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唯一废除残酷肉刑的皇帝
送交者: 章无计 2013年11月28日22:28:10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说起古代的刑罚体系,我们就想起旧时代的辣椒水、老虎凳,最有名的就是满清十大酷刑,其中的手段你想都不敢想。而这也成为近代外国窃取治外法权的论证,认为中国的刑罚太黑暗,需要他们来“拯救”。

其实,说起刑罚体系的文明程度,我们中国的刑罚体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刑罚体系,只是自明清时期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腐朽而走向黑暗。这个最文明的刑罚体系,出自一位伟大的皇帝之手,他就是史上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的奠基者——汉文帝刘恒。

 

汉朝崛起的真正奠基人

汉文帝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对他政绩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

人们通常熟悉的都是汉武帝的法律思想,认为他是西汉繁荣的功臣。其实汉文帝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改革家,一个西汉王朝的忠实维护者。正是在他的清静无为的法律思想指导下,汉朝才得到了休养生息,为西汉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而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顶峰。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时,不仅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物资的极度匮乏和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

为了振兴汉朝经济,汉文帝采取“藏富于民”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农民的“个人所得税”,文帝二年和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此外,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两次直接将税收减半,这是何等的大手笔!

可以说,汉朝腾飞的原动力正是汉文帝这颗体恤民情之心,有一个故事可以充分体现他的这颗善心。

有一次,他打算修建露台,叫工匠计算费用,需要黄金一百斤。文帝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以小见大,一个小故事的背后,是一颗兼济天下的胸怀,如此一来,汉朝的崛起也就指日可待了。

 

经济放宽,刑罚同样要放宽

汉文帝为人“宽仁”,他的“宽”和“仁”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对百姓的体恤,更重要的,是在推动法律领域的改革,这次改革开天辟地,使他成为封建社会唯一一个废除肉刑的皇帝。

汉文帝笃信黄老学说,反对法家的“重刑轻罪”主张,不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因此,汉文帝在“绝秦之迹,除其乱法”的思想指导下,对刑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他就废除了收孥相坐法,也就是俗称的“株连”制度。

中国古代盛行亲属株连制度,即连坐,当一个人犯罪之后,不仅要对犯罪者本人处以刑罚,还要殃及犯罪者的家属甚至更广泛的范围。秦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官府为奴,称为“收孥相坐律令”。

公元前17912月,继位仅月余的汉文帝踌躇满志,“新官上任三把火”,即下诏召见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御史大夫张苍等人。

汉文帝在诏书中称:“法律的作用在于惩治恶人,引导善人。在罪犯已经被处以刑罚的情况下,其无罪的父母妻子兄弟等还要连坐受罚,这是很不妥当的。群臣应当议论一下解决的方法。”

周勃等人并不同意汉文帝的意见,纷纷表示:“百姓是不能够自我约束的,必须要通过严酷的刑罚限制他们的行为。当他们知道,如果自身犯法,亲人也将受到株连时,他们才会遵守律令。而且连坐法自古有之,行之有效,以保持不变为宜。”

汉文帝不为所动,二次下诏,措辞严厉:“对于公正的法律,百姓是不会触犯的。不公正的法律是害民之法。官吏们有教育百姓弃恶向善的职责,如果使用害民之法,则是官吏们的失职。对于这种残害百姓的暴吏,该如何处置?群臣应当再议论一下解决的方法。”

看到新皇帝如此有决心,再牛的老臣子毕竟还是拗不过皇帝,只能周勃等人立即着手废除收孥等法。

 唯一废除残酷肉刑的皇帝 - 刘典 - 刘典的博客

 

骂了皇帝照样无罪

在废除“株连”的刑罚制度后,汉文帝又开始烧“第二把火”。汉文帝听歌功颂德的话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于是想听点不一样的。

说到就要做到,汉文帝开始鼓励百姓向朝廷提意见,即使咒骂皇帝也不加治罪。这在几千年的封建皇帝中也是极其罕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废除诽谤妖言之罪。

今天的我们知道一个很熟悉的词叫“大不敬”, 中国古代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成为皇帝“维权”的强力工具,什么是大不敬?具体什么行为是大不敬?还不都是皇帝说了算?于是百姓大臣如履薄冰,连一些小动作都怕得要死,何况是批评、诽谤皇帝呢?

