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高升号事件:倒向强者的国际法
送交者: 非言飞语 2012年05月01日08:43:00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高升号事件:倒向强者的国际法

资料来源:法治周末 等

    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再次激起中国国内舆论的沸腾。日本国内右派势力疑有再度集结、否认侵华历史之势,这与日本长久以来扮演的“文明国”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关于战争,从来不是强者与弱者的简单对决,而是掺杂着军事、法律、德行甚至舆论胶着的混合体,有些时候,军力之外的较量甚至能够左右历史的走向。100多年发生在中日间的“高升号事件”即为此例。

    “高升号事件”不仅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更是大国关系的角力场。在当时清廷国力背景下,“高升号事件”成了一起国际法原则倒向强者的悖理游戏。

1。被租来运兵的英国高升号商船“误入”已开火的战场

    2001年7月31日,韩国金船公司宣布,该公司完成了对高升号的打捞工作。这艘舰船沉没在朝鲜半岛西海岸距仁川市蔚岛南面两公里的海底深处。船骸里陆续发现了清代银币、圆规、枪支、烟枪等物品。船身破损严重,船舱内还找到遇难中国士兵的7具遗骨。据称,“高升号”可能共装载了600吨左右、约合8800万美元的银锭。根据韩国法律规定,如果“高升号”整艘船只被打捞成功,金船公司将有权获得所有财物的80%。

    那么,高升号是如何来到韩国海域,又为何长眠于斯的呢?

2. 风雨飘摇的朝鲜:摄政王大院君与儿媳明成皇后不合。。。

故事还要从1875年间的朝鲜国说起。

当时,朝鲜国摄政王李是应为人守旧排外,尤其反对与日本交涉。然而不到一年后,日舰攻陷永宗

城,与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朝鲜开始逐步沦为日本殖民地。1882年,朝鲜发生兵变,焚日本使馆,杀日本中尉崛本礼造。日本借机出兵朝鲜。

3。清朝第一次出兵‘维和’,与日本订‘共进共退’的《中日天津条约

    作为名义上的宗主国,清廷亦派兵朝鲜。共平叛乱后,清朝与日本皆驻军汉城,表面上井水不犯河水。1885年,双方签订《中日天津条约》,商议共同从朝鲜撤兵,并约定:“将来朝鲜如有事

,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文知会;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4。清朝第二次出兵‘维和’,日本趁机攻入皇宫,转而攻击清军。。。

    1894年3月,朝鲜国内再起事端,清军登陆驻屯于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

5月,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两国留

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6月,日军突然冲入王宫,囚禁朝鲜国王李熙,命摄政王李是应暂行主权。

  从仇日转向亲日的李是应很快成为日军傀儡。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冯玉昆率军增援。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驰援朝鲜。

5。牙山增兵,济远和广乙遇袭,丰岛海面之战

    7月23日,济远和广乙两舰抵达牙山,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7月25日清晨7时20分,两舰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

日军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和广乙。此时,载有第二波增援朝鲜清军1200余人的高升号驶入战场,并成为吉野、浪速两船的目标。

6。谁的 ‘高升号’?
    高升号并不是军舰,而是一艘悬挂英国国旗、船主为英国怡和公司的商船,载簿英文名为

Kowshing。该船船籍为英国,始造于1883年,净吨位1354吨,总吨位2134吨,在劳埃德船籍名簿上可以查到该船的详细信息。船长为高惠悌(T.R.Galsworthy),大副为路易斯·达布林,船载6名英国船员,3名马尼拉船员和64名华工。

    该船于1894年7月20日由上海驶抵天津大沽口,由清政府租用专门用来运送陆军援朝。船上运送的是淮军的“仁字军”两营二哨,共1116人,并载行营炮十四门及大量枪支、弹药,还装载了

