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跨国婚姻 > 帖子
福州的回忆 (专铁),给肥兔的生日礼物。
送交者: 戒酒 2002年08月29日18:42:13 于 [跨国婚姻] 发送悄悄话

福州的回忆


送交者: 萍炉 2002年8月22日19:26:40


说是对城市的回忆也不尽然,不过城市总是因为人而有活力和生命的,人的活动和思想感情自然成为对城市回忆的主要内容。 我也知道人不能总回忆过去,我老爸就希望我多写写现在,比如在美国的生活。
不过老早就想写写福州。若从城市风貌角度来说,我到现在还是不大喜欢她, 可奇怪的是,在外面的日子越久,就越发现与她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密联系,
这种感觉强烈时,忍不住要提笔写写她,我记忆里的她。
记忆是散乱的,到现在,我也不知是在写这座城市,还是我在这座城市的生活,
就象我前头说的,也许二者本身就是一体的。

(一)

这段时间突然想家想的厉害。想的是父母, 姐姐和那个在福州的家, 还有福州这座城,住了近二十年的地方。从小到大,变迁不是太多。 住的第二久的城市就是厦门。虽然心底里喜欢厦门多一些,可每每在梦里和记忆的闪回里出现的,却是福州。有一次梦见了上小学
走的那条街,那条街在我的梦里回复到拓宽前的窄窄的只比巷子略大一点的街。我和姐姐放学后一起走,我还是边走边看小人书,童话书,杂志……,我小学毕业就快300度的近视眼就是这么看呀看看出来的。

老福州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渐渐模糊了,六岁时来的福州,记忆里,
除了五四路和五一路,其他的马路都是窄窄的,自行车和汽车,行人share一条马路。记得小学放学要排路队回家,还有路队长管着,一个挨一个,不许乱走。
有好几次,走的剩下两个人--我和路队长,我很想和她并排走,聊天。
可那个小路队长特正经。还一板一眼地在前头走着,看不见她的
表情,只看见她右胳膊上的中队长的两杆牌子随着胳膊的摆动上下抖动。

当时东街口有个街心花园。就在现在聚春园大酒店,KFC那个位置。
街心花园的大榕树下有个老头在那儿摆摊租小人书,
那里是我和姐姐放学后最爱去的地方。租一本小人书三分还是五分,
为了省钱,我俩常常是两人合看一本。两个小脑袋紧挨着,一人抓着小人书的
一边,姐姐看书比我慢得多,有时看着看着就拌嘴生气起来,
于是互不理睬,一前一后地走路回家。不过小人书的诱惑还是让我们俩言归于好,第二天放学后又肩并肩坐在大榕树下。看过的小人书大多记不得了,
现在依稀记得的是一本长篇的连环画,武侠的,叫《螳螂拳》,
和由《武则天》—冯宝宝主演的,当时很流行的一个连续剧制作成的小
人书。在《射雕英雄传》和翁美玲出现前,冯宝宝是我俩喜欢的明星之一。

还有些事,印象深刻,可以说是糗事,现在想起来,还都挺有趣的。
从小学四年级有应用题开始,我就开始不喜欢数学。可语文是突出的好,
于是在语文老师面前受宠,却在数学老师那儿备受打击。
我的数学老师是个女的,姓梁,奇怪到现在我还记得她的样子,她一
脸的麻子在她发怒时更增加了她的威仪。当时我是不大喜欢她,
可以说是害怕多过于讨厌。她批评我时喜欢用福州话“瘸腿”来形容我的偏科。
而且一有机会就提起。班会,家长会。于是我越来越怕她,
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在一条叫左营司巷的小巷,我又是边走路
边看书,不记得是不是小人书,总之绝对不是数学书。走着走着,
迎面走来了梁老师,不知道是那根神经让我突然抬头发现了她,
也更不知是哪根神经让我在愣住一秒钟之后,拔腿就往小巷边的岔路跑。
后来知道她就住在这条巷子里,打那以后,我就不大抄这条近路回家了。
后来想想她也不是真的不喜欢我,这也许是她的方式,
她希望我的数学能学的和语文一样好。我的算术还不错,有一回连着几次测验,
我都考的很好,于是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我了,说,你们也要象xxx同学那样认真......云云,当时被表扬后的幸福感觉来的有点忐忑不安。
没有奢望的她的表扬却让我感觉到了压力。果然下一次,我就没有考好,
那种辜负了期盼的负疚感着实折磨了我好一阵。
再说宠爱我的语文老师,想想更是内疚。
小学毕业时,想送点什么东西给她,想来想去,
把爸爸出差时买的一个漂亮的时钟带上了,在那个炎热的夏天,
姐姐陪我在几乎到了仓山区的一个宿舍楼找到了语文老师家。想想
老师真辛苦,上班要骑过小半个城市,而且,天知道福州的夏天有多热。
老师不在家,她儿子接过了礼物。后来,很后来才知道钟是种很不妥的礼物。
我还把它送了爱我的语文老师。而且她是福州人,会比较讲究这些。
每每想及此处,不由有几分懊恼。

