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俄烏“克里米亞之爭”歷史、現實與未來
送交者: hebeiman1 2014年02月24日20:34:2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俄烏“克里米亞之爭”歷史、現實與未來


當年,赫魯曉夫這位烏克蘭人將克里米亞當作紀念歷史的禮物將它從俄羅斯劃出,送給了烏克蘭。本來兄弟沒分家不是問題,兄弟分家了但還認彼此是親戚,還不算問題,如今有可能反目成仇了,就是大大的問題。烏東南部俄羅斯人要鬧事,要莫斯科出手,克里米亞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藉口。克里米亞的戰略地位有點像海南島,何況,俄羅斯人對克里米亞有深切的歷史情結,西部的烏克蘭人是沒有的,而西部人要將克里米亞活生生拽入西方,大毛假如沒有有所‘表示’就太‘熊’了。


一篇2006年光明日報的舊聞,值得複習:


俄烏“克里米亞之爭”歷史、現實與未來

2006-06-16  作者:本報駐莫斯科記者韓顯陽


6月11日,遭圍困兩周的125名美軍官兵乘坐С―17軍用運輸機從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辛菲羅波爾市機場無奈離開,前往美國設在德國的拉姆施泰因軍事基地。此間輿論認為,美軍被迫撤離克里米亞,一方面暫時緩解了烏國內、烏俄之間的緊張關係;另一方面則表明,美國拉攏烏克蘭迅速進入北約的目標由於俄羅斯的阻攔並非輕易就可實現。

“海上微風―2006”起波瀾

  上月27日,一批美軍官兵抵達辛菲羅波爾,維修老克里米亞靶場,為原定於6月16日舉行的代號為“海上微風―2006”的烏美聯合軍演做前期準備。與此同時,克里米亞港口城市費奧多尼亞市停靠一艘懸掛美國國旗的軍艦,從上卸下大批軍用物資和建築材料。俄新聞媒體披露,此次美國軍艦運輸的裝備包括長短槍支彈藥、軍用車輛和部分野戰裝備。

  美軍的到來遭到烏克蘭克里米亞當地民眾的強烈抗議,他們連續兩周在美軍下榻的烏國防部療養院門口舉行示威活動,組成“人盾”阻止美軍專家前往靶場。在現場,抗議者打出“美國佬滾回去”、“克里米亞不要北約”的標語。同時,費奧多尼亞市居民封堵港口大門、不允許美國軍艦卸載和運送參加烏美聯合演習的武器和技術裝備。甚至運送軍用物資的卡車車胎也被抗議者扎破,無法動彈。抗議人群得到了有組織的聲援,專人負責運送塗着奶油的麵包和熱茶。

  在民眾舉行抗議活動的同時,克里米亞各級機構也開始對美軍進駐採取法律行動。5月30日,費奧多西亞列寧區議會投票決定,列寧區為“非北約區”;費奧多西亞城市法院5月31日也作出同樣決定。本月6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宣布整個半島為“非北約區”,聲稱“外國軍事力量的介入必將導致自治共和國和整個烏克蘭緊張局勢的進一步升級”。

  烏克蘭以及克里米亞的地區黨、共產黨、進步社會黨等組織則指出,烏克蘭政府未經最高蘇維埃批准,擅自允許外國軍艦進入港口是違反憲法的行為。反對派還指責當局無視最高蘇維埃通過的禁令同美國舉行演習,其實質是為了模擬武力入侵克里米亞,鎮壓分離主義分子。

  俄羅斯的俄通社―塔斯社、俄新社、獨立電視台、《獨立報》、《消息報》以及莫斯科回聲電台等主要媒體高調報道了克里米亞的抗議活動。

“克里米亞之爭”的歷史淵源

  克里米亞又稱克里木,是位於蘇聯歐洲部分南部、黑海北部海岸上的一個半島。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250萬。目前是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首府辛菲羅波爾。克里米亞半島屬地中海氣候,這裡風景壯麗優美,氣候溫暖潮濕,曾是蘇聯著名的旅遊療養勝地,半島名城雅爾塔曾是蘇美英三國首腦舉行“雅爾塔會議”的地方。在這裡,不僅有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輕騎兵被殲滅的遺蹟,還有俄羅斯的9個圓頂教堂也位於高高的懸崖之上。1991年,在由蘇聯保守派發動、最終流產的“緊急狀態”中,蘇聯首任也是最後一任總統戈爾巴喬夫就被囚禁在鄉間別墅中。在果園、葡萄園和樹木的掩映下,散落着許多村莊、清真寺、修道院、俄羅斯皇家宮殿以及古希臘和中世紀的城堡。這些名勝古蹟顯示,從6世紀到19世紀中葉,依次有基督教徒、穆斯林韃靼人和猶太人在這裡居住和生活。就連最為激進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也不得不承認,克里米亞是少數能夠看到烏克蘭文化古蹟的地區。

