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河南大學起源
送交者: runqun 2022年07月12日05:59:0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河南大學的雄起、沉寂與復興 

【新聞作者:朱傳志  來自: 百年流韻  已訪問:11158 責任編輯:劉旭陽 】 

之一,從改良到革命

近代以來,地處內陸的故國中心——中原河南積貧積弱,落後於全國。有鑑於此,河南的有志之士一直致力於教育強省。1840年,河南最高學府開封大梁書院在江南學者錢星湖的主持下開展教學改革,重視內容,重視實務,歷時六年,取得了較大成就。清代河南省惟一的狀元吳其濬在此教書、治學,寫出植物學名著《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大梁書院此期的學生蔣湘南、蘇源生、宋繼郊等都成為知名學者。

1842年,清政府重建開封河南貢院。河南是統治思想——程朱理學的創立地,長期以伊洛正脈自居。河南理學家李棠階、倭仁、徐世昌在晚清成為帝師。河南貢院作為科舉河南省鄉試的考場,為了保證人才選拔的質量,建造得非常講究。河南貢院北鄰宋代鐵塔,東依明代城牆,西傍惠濟河,南至明倫街,占地560畝。倭仁、徐世昌、陶希聖年少時都曾在河南貢院附近居住。河南貢院建有房屋一萬多間,規模宏大,與北京順天貢院、南京江南貢院、廣州兩廣貢院並稱全國四大貢院。由於北京順天貢院被八國聯軍焚毀,1903年、1904年的全國會試改在開封河南貢院舉行。這是中國最後兩次科舉考試,考試取消了四書五經的內容和八股文的程式。譚延闓、葉恭綽、徐謙、沈鈞儒、黃遠生等在這兩次考試中獲得進士,于右任、劉師培等在考試後走向革命。

科舉的改革仍然不能適應形勢,有識之士紛紛主張停科舉以推廣學校。在開封人徐世昌的參謀下,1905年,河南籍政要袁世凱領銜,促成清政府廢止科舉。此前的1901年,清政府已要求各省城書院改設大學堂。由於開封的書院占地較小,又是儒生們生計的來源,河南決定另建大學堂。河南大學堂於1902年成立,地址在開封前營門原游擊衙署(今河南大學東京臨床學院校區)。此後,河南大學堂改名河南高等學堂、河南高等學校。河南高等學堂先後培養出中國動物學奠基人秉志,中國西方哲學第一人傅銅,教育家、政治家李敬齋、張鴻烈、王毅齋等人。

1912年,教育部規定,大學預科必須附設於大學,大學只在幾個全國中心城市設立,其他地方可設專門學校。河南高等學校(河南大學堂)當時有中等和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屬於預科性質,因此必須停辦。河南方面根據河南省情,決定改辦河南高等學校為高等農業教育,合併原有的中等農校,成立河南農業專門學校(今為河南農業大學),校址移往開封城東南郊繁塔寺中州公學(原明道書院)。原河南高等學校的中等教育部分在原址成立河南省立第一中學。

河南省立第一中學後來改為開封高中,培養出雜文家柏楊、中國材料學會理事長李恆德、中國倫理學會會長羅國傑等優秀學子。1951年,開封高中與鄰居開封師範學校(原河南優級師範學堂)合併為河南師範專科學校,原開封高中學生遷往開封第一初中,後改名為開封第一中學。開封一中現更名為開封高中,其實是由原河南省立二中也即開封初中發展而來的。1956年,河南師範專科學校文科遷往鄭州,成立鄭州師專(今鄭州大學工學院校區),理科留在開封,成立開封師專。鄭州師專後來升格為鄭州師範學院,於1961年併入鄭州大學,其校址讓給了鄭州大學工科,即後來的鄭州工學院、鄭州工業大學。2000年,鄭州工業大學又併入鄭州大學。開封師專於1959年併入開封師範學院(即河南大學),其校址讓給了開封醫專。開封醫專於2000年併入河南大學。

與河南高等學堂同期,河南還辦有河南優級師範學堂(1905年,開封前營門)、河南法政學堂(1907年,開封三聖廟街)、中州公學(1907年,開封繁塔寺)、焦作路礦學堂(1909年,焦作)等。河南教育的領導人李時燦(李敏修)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於學校的改良性質,仍然落後於全國。

1906年,河南鞏縣人王敬芳(王摶沙)從日本留學歸國。王敬芳就讀於日本弘文書院師範科,對日本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很推崇。福澤諭吉創新教育,開辦慶應義塾,採用西洋教材,進行英文教學,取得很大成就。王敬芳主張學習福澤諭吉,開展西學教育,做好留學預備。在上海,他倡議“設立公學為自辦專門之基礎、留學高等之預備,定名中國公學”。王敬芳長期擔任中國公學領導人,為中國公學的建立、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公學培養出胡適、任鴻雋、熊克武等不少人才,河南籍學生有馮友蘭、萬鴻圖、王拱璧、林伯襄等。王敬芳一度回到家鄉河南。在省城開封,他組織新民學社,主張革新教育,建立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

