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鲜为人知:骊山葬的可能是秦始皇替身
送交者: 小野君 2012年10月11日00:32:1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本来是说得很清楚的:东巡队伍离开沙丘之后,围绕秦始皇的“辒辌车”,每天都和往常一样,有人送来御膳,所有“百官奏事如故”,一切与都从前没有任何的差别,除了赵高少数人之外,谁都以为秦始皇还一直活得好好的,谁都没有看到在“辒辌车”里面,还会出现各种与“死”有关的丧葬物品,更没有看到有万斤之重的棺木装进这“辒辌车”中。当年袁仲一等人仅仅因为铜车马坑所在的位置,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加上铜车上有前室、后室,两侧又有窗户,就毫不迟疑地将它“定性”为秦始皇的陪葬品,是秦始皇生前使用的安车,是秦始皇去世后一直紧紧跟随的辒辌车,是运送秦始皇回到咸阳的灵柩用车。作为一个最直观、最实际的问题,袁仲一等人从来也不去好好地想想,就这辆铜车上几个主要的尺寸,是不是真的能够让秦始皇躺卧在里面,是不是真的能让秦始皇的灵柩,装进这辆铜车中去。

  从这个角度看,将铜车马坑中的铜车,视为秦始皇安车、或者是辒辌车,视为秦始皇丧车的话,是一点依据都没有的,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可以肯定,和秦汉时期真正用于丧葬的辒辌车,作为秦始皇的安车、或者辒辌车,肯定是一种尺寸更大、设施更全、条件更为舒适的车。其实,王学理在《秦汉二号铜车马》一书中,所说的“秦陵二号铜车,其密闭性能良好,前窗可装可卸,侧窗滑动开合,车内的温度似有一套调节系统,车内宜温宜暖。整个车箱部分的设计,虽不是现代科学的空调设备,却有人为的调温考虑”的这番话,实在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从二号铜车上面,哪里有一点点温度调节系统的痕迹,哪里有一点点宜温宜暖的调温考虑。难道只要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发现任何一种文物,就能够不顾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去任意进行想象、臆断,说出很多离奇、离谱的话来,一辆车上有窗户,竟然与现代的空调系统都挂上了钩。

  从秦俑馆正式发布的材料来看,二号铜车车轮之间的距离是101.5厘米,放大一倍之后,原型车的车轮之间的距离,就变成203厘米的尺寸了。这么大轮距的车辆,能够在秦代的各种道路上自由行驶吗?《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秦始皇东巡队伍返回咸阳时,河北的井陉,是唯一的东西通道。这被世人公认的井陉“秦皇古道”,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呢?井陉古道上的一处关隘,是从一整块巨大的岩石中,以人工方式开凿出来的,至今在坚硬岩石上,留下了两条很深的车辙,这是秦始皇制定的“车同轨”法令,以统一的“六尺”轮距,整治全国道路的历史见证。这里的车辙宽度,只有140厘米,而且只能单向行驶,凡是在这条古道过往的车辆,车上的两个轮子,只能顺着车辙向前行走,一旦离开了车辙,那是寸步难行的。可以想见,轮距203厘米、甚至比203厘米还大的“安车”、或者“辒辌车”,是根本没有一点可能从这里通过的。

  因为,两边隆起的坚硬岩石,已完全吞噬了车轮向外滑动的任何有效空间。不与140厘米车辙相吻合的任何车辆,就休想在这特定的车辙内行进。袁仲一说他没有看到过“不同轮距的车,不能在同一车辙内行驶”的史料记载。他认为:即使是203厘米轮距的车子,也完全能够在车辙只有140厘米的道路上安然行驶的。他没有看到“车同轨”的史料,也许是真实的,但他如果不知道有“闭门造车”这一个成语,那就说不过去了。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在《中庸· 或问》中,就强调“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观念,明代的何景明在《述归赋》之中,也说过“至其矩法,则闭户造车,出门合辙,不烦登途比试”这样的话。意思是,尽管关起门来制造车子,但都必须按照一定矩法尺寸,按照统一的车轮规格进行,都要和门外早就已经形成的车辙尺寸相吻合。如果制造出的车辆,与门外的车辙不同,那么这种车子在门外行走,肯定是要翻车的。

