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周紹綱:甲午悲歌觸發古今之變
送交者: chang le 2014年08月01日12:33:1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豆瓣讀書 2014-08-01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歲在甲午。清朝屬國朝鮮爆發東 學黨起義,引發政局動盪。在袁世凱的斡旋下,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出兵,以協助“平叛”。彼時,國力日漸強盛的日本為了拓展其在東亞的利益格局,亦出兵朝 鮮。7月25日,在朝鮮西海岸豐島附近海域,日艦浪速號攔截並擊沉了清廷的運兵船,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而後歷經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戰役及威海衛戰 役,直到次年4月的馬關議和,戰爭才宣告結束。

  

甲午戰爭至今已有120年,期間中國經歷了曲折的現代化過程,中日之國力也有了新的變化。然而在甲午之年,如何反思戰敗的根源與撫平歷史的傷 痛,仍然值得深思。近期出版的《甲午一百二十周年祭》是海內外近代史學人的合集,主要對戰爭背景、戰局狀況、人事武備等問題展開討論。歷史學者姜鳴早年出 的《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也由三聯書店出了修訂版,該書以現代意識審視歷史,着眼中外海軍的比較研究,剖析了中國近代海軍創建發展及其衰 亡的歷史。

 

相較於單篇散論和專題史研究,旅日學人宗澤亞的《清日戰爭》更側重於從清日雙方的視野來敘述甲午一役,並輔於軍、政、經、民等各方面的數據對 比,結合歷史細節來呈現120年前的那場戰爭——清朝用干支紀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戰爭”;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歐美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依據國際上對戰爭命名的慣例,本書題為“清日戰爭”,力圖客觀地分析戰爭雙方的成敗得失。筆者想着重談下這本書。


在《清日戰爭》第一章中,作者通過歷史敘事來呈現戰爭的整個進程。甲午前夕,中日兩國在朝鮮問題上的矛盾日益深化,而東學黨起義引發的朝鮮亂 局,讓雙方在介入之後走向了武力對抗,中日都無視對方的通牒,最終決定一戰。1894年8月1日,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互相宣戰。9月15日,平壤戰役爆發, 經過一整日激戰,清軍在船橋里擊退日軍,日軍則攻下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清軍傷亡慘重。至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回中國境內,由此,日本得以控制整個朝 鮮,掌控了戰爭主動權。在同時段的9月17日,清日海軍血戰黃海。開始北洋水師因布陣的優勢略占上風,後不敵日本海軍,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 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約600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傷亡239人。經此一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此 後遼東戰役和威海衛之戰,清軍以防守為主,但終難逃戰敗的命運。

 

一場戰爭的勝負,不單純取決於交戰雙方的武器、兵力、戰術,更取決於雙方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了戰爭體系是否完備、組織理念是否先進,以及國家 體制和政治經濟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在《清日戰爭》其後的章節中,作者通過雙方的軍備制度、兵站體系、情報搜集、野戰通信、戰場醫療、戰俘觀念、媒體宣傳、 戰爭科技等各項對比,來分析中日的戰爭觀。就國民意識來說,戰前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民族國家的概念業已形成,日本國民能夠積極響應國家的徵召;而晚清 的民眾,尚無國民意識,當國家受外來侵略時,偌大的國家沒有支援戰爭的民眾組織力量。從雙方的兵制來看,日本的兵制已經接近現代的義務兵制了,兵源以20 來歲的年輕人為主,常備兵服役三年;晚清則實行募兵制,從15歲到55歲不等,士兵平均年齡28歲,其戰鬥力不及日本士兵。在意識形態層面,日本在西方諸 國面前大打“文明”牌,無論是戰前的媒體宣傳,還是戰時邀請西方的記者、軍官隨軍,以見證日軍對待戰俘和平民的“文明”態度。從清日雙方指揮作戰的高層來 看,晚清也遠遠劣於日本,儘管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等閣臣之間有分歧,內閣與軍部之間也有爭執,但舉國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反觀清廷 內部,慈禧一直想削弱地方的勢力(包括李鴻章的淮系),加強中央集權;此外,臣僚之間又存在矛盾衝突,以翁同龢為代表的清流,一向不認同李鴻章的政治主 張。

 

中日兩國在戰爭中存在諸多不平衡要素,其中政治體制的腐敗是導致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正如時人所言:“洋務運動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 乃自足,而對政治社會改良實為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輪到今日被取笑,其心酸自知。”甲午戰爭擊碎了“同光中興”的迷夢,昔日的天朝上國被蕞爾小邦日本打 敗,難以名狀的恥辱感激發了有識之士變革政體的要求(可參閱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在此之後,1898年的戊戌變 法,1900年的己亥建儲和庚子事變,1905年的廢除科舉,乃至1912年的清帝遜位,都在這一古今之變的鏈條上,甲午戰敗實是觸發這一系列事件的源 頭。更深遠的影響,甚至波及到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當制度變革一時無法應對救亡的目標,隨之而來的,便是更為激進的文化革命。

 

對於日本來說,自1592年豐臣秀吉侵朝以來,就意圖建立一個囊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東亞帝國。經過三百餘年後的甲午之役,日本終於 登上了中國的內陸本土。甲午之勝激發了日本國民對戰爭的熱情,軍國主義的態勢一發不可收拾。而馬關議和之後,在李鴻章的多方周旋之下,俄德法三國干涉日 本,要求將遼東半島歸還給清政府。日本意圖擠入歐美列強行列的行為,遭到狙擊。這為十年之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伏筆,而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勝出的日本,卻 遭受英美調停的羞辱,又促使日本產生了仇視英美的情緒。1931年的侵華戰爭,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在某種意義上,其源頭都可追溯到甲午之年。

 

在威海衛戰役之前,日本內閣首相伊藤博文力主放棄直隸決戰,把對近畿直隸的決戰轉向消滅威海衛的北洋艦隊和進攻澎湖列島的作戰上面,為談判桌上 爭取更多的籌碼。伊藤博文認為,如果日本的進攻引發清政府倒台,將會失去合法談判的政府,已經到手的戰爭利益可能會喪失,甚至會招致西方列強的武力干涉。 此外,清朝的國土、人口十倍於日本,如果日本陷入長久的消耗戰,必定會被拖垮。英人赫德時任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在甲午開戰後的幾天便指出,日本在這場新 戰爭中有成功的可能,但大清只要能經得一時之敗,就可以慢慢利用資源和人口優勢轉移局面,取得最後勝利。惜乎清政府早已失去初創時的銳氣,缺乏持久作戰的 底氣。而這一應對策略,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付之實踐。抗戰的勝利,終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康熙在湖南對李岩後代大開殺戒,有這樣
2013: 李宗仁、李登輝和毛澤東是真正的親戚關
2012: 彭博社關於習近平家族的財產傳聞有內幕
2012: 韓戰中志願軍人海戰術徹底破產的真相
2011: 高伐林:黨雖是蘇聯特務創立,軍隊卻是
2011: 挪威大屠殺兇犯是“原教旨基督徒”?
2010: 鄧小平把一張紙扔給撒切爾,要翻譯告訴
2010: 做人是要人格的。 反毛瘋子如星辰, 邏
2009: 文革中流行的人身侮辱方法及其巫術原理
2009: 林立果,一個背着十字架的反抗者和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