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中國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
送交者: 二野 2013年08月10日12:27:1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中國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

 

乾陵相關資料

 

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高宗李治死於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光宅元年(684)葬於乾陵。武則天於神龍元年(705)死於洛陽,神龍二年(706)五月合葬於乾陵。1958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乾陵進行勘察。1960~1972年先後發掘5座陪葬墓。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陵園因山為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占地面積約20餘萬畝。

 

    寢宮位於內城正中北部梁山山腰上,陵前建獻殿。陵園設內城和外城、南門設三道門,內城周圍有城牆,西、北牆基各長1450米,東城牆基長1582米,南城牆基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台階,其台階高差為81.68米。城基夯築,寬2.1~2.5米,四面各開一門,形制相同。門址寬約27米。門前有2土闕,上存殘木柱和柱眼,周圍堆積大量瓦片、磚塊、紅燒土、石炭渣。從殘存遺址看,門樓為三出闕土木結構,樓基和墩台均系夯築,外用磚包砌,墩台上面建樓。城牆四角周圍殘存唐代瓦當、瓦片、磚塊、石渣,西北城角和東北城角地基用條石砌築,推測當年可能有角樓。神道在一條南北走向的嶺脊上,北高南低,自嶺下第一對土闕起至墓道入口長約4公里。墓道在陵墓正南,呈斜坡形,全長63.10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共39層。每層石條之間都用鐵栓板固定,並用鐵漿灌注,與《新唐書》、《唐會要》的記載完全相符。填石中不少刻有石匠姓名。

 

    陵園石刻現存114件,內城4門前各有1對石獅,北門有1對石馬(原有3對),其餘均集中排列在陵前神道兩側,由南而北,依次有:八稜柱華表1對,翼馬獸1對,鴕鳥1對,石馬5對;兩邊還有牽馬石人各3尊,石人10對,石碑2座,少數民族和外國使臣60尊(原61尊,現缺1尊)。乾陵石刻在數量和題材上都是過去帝王陵墓所少見的,整個組合氣魄雄偉。雕刻用線雕、半浮雕和浮雕相結合的傳統手法,吸收西亞、希臘的藝術風格加以創作而成。

 

    陪葬墓在陵東南。據記載,陪葬乾陵的有17人,現存土冢8個,已發掘的有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薛元超、李謹行等5座。這幾座墓的內部結構基本相同。地面建築有覆斗形墳丘、方形圍牆、土闕,前有神道及石刻遺物。地下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甬道、前後室等組成。石棺位於後室。墓道過洞為土構,甬道和墓室為磚構。墓壁滿繪壁畫,墓道繪出行,墓室壁繪宮廷生活圖,墓頂繪天象。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墓中出土有大量的三彩陶俑,有武士、文臣、男女侍從、伎樂、騎馬、牽馬、馬、駱駝俑及鎮墓獸等,還有各種用器和家禽模型。人俑神態、披戴各不相同,有的吹笛,有的縱馬揚鞭。三彩俑,光澤如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乾陵的保護。1957年對石刻進行修復,依原位恢復。1961年建立乾陵文物保護管理所,1978年改為乾陵博物館,並修復保護了已發掘的3座陪葬墓。1987年初還在陵前整修了寬闊的台階石道。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是唐代帝王因山為陵葬制的典範和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其居梁山,自周、秦即為名勝之地。史載,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載弘基,秦始皇築宮梁山而御夷狄,漢張騫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絲綢之路都經過此山。梁山主峰海拔1047.9米,山石崔嵬,地勢險峻,為東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登上梁山峰巔,東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勢突兀,孤聳回絕;南望太白(山)終南(山),積雪皚皚;北望五峰(山),遙相輝映;西接翠屏(山),層巒疊嶂。腳下梁山,三峰特起,主峰蒼潤高峻,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整個山麓林木蔥蘢,古柏參天,環境雅致肅穆。據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大有利於女主。所以,代唐為周的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乾陵主人

    文獻記載,高宗李治(628683)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后長孫氏所生。16歲時得舅父長孫無忌的幫助被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六月即皇帝位。

