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跨國婚姻 > 帖子
美國農業史話:社會的支持和幫助 (19世紀)[請勿上導]
送交者: qmh 2007年03月23日17:00:30 於 [跨國婚姻] 發送悄悄話

農業的發展,需要社會的幫助。[美國]農民的商業活動,農業生產的地方專業化特色,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進步,如果沒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僅僅依靠分散的、一家一戶的農民,談何容易。社會對於農業的關注,直接和間接的幫助與支持,幫助農業形成專業化和機械化兩條有力的雙臂,進一步推動農業商業活動的發展。

農業促進協會和農民自助

自助者天助。早在18世紀晚期,在“紳士農民”、城市商人和工業家的推動下,美國各地成立了許多關注、促進農業發展的農業協會。1785年,費拉德爾菲亞成立了第一個農業協會 -- 費拉德爾菲亞農業促進協會(Philadelphia Society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e)。隨後,南卡羅來納、緬因、紐約、麻薩諸塞、康涅迪格、新澤西等州先後都成立了類似的農業發展促進協會。在南方,協會的成員以種植園主和社會上較有地位和身份的人為主;在北方,協會的組織者和參加者包括富有的、文化水平較高的“紳士農民”,商人和新興的工業家。“紳士農民”和城市有密切的聯繫,許多人在城市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中有着相當的地位;一部分商人和工業家則在城市之外置有田產,發展農業對他們有着直接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美國當時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業產品交換是美國國內、國外商業貿易的主要內容。商人、工業家、文化水平較高的農民,都不難看到,農業的發展不僅關繫到他們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且直接和間接地影響着城市經濟中幾乎所有主要行業的發展。同時,只有當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有穩定、不斷上升的經濟收入,才能為美國國內新興的製造業提供最廣闊的商品消費市場。19世紀上半期,北方許多著名的工業家、商人和其它社會有識之士都積極參與、組織農業協會。

1856年,美國共有912個地方(縣)和州農業協會。其中絕大多數農業協會位於東北部地區和西部農業地區。19世紀上半期,紐約州農業協會(New York State Agricultural Society)和麻薩諸塞農業促進協會(Massachusetts Society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e)最有影響力。紐約、麻薩諸塞等州的州政府對農業協會,慷慨解囊,助一臂之力。農業協會的主要工作包括收集農作物和牲畜的統計資料;出版農業刊物和專題報告;討論、介紹新的農業生產方法,特別是歐洲的較為先進的農業知識;提倡並且鼓勵農民注意施肥、實行作物輪耕制,善用土地,改善牲畜的飼料和飼養方法;從國外引進高質量的動物品種,美國農業協會在引進和推廣著名的英國Shorthorns(短角牛)和西班牙Merinos 綿羊方面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獎勵創新和改進農業生產工具等等。

農業協會的成員以富裕的農民和城市中上層人士為主,普通農民,真正扶犁幹活的所謂“泥腿子”,反而較少參加農業協會。許多農民對農業協會裡所謂有知識、有文化人士的高談闊論不感興趣,反感照本宣科式的本本主義農業(book farming)。不過有一條,各地農業協會組織、贊助和舉辦的地方農業展覽會(Country fair 或 Agricultural fair),卻是所有農民的最愛。農村生活有個特點,比較閉塞、社交、娛樂生活非常貧乏。特別是美國農民不斷尋找新的、未開墾的土地,常常需要成年累月地忍受寂寞和孤獨。農民的另一個特點是眼見為實。農民反感“書本農業”,但是對於親眼見到的人家的優值產品,則比較信服。農業展覽會是農民的大觀園和遊樂場,農民往往舉家同往。展覽會上有孩子們玩耍的遊戲,小傢伙們左衝右突,四處亂跑,玩得不亦樂乎。婦女們聚在一起,有說有笑,讓終日忙碌的雙手歇一歇,乘機展示一下一年裡難得穿上幾次的“時裝”。男人們則觀察、琢磨、使一使新式農具,看一看誰家的莊稼長得最好,誰家的牲畜膘肥體壯。各種農業產品競賽是展覽會的保留節目,獲得優勝的牲畜和農作物由農業協會當場頒發獎品。農具和農業機械製造公司則不失時機地向農民展銷新的農業工具。潛移默化之中,農民們學到了新的農業知識和生產方法,甚至當場購買改進的農作物和牲畜品種,或者新式生產工具。當然,最好還有賽馬、群牛拉力賽等活動,老少皆易,不亦樂乎。