1912年4月29日,王敬芳作為第一發起人,刊布《籌備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公啟》。文中說“事成於人,人成於學”,“擔當大事,則非有世界知識及專門知識,必不能勝任而有功”,“國之強,強於學,一省亦然”,“舉國自由,中州獨後,河南之不若人甚矣”,“根本之救治法若何?是非多遣留學歐美,以造就真才不可”,“河南各中學遲鈍、腐靡,不足養成留學資格固矣。即名高等學校者,按其實際,亦難言之”,“預備學校所以不能不專設也”。

當時,河南的行政長官是河南項城人、進士張鎮芳,大總統袁世凱的親信。袁世凱對留學一向支持,1905年,河南首批官派留學生缺乏經費,他捐銀萬兩資助,遂有河南學子60人留日。王敬芳、李時燦與袁世凱頗有交情,傳說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受到了袁世凱的支持。於是,河南決定建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為派遣留學生打基礎。校址選在原河南貢院,林襄(林伯襄)被任命為校長。林襄雖然沒有留過學,但他熱愛教育、熱衷留學,曾在河南優級師範學堂、中國公學讀書,是李時燦、王敬芳的學生,是河南議長陳善同的同鄉,其叔父林維鎬又是河南名紳。林襄內有振興教育的使命感,外有開展工作的便利資源,出任校長比較合適。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建立是河南教育的革命性事件。這所全新的學校帶來了河南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河南省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於1912年9月下旬(具體時間不詳)開學。預校學費較高,學制五年,畢業後擇優公費派遣歐美留學。入學要求年齡在13至16歲之間,會國文和算術。報名踴躍,首次招生即擴錄。學校開設外語和普通知識課程,大多數課程採用外文原版教科書,課業負擔重。林襄校長之後,王尚濟校長為學法語出身,丁德合校長為留日歸國,李敬齋、張鴻烈校長為留美。林襄、李敬齋、張鴻烈掌校時間較長,工作賣力,把學校辦得很好。學校聘有外籍教師十來人,其他也為海歸或國內名校畢業,薪酬較為優厚。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先後招有英文科學生5屆、德文科1屆、法文科1屆,入學662人,畢業286人,考取留學生的至少有90人,其他的大都升入國內大學。著名的有中國化學會總幹事高濟宇院士、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楊廷寶院士、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張伯聲院士、“中國衛星之父”趙九章院士、中國營養學奠基人萬昕;有航空專家劉敬宜、丁離卿、王伯修,電力專家郭克悌,水利專家朱光彩、宋浵、楊乃俊,礦業專家魯循然,化工專家吳沆;有醫學家梁之彥、張靜吾、閻仲彝、魯章甫、郭鑫齋、孫祥正、李士偉;有農學家王陵南、萬晉、馮紫崗、李蔭楨,生物學家武兆發、曲仲湘、郝象吾,化學家李俊甫;有經濟學家劉瀟然、朱象程,政治學家張純明,歷史學家韓儒林,教育學家鄭若谷,翻譯家郭麟閣、王實味;有軍政要員侯鏡如、趙毅敏、楊放之、武劍西、丁作韶,革命烈士周邦彩、黃志忠、尚芳、陳育生等。當時很多省份都辦有類似的留學預備學校,如鄧小平就讀的重慶留法預備學校,但大都沒有河南有成就。

之二,省立還是國立

到了20世紀20年代,河南已有河南法政專門學校、河南農業專門學校、河南第一師範學校(又名河南高師、開封一師)、福中礦務專門學校(原焦作路礦學堂)等高等學校,但都不是大學。河南的有識之士紛紛要求創辦大學,“河南省立大學”提上議程。由於連年軍閥混戰,河南財力被征作軍費,辦教育沒有錢。

1922年,直系軍閥首領曹錕為了競選總統邀買人心,提出各地財政預算宜以教育為先。他的心腹、“秀才將軍”吳佩孚此時坐鎮河南洛陽,通電響應。河南督軍馮玉祥也是直系大將。河南籍同盟會會員凌鉞與馮玉祥為灤州起義戰友,他的弟弟、留美教育學博士凌冰是馮玉祥的幕僚。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張鴻烈與凌鉞、凌冰同鄉。在河南省教職員聯合會及張鴻烈、凌冰等人的努力下,馮玉祥和教師出身的省長張鳳台同意設立河南教育專款。財政廳職員侯仙培、李剛侯做過教師,建議教育界爭取以契稅為教育專款,因為契稅不多容易批准,但增長空間很大。1922年8月,政府批准通過,河南教育經費實現獨立。此後20年,在河南省教育款產管理處處長杜秀生(杜俊,留美經濟學碩士,曾任河南省銀行行長、河大代校長)等人的經營下,河南教育經費節節攀升,最高年份超過800萬元,極大地促進了河南教育的發展。當時,全國只有河南和江蘇兩省實現了教育經費獨立,江蘇靠的是屠宰稅。