    李治並非舊史家所稱的昏憒無能、怯弱平庸之輩。即位初年,他載懷千古,流鑒百王,立志要做中興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業。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輔佐下,他恭勤國事,禮賢下士,認真執行太宗皇帝的貞觀遺規,墾殖荒田,推行均田制;發展科舉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勢力進入中亞地區。故史書評價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李治中年後,因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遂委武后處理朝政。武后藉機大權獨攬,專擅朝政,權與人主侔矣。公元666年正月,李治與武后同登泰山封禪,謁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聖並尊的局面。宰相上官儀曾上奏後宮權重,被下獄處死。李治亦深感大權旁落,恐李氏江山喪於己手,欲禪位太子李弘(李治與武則天長子),無奈李弘沉疴嬰身暴薨。於是立次子李賢為太子,並使之監國。武后旋以忤逆罪廢黜李賢。李治無奈,又立英王李顯為太子。公元682年,李顯生子李重潤(死後追諡懿德太子),李治立其為皇太孫,並破例為太孫開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萬代。弘道元年十二月,李治病逝於東都洛陽之貞觀殿,享年56歲,在位34年。他臨死前說:天地神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表示願將屍骨埋在故鄉關中。遺詔陵園制度,務從節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武則天)處分。文明元年(684)五月,武則天遵照高宗遺願,命睿宗護送高宗靈駕西返長安。八月葬於梁山,陵曰乾陵。

 

    武則天(624705),自名曌,因其曾稱則天大聖皇后,後人稱為武則天。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生於唐都長安(一說四川廣元)。其父武士彠原為木材商人,後追隨隋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唐初官至工部尚書、利州都督。其母楊氏是隋宰相楊達之女。據說武則天小時候就有異相。當時名聞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到武家赴宴。席間,武士彠請袁給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楊氏後,說: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貴子!看了武氏二子元慶、元爽後,說:此二子官可至三品,但並不富貴終身!這時,乳母抱着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則天走了出來。袁天罡上前審視了一會兒,說:此小郎君神色奧爽,不易知曉,讓他走走看。於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幾步,袁天罡又讓她抬頭看,大驚道:此子龍睛鳳頸,伏羲之相,必極顯貴!袁天罡又從側面將孩子審視了一會兒,又驚奇,又遺憾地說:可惜是郎君,若是女,當為天下主!

 

    貞觀十一年(637)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聞其美容止,召入後宮,封為才人,賜號武媚。初入宮闈的武才人以其特有的嫵媚博得了唐太宗的歡心,但她自揣在佳麗如雲的後宮是難以得到太宗長久寵愛的,這個頗有心計的女人,便以自己的美色誘惑了皇太子。貞觀末,太宗病危,李治侍奉在側,與武氏有染。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駕崩。按照當時的宮廷制度,26歲的武才人及後宮中沒有生養的妃嬪,被送進感業寺削髮為尼,為先皇祈福。永徽三年(652)太宗忌日,李治臨寺焚香,與武媚娘相遇,舊情重溫,遂被召回後宮,封為昭儀。

 

    宮中古來多怨火,最是娥眉不讓人。復入宮廷的武昭儀以自己的伶俐和睿智,並不惜以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來嫁禍於王皇后,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后寶座,並開始參與朝政。素多智計,兼涉文史的武皇后,很快就顯露出她超人的才華和精明強悍的治國能力,得到高宗皇帝的極大信任與依賴。顯慶五年(660)十月以後,身患多種疾病的李治,便將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武則天藉此機會,籠絡朝臣,利用李義府、許敬宗等人的支持,消滅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重臣,從此專斷朝政。弘道元年高宗死後,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李顯,立李旦為帝,令其不得干預政事。載初三年(690),武則天命僧人法明編造《大雲經》,稱其是彌勒佛降生,應代唐為閻浮提(人世)主。接着又命心腹大臣搞了幾百人勸進,結果朝廷上下、京城內外、四夷酋長、僧道等幾萬人都跟着勸進。武則天見時機成熟,遂改唐為周,於天授元年九月正式登上皇位,自稱大周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通文史,善權謀,手段殘酷。她稱帝后,廣開仕途,開創殿試自舉武舉制度,廣泛吸納人才;獎勵告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打擊士族顯貴,以維護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在她統治的近50年間,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加強和改善了唐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晚年豪奢專斷,宮闈穢亂,侄兒武三思把持朝政,政憲大亂。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十一月,武則天崩逝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囑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終年82歲。次年五月,中宗護則天靈駕還西京,八月與其夫合葬於乾陵玄宮。