農業促進協會,雖然其組織者和參加者並非完全是農民,但其宗旨卻是為農業服務,促進農業發展。由於有城市工商業界中上層,有社會影響的人士積極參加,擴大和提高了整個社會對於農業發展的重視。農業協會舉辦的農村博覽會,吸引了廣大農民參加,不僅有助於農民打破較為隔絕、孤獨的生存環境,而且幫助農民接觸新鮮事物,接受新式生產工具,新的農作物品種,新的生產方法。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農業促進協會是社會和農民自己幫助自己,促進農業發展的一種有益方式。

農業期刊雜誌

美國是一個普通人創造的國家。普通人的心裡,常常裝著普通人的事兒。19世紀前半期,美國在農業科學研究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似乎絲毫不妨礙美國人在農業生產、農業經營方面舞文弄墨,大作文章,出版發行形形色色的農業期刊、報紙和書籍。保羅.蓋茨曾經感嘆,沒有哪一個社會經濟群體,在當時受到這麼多熱心人的關注,面對這麼多實際或者不切實際的改善農業生產的建議,頗有“農業興亡,匹夫有責”的架式。

在所有關於農業的讀物中,農業期刊的針對性最強,最受農民歡迎,影響力也最大。據估計,在南北戰爭爆發之前的幾十年裡,美國共有400種以上的農業期刊,以致於有當代人誇下海口,謂美國出版的農業期刊數量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多。據另一個估計,在內戰爆發的前夜,大約每十名農民中就有一人訂閱了至少一種農業期刊雜誌。北方地區比較著名的期刊有“奧伯尼耕夫”(Albany Cultivator, 奧伯尼,紐約州首府),“美國農人”(American Agriculturist, 紐約市),“摩爾鄉村紐約人”(Moore's Rural New Yorker, 羅徹斯特,紐約州),“鄉紳”(Country Gentleman, 奧伯尼),“新英格蘭農夫”(New England Farmer, 波士頓)等;南方地區著名的期刊有“美國農民”(American Farmer, 巴爾迪摩),“農民紀事”(Farmer's Register, 佛幾尼亞州),“南方農人”(Souther Agriculturist, 查爾斯頓),“美國棉花種植業主”(American Cotton Planter, 蒙哥馬利,阿拉巴馬州)等;在西部地區,則有“俄亥俄耕夫”(Ohio Cultivator, 克利夫蘭),“草原農夫”(Prairie Farmer, 芝加哥)等;在遙遠的西部海岸,“加利福尼亞農民”(California Farmer, 加利福尼亞)也出現了。上述農業期刊雜誌大多位於各個地區的主要城市,城市對於農業經濟十分關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聯繫非常密切。

農業期刊雜誌以農民讀者為主要對象,其內容多與如何改進農業生產有關,包括如何實行農作物輪耕制度,使用動物、植物肥料的優點和效果,動、植物病蟲害的報告和治療方法,如何選選擇農作物種子,如何引進國外和其它地區的優良牲畜品種。1840年,德國科學家加斯圖斯.馮.列別(Justus von Liebig)發現了土壤中的礦物質對農作物生長的重要作用,美國期刊雜誌對馮.列別的發現和其恢復地力的方法大抄特抄,統統搬到新大陸。針對當時盛行的土地投機行為,一些期刊告誡農民不要貪圖擴大土地面積,而應該注意精耕細作。另一些期刊對因為債務失去土地、房屋的農民深表同情,要求政府遏制高利貸者,痛斥剝奪負債農民土地、房屋為不人道的野蠻行為。還有的期刊甚至亂點鴛鴦譜,忠告農民如何討個中意的勤快老婆。一篇為農村婦女報打不平、替天行道的文章,流水賬式地羅列農村婦女的辛苦:縫縫補補、燒燒煮煮、洗洗燙燙、拾材取水、生兒育女,使勁攪拌大木桶里的牛奶,製作奶酪。家庭變大了,老公有錢了,成了社區內有頭有臉的人物,天天騎馬、坐車往城裡跑,逍亭自在;只有老婆累彎了腰,不知道休息和放鬆為何物。除了上述五花八門的文章以外,農業期刊雜誌不遺餘力地鼓勵農業改革,要求政府支持、幫助農業發展,鼓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確有為農民、農業“鼓與呼”的勁頭。南方的農業期刊,自然而然念念不忘捍衛當地的奴隸制度和種植園主的利益。