馮玉祥任河南督軍期間,支持創辦河南大學。他把前河南督軍趙倜的財產充公,其中四萬元開辦工廠,剩下的幾十萬元劃作教育經費,十二萬元為河南大學的籌辦基金。省議會任命張鴻烈做河南大學籌辦專員,張鴻烈、李敬齋、王敬芳、張嘉謀為常務董事,黃炎培、張伯苓、鄒秉文、張藻為名譽董事。原計劃合併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南法政專門學校、河南農業專門學校,以其為基礎籌建河南大學。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雖然辦學成績較好,但為中等學校,充其量算大學預科,而法專、農專是大專學校,後者反對合併。張鴻烈只得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原有師資、設備,擴建為大學文科、理科。

河南大學的校名在北京方面通不過,因為馮玉祥收繳趙倜財產時,曾電請北京政府作為“中州大學基金”,記錄有案。河南大學如果用這筆錢,只有定名中州大學,才被法律許可。實際上這是趙倜一方想為自己的財產撈一個辦學的好名聲。因此,學校最終被定名為中州大學。中州大學的籌建得到各界的支持,山西督軍閻錫山、江蘇督軍齊燮元、江西代理督軍蔡鍔等也向中州大學捐贈圖書2445冊。1923年3月3日,中州大學正式開學。

張鴻烈是中州大學首任校長,校務主任李敬齋是他的河南高等學堂同學,文科主任馮友蘭是他的好友,理科主任曹理卿是他的同鄉。留美時,張鴻烈學政治教育,馮友蘭學哲學,李敬齋學建築工程,曹理卿學化學工程。四個留美學生齊心協力,締造了中州大學。中州大學文科設有哲學系、國文系、教育學系、歷史學系和英文專業,理科設有化學系、生物學系、地質學系、數理學系。

1927年,南方國民黨軍隊北上討伐北洋政府,在開封成立了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開封政治分會,管轄河南、陝西、甘肅三省國民黨黨務,倒戈的馮玉祥任主席。北伐軍進占各地後相繼成立了第一中山大學(原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第二中山大學(今武漢大學)、第三中山大學(今浙江大學)、第四中山大學(今南京大學)。因此,開封這邊決定籌設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又名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徐謙、顧孟余、薛篤弼、凌勉之(凌冰之弟)、李靜禪為籌備委員,國民黨中央常委徐謙任校長。建校方案是以原中州大學為基礎,併入河南法政專門學校、河南農業專門學校。由於戰亂,此時的法專、農專師生四散,教學停止,不再像以前那樣反對並校,三校合併於是順利進行。並校以後,法專成為河南大學法科,農專成為河南大學農科。法科設法律系、政治系、經濟系,農科設農藝系、森林系。1928年,河南大學又增設醫科。1929年,各科改學院。

此時,國民黨內因為各派爭建新政權而一片混亂,無暇顧及開封中山大學,徐謙又被蔣介石、汪精衛排擠下野,建校工作於是擱淺。河南方面不願合校流產,決定將籌建中的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改為河南省立中山大學,張鴻烈繼任校長,黃際遇繼任校務主任。黃際遇是李敬齋之後河南大學的第二任校務主任,長期主持學校實際工作,很有貢獻。1930年,河南中山大學啟用原來所計劃使用的校名河南大學。

1930年,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打敗馮玉祥,他的嫡系劉峙上將出任河南省主席,劉峙畢業於保定軍校。為了爭取河南民心,劉峙對教育比較重視。此時,留美礦科碩士陳立夫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後任教育部長,形成了CC系。留美學人李敬齋、許心武、張仲魯、劉季洪都是CC系人員,先後任河大校長。這一階段,河南大學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抗日戰爭前,河南大學辦學經費較為充沛。當時,國立清華大學年經費一百萬元,辦文、法、理、工四院。省立河南大學年經費四十萬元,辦文、法、理、農、醫五院。但清華大學的工科比河南大學的農、醫科耗錢。教育部每年也補助河南大學六萬元。河南大學還擁有軍閥趙倜的地產7356畝,趙倜在開封、汝南、南京、靈寶、信陽、天津等地的房產900間左右,以及繁塔寺、呂祖閣、火神廟的廟產909畝,每年租金亦不菲。河大教師工資很高,月薪幾十到幾百銀元,與發達地區差不多。而當時一般公務員的月薪只有幾元錢。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興建的河南大學校園建筑後來成為經典。譬如:大禮堂(1931年)、六號樓(1915年)、七號樓(1924年)、南大門(1936年)、西一二齋樓(1921~1926年)、東一至六齋樓(1921~1926年)。這些建築中西合璧、科學美觀,堪比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建築,現已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大禮堂為例,規模宏大,直追中央大學禮堂和清華大學禮堂,卻風格獨特。省政府撥款21萬元建設,工程歷時3年。大禮堂屋架從國外進口,可容納3000人,而當時學校僅有幾百師生。