 

選址軼聞

    關於乾陵的選址,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長孫無忌和專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一日,二人尋視到梁山上,只見此山三峰高聳,主峰直插天際。東隔烏水與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與婁敬山、歧山相連。烏、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圍住地中龍氣。梁山乃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聖地。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好陵址後,回京稟報高宗。袁天罡聽說後,極力反對。原來他曾為高祖選陵址到過梁山,深知此山風水的優劣之處。他對高宗說:梁山從外表上看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細看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梁山雖東西兩面環水,能圍住龍氣,但與太宗龍脈隔斷,假如百姓選祖塋於此,是可以興盛三代,但作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後江山有危。大唐龍脈從崑崙山分出一支過黃河,入關中,以歧山為首向東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為龍首。陛下不可以後居前,況梁山又非龍首,而是周代龍脈之尾,尾氣必衰,主陛下治國無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兩峰似女乳狀,整個山形遠觀似少婦平躺一般。陛下選陵於此,恐從此後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二峰圓利,屬金格。三座山峰雖挺拔,但遠看方平,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龍氣助金,地宮營主峰之下,主陛下必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見,若陵址定於此山,陛下日後必為女人所傷!聽了袁天罡一番宏論,高宗猶豫不決,遂退朝不議。早有武則天親信告知武氏,武氏聽了十分高興,她暗自思忖:小時候聽父親說,袁天罡說我將來能做女皇帝,看來要應驗了。晚上,就給高宗吹了一陣枕邊風,自然是褒揚長孫無忌,貶低袁天罡了。

 

    第二天早朝時,高宗傳出聖旨,定梁山為陵址。袁天罡一聽,仰天嘆曰:代唐者,必武昭儀。他怕將來受牽連,就辭官不做,出外雲遊去了。

    陵址選好後,如何定名,群臣爭論不休。有大臣建議:太宗山陵名曰昭陵,有昭示帝氣之意,陛下陵就定名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澤。長孫無忌奏曰:梁山位於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乾位,乾為陽,為天,為帝。長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為陛下萬年壽域的天堂帝都,人間、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為帝王。依臣之見,就定名為乾陵吧!高宗聞聽十分高興,遂定名為乾陵。長孫無忌哪裡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說梁山陰氣瀰漫,不能選作陵址。今定名為乾陵,豈不註定有女人為帝嗎?後來的一切發展都應了袁天罡的預言。

 

    傳說畢竟是傳說。據文獻記載,弘道元年高宗死後,陳子昂等人極力主張在洛陽設置陵寢,但武則天遵照高宗得還長安的遺願,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了吉地,命吏部尚書韋待價為山陵使,戶部郎中韋泰真為將作大匠,動用兵士和民工20餘萬人,按照因山為陵的葬制,將梁山主峰作為陵冢,在山腰鑿洞修建地下玄宮。《新唐書·陳子昂傳》載:山陵穿復必資徒役,率癯弊之眾,興數萬之軍,調發近畿,督扶稚老,鏟山背石,驅以就功。經過三百多個晝夜的緊張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時,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後乾陵營建工程繼續進行。22年後,武則天於神龍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則天的問題上,朝廷發生了一番爭論,中宗欲滿足母后歸陵的遺願,大臣嚴善思極力反對。他說: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動尊者而後葬入。則天太后卑於天皇大帝,今若開陵合葬,即是以卑動尊,恐驚龍脈。臣聞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今若開陵,必須鐫鑿。動眾加功,為害益深。望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別起一陵,既得從葬之儀,又成固本之業。若神道有知,幽途自當通會,若以無知,合之何益。寬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開乾陵埏道,啟開墓門,於神龍二年五月將武則天合葬入乾陵玄宮。從此,乾陵成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兩帝的陵園。合葬武則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將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園的所有營建工程經歷了武則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歷時長達57年之久。