600吨上下约合8800万美元的银锭(可能为援朝部队的饷银)。

7。满载‘维和部队’的高升号遭拦截 871名中国士兵遇难

    1894年7月23日10时,高升号起锚从塘沽开往朝鲜牙山,驶入战事海域时,立即遭到日舰拦截

。值得一提的是,在驶入战事海域前,高升号曾遭遇退出战场的济远舰,济远以降旗示意高升号避战,高升号船长竟误以为济远降旗是在“表示敬意”,遂继续东进。


    7月25日上午9时30分,日舰浪速号向高升号驶来,挂出“下锚停驶”信号旗,并放空炮两响,以示警告。船长高惠悌不敢违抗,立即遵行停船下锚。浪速号驶近距高升号400米处停下,将舰

上所有的21门大炮都露出来,用右舷炮对准高升号船腹,并放下一小艇向高升号驶来,声称检查商船执照,并要求高升号跟随浪速号返回日本。

    船长高惠悌略经抗议,便表示服从。浪速号又挂出第三次信号:“立即斩断绳缆,或者起锚,随我前进!”高升号上的清军官兵看到这一信号,无不愤怒万分,顿时人声鼎沸,全船骚动,愤怒地向船长强烈抗议称告:“宁愿死,决不服从日本人的命令!”

    这种情况下,船长高惠悌向浪速号再发信号进行交涉,表示希望将船只驶回大连或旅顺。浪速号再次派员交涉,高惠悌道:“华人拒绝高升号受俘,坚持退回大沽口。考虑到我们出发时尚在和

平时期,即使已宣战,这也是个公平合理的请求。”

    交涉历时整整三个小时后,浪速号舰长东乡平八郎决定不接受高升号的请求,发出警告:“高升号外籍船员立刻离舰。”高惠悌要求浪速号再派出小船交涉。浪速号予以拒绝,并升起代表攻击的红旗。

    英国船长、船工和其他外籍人士跳船逃生。日军随即发炮轰击,将高升号击沉。最后殉难者达871名。船长高惠悌和两位英籍船员被日方挽救。德国顾问冯·汉纳根少校游到岸边获救,其余船员均下落不明。


8。不宣而战的初期海战
 
    这就是著名的高升号事件。一方面,这871名李鸿章所部淮军精锐遇难,相当于此后牙山一役

中清军兵力的三分之一,作为强援的他们沉没于海上,导致了中日双方在朝军事力量的失衡,更在心理上间接击溃了清军,士气大为沮丧。此后,清军在朝鲜屡战屡败。


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
8月1日(阴历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9。李鸿章求英国调停表态

    另一方面,由于沉没在朝鲜海域的高升号上,始终飘扬着大英帝国的米字国旗,对于中日英三

方军政各界,都产生巨大的冲击。李鸿章和清廷既感肉痛,又觉有机会拉英抗日。据驻津英国总领事宝士德回忆,当时李鸿章“很善于在日本人侮辱英国一事上做文章:‘他们打了你们的总领事,击沉了你们的船,一点也不把你们公使的调停放在眼里!’”

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也紧急约见英国驻中国公使欧格讷,追问:“日本如此无理,西国素讲公法,当作何办法?”欧格讷说:“此时我不

能出断语,当听政府之命。既日本将英船击沉,或竟调水师前往,亦未可知。”

    然而值得细考的是,在欧格讷写给伦敦的报告中,却无什么“竟调水师前往”的说法。还有一

个被总理衙门忽视的细节,几乎成为改变局势的关键。欧格讷写道:“我告诉亲王……如果他允许我以个人名义坦率直言,我要问一下,一旦真的爆发战争,假使中国决定迅速出击,他认为是否有

对敌手施行沉重打击的力量。亲王犹豫了数分钟,在环视同僚一周之后,咕哝了一声,对他们目前是否能同日本进行成功竞争,表示怀疑。虽然那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场面,但我还是继续说道:这恰

是要害所在。”