小学毕业时的我,依旧爱看书,只是渐渐不看小人书了,
琼瑶阿姨的书大部分是在那时侯看完的,还有金庸的一部分书。
看了武侠后,我就对爱情小说开始提不起兴趣了。为了看武侠书,
我和总担心我“玩物丧志”的爸爸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我的个子在小学期间长得最多。从第二排坐到倒数第二排。
并且,不可避免的,带上了眼镜。我自身变化的同时,我周围的世界也在起着变化。而那种变化,就不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学生能够理解的了。

我小学毕业那年,恰是一九八九年。

那场从春天开始的运动也波及到福州,我和一个好朋友看到了省政府前的一场绝食请愿,天桥底下的静坐。东大路上的游行。到现在我还记着一张条幅上写着
“作家唐敏支援北京学生”之类的语句。唐敏是本省作家,在一些杂志上
见过她的名字。举着条幅的中年人脸上带着种无限荣光的神色。
我的同伴,和我一样不理解整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似乎被这气氛感染了,掏出身上所有的一块多一点的零钱。
颇为郑重地交给路边守着捐款箱的两个疲倦的大学生。
然后行了个队礼。那两个大学生握着钱说,我代表北京的学生感谢你等等。
我虽然觉得这场面正式的有点不大自然。可当下还是懊恼居然一分钱也没带。
六四这场大风波在我不懂事的时候发生了,在我懂事时,却很少有人提起了。
那时一波一波的热潮,房地产热,股票热,早把人们的头脑冲昏了。
理想,信仰,对自由的渴望和也许是盲目的追求成了过去那个时代一块带着血痕的碑石,无人凭吊。
我有时候想,这是不是我们现在时常闹精神危机的原因呢?
那一代人以各种形式继承或埋葬他们的理想。
我们这一代人呢?是我们忘记了理想,还是理想忘记了我们?

(二)
初中到高中的生活总体平淡无味。打架是男生的事,早恋也与我无关。
生活的重心是没完没了的考试和分数。分出去的那点心拿去看武侠小说,名著,杂志。有个老乡在七二二八工厂——军队印刷厂工作。那个厂当时蛮兴旺的,
什么书都印,从大众电影,金庸全集到毛泽东文选。
老乡一来做客就顺便带几本书或杂志 。我们家里金庸的书几乎都是他送的。
记得《倚天屠龙记》是繁体竖排的。虽然对繁体字不大了解。
可出于对金大侠小说的热爱,连懵带猜的也看懂了。
那时候每年暑假要重温的两样东西,一是《西游记》,二是金庸小说。
名著乱七八糟的也看了不少。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第一次与名著的亲密接触是很小的时候,夏天在阳台上乘凉。
妈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爸爸讲《基督山伯爵》,那时候对这个故事真是着迷呀,当说到基督山伯爵从狱中逃生那一幕,心急地不停地问:“后来怎样?”
长大后读到《基督山伯爵》的原著,却没有那种感觉了。
基督山伯爵巨大的财富让他变得无所不能,任何事用金钱轻而易举的就达到目的。我也因此也就失去了细细品读的兴趣。
看的名著其实也不算多,狄更司,大仲马的小说基本当消遣来看了。
比较喜欢的是哈代,他小说里有股子淡淡的忧愁。