 

乾陵規模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安史之亂後,乾陵地面建築遭到嚴重破壞。《唐會要》記載,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乾陵修葺時曾造屋378間。此後,歷經1300多年的風雨滄桑,乾陵地面的宏麗建築已蕩然無存,唯陵園內城朱雀門外司馬道兩側沿主軸線列置的120餘件精美絕倫的大型石刻群,成為盛唐社會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讓人感受到它所體現的盛唐時代精神。

 

    從梁山南二峰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餘的八稜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誌,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接着是1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捲雲紋,似有騰飛之勢。翼馬之北是1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徵。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傳說翁仲姓阮,是秦朝鎮守臨洮的大將,威震夷狄。秦始皇樹翁仲像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後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衛陵園。翁仲之北是兩通石碑,西邊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聖紀碑,它是女皇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紀念碑,碑高6.30米,寬1.86米。碑文約5600餘字,武則天親自撰文,中宗李顯書丹,筆畫初刻填以金屑,現今個別字的金跡尚在。東側一通是武則天的無字碑,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約98.8噸。碑身雕有八條互相纏繞的螭龍,左右兩側各四條。碑身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兩側各線刻高4.12米的升龍圖。碑座陽面線刻獅馬圖,長2.14米,寬0.66米。整個無字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美,為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製。無字碑唐時立,但不銘唐人一字,留下諸多待解之謎。目前主要有德大說遺言說等。德大說是武則天認為自己以女子稱帝,功高德大,難以用文字表達,故僅立白碑;遺言說是說武則天臨終前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後人評說,故不銘一字。從北宋崇寧二年(1103)至明崇禎六年(1633)的530年間有往來登眺者題詠詩篇刊其上,計39人42段。其中無字碑陽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朗君行記題刻是用被稱為二十世紀之謎的罕見的契丹文字鐫刻的,史料價值彌足珍貴。在兩通石碑的緊北邊,豎立着61尊蕃臣石像。東群29尊,西群32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武則天為炫揚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着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眾多考古學家宣稱,乾陵的工程,搞了57年,比秦始皇建陵的時間還要長得多,可見乾陵的工程規模,肯定要大過秦始皇陵,乾陵地下宮殿,必然是宏偉龐大、豪華無比的。他們又說:乾陵是仿照唐代長安城格局營造的,因而乾陵的地宮應該和唐代皇城宮殿相同;唐詩之中有城艦九重門的描述,因而乾陵中,對稱排列的石洞,不應該少於九對;有一文獻記載,昭陵之中,有五重石門,因而乾陵的石門,也不應該少於此數;從唐人的宇宙觀分析,乾陵的墓室結構,應該是上園下方,頂部為穹窿式,底部為四方形;參照懿德太子墓的布局,肯定乾陵的地宮,至少由前室、中室、後室三部分組成。以上都屬於陵墓建築的實體,根據當時工程技術發展的水平看,如果有充裕的時間保證,要這樣做是完全有條件的。

 

  乾陵地宮的虛實真偽,也就是乾陵地宮的工程規模,是否能夠達到考古權威預測的程度,最關鍵、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就出在乾陵地宮施工的工期兩個字上。與任何帝王陵墓的建造一樣,陵墓的工程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陵墓的地下建築工程,它包括墓道和地宮的施工;二是,陵墓的地上建築工程,它包括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群,及其它一系列的配套施工。地下建築工程的主體,必須趕在帝王入葬之前完成。如果帝王生前,有足夠的預建時間,地宮完全可以搞得盡善盡美。而生前沒有預修陵墓的,一旦駕崩之後,可以先放進冰窖加以冷凍,然後分秒必爭地搶建地宮部分,等到入葬之後,剩下來的地面建築工程,完全可以慢慢地繼續進行,必要時可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地擴大、增添陵上的設施。

 

