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Jack:美國往事—獨立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 & Independence)
送交者: Jack 2012年11月03日07:15:51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Jack:美國往事——獨立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 & Independence

英國無法公平合理的地對待這個大陸:它的事務很快會十分繁雜,一個離我們這樣遠、對我們這樣無知的國家用種種權宜之計是無法管理的,如果他們不能征服我們,他們就無權統治我們。

—— 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常識》(Common Sense),一七七六年。

美國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說它與眾不同是因為它的立國與其他國家全不一樣。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先有宗教、語言、或是民族的認同,然後以這些認同出發,確立一個主權,組成一個國家。而美國與眾不同,美國由人權這樣一個抽象的原則立國。由原則立國,於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這個國家的一員,只要你認同這一原則即可。由此建成的美國象一塊磁石、一個熔爐,吸引着全世界熱愛自由的和嚮往幸福的人們。同時美國也把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熔成了一個美利堅族。不管你是生活在美國的印度人、日本人、中國人、或是歐洲人,只要你生活在美國,你就會自稱是美國人。因為這些人都認同美國的建國原則,在這個原則下生活的人民只要努力,溫飽幸福的生活就離你不遠。由此而來的美國非常穩定。二百年來,美國沒有改朝換代的政變,也沒有官逼民反的革命。儘管美國有過一次內戰,但它從中吸取了教訓,內戰結束後,美國把所有的社會爭端、種族矛盾、和利益集團的衝突都轉化成了能在憲法的框架內解決的問題。這種穩定奠定了美國發展的基礎,奠定了美國的強大。用一句話來概括,美國是因制度而強,因宗教而富,因科技而無敵。

讓我們來看看美國,這個把英國的制度移植到一個荒蕪的美洲大陸的國家是怎樣建成的吧。一四九二年,哥侖布(Christopher Columbus)發現美洲之後,北美因其氣侯寒冷和物產貧瘠,很晚才開始有歐洲移民。到了一七六零年代,英國在北美有了十三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的情況各不相同;弗吉尼亞和馬薩諸塞是商業公司拿着英王的許可證開發的;賓夕法尼亞是英王為了償還英國貴族賓氏(William Penn)的債務,給賓氏的領地;紐約赫德森河(Hudson River)附近最早的移民來自荷蘭,在英荷戰爭中成了英國的戰利品,英王查爾斯二世(Charles II of England)把它封給了弟弟約克公爵(James II, Duke of York),後來的詹姆斯二世,作為他在北美的領地;喬治亞則是英國流放犯人的地方。北美殖民地沒有南美的黃金白銀和水產,要在北美生存,必須自力更生。殖民地人民面臨的是惡劣的氣候、懷有敵意的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疾病和飢餓,要是完全照搬英國的制度,移民們無法生存。手裡有着國王特許證的商業公司和英國國王,都知道到要在北美生存下來的艱難,於是,允許各殖民地自治。各殖民地人民還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他們之間有着不同的教派甚至語言。北方各殖民地氣侯寒冷,對外貿易是它的主要生產方式,而南方則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南北之間的利益也不一樣,北方要求貿易自由,南方則要向西部進行土地擴張。能讓這些殖民地聯合在一起,獨立為一個主權國家,非常不容易,其中最主要的催化劑是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政策。

十八世紀,北美的佛羅里達屬於西班牙,中北部歸法國所有,東部是英國的地盤。三國之間從未終止過戰爭,英法間的七年戰爭,最終導致了北美的獨立。法國人最先到達大湖區、俄亥俄、以及密西西比河。他們在這些地區設立交易中心。英國則認為這片土地是英王的賜地,於是英國人開始西進。弗吉尼亞總督,於一七五四年派遣二十一歲的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去和法國人談判,讓他們離開匹茲堡。對英國人的要求,法國人一口回絕。於是華盛頓訴諸武力,他率領一百五十人對法國軍隊發動襲擊,打死十人,引發了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年輕的華盛頓後來成了美國的第一屆總統。

英法兩國於一七六三年在巴黎簽署了和約(Treaty of Paris)。英國取得了七年戰爭的勝利,收回了對土地的控制權,十三個殖民地的人口達到了兩百萬。七年戰爭後,北美大陸東岸到密西西比河的大片土地歸英國,密西西比河以西歸西班牙。法國把西部的土地給了西班牙。德克薩斯和新墨西哥也是西班牙領地,北美西部在印第安人的控制之下。七年戰爭遺留的債務,使英國面臨着嚴峻的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提高對北美殖民地的稅收。北美人民對此非常不滿,他們希望在稅收問題上有發言權。