    他的态度,恰恰代表了英国政府的情绪和关注焦点:到底中国和日本谁将继续成为远东可以倚靠的伙伴。而至于高升号事件在国际法的是与非,则退而居其次了。

10。 日本首相竟然事后方知消息

    与此同时,日本政界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首相伊藤博文担心因此遭到列强干预,尤

其担心引起英国报复,痛斥日本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在接到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措辞强硬的抗议信后

,日军一方面指令联合舰队司令回复英军,请英方经由外交机关交涉;另一方面也试图约束海军军官们今后应审慎从事。

    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写道:“最使我国官民大吃一惊的,是我国军舰浪速号击沉悬挂英国国旗的

一艘运输船的消息……在最初接到在丰岛海战中我国军舰击沉悬有英国国旗的运输船的报告时,都想到在日英两国间或将因此意外事件而引起一场大纷争,任何人都深为惊骇,因而有很多人主张对英国必须立即给予能使其十分满意的表示。”7月28日,陆奥在写给伊藤博文的信中说:“此事关系实为重大,其结果几乎难以估量,不堪忧虑。并提出停止增兵,在前线与清军脱离接触,以免欧洲列强干预。”


11。日本在 文件文字上下功夫

    8月1日,英、中、日三国开始了案件调查程序。英国在仁川和烟台收集幸存者的证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报告,提交给驻沪的英国海事裁判法庭。随后,英国领事也赶赴天津的北洋水师总部,听取担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的德国人德璀琳和北洋海军营务处罗丰禄(后任驻英公使)主持的联合调查报告会,美、俄、德三国领事也都到场,共同对高升号事件进行调查。

    和总理衙门想象英国会“竟调水师前往”、寄望英军参战的态度不同,日本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和法律斡旋。在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命令下,法制局局长末松按照“文明国家”的程序对事件进行

调查。从7月27日到8月1日正式宣战的时间内,日本进行了大量的证据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日舰浪速号军官、获救的高升号船长和大副的调查笔录以及其他一些获救者的证词,于8月2日形成了英文版的《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

    这份根本没有中国人参与的单方面报告,形式上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制作完成,在随后英国政府的两次海事审判听证会上大派用场,成为关键证据。


12. 600英镑收买路透社


    同时,陆奥宗光对驻英公使青木周藏作出指示,要求启动“危机外交”,控制好对媒体发布消息的节奏和分寸,先不透露被击没的是一条英国轮船。同时,他要求青木向西方列强明确表态,日

本将严格按照国际法办事,一旦确定责任在于日本海军,则日本将立即承担所有责任。陆奥宗光本人还亲自向英国驻日公使巴健特重申此点。

    更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日本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弄清英国媒体的“价码”。事件发生前数日,陆奥宗光就指示青木向路透社暗地里行贿600英镑,以换取路透社对日本的“关照”,成功地争取到了一些英国专家学者在媒体上的公开辩护。

13. 英国学者自己打自己嘴巴, 非战舰被击沉, 攻击方反而有理

    这些辩护很大程度影响了最终的结果。1894年8月3日,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JohnWestlake)在《泰晤士报》上刊文《高升号沉没事件》;8月6日,《泰晤士报》又刊登了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ThomasHolland)相似论调的文章。不久,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教授劳伦斯也发表演说,与前二人呼应。

    他们的观点大致相似,一是认为高升号虽然悬挂英国国旗,但它不能对抗军舰的临检要求。即使高升号在出港时仍不知中日双方已发生战争,但其在海面上接受临检时,应该已经了解到战争爆发的现实。二是认为高升号并不是独立的商船,而是和军舰共同组成的舰队的一部分,从事于支援地面作战部队的运输,它显然属于军事力量的一部分。日军已经实施了适当的警告交涉措施,并非违法侵犯中立国权利的不当之举。

    尽管英国皇家法院的两位海事法官里德(R.T.Read)和里格比(JohnRigby)都表示:“我们认为

,英国政府有权要求日本政府对沉船及由此带来的英国公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提供全部赔偿。”然而,他们的意见并未形成主流。