  唐高宗李治公元683年12月,立下陵園制度,務從節儉的遺詔後,在洛陽貞觀殿去世。據文獻記載,對高宗後事的安排,朝廷出現過重大的爭論,陳子昂等大臣們竭力主張,因為洛陽是京城,完全應該在當地建陵安葬。由於高宗生前曾經表達過歸關中故土的願望,武則天採取回長安的方案,又親自選定以梁山為墓址,命唐睿宗於公元684年5月,護送高宗靈柩,取道崤函故道,返回長安,8月葬於乾陵。從這一過程中可以看出:一是,唐高宗在生前,並沒有為自己預修過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和地上建築群;二是,從選定墓址、組織工匠、準備材料、挖開墓道、穿鑿山岩、形成地宮、主棺入葬、封閉墓門等一系列的實質性工作,前前後後,只有7個多月的時間。應當認為,這就是乾陵地宮本身建造的有效工期

 

  相隔了22年之後,武則天也在公元705年11月,病死於洛陽上陽宮。因為她是大周的皇帝,本身有違唐朝祖制,所以圍繞着她是否應該葬洛陽,又在眾多的大臣之間,開展了激烈地交鋒,嚴善思等人堅決反對與高宗合葬,有的則建議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別起一陵。但是,由於武則天臨終遺囑,已經自動撤去大周帝號,完全歸政於唐朝,作為兒子的唐中宗,寬厚仁慈,不忍棄母於外鄉,批准如母親武則天生前心願,回到長安、合葬乾陵。為此,在公元706年5月,重新挖開乾陵的墓道,運入棺柩,將歷史上的兩位皇帝,葬在了一起。這就充分說明:武則天生前也沒有預修過陵墓,她的入葬乾陵,本來就是一個倉促的決定,是一種權宜之策,因為已經開鑿好的地宮,是無法再對它進行任何形式的改造、或者擴建的。

 

當然也不能否認,唐睿宗和唐中宗,在乾陵地宮封閉之後,在地面上是進行了後續性、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不久又在附近葬下二位太子、三位王親、四位公主、八位大臣,形成了一個周圍八十里的乾陵的大陵園區。把所有這些工程,加在一起,總共延續了57年的時間,這就是外界傳說乾陵修了57年的完整、真實含義,但它也給人造成一個乾陵本身建造了57年的錯覺。也有研究材料說:乾陵修了22年,是指高宗去世,直到武則天合葬乾陵的一段間隔時間,陵上的大部分工程,都在此時進行。應該說,乾陵有那麼多的工程,它們之間儘管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都能套上一個乾陵的光環,實際上所有的工程,都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就乾陵地宮的單項工程而言,它的建造工期,就顯得非常短促了。

 

  再讓我們回過頭去,認真地、冷靜地思考一下: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在梁山的基岩之上,以錘打鋼鑿的方式,去開挖隧洞、形成墓室的話,能夠鑿出多大的地下空間?其實,因山為陵的古代墓葬,用人工鑿石打洞的方法、工具、效率,幾乎是沒有多大區別的。一般情況下,有效的工期越長,形成的地下空間就越大,鑿石的平整度也越高,內部雕刻也越精細。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下令建造昭陵,用了13年時間,按照視死如生的觀念,建造毫華的地下宮殿,這完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然而,一定要說用幾個月時間鑿成的乾陵地宮,必然也能趕上、甚至超過昭陵地宮,這從建築技術角度看,完全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以昭陵地宮建設的藍本,去推斷乾陵地宮的內部空間,實在是不可取的。

 

  鑿山為陵的工程,怎樣去計算它的工期和工程量?河北滿城的西漢劉勝墓,墓洞全長51.7米,最寬處37.5米,最高處6.8米,鑿石體積為2700立方米,至少10年時間才能建成。徐州的龜山漢墓,墓室全長83米,最寬處33米,鑿石的體積為2600立方米,也需要十年的建造時間。由於在山體內部進行人工開鑿,場地很狹窄,工作面也很小,工匠可以分班替換,但在只有兩人並排作業的空間內,調來千軍萬馬都無濟於事。按劉勝墓和龜山墓的施工進度,可以大致計算出每天鑿石量為0.7立方米左右。昭陵工程工期有13年之多、地宮空間也較大,每天的鑿石量,大體與此相差無幾。如何掌握每天的工程進度呢?古代的辦法是:工匠每天必須在出口之處,向監工交出3.3斗的石渣,如果達不到這一定額,立即就要拉去砍頭!