除了農業期刊雜誌以外,還有類似中國古代黃曆式的曆書,各種農業書籍。曆書詳細列舉每一個月、每一個季度農民應該做的農活,兼有農業生產方面的忠告、建議,星像、天氣等事項。據說曆書是除<<聖經>>之外,農民閱讀和使用最多的讀物。當時的一些主要報紙如“紐約論壇報”(New York Tribune),“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等等,經常發表有關農業的文章,公布農業產品價格等市場信息。

儘管較大部分的農民對於所謂“書本農業”依然存有偏見,不屑一顧。農業期刊、農業書籍、報紙上的農業欄目,仍然在傳播比較進步的農業生產知識,促進農業發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各種農業讀物不遺餘力地為農民利益鼓譟吶喊,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農業發展的關注,並且進一步推動了整個社會發展農業的意識。美國農民比較幸運,19世紀70、80年代以前,美國城市工商業經濟仰仗農業經濟的發展,於是有了許許多多農業發展的有心人,直接、間接地幫助了農業和農民。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好像一鍋夾生飯,城市經濟、工業經濟有了一定的規模,不再依賴農業,“城裡人”對農民和農業的需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仍然占人口多數的農民只好自求多福,得過且過。結果必然是城市經濟輕易飽和,農村經濟凋蔽,制約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踏上新的台階。一鍋夾生飯,越煮越夾生。

交通建設

在19世紀,社會對於農業發展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改善國內的交通條件,在美國一度鬧得水響的“內部改進”(Internal improvement)活動。美國農業發展的關鍵之一是商業化,以市場需求、市場交換驅動農業發展。如果沒有較為便利、暢通的交通設施,無法形成物流暢通的地方商品市場、全國商品市場,以及國外市場。農民只能畫地為牢,與外部隔絕,自己種多少自己吃多少,不會餓著,但是也富不起來。美國農業發展的胳臂之一 - 農業地方專門化生產,如果沒有全國範圍內的先進的交通網路系統,同樣很難真正發展起來。各個地區即使擁有特色農業經濟,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不能互通有無,只是一隻癱瘓不能動彈的胳臂,使不上力,發揮不了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經濟活力。既然沒有商業化和地方專業分工的發展,也就沒有下大力氣改進農業勞動工具,不斷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產量的絕對必要。農業發展的另一隻胳膊 -- 農業機械化,可有可無。

美國的交通建設,已經談得很多[註:書中首章內容,此處從略];細節可以免談,這裡只需指出一點,交通建設是社會的工作,沒有社會上多方面的合作,19世紀美國的交通革命,恐怕寸步難行。鐵路建設,首先由城市商人發起,城市各階層市民積極參與;美國各州州政府、城市政府、以及聯邦政府,為交通建設和發展廣開綠燈,在資金、土地使用方面提供了難以用金錢衡量的幫助。農民是交通建設的主要受益群體之一,自然不甘人後,幾塊錢、幾十塊錢投資入股,參加鐵路和其它交通建設。現代人常常有個誤解,認為美國很富有,所以可以辦成許多其它國家辦不到的事情。其實美國是勇於克服困難,挑戰許多別人認為辦不到的事情,所以美國才很富有。1840年代,說美國很富有那是在說笑話。可是當芝加哥市的第一輛火車 -- 一部二手貨機車加幾節二手貨車廂,在伊利偌斯草原農業區運糧忙的時候,芝加哥市漸漸開始富了,農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交通建設,是社會的責任,大家的功勞,受益的不僅是農民和農業,包括整個社會。

