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李建中:造神和潑糞
送交者: Viewer2 2013年02月02日13:22:0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李建中:造神和潑糞


2013年01月17日



人們天性熱愛“女神”也天性樂於推倒“女神”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李建中


導語:2013年伊始,一向以冷靜低調著稱的央視主持人柴靜突然間成了輿論的熱議對象。先是新書《看見》大賣,之後是被《南都娛樂周刊》爆出已婚消息,..最近則是有媒體稱記者閭丘露薇的最新文章是在暗諷她。給人低調印象的柴靜在新年裡成了當仁不讓的輿論主角..[見鳳凰評論]


如果拍一部關於柴靜的紀錄片,會有兩條線。


一條線是春風得意的柴靜,就跟她的新書《看見》的封面一樣,宛若女神,被崇拜的眼神所包圍,臉上掛着悲憫眾生的微笑;另一條線則是灰頭土臉的柴靜,陷在甚囂塵上的婚姻八卦中,狼狽不堪。


陽光下的紅毯,暗夜裡的狗仔。平行蒙太奇,交錯前行。若真的是一部紀錄片,肯定好看。


問題是:哪個才是柴靜?


“女神”,不是柴靜。柴靜的聲名鵲起,固然因她的才華,但我想,也和她的男閨蜜們不遺餘力的“造神”運動有關。倒不是說,“造神”是有意為之,他們不過是自然而然地表達了對才女的愛慕。但,恰恰是這種不加掩飾的愛慕最易被誤讀。當傳說柴靜是央視買不起房的主持人時,當11個京城男性名人為其新書站台時,誤讀無疑達到巔峰,以至於在後來的“潑糞”運動中,柴靜被描繪為倚靠着男性吹捧而上位的女人。


而另一面,所謂“柴徽因”,也是假的。“柴徽因”,典故出自“人間四月天”里的林徽因。斯人雖逝,傳說猶在。紙面上的她,也被迫經歷了一個從造神到扒糞的過程。從最初的才女,到逐漸被各種真假莫辨的“史海鈎沉”扭曲成“沙龍女王”。伊人在世,看到這陰差陽錯的誤會,或許會和柴靜抱頭一哭。


無意去批判這場針對柴靜的“潑糞”運動。在我看來,當一篇八卦報道就足以成為導火索,掀起一場網絡上的抹黑風暴時,我們更應反省的是,人群內心嫉恨的由來。


有一部電影,叫做《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劇中,西西里解放時,瑪蓮娜被女人們用各種手段羞辱。女人們懲罰瑪蓮娜的表面原因,固然是因為她為了生活出賣肉體、和德國駐軍睡覺;但深層次的原因仍然在於,她過去的美麗曾如此熱烈地撩動着西西里男人們的神經。而和瑪蓮娜的性感妖嬈不同,柴靜撩撥着大眾神經的是她的“完美”。


人們,仿佛熱愛完美。但實際上,我們內心也有嫉恨完美的一面,甚至當我們看到白雪的時候,都有踏上一腳的衝動。如果,我們把那個被塑造出來的 “女神”當成柴靜的話,我們無疑會感受到她的“完美”帶給我們的壓力。她的才,她的名,她為男人所圍繞,乃至她不緊不慢的語調、文藝恬淡的提問,似乎都是對我們心急火燎的生活的反諷。而一旦這“完美”被認定是虛假,我們無疑會痛恨她之前的“偽”,連她採訪時凝視的眼神都會被理解成 “賤人就是矯情”。於是,一樁似是而非的“緋聞”出爐,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一哄而上,仿佛獵豹一樣去歡樂地撕咬,且以正義之名。


荒謬的是,當我們忙着用“柴徽因”去解構“女神”,當我們用潑糞去對抗造神。我們卻只是用一個假去和另一個假作戰。


真正的柴靜,從來沒有被認真對待。




評論2 用潑糞去對抗造神,卻只是用一個假去和另一個假作戰。



好的價值觀不一定要由純潔無暇的人來傳遞

那些渴望並立志尋找“真實”的去魅者們,一方面高呼反對“神化”,一方面卻指責那些被八卦者不夠“神化”,他們指責人僭越為“神”,卻時時刻刻以神的標準要求作家、記者、媒體人,或者那個男人和女人,他們並以尋找到其人性脆弱一面為勝利的標誌,內心卻無比渴望一個完美的神之在,祈禱這個神能夠拯救自己。


至於自己是否也能站起來,精神獨立,根本就排除在選項之外。找一個完美的神,心安理得的跪着,這就是他們的人生理想。柴靜一定會遭到一次“洗禮”,這個洗禮,之前韓寒遭遇了,柴靜也一定會遭遇。


中國政法大學教師仝宗錦說:“我對柴姑娘評價一直是正面的,她節目文字傳遞的價值觀也為社會所缺乏。不過,我們不能假定和期待好的價值觀一定需要由純潔無瑕的人來傳遞。這類似於某些高大全宣傳邏輯。”


對柴靜當然可以質疑,但不要忘記善待私權


中國政法大學教師蕭瀚認為:柴靜不是政治性公共人物,故不可以對官員的標準對待她。各種公共人物中,政治性公共人物的人格權範圍無疑是最小的。作為國內公共人物人格權問題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我知道這個領域的許多問題十分複雜,因為畢竟涉及人的權利保護,若沒把握寧可多尊重點人權總不會錯。


公共人物,這個概念已經成了根棍子,似乎拿它打誰都行,只要先給人扣個公共人物帽子。公共人物有許多種,有公權型和民間型的,有行業型和大眾型的等,類型不同,權利範圍也不同。有許多灰色地帶,有許多模糊之處,若無把握,至少對非公權型公共人物的私權多點尊重不會錯。

偶像沒有黃昏,但需要這塊土地上的人正常起來。


從去年年初開始,包括韓寒、王石、柴靜……一系列曾經可以稱之為“大眾偶像”的人,紛紛陷入危機。據此,曾經有人提出,中國的偶像已經進入黃昏,進入了常人時代,不再需要偶像。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任何一個社會都不會避免偶像的產生,人們會把良善、美好的願望寄托在偶像身上。


仝宗錦說:“這是一個耶穌都會被調侃的時代。上世紀九十年代傳媒的市場化改革,包括周末版娛樂版等的出現,對消解一元化政治意識形態具有深刻作用。言論自由,哪怕是並不那麼高尚高貴高雅的言論也具有值得珍視的重要價值。這也是我們不能因為喜歡張承志就去限制王朔們言說權利的理由之一。”


而現在,則是這塊特殊的土地上畸形的公眾催生了畸形的偶像。於是,在這個扭曲為常態的地方,一切讓自己美好起來,優雅起來,正常起來的努力,都是愚蠢、不自量力和別有用心的,更可惡的是,這些站起來的不完美的人,甚至有可能顛覆掉他們已經被綁架的可憐的生活。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快速收回釣魚島 兩岸不妨協商這樣一個
2012: 文革”中被Mao sell east破壞的珍貴文
2011: 魏京生:朗朗白宮的辱美事件 到底是誰
2011: 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裝備與美韓軍比較
2010: 無憂: 中國人, 沒有一個好東西
2010: 落基山人: 陳勝, 三句話留名青史
2009: 紐約舉行重新認識中國文革歷史作用研論
2009: 60年大慶回望:60年前有多少人正常死亡
2008: 斯巴達折戟 - 留克特拉戰役
2008: 胡績偉談胡錦濤:要學習華國鋒寬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