一七六四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食糖法》(Sugar Act),對運到北美的食糖和葡萄酒徵稅。同時經由英國運往北美的其他產品的稅率也提高了兩倍。英國政府用新措施,來保證稅收的執行,限制北美發行紙幣。英國的這些措施遭到了北美人民的強烈反對,不過他們沒有統一的抵制措施。各殖民地議會決定抗議新法,不過抗議行動各不相同,效果不大。在波士頓,一個哈佛畢業生從《食糖法》中,看出了北美人民的權利受到了侵犯。同樣作為大英帝國的臣民,北美人民在英國議會中沒有代表,也就是在英國議會制定法律時,北美人民沒有參與權。尤其在決定英國對北美的稅收政策,這種決定北美人民民生問題時。這違背了英國的憲法原則。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口號“沒有代表,不納稅。”這就把一個具體到反對食糖的商業稅問題,上升到反對英國在北美所有的稅務上去了。這對南方各殖民地的莊院主產生了極大的號召力。這個除了抗稅反英之外,一事無成的哈佛畢業生,就是有着美國獨立革命之父稱號的塞繆爾·亞當斯(Samuel Adams)。北美獨立事業的星星之火由塞繆爾·亞當斯、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和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點燃。三人都是牧師家庭出身,塞繆爾·亞當斯和約翰·漢考克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髮小,哈佛前後校友。約翰·亞當斯是塞繆爾·亞當斯的堂弟,也是哈佛畢業生。漢考克從叔叔那繼承了一大筆財產,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經營,三十多歲就是北美首富了。塞繆爾·亞當斯深受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的影響,一心投入政治,他對於英國在北美的統治極為不滿。約翰·亞當斯是當時北美最有名的律師。塞繆爾·亞當斯的筆頭極鍵,寫的一手極具扇動性的文章,約翰·亞當斯則對當時英國的法律研究極深。

波士頓傾茶,一七七三年。

一七六五年,英國政府通過了《印花稅法》(Stamp Act)。該法激怒了北美人民。根據該法,殖民地的任何印刷品,都要繳稅。塞繆爾·亞當斯發表了反《印花稅法》宣言。北美有六百多個城鎮通過了該宣言。在塞繆爾·亞當斯的策動下,北美各殖民地紛紛成立“自由之子社”(Sons of Liberty),反對英國稅法鼓吹革命。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認為英國議會無權向殖民地徵稅。憤怒的北美人還對徵收印花稅的官員發動了襲擊。在北美各殖民地的抗議下,英國議會於一七六六年取消了《印花稅法》。

《印花稅法》取消後給北美帶來了一段平靜。這時,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任命了威廉·皮特(William Pitt,the Elder)為首相。皮特年齡已大,體弱多病,沒多久大權就落入了財政大臣湯森(Charles Townshend)的手裡。湯森為了解決帝國的財政危機,頒布了《湯森法》(Townshend Act)。開始對殖民地的茶葉、紙張、染料等商品徵稅。為了執行《湯森法》,英國在殖民地的各大港口設立了稅務監察官。《湯森法》還要用上述稅款支付殖民地官員的薪金。本來殖民地總督的薪金是由殖民地議會支付的,這樣一來殖民地人民對殖民地當局的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約束也喪失殆盡。於是,北美各殖民地決定抵制英國貨。

《湯森法》頒布後,一七六八年九月,英國從加拿大派了兩個團的軍隊到波士頓,作為實施該法的軍事保障。這一措施大大激怒了北美人民。塞繆爾·亞當斯在《波士頓紀事報》上發表《事態日記》揭露英軍的暴行,其中很多內容並不是事實。

殖民地當局和殖民地人民的衝突不斷升級,一七七零年三月五日,終於暴發了英軍屠殺當地人民的“波士頓慘案”(Boston Massacre)。事件由塞繆爾·亞當斯的宣傳鼓動而起。事件中,英軍打死三人,四人受傷。由塞繆爾·亞當斯掌控的報紙《波士頓紀事報》把事件喧染成一次英軍對波士頓人民的大屠殺,於是在北美所有殖民地激起了強烈的反英情緒。塞繆爾·亞當斯趁此良機,鼓動各殖民地人民建立自己的民兵。

這時,體弱多病的英國首相皮特已辭職,接替他的是諾思(Frederick North)。在眾多英國商人的強烈要求下,議會進行了辯論。諾思說為了緩衝北美局勢,可以調整《湯森法》,取消除茶葉以外的所有稅收。諾思曾想取消茶葉稅,但北美對進口的強烈抵制,讓他改變了主意。諾思說行使稅收權力的時侯,是該權力受到挑戰的時侯。儘管,英國駐北美前總督保納爾提議完全取消《湯森法》,但投票結果否決了他的提議。消息傳到北美,波士頓、紐約、費城、和查爾斯頓四大港口反應不一。於是,北美各殖民地抵制英國貨的協議就此解體。