*花絮* 引進和移植海外農業品種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美國人民來自世界上許多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美國的主要農業作物、各類牲畜也是一樣,來自五湖四海。在20世紀農業科技時代來臨以前,引進、移植外來農業品種,兼收並蓄,推陳出新,是美國擴大農業產品種類,增加農業產品產量和質量,促進美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經。

印第安人的主要農業作物有玉米、豆類、倭瓜、南瓜、煙草等等。英國殖民者來到北美洲以後,很快學會了種植玉米,玉米和野生動物一度成為殖民者的主要食物。英國移民在歐洲母國的主要糧食為小麥和其它麥類作物,來到新大陸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探索,逐漸熟悉了新的農業環境,成功地從英國引進、移植了小麥、大麥、燕麥、喬麥、黑麥等各種麥類產品。1700年以後,小麥和小麥麵粉成為歐洲殖民者的主要糧食產品。煙草是殖民者最早種植的經濟作物,印第安人的煙草有些辣嘴,不太合歐洲人的口味。1612年,英國人從委內瑞拉等南美洲地區引進不同的煙草品種,煙草才真正成為殖民地的主要出口商品和掙錢的機器。殖民地時代的另外兩宗出口商品大米和印染植物,則是從西印度群島引進。19世紀晚期,法國人把甘蔗種子和甘蔗種植技術從中南美洲帶到了北方鄰居的土地。19世紀60年代以前,棉花是美國出口商品中的頂梁柱。較早的短纖維棉花品種經過一段時間以後,質量下降,纖維變得更短,易於腐爛,棉莢開口變小,不易摘取。1805年,美國從墨西哥引進了纖維較長、不易腐爛、棉莢開口飽滿,易於採摘的新的棉花品種。據說墨西哥人曾經試圖阻攔美國人引進其優質的棉花品種,最後還是被美國人鑽了空子。墨西哥棉花,經過美國人進一步選種改良以後,按照農業史專家保羅.蓋茨(Paul W. Gates)的評價,成為繼扎棉機的發明之後,推動美國棉花種植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1804年,美國還從中國引進了大豆種子。不過,大豆的輝煌時期還要再等待100多年左右。目前,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共同列為美國四大主要農業作物。

19世紀60、70年代,美國引進的一項最重要的農作物品種,就是有著亮麗名稱的土耳其紅小麥。根據農業史專家約翰.施萊拜克爾(John T. Schlebecker)的描述,俄國沙皇曾經邀請一部分德國農民前往俄國定居;沙皇保證這批農民的宗教自由並免除其兵役,希望他們能夠幫助改善俄國的農業生產水平。1860年代和70年代,俄國社會動盪,這批德國農民中的許多人陸續來到美國,帶來了土耳其紅小麥麥種。1887年至1897年,西部大旱,人們忽然發現當其它品種的小麥幾乎顆粒無收的時候,“土耳其紅”仍然能夠保持一定的產量。很快,產量較高、耐旱的土耳其紅在乾旱少雨的大平原地區普及起來。除了上述主要農業作物以外,美國還引進了不計其數的蔬菜、水果、花草、樹木等農作物和森林作物品種,極大地豐富了美國國內農業作物的內容。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印第安人馴養的唯一動物是狗。哥侖布第二航行到新大陸的時候,據說曾經帶去了幾頭豬。英國殖民者來到北美洲以後,帶來了馬、牛、豬和羊等經過人工馴化的動物。在較早的時候,殖民者對家畜甚少管理,聽之任之,家畜自己在樹林裡和草地上覓食物吃,極少由人工使用穀物飼料和草料餵養;結果馬匹越長越矮小,牛日益消瘦,豬在樹林裡野慣了,尖嘴、長身、骨胳粗大,狀似野豬。甚至到了19世紀初期,根據當時一些歐洲旅行者的描述,美國農村中的牲畜,往往面帶飢色,狀甚可憐。