1937年,民國政府已決定遷都重慶。河南更是大部淪陷,形勢嚴峻。校長劉季洪提出將學校一勞永逸地遷至四川萬縣,並派人籌劃校址,陳立夫同意給予經費支持。1938年,河南大學文、理、法學院遷至武昌女中。6月、7月,師生計劃奔赴四川,但因包不到輪船,最終不得不攜圖書、儀器返回河南。無奈之下,河大師生打算西遷陝西。此時,程潛任河南省省長,程潛與蔣介石、陳立夫不睦,反對河大外遷。他說河大若遷離河南,則省政府將無法顧及,實質上就是他無法控制了。張鈁等河南士紳也反對河大離開河南,建議河大遷往豫西山區。由於河南大學是省立,劉季洪沒有辦法,憂慮之中,決定辭職。張鈁的幕僚、在豫西一帶很有影響力的王廣慶接任校長。

抗日危局之下,河南又連續發生旱災、蟲災,致使河南財政吃緊,河大的經費也被消減了一半,數次遷校又耗費了大量財力,師生困苦不堪。幸而王廣慶善於經營,學校才勉強維持。在這種形勢下,河大決定爭取民國政府扶持。前校長劉季洪此時是陳立夫的秘書,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在他的熱情相助之下,1942年,河南大學升格為國立。國立以後,教育部當年為河大撥款五十萬元,後又追加十萬元,學校財政狀況好轉。1944年,教育部綜合評估,河南大學名列全國國立大學第六名。

從1927年籌設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到1942年國立河南大學成立,河南大學的國立之路走了十五年。如果河南方面積極爭取,國立河南大學可以出現得更早。1928年,國立第一中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更名為國立武漢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成立。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又名國立山東大學)成立。1937年,國立湖南大學成立。1938年,國立雲南大學成立。1939年,國立廣西大學成立。1940年,國立中正大學(江西)、國立貴州農工學院成立。1936年,東北大學流亡至開封河南大學校園辦學。1937年,東北大學在開封升為國立,然後遷校西安。即使河南高校,1929年才建立的河南水利工程專科學校也在1942年升格為國立黃河流域水利工程專科學校。相比其他省份,河南的行動顯得遲緩。

之三,有得有失

民國時期,教育部將大學分為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各科。多年來,河南大學設有文、理、法、農、醫學院,取得了很大成績。河大的醫學、歷史學、教育學、農學享譽全國,化學、經濟學也很有影響。河大醫學曾經獲得過全國第三的佳績,河大歷史系是全國四強之一,教育系是全國六大教育系之一。

河南大學醫學的興盛得益於早年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畢業生。預校德文科有學生120人,畢業72人。本應派20人赴德國留學,但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德國政局不穩,於是改選30人赴德國在上海辦的同濟學校學習。這30人在同濟樸實勤奮,因着藍布衫被稱為“藍布衫隊”。其中有10來人最終留德,獲得了博士學位,大多數學的是醫學。他們是梁之彥(啟耳大學生化博士,曾任同濟醫學院院長)、張靜吾(哥廷根大學醫學博士)、閻仲彝(哥廷根大學博士)、魯章甫(慕尼黑大學博士)、郭鑫齋(哥廷根大學博士)、劉茂寅等。張靜吾、魯章甫、閻仲彝、郭鑫齋、劉茂寅歸國後,長期在母校河南大學任教。河大醫科的海歸教師還有孫祥正(霍普金斯大學博士,河大畢業)、李賦京(哥廷根大學博士)、朱德明(哥廷根大學博士)、劉蔚同(慕尼黑大學博士)、韓明炬(柏林大學博士)、楊光第(杜賓根大學博士)、趙樹萱(蘇黎世大學博士)、邢文爃(法蘭克福大學博士)、夏一圖(蘇黎世大學博士)、上官悟塵(長崎醫科大學)、陳作紀(留德)、楊初(留德)、褚葆真(留德)、段春和(留美)、謝景魁(留美)、張效宗(留日)、王毓琛(留日)等。在他們的努力下,河大醫科培養出了一批優秀人才,著名的有汪美先、張劭、張效房、周文炳、劉輔仁、韓誠信、杜百廉、孫弘等。抗戰時期,傷兵很多,張靜吾博士建議依託醫學院建立重傷醫院。於是全國高校承辦了十二所軍政部重傷醫院,河大醫學院建的是軍政部第十一重傷醫院。河大校友張靜吾任軍政部第一重傷醫院院長,宋育吾任第二重傷醫院院長,郭鑫齋任第十一重傷醫院院長。

河南大學地處中原,從事歷史研究條件得天獨厚。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安陽殷墟和其他河南古蹟的發掘促進了河大歷史學的較快發展。在河大任教過的著名歷史學家有范文瀾、蕭一山、郭廷以、蒙文通、楊鴻烈、姚從吾、嵇文甫、劉節、傅岳棻、余協中、張儐生、葛定華、楊筠如、傅樂成、趙儷生、張邃青、董作賓、徐旭生、郭寶鈞、朱芳圃等。河大也培養出了尹達、白壽彝、石璋如、安金槐、尹煥章、李守孔、史宗周、胡思庸等著名歷史學家。