儘管發生了“波士頓慘案”,但在約翰·亞當斯的公正辯護下,局勢又趨平靜。塞繆爾·亞當斯只有茶葉這一個反對英國的手段了。一七七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下午,百餘名化妝成印地安人的“自由之子”社成員在塞繆爾·亞當斯的率領下,把停泊在波士頓的三艘商船上的茶葉全部投進了海里。他們幹的非常漂亮,一共有三百四十三箱茶葉被毀。這件事大大激怒了英國政府,他們關閉了波士頓港;讓軍隊隨意徵用民房;把馬薩諸塞總督換成了軍人托馬斯·蓋奇(Thomas Gage)將軍。波士頓沉浸在一片恐怖之中,習慣於自由獨立的北美人民無法忍受這種暴政,北美人民終於走上了獨立這條不歸之路。塞繆爾·亞當斯因此被稱為美國獨立之父。

北美人民的行動傳到了英國之後,在英國議會中引起了兩種不同的反應。上議院議員前首相威廉·皮特呼籲英國政府尊重北美人民的權力,從波士頓撤兵。皮特不愧為英國名相,他在議會上發言支持北美人民的行動,最後他說:“我相信袞袞諸公一定會明智地看出,任何旨在把奴役加之於這些北美人身上,把專制制度強加給如此偉大的民族身上的企圖必將一事無成,並將一敗塗地。我們遲早要從北美撤出,讓我們在能主動撤出的時侯體面地撤出吧,千萬別在不得不撤出的時候再撤出。”皮特的提案以六十八對十八被否決。

當時的英國社會,有一個君主立憲的內閣制政府。國王是虛君,立法機構是上下兩院,議員民選;內閣由兩院多數黨擔任。當時的英國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所謂言論自由,是指政府與人民的一種關係而言。人民與政府間在一些問題上不可能作到完全一致,人民難免要批評和反對政府的政策。一個國家的人民可以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言論,就是言論自由。十八世紀末,英國首相、議會、國王都主張鎮壓北美人民,但民間和上下兩院還是有那麼多的反對的聲音可以在報上、在議會、在任何的公開場合發表。這對英國在北美的政策是很好的警示。英國為言論自由作出了榜樣。

因為人民的反戰情緒,英國政府招募不到足夠的軍隊。只好去招募外國僱傭軍,俄國、荷蘭、普魯士都不願出兵,最後只好出高價從一些小邦招募到了三萬人,稱黑森僱傭軍。當這些軍隊到達北美時,北美人民知道了除了獨立,別無出路。

一七七四年,英軍在波士頓已達十一個團。這時,塞繆爾·亞當斯覺得事態嚴重,馬薩諸塞無法單獨應付局面。弗傑尼亞也有同感。在塞繆爾的倡議下,馬薩諸塞議會通過決議,決定召開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大會。決議通過後,馬薩諸塞總督蓋奇解散了議會。弗傑尼亞的英國總督,因反對民選議會,解散了弗傑尼亞議會。在馬薩諸塞和弗傑尼亞的號召下,除喬治亞以外的十二個北美殖民地的五十六名代表於一七七四年九月五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這是一次美國革命群英會。馬薩諸塞的代表有塞繆爾·亞當斯、約翰·亞當斯、約翰·漢考克等人。弗傑尼亞派出了喬治·華盛頓、帕克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理查德·亨利·李(Richard Henry Lee)、佩頓·倫道夫(Peyton Randolph)等人。佩頓·倫道夫當選為會議主席,約翰·亞當斯是會議的靈魂人物。第一屆大陸會議向英國遞交了請願書,要求取消對各殖民地的強硬措施。會議通過了與英國斷絕貿易關係的決議案和由約翰·亞當斯起草的《權利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

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弗傑尼亞的帕克里克·亨利在里士滿的弗傑尼亞議會上提出了建立民兵的決議,發表了著名演說“不自由,勿寧死。”演說的結尾處,亨利鏗鏹有力地說:“我們已沒有退路了,除非我們甘受屈辱和奴役。囚禁我們的枷鎖已經鑄成。叮噹的鐐銬聲已經在波士頓草原上迴響。戰爭已經無可避免——讓它來吧!我再說一遍,先生們,讓它來吧!讓事態得到緩和的企圖是徒勞的。各位先生我們可以高喊:和平!和平!但根本沒有和平。戰鬥已經打響了。北方刮來的風暴己把武器的鏗鏘聲傳到我們耳中。我們的弟兄們已經奔赴戰場!我們豈能在這裡袖手旁觀?那些先生們到底想要做什麼?他們到底希望得到什麼?難道寶貴的生命,美好的和平,最終要用鐐銬和奴役作為代價來獲取嗎?全能的上帝啊,這事斷斷不可!我不知道別人會有何高策,但是對我自己來說,不自由,毋寧死!”