  克里米亞歷史悠久,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孕育着人類文明。在今天,有足夠證據表明在克里木半島定居最早的是凱爾特人。公元前438年,這裡曾建立了與雅典關係良好的博斯普魯斯王國,向雅典提供穀物等商品。公元前15年,克里米亞稱臣於羅馬帝國。在此後長達10多個世紀中,克里米亞半島相繼被哥特人、匈奴人、可薩人、拜占廷帝國、金帳汗國占領。直到1783年,俄國正式將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納入自己的版圖。併入俄國的克里米亞隸屬塔夫里達州管轄,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達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俄羅斯聯邦的成員。1921年,又成立了隸屬俄羅斯聯邦的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二戰後,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以克里米亞韃靼人在戰爭中同德國納粹合作為藉口,將韃靼族整體遷往中亞等地,自治共和國也改為克里米亞州。

  為慶祝烏克蘭的哥薩克人鮑格丹・赫梅爾尼茨基開始與俄國“結盟”300周年,赫魯曉夫主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在1954年通過決議,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決議的理由是:“鑑於克里米亞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間經濟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經濟和文化關係密切。”

  從18世紀中期以來的歷史看,克里米亞一直隸屬俄羅斯,是俄羅斯帝國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為奪取它所付出的代價可謂不小。為了將克里米亞半島併入俄版圖,沙俄17世紀同土耳其進行了9次戰爭。19世紀中葉,這裡爆發了以俄羅斯為一方、英國、法國、土耳其皮埃蒙特和奧地利為另一方的漫長而艱苦的“克里米亞戰爭”。雖然這場拉鋸戰以西方盟國最終艱難取勝而告終,但沙俄軍隊在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戰役里擊敗英國輕騎兵而挽回了一些顏面。儘管如此,當年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並沒有引起俄羅斯人的強烈反感:一方面,領土變更是在強盛時期的蘇聯國內進行;另一方面,俄羅斯在蘇聯占據特殊地位,“劃歸”事件並未觸及到俄羅斯的根本利益。

  隨着蘇聯解體,俄羅斯人意識到克里米亞將永久地劃歸烏克蘭所有。於是俄羅斯一些政黨和團體就以克里米亞歷史上“就是俄羅斯的”,以及“1954年蘇聯最高蘇維埃的決議不合法”為由,提出不放棄“任何一寸神聖的領土”。來自自民黨的俄國家杜馬議員庫里揚諾維奇表示:“我們不應該再與烏克蘭續籤條約,當年赫魯曉夫是在酩酊大醉的情況下將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的。”


克里米亞對於俄羅斯的現實意義

  除了歷史淵源讓俄羅斯人對克里米亞難以割捨外,克里米亞的軍事、經濟地位以及俄羅斯族人占主體的事實也決定了俄羅斯人難以輕易真正從心理接受“烏克蘭的克里米亞”這一事實。

  克里米亞歷來是一個易守難攻的軍事戰略要塞,是俄羅斯確保南部安全的重要地區。以此為依託,蘇聯曾建立了龐大的黑海艦隊和許多戰略設施。黑海艦隊堪稱蘇聯的海軍嬌子,司令部設在烏克蘭克里米亞的戰略要地塞瓦斯托波爾市,擁有包括6.5萬噸級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光榮”、“基洛”級導彈巡洋艦,“現代”、“無畏”級導彈驅逐艦,“克里瓦克”級導彈護衛艦在內的300多艘大型艦船,其中大部分具備核作戰能力,形成了強大的海上攻防能力。目前,俄海軍黑海艦隊在克里米亞擁有塞瓦斯托波爾、費奧多西亞、尼古拉耶夫三個海軍基地,還有4個岸防部隊基地的機場。一旦徹底失去克里米亞,黑海艦隊基地也早晚不保。對於海軍來說,失去基地就是失去了基礎,等待“帝國前哨”黑海艦隊的命運只能是消亡。從戰略角度而言,俄羅斯對中東、西亞、外高加索甚至巴爾幹的控制能力將極大地削弱,無奈地退回到歐亞大陸腹地。因此,從自身戰略和安全考慮,俄羅斯無法坐視克里米亞成為主權國家烏克蘭的一部分。