河南大學教育系實力雄厚、名家薈萃。教育學領域有杜元載(美國西北大學博士)、余家菊(愛丁堡大學博士)、羅廷光(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孫德中(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許桂英(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劉亦常(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毛禮銳(密歇根大學碩士)、鄭若谷(華盛頓大學碩士)、劉海蓬(柏林大學博士)、田培林(柏林大學博士)、王鳳崗(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邰爽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李廉方(留日)、王拱璧(留日)、孟憲德(留法)、陳梓北(留日)、宋謀歐(留英)、徐侍峰、蕭承慎。心理學領域有汪敬熙(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左任俠(蒙城大學博士)、楊震華(巴黎大學博士)、王徵葵(芝加哥大學博士)、許逢熙(密歇根第楚樂大學碩士)、蔡樂生、凌冰(留美博士)等。培養出了李秉德、王漢瀾、王泳、程維賢、凌培炎等著名學者。教育系還在1928年培養出了碩士樊粹庭,他後來成了著名的豫劇改革家。20世紀30年代,河南大學邰爽秋、李廉方、李秉德等人創建的開封教育實驗園區名噪一時,形成了“廉方教學法”,受到黃炎培、王世傑等人的稱讚。

河南作為傳統的農業省,對農業自然重視。河南大學農學的發達一方面有原河南農業專門學校的積累,另一方面也獲益於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歸國學子。河南農業專門學校曾有一些優秀教師,如吳憶魯(柏林大學碩士)、郭須靜(凡爾賽園藝學校)、王直青(佐治亞大學碩士)、錢養浩(東京大學學士)、杜嘉瑜(東京大學學士)、馬顯揚(東京大學學士) 、宋孝雄(東京大學學士)、黃人俊(留日)、賈瑞生(留日)等。合併的時候農專已經停辦。原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畢業生、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物學博士郝象吾出任河大農科首任主任,以後又有預校畢業生王陵南(康乃爾大學碩士)、萬晉(耶魯大學碩士)、劉瀟然(留學柏林大學)和河大農科畢業生王鳴岐(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等出任河大農學院院長。聘有李先聞(康乃爾大學博士)、趙連芳(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塗治(明尼蘇達大學博士)、楊慶門(留學耶魯大學)、彭謙(威斯康星大學博士)、許振英(威斯康星大學碩士)、陳振鐸(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吳紹騤(明尼蘇達大學博士)、黃希周(留日鹿兒島大學)、陳顯國(康乃爾大學碩士)、杜洪作(華盛頓大學碩士)、馮紫崗(巴黎大學碩士)、李蔭禎(明尼蘇達大學碩士)、魯祖周(比利時魯文大學學士)、林渭訪(留德)、何一平(薩瑞苦斯大學碩士)、路葆清(衣阿華大學學士)、黃以仁(留日)、田叔民(留法)、栗耀岐(留日)、陳伯川(留法)、吳景美(留美)、栗顯倬(留美)、陳佑進(留美)、林世澤(留美)、李達才(留日)、穀子俊(留日)、陳植(留日)、蕭位賢(留日)、陳孝治(留日)、孟守真(留法)、邵德偉(留日)、郭培學(留美)等教授。河大農科先後培養出王鳴岐、劉葆慶、戈福江、周恆、傅維寧、孟及人、胡開仁、呂淑濤、焦庭萱、董鑫、丁寶章等優秀學子。農科去台灣的畢業生戈福江、周恆等幾十人業績尤其突出。

河南大學法學院雖然有原河南法政專門學校的基礎,但一直並不強。困難時期,法學院曾經被撤銷,但經濟系一直保留,歸在文學院。經濟系是個大系,師資力量較好。河大沒有獨立的商學院,商科教育也在經濟系下面。河大曾合併過河南甲種商業學校,是中專性質。在河大經濟系任教過的教授有羅章龍、王效文、王怡柯、馬非百、王希和(留美)、王毅齋(維也納大學博士)、朱象程(芝加哥大學博士)、李漢珍(奈拉斯卡大學博士)、李承鼎(尼不拉斯加大學博士)、鄒宗彥(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吳德培(伊里諾伊大學碩士)、秦瓚(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杜俊(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劉星乘(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王廣森(康乃爾大學博士)、朱佛樂(留學芝加哥大學)、孟昭瓚(倫敦大學碩士)、丁軫宇(倫敦大學碩士)、林慶豐(留英)、王翰芳(留日)等。河大經濟系先後培養出《人民日報》社總編輯鄧拓、國家建材工業總局局長田耕,經濟學者丁軫宇、侯恆、李九龍等。鄧拓在河大經濟系讀書時還寫出了經濟史專著《中國救荒史》。

理學院在河大規模中等,有數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地質學系。由於化學應用性強,因此化學系規模最大,成績也最為突出。河大化學系有一批知名教授,如林一民(尼不拉斯加大學碩士,後任台灣農學院院長)、李俊甫(康乃爾大學博士,後任新鄉師範學院院長)、周煥章(密歇根大學碩士,後任武漢工學院院長)、郭慶棻(伊里諾伊大學化學碩士,後任江西師範學院院長)、薛愚(巴黎大學博士,後任國立藥專校長)、餘澤蘭(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曹理卿(普渡大學碩士)、李燕亭(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徐墨耕(密歇根大學碩士)、胡學淵(留學柏林大學)、鄭乃清(留美)等。化學系培養出了曾一平(曾任太原重型機械學院院長)、劉士林(台灣大學教授)、彭育才(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徐墨耕、劉大壯、盧錦梭、蔡昆、馬可(音樂家)等。李俊甫(李相傑)教授對《道藏》鍊金術里的化學進行了很多研究,並講述給訪問河大的李約瑟,啟迪了後者《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寫作。