  《天工开物》上明确记载“凡车利行平地,……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车的特点和优势,都建立在一个“平”字上面,地要平、路要平,失去这一个“平”字,车就派不上任何用场了。其实,在秦始皇的安车、或者“辒辌车”返回咸阳的一路上,不知要遇到几万座高山、几千条大河,即使秦始皇真的还活着,也不得不随时下车,或者换乘辇轿,或者改着骑马、或者以步行方式,才能翻过山、才能越过岭、才能去过关、才能渡过河、才能跨过沟。退一万步讲,如果秦始皇的尸体,真的一直都放在车子上,那么当车子碰到难以通行的山河阻隔、沟坎断路的时刻,那是一定要舍弃车子,改用其它方式存放和运送的。这时,到底要不要继续“秘不发丧”?到底有没有继续“秘不发丧”的可能性?如果尸体确实还在车上,那就无“密”可保了;如果确实全程都保守了“秘密”,那么尸体肯定就不在车上。

  有人又会反问:既然秦始皇的尸体、棺木,一直摆在安车、或者“辒辌车”上,而在秦代“车同轨”的140厘米厘辙的道路上,又不能够通行、不能够走出河北地界的话,那么当初秦始皇,和他的东巡大军,又是怎么来到河北地界的呢?正确的回答应该是:任何人离开京城外时,难免要受到各种地形、道路条件太多的限制,这就使得秦始皇在出巡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变换交通工具,走平地可以乘车、走山路可以改用辇轿,走小路则靠单骑,过江河必须摆渡,走海路只得行船,这一些不同的交通工具,都由沿途的郡县,一站一站地进行安排和落实,在整个出巡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只靠某种单一工具来完成。也就是说,那种正式的一车六马、一车四马的帝王御车、及其仪仗队伍,在特殊隆重的场合下,肯定是会有的,但在关隘、山路、江河、沼泽地区行进时,就另当别论了。所以从咸阳出发一直到返回咸阳,不可能是一车使用到底的。

  如果,道路平坦,路况很好,坐在车上,既平稳又舒适;道路不平、路况欠佳,车的抗震性差,那么让秦始皇坐在狭窄的车子上,无疑是一种折磨和煎熬。《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仪仗部》上说,“古以人牵为辇,秦始皇去其轮而舁之,汉代遂为人君之乘”。辇车去掉轮子就是轿,而轿子是人抬的,平地坡地,路宽路窄,不受限制,车再难走的路,轿子都能走,坐在轿内,十分舒适平稳。《正字通》书上说,“山行即轿,盖今之肩舆,谓其平如桥也。”可以说,乘轿出巡,还是秦始皇的一大发明呢!另外,如果长时间坐在轿内,感到不自在、不舒服,还可以下轿,放松筋骨,既能吸收新鲜空气,又能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这种与外界的真情互动和交流,与坐在那种颠簸动荡的小车内,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君王困倦了怎么办?沿途都设有馆舍,还能在各地行宫之内歇息,总之,如果路上碰到这么多状况,车主不下车总是不行的。

  秦始皇在酷暑难熬的季节,在河北河北邢台去世之后,赵高等人一直对外封锁消息,这也就意味着,在返回秦都咸阳之前,都没有采取任何的治丧活动。更有甚者,还照常出现“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的状况,一个严重的矛盾就摆在人们的面前。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秦始皇如果一直都坐在御车上面,三个月的时间,从不下车、从不下地,每天的一日三餐,照常都在车上享用,朝廷文武大臣们,每日都站在车下,向车上启奏军政大事,沿途的文武百官前来迎送,见到的都是一辆密不透风的车子,每到一处预定的宿营之地,车上的皇帝,也仍然不出车门,就连每天都要发生的大小便,都只能在车子上解决。所有这一切,难道都是合乎情理的吗?实际上,这都是一些不可思议的、也是完全行不通的事情。如果赵高等人真的要演戏,也应该假戏真做才对啊,也应该把这一场戏演得逼真才对啊,不然事情就要露馅了。

  秦始皇都已经去世了,还要“秘不发丧”,对外要封锁消息,并且要制造出秦始皇仍然健在的假象。既然如此,不能一直指望着秦始皇所乘的御车,在返回咸阳的一路上,在一个酷暑季节,既不开门、又不开窗,这岂不要把车上的人,活活给闷死了?秦俑馆考古学家不是一直强调说:秦始皇的安车、或者辒辌车,是用开闭车窗、车门来调节车内温度的吗?当然,如果真的将车窗、车门都打开了,秦始皇是不是真的坐在车上,人们也就一目了然啦。更重要的是等到返回咸阳,正式向全国发出死讯时,总得从车上搬出一具秦始皇的尸体才好,赵高等人如果什么都拿不出来,那还有什么必要,在骊山北麓再去建造一座规模巨大的秦始皇陵呢?所有这一切都逼着赵高还要再演一场假戏,还要找到一个上演假戏的主角,要有一个能够真正扮演秦始皇的假人。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不可缺少的主角,这个不可缺少的假人,那就是秦始皇的替身。

