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李建中:造神和泼粪
送交者: Viewer2 2013年02月02日13:22:05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李建中:造神和泼粪


2013年01月17日



人们天性热爱“女神”也天性乐于推倒“女神”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建中


导语:2013年伊始,一向以冷静低调著称的央视主持人柴静突然间成了舆论的热议对象。先是新书《看见》大卖,之后是被《南都娱乐周刊》爆出已婚消息,..最近则是有媒体称记者闾丘露薇的最新文章是在暗讽她。给人低调印象的柴静在新年里成了当仁不让的舆论主角..[见凤凰评论]


如果拍一部关于柴静的纪录片,会有两条线。


一条线是春风得意的柴静,就跟她的新书《看见》的封面一样,宛若女神,被崇拜的眼神所包围,脸上挂着悲悯众生的微笑;另一条线则是灰头土脸的柴静,陷在甚嚣尘上的婚姻八卦中,狼狈不堪。


阳光下的红毯,暗夜里的狗仔。平行蒙太奇,交错前行。若真的是一部纪录片,肯定好看。


问题是:哪个才是柴静?


“女神”,不是柴静。柴静的声名鹊起,固然因她的才华,但我想,也和她的男闺蜜们不遗余力的“造神”运动有关。倒不是说,“造神”是有意为之,他们不过是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对才女的爱慕。但,恰恰是这种不加掩饰的爱慕最易被误读。当传说柴静是央视买不起房的主持人时,当11个京城男性名人为其新书站台时,误读无疑达到巅峰,以至于在后来的“泼粪”运动中,柴静被描绘为倚靠着男性吹捧而上位的女人。


而另一面,所谓“柴徽因”,也是假的。“柴徽因”,典故出自“人间四月天”里的林徽因。斯人虽逝,传说犹在。纸面上的她,也被迫经历了一个从造神到扒粪的过程。从最初的才女,到逐渐被各种真假莫辨的“史海钩沉”扭曲成“沙龙女王”。伊人在世,看到这阴差阳错的误会,或许会和柴静抱头一哭。


无意去批判这场针对柴静的“泼粪”运动。在我看来,当一篇八卦报道就足以成为导火索,掀起一场网络上的抹黑风暴时,我们更应反省的是,人群内心嫉恨的由来。


有一部电影,叫做《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剧中,西西里解放时,玛莲娜被女人们用各种手段羞辱。女人们惩罚玛莲娜的表面原因,固然是因为她为了生活出卖肉体、和德国驻军睡觉;但深层次的原因仍然在于,她过去的美丽曾如此热烈地撩动着西西里男人们的神经。而和玛莲娜的性感妖娆不同,柴静撩拨着大众神经的是她的“完美”。


人们,仿佛热爱完美。但实际上,我们内心也有嫉恨完美的一面,甚至当我们看到白雪的时候,都有踏上一脚的冲动。如果,我们把那个被塑造出来的 “女神”当成柴静的话,我们无疑会感受到她的“完美”带给我们的压力。她的才,她的名,她为男人所围绕,乃至她不紧不慢的语调、文艺恬淡的提问,似乎都是对我们心急火燎的生活的反讽。而一旦这“完美”被认定是虚假,我们无疑会痛恨她之前的“伪”,连她采访时凝视的眼神都会被理解成 “贱人就是矫情”。于是,一桩似是而非的“绯闻”出炉,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一哄而上,仿佛猎豹一样去欢乐地撕咬,且以正义之名。


荒谬的是,当我们忙着用“柴徽因”去解构“女神”,当我们用泼粪去对抗造神。我们却只是用一个假去和另一个假作战。


真正的柴静,从来没有被认真对待。




评论2 用泼粪去对抗造神,却只是用一个假去和另一个假作战。



好的价值观不一定要由纯洁无暇的人来传递

那些渴望并立志寻找“真实”的去魅者们,一方面高呼反对“神化”,一方面却指责那些被八卦者不够“神化”,他们指责人僭越为“神”,却时时刻刻以神的标准要求作家、记者、媒体人,或者那个男人和女人,他们并以寻找到其人性脆弱一面为胜利的标志,内心却无比渴望一个完美的神之在,祈祷这个神能够拯救自己。


至于自己是否也能站起来,精神独立,根本就排除在选项之外。找一个完美的神,心安理得的跪着,这就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柴静一定会遭到一次“洗礼”,这个洗礼,之前韩寒遭遇了,柴静也一定会遭遇。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仝宗锦说:“我对柴姑娘评价一直是正面的,她节目文字传递的价值观也为社会所缺乏。不过,我们不能假定和期待好的价值观一定需要由纯洁无瑕的人来传递。这类似于某些高大全宣传逻辑。”


对柴静当然可以质疑,但不要忘记善待私权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萧瀚认为:柴静不是政治性公共人物,故不可以对官员的标准对待她。各种公共人物中,政治性公共人物的人格权范围无疑是最小的。作为国内公共人物人格权问题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我知道这个领域的许多问题十分复杂,因为毕竟涉及人的权利保护,若没把握宁可多尊重点人权总不会错。


公共人物,这个概念已经成了根棍子,似乎拿它打谁都行,只要先给人扣个公共人物帽子。公共人物有许多种,有公权型和民间型的,有行业型和大众型的等,类型不同,权利范围也不同。有许多灰色地带,有许多模糊之处,若无把握,至少对非公权型公共人物的私权多点尊重不会错。

偶像没有黄昏,但需要这块土地上的人正常起来。


从去年年初开始,包括韩寒、王石、柴静……一系列曾经可以称之为“大众偶像”的人,纷纷陷入危机。据此,曾经有人提出,中国的偶像已经进入黄昏,进入了常人时代,不再需要偶像。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避免偶像的产生,人们会把良善、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偶像身上。


仝宗锦说:“这是一个耶稣都会被调侃的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媒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周末版娱乐版等的出现,对消解一元化政治意识形态具有深刻作用。言论自由,哪怕是并不那么高尚高贵高雅的言论也具有值得珍视的重要价值。这也是我们不能因为喜欢张承志就去限制王朔们言说权利的理由之一。”


而现在,则是这块特殊的土地上畸形的公众催生了畸形的偶像。于是,在这个扭曲为常态的地方,一切让自己美好起来,优雅起来,正常起来的努力,都是愚蠢、不自量力和别有用心的,更可恶的是,这些站起来的不完美的人,甚至有可能颠覆掉他们已经被绑架的可怜的生活。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2: 快速收回钓鱼岛 两岸不妨协商这样一个
2012: 文革”中被Mao sell east破坏的珍贵文
2011: 魏京生:朗朗白宫的辱美事件 到底是谁
2011: 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装备与美韩军比较
2010: 无忧: 中国人, 没有一个好东西
2010: 落基山人: 陈胜, 三句话留名青史
2009: 纽约举行重新认识中国文革历史作用研论
2009: 60年大庆回望:60年前有多少人正常死亡
2008: 斯巴达折戟 - 留克特拉战役
2008: 胡绩伟谈胡锦涛:要学习华国锋宽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