文、理、法學院的其他系科也有一定的實力和辦學成績。文學院教授有郭紹虞、姜亮夫、劉盼遂、張西堂、繆鉞、高亨、段凌辰、邵瑞彭;英文系教授有陳醒、施友忠、饒孟侃、熊正瑾、仇春生、劉重德、張明旭、丁毅舟;哲學系教授有傅銅、徐旭生、吳士棟;社會學系教授有朱亦松、毛起,政治學教授有張金鑒、方振中;法學教授有羅時濟、熊緒端、陳道章;數學教授有鄭樹桐、王尚濟、黃敦慈、樊映川;物理學教授有趙松鶴、陳祖炳;生物學教授有張春霖、朱鶴年;地質學教授有馮景蘭等。培養出了法政學家羅夢冊,文史學者於安瀾,作家姚雪垠,外交家王國權,記者張了且、張結,教育家戴伯行、盛華等優秀學子。

河南大學工科稍顯薄弱。很早以前李敬齋、馮友蘭等人就曾主張將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改為工業專門學校,但沒有成功。1931年,在校長許心武的努力下,河大建起了土木工程系,隸屬於理學院。教授有陶述曾(曾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會長)、瞿文琳、趙新吾(密歇根大學機械碩士)、唐風圖(康乃爾大學土木碩士)等人。因為學校財力有限,張仲魯第二次任河大校長時,提出“裁科並系、充實內容”,主張撤銷醫學院和工科土木系。由於教育廳廳長張鴻烈等人反對撤銷醫科,張仲魯在將土木系送往天津北洋大學途中辭去校長職務。據《天津大學校史》記載,1934年北洋大學還接收了河南大學土木系的全部圖書、儀器設備及其轉學學生,獲益不菲。作為回報,北洋大學於翌年特在開封招考新生。

1945年,田培林出任河大校長,他是當時剛出任教育部部長的朱家驊的留德同學。田培林大力擴充河大規模,於1946年增設工學院,建立了土木工程系和機械工程系。後又合併國立黃河流域水利工程專科學校,以此為基礎成立河大工學院水利工程系。原河南大學預科畢業生閻振興(愛荷華大學水利博士)留美歸國,此時在黃委會工作,被聘為河大工學院院長。在閻振興等人的努力下,河大工科有了一定的發展,聘請教授15人,副教授9人。知名學者有嚴愷(荷蘭水利副博士)、郭暄(康乃爾大學水利博士)、劉光文(愛荷華大學水利碩士)、趙敬生、李賦都(留德水利博士)等。河大工學院培養出了著名水利專家沈克昌、王既民等人。工學院曾訂出三期發展計劃,但未及全面實施。閻振興後來成為台灣工科最高學府成功大學校長,也曾擔任台灣清華大學、台灣大學校長。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的河南大學學科較為齊全,但結構不太合理。文、理基礎學科比重較大,應用學科比重不夠。當時很多國立大學都設有工科四大專業機械、電機、土木、化工,比如廣西大學、南昌大學,但河大幾乎沒有。

之四,從大學到師院

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國立河南大學校長田培林升任教育部次長,他的襄城同鄉、北大校友、留德同學姚從吾接任河大校長。姚從吾是著名歷史學家,不擅行政,經田培林、馮友蘭、徐旭生等豫籍名士勸說,同意回河南。姚從吾領導河大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很快國共內戰就爆發,學校秩序一片混亂。1948年,教育部強令國統區學校南遷。

1948年6月21日,解放軍攻占開封。

國民黨和共產黨展開了人才的爭奪戰。國民黨一方面威逼利誘,揚言凡不跟隨國民黨的師生,一律停發其薪水、助學金,解聘教職,開除學籍,另一方面則製造謠言,說“共產黨對於公教人員一律列為三級戰犯”。在國民黨的逼迫之下,河大在冊教師241人、學生2150人,陸續到達蘇州。中國共產黨組織車輛,接走了河南大學“左傾”教授嵇文甫(文學院院長)、李俊甫(理學院院長)、王毅齋(法學院經濟系主任)、羅繩武(教育系副教授)、趙儷生(歷史系副教授、北京“一二·九”運動領導人)等人及其家眷。24日晚,解放軍撤離開封,投軍的287名河南大學等校學生隨軍前往豫西中原解放區首府寶豐。不久,又有100餘名開封學生來到寶豐。

由於中原解放區人才匱乏,中國共產黨決定成立幹部培訓學校——中原大學。開封來的287名學生為首批學員。原河南大學教授、解放區北方大學校長范文瀾調任中原大學校長,中原局領導潘梓年任副校長,孟夫唐負責黨的工作,張柏園任教務長。范文瀾沒有到校工作,不久出任華北大學(由北方大學與華北聯合大學合併)副校長。