  为什么说秦始皇有“替身”?因为秦始皇去世后,在返回咸阳三个月的归途中,“秦始皇”一直没有死,一直跟随出巡队伍坚持走完全程。在归途中,“秦始皇”不露面是不行的:每到夜晚,要到“行宫”就寝;每到车不通行的关隘,每到崎岖难行的地带,就要下马、下轿,要单独行动;在回归咸阳的途中,两次横渡黄河,要上渡船、下渡船;百官晋见,要以礼接见;检阅边防部队时,要招手致礼。为了赵高等人政变的需要,一个假的秦始皇,必须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有许多特殊地方和场合上,秦始皇不露面是不行的。真的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后,赵高等人一方面决定采取“秘不发丧”的方式,对外绝对地封锁消息,另一方面又要制造秦始皇仍然健在的假象。如果此事发生在咸阳的宫廷之中,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在千里行军的过程之中,如果不安排一个虚拟的“秦始皇”,那么要保守这个惊天秘密,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历史上,有许多政治人物,如希特勒、斯大林、蒋介石、萨达姆、卡扎菲等人,都有自己的“替身”。他们的长像、嗓音、动作,几乎都和原型一模一样,他们的任务就是以假乱真,代替领袖、并以领袖的形象,前去执行一些秘密的使命,碰到危急的场面,则是去替人受过,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有“替身”:据《汉书·高祖本纪》记载,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身处于绝境时,就由酷似刘邦的纪信出面向敌方诈降,而刘邦则从小道得以逃遁。秦始皇生前遭到荆轲、高渐离、张良等人的行刺,所以出巡在外,也要秘密带一个“替身”,以备在紧急时刻使用,后代帝王“替身”的设立,从此也就兴盛起来。秦始皇沙丘去世后,各种难于解决的矛盾,全都集中在“秦始皇仍然健在”这个假象上,只有将他的“替身”派上用场,才能使这盘死棋走活,才能使一切的疑难问题,都有得到全面、彻底解决的可能性。

  真正的秦始皇去世后,在赵高等人精心策划和操纵下,“秦始皇”又率领东巡大军继续上路,一切都照旧如常,谁也认不出他是一个赝品。如果赵高等人,确实在返回咸阳前夕,才发布秦始皇死讯的话,那么这个“秦始皇”肯定要被弄死,并且变成“皇帝”的尸体,等回到咸阳之后,让这个“替身”,真正变成一个“替死鬼”。另外,还要将这个“秦始皇”装进棺材,陈列在阿房宫中,让朝廷百官瞻仰遗容,让王族成员吊唁送别,此刻人们看到的,确实是秦始皇本人的形象,面容又很丰润,找不到一点点尸斑,相信秦始皇是不久前才离世而去,总而言之,骊山底下的那一座秦始皇的陵墓中,是不可能真正葬有秦始皇本人尸体的,真正的秦始皇,早就已经被赵高秘密地处理掉了,而那个假的“秦始皇”,有可能被葬到骊山匆忙建成的陵墓中,历史真真假假,一直在挑战后人的智商,看看你有没有能力,将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应该说,这个“死”字,就是这个“替身”的最后归宿,就是他最后的利用价值了,在整个政变的最后阶段,只有让这个“秦始皇”死去,在秦都咸阳才能进入一个 “为先帝治丧”的紧急状态,才能让皇位正式继承人胡亥,顺势烧起上任时的“三把火”,秦二世已经倚仗着至高无上的治国大权,去对付那些不服气自己称帝的二十多位兄弟。其实挖个大坑很简单、很容易,只要有大量民工,几个月时间便可以完工,入葬之后,回填土坑,堆起封土,有时间的话,再搞地面上的宫殿建筑。赵高等人如果还要演戏,以表示自己对秦始皇的不二忠心,那么就一定要把修陵这件最大的后事,尽量做真、做大,要做得让外人根本就挑不出一点点毛病来。其实,任何人的丧事,说穿了都是做给后人、世人看的。所以,对于秦二世赵高等人来说,以最高的规格,在骊山入葬“秦始皇”,是他们掌控时局的当务之急,也是转移人们视线的最好办法。


陈景元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1: suibian2009: 辛亥革命是倒退
2011: 双十节在北京被记者猛拍照的焦点人物江
2010: 连环画:《江泽民其人》第七卷 荒淫无
2010: 清末最后十年的改革为什么事与愿违?
2009: 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向彭德怀扔了一枚重
2009: 决战高丽半岛——记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
2008: 二死其身的忠臣彭德怀
2008: 一万人开会,只有一人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