一七七五年四月十九日凌晨四點,八百多名英軍來到波士頓郊外的列剋星頓(Lexington),他們的目標是康科德(Concord)。十八日晚,列剋星頓和康科德的民兵已得到英軍來襲的消息。當英軍到達列剋星頓的時侯面對的是嚴陣以待的民兵。兩軍相持了一陣,民兵高喊口號要英軍滾出去。不知誰開了第一槍,於是雙方對射了起來。民兵死了八人,四散而走。英軍繼續開往康科德,但沿途民兵早已嚴陣以待,他們在暗處向英軍不斷射擊,打死打傷二百五十多名英軍,英軍只有招架之力,幸好有援軍到來,英軍才勉強逃脫。這一消息震撼了北美,也震撼了英國政府。英國隨即採取綏靖政策,除了約翰·漢考克和塞繆爾·亞當斯其他人一律寬恕。

一七七五年五月十日,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波士頓的武裝衝突是會議的主題。因佩頓·倫道夫的去世,大會推舉約翰·漢考克為主席,由此可以看出會議的反英情緒。會議通過了拿起武器成立大陸軍的決議,同時在亞當斯兄弟的推舉下,華盛頓當選為大陸軍總司令。北美正式進入了獨立戰爭。

大陸軍成立後的第一次戰役是一七七五年六月十六日的邦克山戰役。大陸軍成功地打敗了英軍,波士頓回到了北美人民的手中。但也暴露出了大陸軍的弱點,民兵們需要嚴格的組織紀律。英軍也只是主動撤離,並沒傷到元氣。

一七七六年一月十日,托馬斯·潘恩發表了一份對北美獨立有着深遠影響的政論小冊子《常識》。這本小冊子給了北美殖民地的獨立一個理論依據。在不到二百五十萬人的北美殖民地,三個月內《常識》出售了十多萬冊。《常識》成了當時最能說服殖民地人民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出來的政治理論。《常識》以一種先知般的洞察力和政治遠見,告訴北美人民:長期以來,我們受到歷史偏見的迷惑,為迷信付出了巨大代價。自由,比民主與和平更重要,政府是一件免不了的禍害。政府的意圖和目的應該致力於公民的自由與安全。北美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制度,是‘荒唐透頂和毫無用處’的君主制無法管理的。社會中,同時也是在上帝的眼睛裡,一個普通誠實的人要比從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壞蛋要有價值得多。說英國是殖民地的母國,但它的所作所為卻格外丟臉:豺狼尚不食子,野蠻人也不自相殘殺,英王卻要在北美選擇武力爭執,我們只是接受挑戰。隨着從爭論到使用武力,一個新紀元也將隨之而起,一種新的思想方法也將隨之誕生。伴隨美國獨立的不僅僅是脫離英國,還將是一場對政府的原則和實踐的革命,北美要為憲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國王!

華盛頓和拉法耶特在福奇谷,一七七七年。

《常識》極大地推動了獨立運動。一七七六年六月七日,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弗吉尼亞代表團長理查德·亨利·李提出了《李決議》(Lees Resolution),明確宣布:“這些聯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是自由和獨立的,按其權利必須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它們解除了一切對英國王室效忠的義務,它們與英國的一切政治關係從此全部斷絕。”會議表決通過了該決議。會議決定,必須發表一個宣言,以說明北美脫離英國獨立的原因。宣言起草委員會有五人:約翰·亞當斯、謝爾曼(Roger Sherman)、利文斯頓(Robert R Livingston)、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和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起草工作由傑弗遜來完成。最後由五人委員會修改了多處宣言乃成。七月二日就《獨立宣言》進行表決時,紐約州棄權了。七月九日,紐約議會授權其代表投了贊成票,大陸會議於七月十五日得知這個消息。七月十九日,會議通過了宣言。

《獨立宣言》把啟蒙思想中的激進成分當作普世真理,為殖民地的獨立確立了正當性。同時宣言還提出了一個理論:任何政府存在的目就是對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這三項權利的保障。這是一種全新的國家理論,這一理論一經確立,任何國家政府存在的合理性都要被它重新檢驗。於是,十九世紀各個民族國家的革命都從北美獨立的經驗中找到了改變國家建制的正當理由。