 

  扣除前期準備、後期收尾工作,真正用於乾陵地宮開挖的時間,最多為7個月。按每天開鑿0.7立方米計算,山體中被鑿出的空間,大約只有150立方米左右。應該說,這就是乾陵地宮能夠形成的建築規模,這個規模與唐太宗昭陵地宮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1958年11月,乾縣農民在梁山上採石時,炸開了乾陵地宮外側的露天塹壕,發現它用3000塊長1.25米、厚0.5米小石條,作為地宮的封堵材料。而在徐州的漢墓群中,隨處都能見到長3米、高寬各1米,重達12噸,總數為20塊的封堵石,堵石之間都無法插入一枚硬帀,這種高超的雕鑿技術,堪與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由此可見,乾陵已知部分的施工技術,遠遠都趕不上徐州的幾十座漢墓。至於,乾陵地宮的其它工程規模,由於一直無人進入,而不得其詳。

 

乾陵的發現

    古往今來,多少歹人絞盡腦汁,費盡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宮墓道口,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被幾個農民意外發現。

    1958年冬季,經過乾陵的西蘭公路復修,需要大量的石料。乾陵附近的農民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11月27日下午,農民賀社社與幾位同伴在距無字碑以北1公里處的梁山主峰東南坡炸石頭,前兩炮炸過之後無甚異常。豈料賀社社點的第三炮炸響之後,半空中飛出幾塊石條,硝煙散去,賀社社和幾個同伴跑過去一看,只見爆炸面上儘是石條,象是人工鑿的,上面有字,或連着些像鋼筋一樣的東西,莫非把姑婆陵炸開了!世代居於乾陵的農民跟着武三思稱武則天為姑婆,他們知道炸乾陵是一件大事,就立即跑到乾縣政府辦公室,向一位姓楊的幹部報告了情況。楊幹部聽幾個農民如此這般一說,也驚得嘴張了半天。他不敢怠慢,馬上報告給縣委書記、縣長。他們聽完報告之後,不相信農民能用土炸藥炸開乾陵,因為民國初年的孫連仲用洋炸藥也沒能炸開陵墓。雖然懷疑,他倆還是叫楊幹部跟農民去看一下。從乾縣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華里,當時交通不方便。楊幹部一行來到放炮的地方時已經傍晚時分。楊幹部看了看現場,確實有石條。他讓幾個農民用碎石把炸點蓋住後,就告訴農民:不准在這裡炸石頭了,炸出石條的事也不准張揚。聽楊幹部這麼一說,幾個農民就收拾起工具回家了。

 

    楊幹部連夜向縣裡領導匯報了情況。書記、縣長一商量,就讓他放下其它工作,專門管這件事,並立即去省城向主管上級匯報。12月4日,陝西省文管會派楊正興、雒仲儒等人進駐乾陵,立即對農民炸石的地方進行勘查。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發掘顯示:乾陵地宮墓道在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燕尾形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熔為一體。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跡,從而證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的陪葬品

    乾陵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那麼大興趣,使得古往今來的"好事者"想盡辦法要打開它.其中有一種說法是,乾陵中存放有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但可以認為,乾陵中藏有《蘭亭序》的說法,實際上是後人對史料的一種不負責任的篡改和杜撰,然後又以這種不實的想象和推測,作為要求發掘乾陵的主要依據。出現這種史料嚴重摻假的現象,實在是令人不解、令人驚訝的。說這話有什麼可靠憑證嗎?他們說:唐太宗在臨終遺言上,讓唐高宗將王羲之的《蘭亭序》葬入昭陵。200多年之後,有一位叫溫韜的地方官員,盜掘了包括昭陵在內的所有唐代帝陵,取走了裡面所藏的金寶,由於當時風雨阻撓,而未能將乾陵打開。後來有人對溫韜所獲珍寶的清單,逐一進行核對時,發現《蘭亭序》不在其中,於是堅信《蘭亭序》最終落到酷愛書法的唐高宗手中,並且隨着他一起埋到乾陵去了!故事雖然很生動,也十分符合情理,但它卻嚴重地違背歷史的真實。