武侠小说成了我初中生活的一大乐趣。班上有个志同道合的男生。
有时我们会交换武打书看。记得当时我家里有本陈青云的《剑荡群魔》,
不大好看,里面还有些露骨的情爱描写。有一次随口跟这个男生提起了,
他要我借给他看。当时我除了有点书呆子气,还有点小封建。觉得有点不好,
但还是把书借了给他。不过就自做主张地把其中两页我觉得有点“那个”的给撕了去。过两天,那男生碰见我说:“怎么少了几页,好象被谁撕掉了?”一副郁闷的表情。我只好很诚实的回答说是我撕掉的。那家伙先是一楞,醒悟过来后哈哈大笑。我心下有点懊恼,却也觉得做的是有点傻气了。这事从此成了他取笑我的一个话柄。这同学初中没毕业就去了美国。后来回来过一次,已经变成小酷哥一个了。

这段时间里,整个国家的经济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在发展。
十分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家里和周围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在飞快地提高。
在我印象里,初中后就再没有拿粮票买米和过年前排队买鱼买肉了。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个春节前,在东门的一个食品供应站,
我们一家人轮流排队买限量供应的带鱼。冬天的早晨,队伍老长。从供应站门口
直排到了大街上。有个可能是港澳同胞的人恰巧经过,拍了拍这个场面。正在排队的百无聊赖的大人立刻找到事做,几个积极分子上前拦住他,周围的人们纷纷训斥那个拍照人的不是。双方纠扯一番,最后还引来了派出所民警。那胶片的结局怎样,我不得而知。说国人没有民主观念也罢,死要面子也罢,至少那个年代人们大都穷,却还小心翼翼地维护面子和自尊。现在大家都富有了,自尊却不那么值钱了。

福州城在这几年里变化着,在我看来,却并没有什么可喜的变化。
马路拓宽了几条,可绿化却没跟上。夏天在新修的光秃秃的柏油路上行走,
头顶的阳光恨不得要把你身上最后一点水分蒸发出来。新建的十字路口四角一律有四大金刚把守。五四路拔地而起许多宾馆酒店,早期俗气的马赛克被大块玻璃墙取代。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除了大太阳底下晃眼的厉害,并没有给这个城市增添很多美感。门口或大堂镶嵌以四星或五星,有衣着光鲜的红男绿女进进出出,
他们或者属于这个城市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或者是去那儿寻找某种发财动机的人。

这个城市在慢慢蜕变着,我担心她就要变成和许多其他“经济开放城市”一样,
长着千篇一律的面孔。就象影楼的婚纱摄影一样,所有的新娘子被化上最流行的妆,在朦胧的灯光下,不论嘴巴大小,眼皮单双,看起来都差不多。

不知道一个城市要怎样高明的化妆师,才能在变化中保持她的原汁原味。

福州的原汁原味在于老福州城。毕竟福州是个有千年历史的古城。老福州城是古中带甘的一壶茶,要慢慢品尝才能品出醇香滋味。

福州古称闽县,旧城就是现在三坊七巷所在地。三坊是光禄坊,衣锦坊,文儒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
杨桥巷在我上中学时就已不知所踪。三坊六巷分列南后街两侧。
巷坊内卧虎藏龙,闽地许多名士大儒的故居隐藏于此。年代久远的没有考证,
不大清楚。近代的有林则徐,沈保桢,林觉民,谢冰心,除了林则徐和林觉民,
谢冰心故居,政府重视,修缮一新,建成纪念堂。沈保桢故居变成了塔巷幼儿园,探访过一次,觉得改造的很厉害。其余一些文人墨客,商贾大户的故居,
许多户人家杂居在一起,房屋多是年久失修。早已不复当年的气派繁华。
中学班上有个同学家住郎官巷,和同学一起去她家玩了几次。她家是典型的南后街古宅。进门是一堵墙,即照壁,现在用来搁自行车。大门和照壁的红漆已剥落的不成样子。里面大概有三进。住着不知四户还是五户人家。厅堂被分割成好几块,
摆放各自人家的桌椅杂物。整个屋子光线灰暗。散发着旧木头的气味。
只有从房屋门楣和窗棂上褪色但依旧精致的雕绘依稀可见往日这户人家的富庶。
厅堂和天井都铺着大块的石板。天井处的石雕像残缺不全,背阴的一面长着湿湿滑滑的青苔。在天井那儿洗手,抬头看见四角院落上一块青灰色的天空。空气是死寂的。只有自高墙的灰瓦中生出的野草在风中摇曳。