一七七六年十二月,英軍司令威廉·豪(William Howe)暫時休戰。英軍駐紮在紐約市,周邊地區都在其控制之下,其中有新澤西的特倫頓(Trenton)和普林斯頓(Princeton)。此時,華盛頓的軍隊駐紮在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對岸,士兵饑寒交迫,缺少武器彈藥。華盛頓知道,一旦豪將軍發起進攻,英軍會直搗首都費城。紐約費城這兩大港口就會落入英軍的手中。華盛頓決定主動出擊,他派遣了三支部隊兩千四百名大陸軍坐小船橫渡冰凍的德拉瓦河。這時天色已大亮,大陸軍抵達特倫頓時,當地的黑森僱傭軍(Hessian Mercenaries)大吃一驚。美軍大炮轟擊,迫使敵人投降。大陸軍奪取了特倫頓。特倫頓的勝利改變了北美人對獨立戰爭的看法。之前的紐約慘敗,讓華盛頓和大陸軍的威信大跌。特倫頓大捷,民氣士氣大振。人民涌躍參戰,大陸軍達到一萬人。

一七七七年八月,大陸軍在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敗給了英軍。首都費城失陷。同年冬天,華盛頓和大陸軍在福奇谷(Forge Valley)過冬。大陸軍狼狽不堪,一半人沒有鞋、衣服和毛毯,食物十分短缺。戰士們自己動手蓋房子,因為天寒地凍,很多人死於天花和傷寒。這是獨立後,大陸軍最困難的時期。直到一七七八年春天,大陸軍才恢復元氣。

一七七七年夏,英軍將領約翰·伯戈因(John Burgoyne)打算攻取紐約的哈得遜河谷(Hudson River Valley),把新英格蘭和其他殖民地分開。這樣,其他殖民地就可以被英軍一個個單獨地吃掉。但這一計劃沒有成功。大陸軍的阿諾德(Benedict Arnold)在紐約打敗了英軍。伯戈因未能得到豪將軍的支援,只得在薩拉托加(Saratoga)投降。薩拉托加的勝利至關重要,它粉碎了英軍將新英格蘭和其他殖民地分開的企圖,也向歐洲國家表明,北美能打贏這場戰爭。此後法國決定參戰。法國政府承認北美獨立。兩國簽署了軍事和政治協議。英國隨即向大陸會議建議,要將雙方的關係恢復到一七六三年之前,遭到了大陸會議的拒絕,北美人民決心將獨立進行到底。一七七九年,西班牙也站到了北美人民一邊。
作為北美駐法公使的富蘭克林,在巴黎對法國參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此,法國開始源源不斷地向北美輸送彈藥、軍隊和船隻,在後來的兩年裡,雙方勢均力敵。一七八一年夏末,英軍將領康華里(Charles Cornwallis)向弗吉尼亞的約克鎮(Yorktown)進軍。康華里和華盛頓都有八千人左右的部隊。按計劃,英國援軍會從水路來接應,但是,英國的運兵船在半路上被法國軍艦擊潰,法國軍艦開進了約克鎮邊上的切薩皮克灣。美法聯軍隊對英軍發起炮擊,隨後展開近戰。康華里很清楚,要是沒有援軍,勝利毫無希望。一七八一年十月十七日,康華里投降,北美獨立戰爭宣告結束。

北美戰勝英國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原因是:一,大陸軍在自己國家打仗,英軍遠渡重洋;二,英軍的錯誤,尤其是豪將軍的遲緩行動。三,法國的援助,英國人民則對耗資巨大的持久戰怨聲載道;四,華盛頓的持久戰戰術。英美兩國於一七八三年在巴黎簽署了和平協議,美國正式獨立,並劃定了美國西北部的邊境線。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從此正式獨立。接下來的任務是把十三個殖民地融為一個國家。

為了把北美殖民地聯合成反對英國統治的整體,大陸會議於一七七八年七月八日通過了《邦聯條款》(Artical of Confederation),該條款稱新生的共和國為美利堅合眾國,條款規定了各殖民地對邦聯的義務和表決程序。《邦聯條款》直到一七八一年才通過(馬里蘭是最後批准《邦聯條款》的殖民地),並更名大陸會議為邦聯國會(Congress of the Confederation),該會議到一七八九年三月四日為止一直是北美全國性的立法機構兼中央政府。