其实,早在我国夏、商、周三代,“诽谤”一词,原是个褒义词,意指民众对于国家政事的自由议论。然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得天下后,听从丞相李斯的上书增加了诽谤罪。秦法,犯诽谤罪者,在斩首之前,还要先割掉舌头。“诽谤”二字,也就从此成了贬义词。 

汉承秦制,汉王朝建国伊始,诸事草创,基本上都是模仿秦代朝廷制度。相国萧何将秦法稍加删节,就成为汉法,所以秦代若干严刑峻法,包括诽谤罪,在汉初都保留进汉法了。

秦律和汉律均规定,对于皇帝不能随便议论,更不能有所怨恨,否则就是犯了“诽谤妖言罪”。即使有人不高兴时诅咒天地,由于事关“天子”,也是犯了“民诅上罪”。汉文帝认为,如果推行开明政治,这些阻塞言路的罪名必须废除。

公元前178年,汉文帝烧起了“第二把火”,下诏废除妖言、诽谤等罪。

诏书中称:“古代圣贤的君王治理国家,在朝堂中同时设有进善之旌、诽谤之 木,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君主进言,让君主听取不同的进谏,使国家日臻昌盛。现在我们的法律不许人议论朝政,长此以往,人们都不敢对我提出 意见,我又如何得知自己有没有过失呢?又怎能吸引贤达的人来辅佐我呢?这条法律应当废除。”

汉文帝废除妖言诽谤等罪后,又采取了“通治道”等措施,言路广开,政治气氛宽松,大批优秀人才得以被选拔入仕。也应了唐太宗时代的一句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而汉文帝在千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一位女子引发的社会变革

孟姜女一哭,长城就倒了,女性威力可见一斑。同样汉文帝的时候也有一位善良美丽的女性,为了一片孝心,用一纸满含泪水的文字,感动了汉文帝,也改变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刑罚制度。

先秦时期,当时的刑罚是及其野蛮和残酷的,这些刑罚统称为“肉刑”,是中国古代残害肢体肌肤、破坏身体机能的刑罚,包括墨、劓、刖、宫等。这种原始野蛮的酷刑,从夏商周一直沿用到汉初。

直到一次事件的发生,改变了这种状况,这次事件,史称“缇萦上书”。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她的父亲淳于意是一名医生。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 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 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大受触动,就下诏要废除肉刑,实施仁政。后来这条诏令付诸实践,形成明确的法令。于是,自夏商周以来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肉刑”制度,开始成为了历史。

 

高深的治国智慧

作为一个英明的帝国掌舵者,自然不会因个人的喜好而随意制定一项影响重大的政策,他废除肉刑的背后是有很深的社会背景的。

在汉文帝实施刑罚改革以前,汉代的刑罚制度按“汉承秦制”的体制格局,基本承袭了秦代的刑罚体系。而秦代的刑罚制度,不仅方法严酷,体系也比较混乱,肉刑、徒刑常结合使用,刑种之间的轻重等差亦不是很严格、固定,因而从整体上看显得既严且繁。

秦亡之后,后人在总结评价有秦一代的政治得失时,一般均认为秦亡的重要原因 之一即是刑罚严酷,史书上有所谓“劓鼻盈车”,被处劓刑的人犯众多,割下的鼻子装满了一车又一车;“履贱踊贵”,被处斩趾刑的人犯多到正常的鞋已很少人 买,因为多数人均受刑罚而被砍去了脚趾,大家争相购买适合无脚趾人穿的仿照正常鞋做的“踊”,遂使鞋贱而“踊贵”。如此夸张记述并不是个例。

以肉刑为代表的传统刑体系,背负着亡秦的恶名,成了社会指责的焦点之一。从而为改革肉刑提供了一个很现实的诱因。

西汉初期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条件的限制,无法对继承而来的秦代刑罚体系中的弊端进行系统的改革,仅仅针对一些典型的酷刑与相关制度加以废止。到汉文帝时实际已经成熟,就果断废除了肉刑。

 

历史的遗痕

历史上的“肉刑”被汉文帝废除了,将社会注入了繁荣昌盛的原动力,同样的刑罚制度改革,让我想起当今世界“去死刑化”的思潮。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从明文或者实践中废除了死刑,我国作为所谓的“刑罚最重国家”,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死刑罪名仍然高达55个,现今司法界对此问题极为关注,最近影响全国的大案中的争论焦点,无一不与死刑的存废息息相关。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对死刑的改革方略仍未达成共识,死刑在中国的存废进程,依然需要细细考量。


刘典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2: 胡锦涛把人类耽误了!!!
2012: 蒋经国大义灭亲谴责蒋介石:全体人民公
2011: 美国主子出书痛斥陈水扁:屡将台湾带到
2011: 苏俄在中国花钱、扶植成立的中国共产党
2010: 辛灏年:孙中山用16年推翻满清王朝,你连
2010: 外蒙古昨天不堪回首,今天和明天扑朔迷
2009: 中产白领“再让我生一个, 立马死给你
2009: 李凌:毛泽东仇恨科学,害死大科学家、
2008: 诸位, 何谓国? 何谓爱国?
2008: 叶永烈:《江青传》第十九章 攻击“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