    青木周藏又派使馆德籍雇员西博尔德男爵(BaronVonSiebold)不断和英国外交部“沟通”,除了重复高升号事件发生时战争已爆发的论点外,还强调:“当浪速号命令高升号跟随时,高升号船

长却遭到拒绝投降的中国人的阻止。船长已不再担任指挥,他已是中国人手中之囚犯……从法律上说,他们已经占据了这条船,因此高升号虽然挂着英国旗,但已不为英国人所有……这种情况在法律上,类似于船只落入海盗之手,不需要再考虑船旗和国籍的问题。”

 

13. 天平倒向强者, 放弃向日本索赔, 反而由中国赔偿!

    这一系列观点甚嚣尘上的同时,日本和英国在远东形势上达成了某种默契,即英国希望利用日

掣肘俄国,以防俄国势力南下。于是,8月8日,上海英国海事裁判所首席法学顾问依英国政府的暗示,提出一份报告,宣称:“日本海军对高升号履行国际法规定的手续……但是搭乘该船的清兵不仅不服从,反而胁迫船长……已构成从船长手中夺得高升号的事实……所以日本海军的处置是恰当的。”

    最终,1894年11月10日,英国官方作出裁定:当时已经存在着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军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次年的2月5日,英国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号的船东怡和公司:赔偿责任应改由中国政府承担

软弱的清廷再度吞下了苦果,最终于1903年3月向该公司交付了总数为33411英镑的“慈善补偿”。

14. 海洋海事法的失控

    作为当时第一例允许未宣战即攻击中立商船的案例,“高升号事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先宣战后袭击”、“解除商船武装便予以放行”的规则,并成为二战发生后德国潜艇攻击盟军商船、英国军舰捕获敌国平民船只的合法依据。某种程度上,使得战争失去了应有的界限

来源:法治周末


“高升号事件”,在世界舞台上,是远比甲午战争更为重要的事件。

  至少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在东亚局势中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西方列强在亚洲殖民活动,

还是以清朝帝国为重心,平衡各殖民国和被殖民国的力量。

“高升号事件”打破了大东亚的这种均衡

从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到1894年,日本的近代化之路已经走了26年之久,日本人目标明确,这前

三十来年的功夫,就是与西方列强修正不平等条约,走向世界,进入与世界列强平等的体系内。而

韩国则是日本人走出列岛的出口,也是他进入世界的入口。

清王朝则无心进入近代化的大世界,只想将世界从自己的天下观里驱除出去。

从1848年开始,喊了将近五十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长计也学了,就是治不了夷。结果在“高升号事件”中,日本人如愿以偿,第一个为它发放进入西方列强行列通行证的是英国

老牌帝国主义英国,敏锐嗅到日本的青春朝气和野心,也日益感到清国的没落已不足以作为他在东亚殖民利益所能依靠的制衡力量,转而扶植日本,以抗衡俄国在东亚的土地和利益野心。

在开战前的7月16日,出乎日本意料,英国人竟然痛快地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

“条约规定完全废除治外法权等,成为日本同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比较平等的条约。条约签订后

,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向青木周藏祝贺说:


‘这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清国大军还远为有利。’日本自此实行替英国牵制俄国的远东政策,换来英国对日本的支持和放任。”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1: 中共不抗日 皖南事变前突袭暗算友军6万
2011: 林辉:国共内战中共竟然迫使平民当炮灰
2010: 好啊好啊: 从历史事实来看到底是谁阻碍
2010: 版主,为了史地的发展,可不可以禁止中
2009: 胡耀邦生前死后
2009: 薄熙来正在走近人民群众!
2008: 苏联改革前的内外交困
2008: 捉摸不定的民族主义 你死我活的文革遗
2007: 谁该为中国上亿颗四环素牙负责?zt
2007: 孙大炮要的是中原本土小民国,袁大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