獨立後的美利堅合眾國,情況很不妙。新生的美國沒有國家元首,沒有政府首腦,沒有真正的政府。對外宣戰權、和約締結權、外交主導權、甚至貨幣製造權,都由一個一院制的議會來行使。該議會兼立法行政兩職,但權力很小。象組建海軍、招募軍隊、解決州際爭端等,至少要三分之二的殖民地同意。這使得獨立戰爭的成果很難鞏固發展,也無法有效地抗擊印第安人的反抗和英國的海上騷擾,以及本國農民的起義;也承擔不起協調金融貿易、調節市場流通、保衛國家安全的重任。十三個州各自為政,互相排擠,每個州都有自己的陸軍,九個州擁有海軍。各州擁兵自重,用這些武裝保護自己,防範其他州。並對經過自己州的其他州的商船抽稅。國家沒有統一貨幣,直接造成了金融混亂。原本鬆散脆弱的邦聯,面臨的是動亂、內戰、無政府狀態和分崩離析的危險。於是,在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和華盛頓的策劃下,大陸會議召集分道揚鑣的各個殖民地,於一七八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在費城開會討論解決辦法,史稱“制憲會議”(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它的任務是修改《邦聯條款》。

時年三十五歲的麥迪遜第一個抵達費城,他身材矮小,已開始謝頂。麥迪遜不善言辭,但他永遠知道該說什麼。他對於政府體制有着極為深刻的研究,從古希臘一直到他所在的時代。麥迪遜認為,美國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州要隸屬中央。會議定於五月十四日召開,除了羅德島以外的十二個州都派了代表。五十五名會議代表的平均年齡四十三歲。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弗遜沒能出席會議。他們當時分別是美國駐英法公使。他們兩人非常關心大會的進展,通過書信的方式了解了大會的進展。五月二十五日,七個州的代表到會,大會正式開始工作。與會代表們的第一個重要決定是推舉華盛頓為大會主席。

制憲會議開了近四個月,會上提出過四個制憲方案:倫道夫方案(Randolph Plan)、平克尼方案(Plan of Charles Pinchney)、彼得森方案(Paterson Plan)、漢密爾頓方案(Hamilton Pan)。前兩個方案代表大州利益,彼得森方案代表小州利益,漢密爾頓方案強調中央集權,他認為君主立憲制是最好的制度,只要保持政府官員民選就能保障共和。各州代表對政府由立法、司法、行政三個部門組成毫無疑義。立法機構的兩院制,也無疑義。但在立法機構代表的分配上和行政官員的選舉上有着重大分歧,尤其是在立法機構代表的席位分配上,大小州之間爭論不休。在小州的讓步下,眾院採用了人口比例代表制。在參院的代表席位上,小州不再讓步,堅持每州權力相同,大州以大陸會議為例,指其效率低下無法成事,會議陷入僵局。最後各州達成“偉大的妥協”(Connecticut Compromise),其中奴隸制起了關鍵作用。南方支持奴隸制的五個州中有四個大州,北方的大州和中等州對奴隸制深惡痛絕,為了反對奴隸制他們和北方小州站在了一起。這樣,參院中北方就可以以州為單位來平衡眾院中人口比例占多數的南方勢力。制憲會議給了奴隸制很大讓步:第一,五分之三方案,每個奴隸以五分之三個自由人來算,給了奴隸主比一般公民更大的權力;第二,延長蓄奴州的奴隸進口到一八零八年;第三,廢奴州無權解放蓄奴州的逃奴。這些讓步,導致了六十多年後的南北戰爭,美國用了四年時間的戰爭和六十多萬條人命的代價,最終解決了奴隸制及州權和聯邦權之爭。

九月十七日,制憲會議結束。會議決定,十三個州中必須有九個州批准,憲法才能生效。在富蘭克林的呼籲下,只有三位代表沒有在憲法上簽名。

為了代表們能夠自由地討論提案、隨意改變主張,而不必擔心公眾反應,制憲會議是秘密進行的。憲法簽署後,美國的民眾每人都能從報上讀到憲法,引起了民眾的強烈反映。百姓們和制憲代表一樣,也分為支持和反對兩大派。支持者認為,憲法能夠拯救美國。反對者說,憲法會產生獨裁。制憲會議結束幾周后,支持憲法的漢密爾頓、麥迪遜和約翰·傑伊(John Jay)開始在報上發表文章支持憲法。這些文章集為《聯邦黨人文集》(Federalist Papers)。多年以後,人們發現,《聯邦黨人文集》是對美國憲法最好的解釋。

憲法的支持者被稱為聯邦主義者(Federalist),反對者被稱為反聯邦主義者(Anti-Federalist)。反聯邦主義者並不反對美國,他們非常愛國,他們只是認為,美國不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他們認為,要是總統、國會、法院有太多權力,人民就會失去自由,就會失去從獨立戰爭中爭取到的自由。弗吉尼亞州的帕特里克·亨利是反聯邦主義者的代表人物。帕特里克·亨利和他的支持者試圖製造民眾對新政府的恐懼和不信任,企圖讓農民和城裡人、讓北方和南方、讓小州和大州之間形成對立。

