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三部電影 一點感覺zt(不見得與本案無關)
送交者: sign 2012年12月17日22:19:0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三部電影 一點感覺zt(不見得與本案無關)
 
轉自百度朱令吧

最近有三部比較熱映的電影,去電影院看了一遍,分別是馮小剛的《一九四二》,李安的《少年派》,陸川的《王的盛宴》。看了這些電影,都有些感覺。

看了《一九四二》,感覺是,所有的被餓死實際上都是被騙死的,都是在“不久會有救濟到達”之中被騙死的,直到失去自救的資源之時,不得不死了。雖然馮小剛的電影中沒有半點透露這件事,但實際確是如此。在災荒之年,災民們把糧食交給了政府(因為要繳稅),也把糧食交給了地主(因為要繳租),自己家糧食不夠,不逃荒的,只能相信會有救濟來臨,逃荒的,只能相信遠方有活命的糧食。實際上這不會是事實,最後,一九四二年,河南餓死三百萬人。而一九六二年,情況也應該差不多,農民把糧食上交,相信會有救濟或糧食下撥,相信總不會看着你餓死吧。結果被騙,就是看着你餓死。據傳全國餓死上千萬人,都是看着你餓死的。

要說的是,一九四二年,幾百萬人因騙致死,因得不到真相致死,因為在關鍵時刻得不到真相而致死,因民間真消息被封鎖以及官方假消息滿天飛而致死。因真新聞被扼殺而致死,與一九六零到六二年的一千萬人的死法,完全類似。

在今天,網絡的封鎖,新聞的封鎖,不見得就沒有類似的效果。

河南省22名小學生被砍,主流媒體在整整兩天之後,在美國小學生被槍殺之後,主流媒體才鋪天蓋地地報道河南的小學生。這與一九四二年與一九六二年,在本質上毫無二致。

2012年與一九四二年,70年,中國在本質上沒什麼變化


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有劇情涉及到,是兵餓死還是平民餓死的問題,這看上是是國家重要還是百姓重要的問題,實際上是政權與人權哪個更重要的問題,更明確地說,是掌權者的權勢和平民的生存權哪個更重要的問題,再明確地說,是強者的權勢與弱者的生存哪個更重要的問題

如果認為前者高於後者,那麼,兵搶民的糧食,兵搶糧時民不讓搶最後被兵打死,就理所當然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的了。

只是,當掌權者當政權認為前者高於後者的時候,沒有平民認為政權與掌權者的權勢比平民的命重要。反之,政權或掌權者認為人權高於政權或主權的時候,平民會誓死保衛這個政權。有時候,道理就是這麼地玄妙。


而《少年派》與《王的盛宴》,則給出了兩個相反的提示。


電影《少年派》純屬美麗畫面加上心靈雞湯,提示--幫助別人是自己活下的動力。這從邏輯上當然是如此,幫助別人是件事情,是件愉快的事情---可以愉快地活下來,至少可以愉快地活到死----因為死之前是愉快的,無論你是死得早還是死得晚。而《王的盛宴》,則給出一相反的提示----你幫了他,最後,你將是他階下囚,而且是死囚,而且是滿門抄斬。這是電影中范增在鴻門宴之後對着放走劉邦的人怒吼。范增不象少年派那樣主張幫助別人,因為幫助了別人(某個人,或者某種人,某類人),不一定是愉快地活下來,而是悲慘地死去。


可見,要說心靈雞湯,《王的盛宴》也是一種心靈雞湯----幫助人是好事,但得事先想想清楚。


順便說一下,電影《王的盛宴》中,項羽的扮演者是吳彥祖,吳彥祖的上一部有名氣的電影是《夜宴》,而《王的盛宴》的英文名字是《Last supper》,意思是《最後的夜宴》。可見吳彥祖演了兩部“晚飯”。在第一部《夜宴》中,吳彥祖所扮演的王子,在替父報仇之後,死去,死之前說:能死,真好。在這一部《王的盛宴》(最後的夜宴----Last supper)中,吳彥祖所扮演的項羽,最後也是死去,死之前,什麼也不說。也許電影要表示的是,項羽活在自己的理念中,為了自己的理念而死。真貴族,不後悔。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日軍俘虜為何稱中國遠征軍是國際上最厲
2011: 八國聯軍為何火燒圓明園:驅逐蜂擁來搶
2010: 大清的賠款弄殘了大英帝國?
2010: 唐太宗是王羲之粉絲 設計騙取王羲之真
2009: 明朝十萬人大閱兵震驚世界
2009: “犯我強漢雖遠必誅”是最無恥最荒謬的
2008: 這個定理不僅不是個東西,也太不知趣了
2008: 禍國泱民的退休雙軌制
2007: zt: 粟裕為什麼與三位領導都“搞不好”
2007: 探訪華南虎故事背後的真相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