 

  請看,在《五代史·溫韜傳》這一正史裡面,明確無誤地記載着:昭陵最 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朝圖書,鍾(繇)王(羲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還看不出來嗎?溫韜進入昭陵地宮之後,不僅見到了王羲之的真跡,而且還確實將它取出,使它重返人間。可是,許多考古學家,在引用這段史料時,都要有意、無意地留下上半段,而隱去下半截。更有甚者,有人乾脆對這一史料,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毫無根據地編造了一個唐高宗,違抗父命,採用調包計謀,將《蘭亭序》據為己有的離奇故事。他們根本不考慮,《蘭亭序》保存在鑿石的乾陵地宮中,經過1300多年岩石裂隙的水滴作用,怎麼還能將紙質真跡保留至今?

 

   還有一種能吊起人們胃口的說法是,乾陵地宮之中埋藏了大量稀世罕見的陪葬品。據乾陵《述聖紀》碑記載,唐高宗臨終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珍愛的書籍、字畫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則天營建乾陵的目的是為了報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寶一定不少。這是一個滿藏無價瑰寶的地宮。筆者曾參與了西安文保中心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工作,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斂之衣,頭枕玉匣,口含玉貝,仰臥於褥上,面朝棺蓋。蓋內側鑲飾黃帛,帛上繪日、月、星辰及金烏、玉兔、龍、鶴等物。地宮的後室設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諡冊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後,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對此,乾陵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樊英峰先生曾撰文介紹:目前考古工作者將乾陵地宮內可能藏有的文物分為六大類:①金屬類,有金、銀、銅、鐵等所制的各類禮儀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工藝品等;②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動物俑類;③珊瑚、瑪瑙、骨、角、象牙等製成的各類器具和裝飾物;④石質品:包括石線刻、石畫像、人物及動物石雕像、石棺槨、石函和容器;⑤壁畫和朱墨題刻。⑥紙張、典籍、字畫、絲綢和麻類織物,漆木器、皮革和草類編織物等。可以深信,乾陵幽宮重啟之日,必是石破天驚之時。那時,盛唐文化的獨異風采將讓世界為之矚目。

  

乾陵的盜墓歷史

    由於王公大墓的隨葬頗豐,故而深受盜墓者歡迎。古往今來,盜墓之風長盛不衰,盜墓者千方百計,機關算盡地謀算着墓地里的那些寶物,少有王公大墓能免遭盜掘的,但凡事都有例外,劉俊奇先生在《山西科技報》著文說: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跡,從而證明乾陵是目前惟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武則天的乾陵為何至今可獨善其身,不懼盜墓者的刀與槍,神奇之處何在呢? 

 

  如果問世界上哪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時至今日,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為什麼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可以獨善其身?

 

  這事得從乾陵的修建說起。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於公元684年,歷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質的山峰,三峰聳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當時群眾稱為奶頭山。從乾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徵。唐時的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有利於女主。所以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乾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至於裡面的寶貝,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4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着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這位鹽販子率領六十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幹了。 

  這時,有人告訴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黃巢大喜,立即調出四十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剷平了,以此留下了四十米深的黃巢溝。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後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三百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滅。和黃巢一樣,他也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四十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就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他帶領部下,學着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七個陝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來,就這樣,乾陵終於躲過最後一劫。

 乾陵相關資料:乾陵怪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中共不能說的秘密 林彪的冤與不冤
2012: 東西:黃浦江不死的遊魂——石揮
2011: 1959年廬山會議發言記錄
2011: 蘇聯與東北革命根據地
2010: 鼠輩無知,偏愛評論毛公分寸
2010: 毛主席晚年其實只是反反覆覆幹了一件事
2009: 毛澤東《沁園春·雪》發表引轟動 蔣介
2009: 轉貼:靠謊言自慰的漢民族阿Q劣性
2008: 申時行: (社論) 誰西化誰輸-評足球和籃
2008: 地震局長宋瑞祥放行張慶洲的《唐山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