到蘇州的河南大學師生境遇困苦,校長姚從吾辭職,三人臨時校務小組解散,最後成立了七人校務維持委員會。國民黨計劃將河南大學再遷桂林,希望深孚眾望的醫學教授張靜吾出面組織,為張靜吾所拒絕。國民黨又找馬非百教授等人,也沒有得到響應。

1949年4月,國民黨敗離蘇州,河南大學師生留下了。留在蘇州的河大師生響應“有志青年參加革命去”的號召,有的隨第三野戰軍後勤部參軍,有的參加西南服務團,有的就地參加工作,僅加入第十兵團南下福建作戰的就達三百多人。

1949年5月,中國共產黨在開封成立河南省人民政府。由於原國立河南大學已遷至江蘇蘇州,人民政府決定在河大校園重建河南大學,定名為河南人民革命大學。6月,以中原大學醫學、教育專業五百餘名學員和河南行政學院四百餘名學員為基礎,河南人民革命大學正式成立。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吳芝圃兼任校長,原中原大學教務長張柏園任副校長,實際主持工作。原河南大學教授嵇文甫任副校長。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接回滯留蘇州的一千二百餘名河南大學師生,併入河南人民革命大學。至此,河南人民革命大學共有教職工五百餘人,學生一千八百餘人。1950年3月,河南人民革命大學恢復河南大學校名。新的河南大學設文教學院、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

20世紀50年代初,全國開展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工作,方針是“以培養工業建設幹部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和專科學校,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調整原則有:一、基本取消原有系統龐雜、不能適應培養國家建設需要幹部的舊制大學;二、為國家建設所迫切需要的學科專業予以分別集中或獨立,建立新的專門學院,使之在師資、設備上更好地發揮潛力;三、將原來設置過多、過散的攤子,予以適當集中,以便整頓。工學院、師範學院成為發展的重點。綜合性大學要大量砍掉,保留的也只設文、理科。高校集中到幾個中心城市。

1952年,涵蓋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西六個省的中南區進行了首次較大規模的院系調整。負責院系調整的是中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文教委主任是原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畢業生、河南滑縣人趙毅敏,文教委副主任兼教育部部長是中原大學校長潘梓年。這次調整主要是各省內部調整,一些力量薄弱的系科歸併到了武漢、廣州、長沙,成立了華中高等師範學校、華中農學院、華南工學院、中南礦冶學院等校。其中中南礦冶學院(後為中南工業大學)、華南工學院(後為華南理工大學)吸納省外資源較多。中南礦冶學院是由湖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等校的礦冶系科合併組建。華南工學院是由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兩校工學院和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三校的化工系科合併組建。河南方面,河南大學醫學院獨立為河南醫學院,河南大學農學院獨立為河南農學院,河南大學改為地方性大學。河南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併入華中農學院,畜牧獸醫系併入江西農學院。這兩個調出省的系科都是新建的,力量很弱,因此這次院系調整河南損失不大。但河南沒有爭取到一個華中、中南開頭的名號,失去了以後競爭的先機。

由於中南區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動作較小,中央決定1953年的院系調整工作以中南區為重點。調整的原則仍着重改組尚未進行調整之舊的系科龐雜的大學,以利於加強與增設高等工業學校和適當增設高等師範學校;對政法、財經院系則採取適當合併集中的做法,以便進行整頓。在這種形勢下,中南區文教委決定,撤銷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其文、理科一部分併入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一部分另立湖南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學院、江西師範學院。原湖南大學校園由新建的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後復名湖南大學)繼承,原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校園由廣西師範學院、江西師範學院繼承。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武漢大學的機械、電力系科組建華中工學院。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武漢大學的土木系科組建中南土木建築學院。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的政治系、法律系與中原大學政治學院合併組建中南政治學院(又名中南政法學院)。與河南有關的是,河南大學水利系與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校的水利系科合併組建武漢水利學院,河南大學財經系與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武漢大學、中原大學等校的財經系科合併組建中南財經學院。同時,湖南大學地理系一小部分併入河南大學。這次院系調整,河南大學雖然沒有像南昌大學、廣西大學那樣損失慘重,但也損失不小。河大水利系、財經系是原國立河南大學工學院、法學院最主要的兩個系。尤其水利系,有原國立黃河流域水利工程專科學校多年的積累。這兩個系也是河南大學除醫科外最實用的系科,重建起來很困難。

河南大學的文、理科雖然都留了下來,但根據院系調整的精神得改成師範性質。這個時期師範院校地位也高,國家反覆強調高師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工作母機。1953年8月,中南軍政委員會通知,奉中央教育部電示,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已決定河南大學與平原師範學院合併。河南大學改名為河南師範學院,平原師範學院改為河南師範學院第二院。合併之後平原師範學院仍留原址,關於系科設置原則上不作大的變動,只就必要的系科進行調整。平原師範學院位於新鄉,1951年7月成立,是平原省最高學府。平原省由黃河以北原河南、山東的一些地區組成,成立於1949年8月。1952年10月,平原省與河南省合併。平原師範學院設有中文系、歷史系、數理系、生物系和化學系。