有时放学去寻古探幽。夕阳里,那一条条巷子显得深而长。朱漆的大门,
青铜制的门环,飞起的檐角,破败沧桑中依旧有股大气。巷里有下班骑车回家的大人,车篮子里搁着刚从菜市买回的菜,有蹦蹦跳跳走路回家的孩子。还有老人们,闲散地坐着,走着,脸上是一派安详的神态。想想如果就在此地终老,与世无争。 颇象武侠小说里的“大隐隐于市”。

初中走了三年的南后街,看着商业气息一点点侵蚀这条老街,曾经是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南后街上有些传统手工作坊——做丧葬用的花圈,冥屋,铂纸还有元宵的花灯有很可爱的小羊灯笼和漂亮的莲花灯。这些多是家庭式作坊。也颇合这条老街的味道。后来陆陆续续开了许多时装店,多是新潮花俏的那种。从起先的三五间发展到了几乎是一间连着一间。心里抗拒着这些小店。觉得它们破坏了老街的古意和沧桑美。南后街在我中学六年间经风沐雨。街的一部分房屋曾遭遇火灾。
轰轰烈烈一时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投资的三坊七巷改造计划最后无疾而终,
而一部分巷子却已经拆掉,无法挽回了。三坊七巷一直是我的最爱。
可我觉得我最爱的它的气息却在一点点地丧失。经过那么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留存下来,我总希望它能走的“虽有悲意也从容。”

离三坊七巷不远的有些巷陌,也有一些名人故居散落此间,
一次放学途中我就在花巷发现了萨镇冰——近代中国海军名将的故居。
遗憾的是一直没去马尾的忠烈祠。马江海战中的福建将士的英魂多安息于此。
马江海战在中国近代海战史上写下悲壮的一页。在马尾的福州船政学堂更是福州人的骄傲,那是一个英才济济,壮士扼腕的年代。从清末到民初,偏安一隅的福建省人才辈出,除了马江海战中牺牲的将士,近代有林觉民,方声洞等人。黄花岗72烈士,福州籍的革命党人就有23人。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何等荡气回肠叫人潸然泪下的千古绝唱: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

那是福州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页。现在人们想起福州, 多半会与福州临近郊县那些臭名昭著的偷渡客联想在一起。同样是勇于就死。却有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之分。

越写就越觉得福州有许多可爱之处,虽然她的缺点一样突出,令人不悦。
比如福州人一些封闭,狭隘,自以为是的心态。还有些人素质低,缺乏公德心。
厦门在这点做的比福州好,比较开放并且善于学习,在许多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如公车上的人们的行为举止就体现了一种文明礼让,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

不知道是不是福州人的一些劣根性让福州人积习难改。 福州始终缺乏一种形成自己文化的土壤。旧时代遗留的财富不知如何使用,这世界又变的太快,偏安一隅这时显出了劣势。流行的东西追到手了往往慢了一拍,于是多少有点走样。不知所措中又想起了遗产。于是乎,我听说有了一个叫做“福州建城两千两百年”的纪念活动。两千两百年,够长的一段历史。这样的活动政府有政府的目的,普通老百姓呢, 除了感受身为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城居民的骄傲外,如果能想想怎么更好地爱护这座城市,从外表到精神上让她更美丽。就是在做一项构建城市文化的工作了。就象我前头说的,城市总是因为人而有活力和生命的,人的活动和思想感情自然成为对城市回忆的主要内 容。我希望我回忆里的福州美丽的一页多些,再多些。

那个纪念活动在一个夜里达到高潮。我不在福州,听妈妈说:从我们家门口可以看见对面公园的烟火表演,烟火在夜空里十分绚烂美丽。想想福州在我大学快毕业那两年可喜的变化,我相信我离开的这两年,福州定是更美了。

祝福你,福州,我生长的城市,我想念的家园。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