儘管絕大多數農民對牲畜照料不周,早期的美國人仍然不遺餘力地從其它國家和地區引進新的動物品種。1830年代和1850年代,美國人從歐洲引進了大量肉牛和奶牛品種。現在著名的肉牛品種如Shorthorn (短角牛), Herefords 等等,來自英國;奶牛品種如Jersey, Ayrshire 等來自英國和蘇格蘭;人們頗為熟悉的,身上有着黑白斑點,漂亮的Holstein-Fresian 奶牛,來自荷蘭。在更早時期引進的Brahman, 原來生活在遙遠的印度。曾經在德克薩斯風靡一時的Longhorn (長角牛),來自西班牙。Longhorn 總是瞪著大眼睛看人,加上兩個又長又利的牛角,挺厲害的樣子,和彪悍的西部牛仔的形象聯繫在一起,引起美國人和好來塢無數浪漫、不着邊際的遐想。其它引進的牲畜品種如豬,來自英國,甚至中國;羊,以西班牙的Merinos優質種羊為主,包括Merinos 在法國和德國的變種;馬匹主要有英國和歐洲其它地區的良種馬。

19世紀20、3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化的興起、城市的發展,人們對於肉食品、奶製品,以及羊毛等工業原料的質量和數量要求越來越高。農民逐步改進了牲畜飼料,增加玉米等穀物飼料;改善餵養方式和牲畜的居住條件,以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1839年,平均每隻綿羊的產毛量為1.8磅,1849年,達到2.4磅,10年以後,又上升到2.7磅;1859年,佛蒙特州的綿羊產毛量每隻可達4.1磅,居當時全國之首。新的玉米帶在中西部地區形成以後,生豬飼養有了高質量、穩定的飼料供應,生豬在樹林裡自己找尋食物,和野獸搏鬥,或者在紐約等城市裡拱食垃圾的日子漸漸一去不復返。在較早的時候,並無肉牛和奶牛的嚴格區別。1850年代以後,養牛業進一步專業化,為了提高牛奶和牛肉的質量和產量,奶牛和肉牛逐漸成為不同的牛類品種,分別飼養。新的動物品種的引進、牲畜飼養條件的改善,提高了肉類食品、奶類食品,以及部分工業原料的產量和質量,農民的錢袋也漸漸鼓了起來。

積極參加引進動、植物品種的人員和機構包括較為富裕、文化較高的所謂“紳士農民”(Gentleman farmers),各個州、各個地區的農業促進協會,以及專門的動物品種進口公司。美國聯邦政府在農業作物、牲畜引進方面,也扮演了較為積極的角色。19世紀初期,美國政府指令美國在海外的領事館,調查和收集駐地國的農作物品種、樹種、其它植物品種和動物品種,運回美國。1810年至1811年,美國駐西班牙領事,趁拿破崙攻入西班牙之際,購買了數千隻禁止出口的西班牙寶貝Merinos 綿羊,運至美國。美國國會還指令當時弱小的美國海軍,在南美洲周遊列國之時,注意收集當地的甘蔗和其它農作物種子。1839年至1842年,美國政府組織的一次遠洋探險,從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華盛頓,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等島嶼,直到南非地區,收集了數萬不同植物的標本,百餘顆活的植物和大量植物種子。19世紀晚期,當美國農業部的科學家注意到土耳其紅小麥的高產、抗旱性能以後,立刻前往俄國,又引進了更多的良種小麥。到1919年,美國全國大約1/3左右的小麥產品是美國科學家從俄國引進的新品種及其變種。

自從1608年來到新大陸以後,除了接受印第安人極為有限的農業作物外,美國農民幾乎白手起家,不斷引進和改良農作物品種、牲畜品種,終於創造了一個極為多樣化的、繁榮的農業經濟。在20世紀科學時代來臨以前,除了擴大耕地面積和實現農業機械化以外,引進和改良農作物品種、牲畜品種,兼收並蓄,推陳出新,是美國農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途經。

啟明
2007.3.18.

[註:本文系摘自3年前本人寫的一部關於美國經濟史書籍(94年版)-qmh)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虹衣新娘
2006: 青春和愛情,風雨無阻
2005: 哭泣的草原說:鄂爾多斯,滾出中國!
2005: 聽聽華健吧(4):刀劍如夢
2004: 轉貼 芳杜若---關於爸爸的解讀
2004: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