  之所以無法割捨克里米亞,俄羅斯人還有重要的經濟因素考慮。克里米亞幾乎擁有一個旅遊者所夢寐以求得到的一切:直插入海巍峨壯麗的群山,亞熱帶的氣候和悠久的歷史。在這裡,來自歐洲和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憑弔赫爾松古戰場遺址,參觀阿盧普卡和里瓦吉亞的俄羅斯貴族王宮,踏訪內陸巴赫奇薩賴韃靼文明的蹤跡,體味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以及東正教浸潤下的多元文明。蘇聯時期,中央政府曾在此投巨資開發了完善的休養、旅遊設施,大批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此外,克里米亞半島擁有許多設施良好的港口,曾是蘇聯對外經濟貿易和交流的重要海上橋梁。通過黑海和亞速海,蘇聯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約有1/4的進口和一半的出口貨物在這裡集散。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喪失了一半以上的黑海和亞速海的海岸線,只剩下新羅西斯克一個重要港口。從經濟角度考慮,俄羅斯人對失去克里米亞絕不心甘。

  俄羅斯族居民占絕大多數的事實,既是俄不想放棄克里米亞半島的原因,也是可能成功的“優勢”。根據有關統計,目前在克里米亞半島居住着三個民族:俄羅斯族、烏克蘭族和韃靼族,分別占68%、24%和8%。由於烏克蘭政府規定烏克蘭語為唯一官方語言,引起了俄語居民的不滿,也為部分俄羅斯人希望以對克里米亞行使管轄權來維護俄族利益提供了“民意基礎”。然而,在關於克里米亞主權爭議的所有討論中,人們都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在1940年以前,這裡的居民是克里米亞韃靼人。

克里米亞成烏克蘭“入約”難題

  此間大多數觀察家認為,如果不是近來越來越頻繁的烏克蘭“入約”動作,克里米亞問題歸屬也不會如此重現緊張。

  烏克蘭獨立之初,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曾敦促本國政府向烏提出領土要求,遭到了烏非常強硬的反擊。除聲明克里米亞在蘇聯時代的政治法律結構下劃歸烏克蘭是合法的以外,並且反戈一擊,指出歷史上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等城市,以及整個庫班地區都是烏克蘭的領土。

  隨着奉行對俄較為友好政策的庫奇馬總統上台,有關克里米亞半島歸屬的爭執趨於沉寂,直到一年半以前烏克蘭“橙色革命”。

  2005年初以來,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將“西傾”確定為外交政策的主導方向。特別是今年初俄烏間爆發“天然氣戰爭”以後,烏克蘭加入北約進程加快。烏克蘭、北約國家就烏“入約”問題的互動頻繁。烏代理外長塔拉修克預言,烏有望在2008年加入北約。上月中旬,美國新任駐烏克蘭大使泰勒宣布,華盛頓非常關注烏克蘭的“入約”問題,“基輔今年秋天就可以加入烏克蘭―北約行動計劃第一階段”,2008年就可完全加入北約,實現融入歐洲大西洋聯盟的目標。而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也強調,如果烏克蘭希望儘快加入北約,俄艦隊駐留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基地並不是障礙。此間觀察家認為,這是北約在為烏克蘭量身定做的“新標準”。

  對俄來說,幾乎無法承受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嚴重後遺症。一旦人口4700萬、領土面積在歐洲位居第二的烏克蘭加入北約,歐洲安全的邊界線將前推到烏東部邊界,美國無疑會實現將俄羅斯驅趕到高寒的北極圈、讓其永遠失去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大國的目標。聯想到當前在克里米亞半島的抗議活動,不難看出俄羅斯正在施加影響的影子。烏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代理秘書戈爾布林對記者說,有俄公民參與了反北約抗議活動,“一旦證據確鑿,該國公民將被驅逐出烏克蘭境內”。就連俄本國的《獨立報》也醒目地指出:“烏克蘭政治家在克里米亞事件背後看到了莫斯科的手”。

  其實,多數俄專家學者承認,俄要討回克里米亞半島並不現實,也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據。他們相信,政治家們不過是通過“克里米亞歸屬問題”的討論向烏克蘭當局施壓,迫使烏不能跨越“加入北約”這個對於俄羅斯來說無法接受的“紅線”。因此,“收回克里米亞”是虛,而阻嚇烏克蘭加入北約則是俄羅斯方面的真實想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恢復高考--鄧小平復出後的最大德政
2013: 近屬27億若屬實,在日本是要立即辭職的
2012: 江澤民終於浮出水面!江胡斗面臨最後攤
2012: 中美兩國的秘約---玉君牒禮(四)
2011: 撕裂的劉曉波(上)
2011: 所有網奸都是些遊蕩在西方(主要在北美
2010: 在冤殺高敬亭問題上,葉挺應付多大責任
2010: 毛澤東時代的最高級別腐敗 7圖
2009: 鮑彤:鄧小平的兩面性
2009: 2008年太原地區持久的毛澤東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