德拉華州於一七八七年十二月初批准了憲法,憲法批准大會的所有代表都投了贊成票。賓夕法尼亞和新澤西州也於十二月批准了新憲法。喬治亞州和康涅迪格州,於一七八八年一月批准了憲法。馬薩諸塞州的代表們二月初投票表決。他們提出,憲法必需有修正案,來保證公民的權利。他們決定一旦憲法有了修正案後,就批准憲法。馬里蘭州四月底批准了憲法。但馬里蘭州的部分代表投票時要求對政府規划進行修正。南卡羅萊納州五月底批准了憲法。這時已有八個州批准了憲法,就是說,再有一個州的批准,憲法就能生效。於是,弗吉尼亞成了眾人目光的焦點。

弗吉尼亞州是十三個州里最大的一個。它的邊界一直延伸到密西西比河畔,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憲法批准大會代表中很多都是名人,包括麥迪遜、帕克里克·亨利、喬治·梅森(George Mason)、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埃德蒙·倫道夫(Edmund Randolph)和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弗吉尼亞州的代表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直到六月底,代表們才準備投票。這時,雄辯家反聯邦主義者帕特里克·亨利要求最後發言。亨利說,“雖然我在追求一次偉大的事業中被對方壓倒,但我仍將做一名和平的公民,並將盡一切努力通過和平手段來消除憲法中的缺點。如果大會批准了憲法,我會覺得,我據理力爭,雖敗猶榮。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我會等待和期盼,希望美國獨立戰爭的精神不會丟失,希望新的政府體系能夠出現變化,保護美國人民的安全、自由和幸福。”表決結果,一百六十八票中,護憲派以十票之多數通過了憲法。弗吉尼亞州的代表們也要求在憲法中加上權利法案。新罕布什爾州在幾天前就通過了憲法,弗吉尼亞是批准憲法的第十個州。紐約州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主義者想盡辦法拖延時間,等待弗吉尼亞的消息。七月初,弗吉尼亞批准憲法的消息終於來了。三周后,紐約州以三票的多數批准憲法。紐約州也要求憲法加上權利法案。這裡要說明一下,這些反對憲法的人和贊成憲法的人對憲法有着同樣的貢獻,因為他們的要求最後也都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寫入了憲法。因此,憲法涵蓋了所有制憲代表和對通過憲法有表決權的人的思想。

前後花了一年多時間,建立強大中央政府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大陸會議宣布,憲法於一七八九年三月的第一個星期三正式生效,北卡羅來納州和羅德島州直到憲法生效後才正式批准憲法。一七八九年三月四日,北美十三個州終於根據其居住地人民自己制定的憲法選出了自己的立法機關和總統。至此,北美的獨立革命結束,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

在談論美國獨立的歷史意義之前,讓我們看看這些農民和商人們在十八世紀下半葉的處境吧。首先,他們中沒有人寫過建國大略之類的書,他們鬧獨立的時侯,對獨立後如何建國從未認真想過;第二,儘管他們打敗了英國,但他們對英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非常認同,他們心中英國的一切都是好的;第三,他們中很多人甚至認為英國的政治制度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儘管英國有一個與他們為敵的國王,喬治三世;第四,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對獨立後是否要成立一個中央政府,是否要有一個代表全體北美人民的主權國家這件事很不確定;很多人甚至反對,他們看到英國在北美的統治失效後,北美社會並沒有成為霍布斯(Thomas Hubbes)式的自然狀態,人們的生活依然平穩有序,於是中央政府是否必要就成了一個問題。華盛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獨立戰爭結束後,他立刻就解甲歸田了,根本無心建立一個新政府,並在其中爭權奪勢。這些開國先賢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可循的先例。雖然,他們和英國同祖同宗,在文化和經濟上有着無法割裂的聯繫。但在他們心裡,既使是英國,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平衡政府,議會仍會作出對北美橫徵暴斂的事情來。那末他們就沒有一個現成的國家可以效仿,沒有舊例可循。要建立一個中央政府,必須一切從頭開始,要從已有的政治哲學出發創立一套全新的制度。僅從這一點上看,這群農民和商人面臨的就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加上各殖民地間的利益之爭,這個任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在一七八七年九月十七日,這一群農民和商人在反覆討價還價後,最終制訂出了人類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憲法,以該憲法為根基,他們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國家,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獨立確立了現代國家的很多特徵,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特徵是相對社會來說現代國家必須“中立”。中世紀的君主國家用現代觀點來看,它的國王與皇親國戚是最大的利益集團。國王是最大的地主。於是,國王和皇親國戚,相對社會來說絕不會“中立”,他們只會把國家當作家天下。他們所作的一切就是把國家當作工具,為自己的利益集團謀取最大利益。在國家主權理論出現之後,國家才有可能用對所有公民一視同仁的法律來讓自己處於“中立”地位。於是,有史以來,人際關係第一次可以放在公正的司法層次上來進行考量,公民們從此有了形式上的平等。任何社會都有階級存在,富有階級通常會有大於貧窮階級的影響力,國家“中立”又如何惠及整個社會呢,這實在是一個難題。洛克等人給不出答案,獨具慧眼的休謨(David Hume)給出了解決方案。休謨說,富人可以通過有利於保障財富的立法來惠及社會。要作到這一點,最好通過法律。在自由國家裡,多餘的財富被用來影響立法,法律對所有公民一視同仁。因此,富人通過的有利於保障財富的立法,其實讓人人受益,因為貧窮階級的財富更容易被侵犯。若社會財富被平均分配,則富人用來保護所有公民財富的多餘財富就會消失,這樣一來沒有人的財富會是安全的。獨立後的美國,通過憲法實現了國家“中立”這一現代國家的特徵,尤其在南北戰爭之後的工業化過程中,“中立”的美國讓美國企業有了極大的自由和發展的動力。