開封的河南師範學院與新鄉的河南師範學院第二院相距較遠,管理不便。1954年7月,中央核准兩院分開,改為兩個獨立的師範學院。中央並沒有要求兩院進行系科調整,但河南方面決定文、理分家。1955年6月,河南省文教廳上報省委:目前兩院系科重疊,規模不大,在教學設備、基本建設方面,常有顧此失彼現象,教師力量不能充分發揮。根據蘇聯經驗,院校專業應合理分工,系科要少,規模要大,以便集中教師力量,充實教學設備,整體規劃基本建設…… 為此,極應結合河南省實際需要,對兩院系科進行調整。此後,兩個師範學院一個定名為開封師範學院,另一個定名為新鄉師範學院。開封師範學院的數學、物理、化學三個系調往新鄉,新鄉師院的中文、歷史系和地理專修科調往開封,所調各系的圖書資料及儀器設備均隨系轉移。如此,開封師範學院僅設置了中文、歷史、地理三個系和俄文專修科。

河南省很快意識到拆分文理分置有其缺陷,1959年,河南省決定將開封師範專科學校併入開封師範學院。合併以後,開封師範學院有了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1962年,生物系又被調整到了新鄉師範學院。同年,設在鄭州的河南藝術學院、河南體育學院併入開封師範學院。河南藝術學院、河南體育學院原為河南師範專科學校的兩個科,在1956年搬到了鄭州獨立建校。經過這兩次調整,開封師範學院實力有所恢復。

20世紀50年代初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做大了武漢、西安等幾個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規模,受損的省份意見較大,中央於是決定每個省都建一所綜合性大學。1956年,鄭州大學建立,此後,鄭州大學就成為河南省的綜合性大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每個省只設一所綜合性大學,即使教育發達的上海、江蘇也只有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是綜合性大學。當時的背景下,河南大學恢復為綜合性大學難度很大。與河南大學性質一樣的還有原國立安徽大學改建的安徽師範學院、國立南昌大學改建的江西師範學院、國立廣西大學改建的廣西師範學院等校。這三所學校的校名後來被新建的綜合性大學所用。

當時條件下,開封師範學院已不可能成為全國性的師範大學。因為,中央在全國六個大區設了六所重點師範院校,即華北的北師大,華東的華東師大,東北的東北師院,西北的陝西師院,西南的西南師院,中南的華中師院。河南屬於中南區,中南區的中心是武漢,河南處在中南區的最北部,開封師院雖然實力在華中師院之上,但缺乏地理優勢。

不能成為全國性的師範院校對開封師範學院影響較大,因為缺乏中央支持,學校很難發展壯大。開封師範學院的省立層次、師範性質、文科特色、非省會的地理位置使得其逐漸落後了。

之五,走向復興

1978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河南沒有一所學校入選全國重點行列。1979年8月,河南省決定將開封師範學院更名河南師範大學,爭取儘快達到全國重點大學的水平。1984年5月,河南師範大學恢復河南大學校名,增設了化工、經濟、管理、生物、土木工程、計算機等專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河南大學雖然在縱向上看有了較大發展,但發展遇到了瓶頸:其一,當時,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科院校地位提升得很快,師範及綜合類院校發展遲緩,自身造血能力也差;其二,當時的教育經費向中央直屬高校傾斜,省屬院校很難得到中央的財政支持;其三,河南省是欠發達省份,經濟實力較弱。

1993年,“211工程”推出。當時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說,“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辦好一百所左右重點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工科仍是建設的重點。為保證區域均衡,“211工程”對省屬院校實行“一省一校”政策,河南省分得一個指標,鄭州大學以工科的名義進入。河南大學因受限於“一省一校”政策與“211工程”失之交臂。

但河南省委、省政府歷來重視河南大學的建設,一直把河南大學作為河南省重點建設高校,並比照“211工程”項目學校在建設資金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在《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又進一步明確了“把河南大學建成全國一流高校”的建設目標。據此,在中共河南大學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確定了學校今後一個時期的奮鬥目標:到2020年,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能力以及教育國際化程度,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辦學特色更加鮮明,在省部共建的基礎上,爭取進入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水平大學行列;到本世紀中葉,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高水平大學。

河南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河南大學協議的簽署,使河南大學這所歷經風雨滄桑的百年老校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河南大學正乘風揚帆,充滿信心,全面復興,重鑄輝煌,朝着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方向邁進。

錄入時間:2016-03-17[打印此文]  [關閉窗口]

熱點新聞

媒體河大更多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黃埔一期彭干臣和劉疇西
2021: 重慶談判- 第二個“鴻門宴”,蔣介石“
2020: 疫情中8位大使被駐在國召見(外一篇)z
2020: 俄羅斯社會和經濟的直接印象
2018: 《列寧全集》的翻譯家王實味為何被砍了
2018: 武丁夢中得傅説
2017: 劉曉波提出了一種比較極端的管理中國的
2017: 封VPN 專家:恐嚇網民翻牆難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