本已17年,觀察日本社會對待中國人得出的概論是:對老年人,有一種是態度上的敵意,還有一種是包括話語在內的善意;中年人敵意不大、善意也不多;年輕人有些好奇,但很多人沒去過中國、也不想去。

大商人對中國表現友善的多、中小商人望中國興嘆的多;有錢人喜歡中國的多、窮人仇視中國的多;政客們依據自己的票源或賣點標榜親中或反華,因大商人為數不多、拉有錢人去投票不易,加上民族主義有市場,所以反華的比親中的多。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話題:柴玲美國國會作證 北大上學時意
2010: 震驚:毛澤東還是個巨貪zt
2010: 一份令人吃驚的文件:《人民日報》1953
2009: 重慶談判,毛澤東兩喊蔣委員長萬歲
2009: 毛澤東在歷史上的六次“右傾”說明了什
2008: 08中國行(21)歷史博物館(圖文)
2008: 三年困難時期自然災害到底嚴重到什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