美國的獨立和統一還告訴人們,社會發展到某一特定階段所產生的問題可能極為棘手,以至於必須將社會從根本上重新設計,問題才能解決。也就是說,公民組合已經不夠了,國家必須在社會組合的基礎上重新安排,才能解決問題。這裡的公民組合,是指以法律為基礎的組合,法律規範的是人與人的外在關係,每個人是其自身事物的主權者,他對其他人的義務只是法律上的義務,也就是說與他人交往時必須遵守法律。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必須與國家簽訂契約,以防國家對個人主權的侵犯。這個契約就是憲法。公民組合存在於以往的社會中,但自由社會與公民組合最相宜。自由社會給予經濟發展充分的自由,這與公民組合中隱含的個人主義相對應。社會組合則不同,社會組合是為了追求一種只能以集體來實現的共同目的而形成的組合,個人與國家的契約——憲法來自社會組合。社會組合存在於全體能以單一意志來選擇其存在目的的社會。社會組合說的是,社會中所有公民有志於促進人類幸福,它的隱含意義是,人類幸福除非平均分享,否則不值得擁有。它的另一隱含意義是,社會必須通過一種自然群體,國家或社會,才能完成這種志向。國家作為公民組合的擔保者,它的資格是“中立”,並能通過對所有人都平等的法律來實現這個“中立”。在法律不偏不倚的國家裡,法律對個人和團體必須“中立”,而不以正義為目的。因此,社會組合由憲法來代表,這是因為只有憲法規定了公民的權力,並規定了政府是保障這些權力的機構,政府如果不能達到這一目的,可以被取消。這些理念是不可能通過每一個個人與國家來達成的,公民必需以一個整體來實現它。而公民組合則可以由具體的法律條文來表達。北美獨立後的制憲會議制定的憲法,和後來對憲法的應用和解釋,明確地界定了社會組合和公民組合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是以往政治制度中從未有過的事。

《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中主權在民的思想,也與過去的政治制度中的不同。古代世界裡,選舉公職是一種寡頭統治而非民主政治,因為選舉中隱含着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適合於服務大眾這樣一個前提;因此自古以來的選舉實為選擇,選擇統治者是從一群本來就被看好的人群里選。人民選國王、主教選教皇,就是這種選舉的典型。在這些選舉中,選舉人和被選舉人都很有限。而啟蒙運動和美國憲法所開創的選舉觀,完全不同於古代,它是一種全新的選舉,在這樣的選舉中,選舉人可以通過選舉來對政治權力的實際行使施加影響。

其實,世上沒有全新的政治理念,新的只是對已有的政治詞彙賦予新內容。由此看來,美國的獨立給了民主共和國一個全新的定義:那就是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正當性的基礎;人民的意志可以通過選舉來對政府的實際運作施加影響。因此,在美國,選舉不但是政府正當性的試金石,還直接左右政府的實際功能。美國這個由一群農民和商人造反而成的國家,為現代國家確立了現代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ZT 溫家寶憶童年苦難談人心向背:窮人
2011: 六國游38:軍博館隱瞞歷史 下龍灣中越
2010: 山月歌:愛是一首永恆的歌(二)春的愛
2010: 毛岸英犧牲錢救助彭德懷
2009: 讓歷史,而不是政治來評價錢學森
2009: 新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大師級人才
2008: 閒聊陳賡大將
2008: 蘇聯肅反運動和中國文革共同起因分析
2007: 請關注你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和親人-從華
2007: zt 慘絕人寰:歷史上有多少美女曾被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