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再看《野戰排》
送交者: 幼河 2014年05月01日23:30:36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再看《野戰排》

在網上瀏覽中無意發現影片《野戰排》的視頻,不由自主地就看了下去,並一直看完。我現在因視力的問題很少看電影了,不過這部電影總讓我魂不守舍。我不知道這是第N次看這部影片。

《野戰排》是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的成名之作。影片在1987年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音響等四項大獎。此外《野戰排》一片還得到了最佳影片、導演和男演員3項金球獎。影片的票房收入在3個月達到了1億美元。

影片中的故事開始於一個有着反戰情緒的新兵克里斯.泰勒(查理.辛扮演)的回憶。他投筆從戎,自大學輟學後自願入伍,之後被配屬至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B連,前往越南並開始了在叢林中的戰鬥。由於異常艱苦的叢林生活和戰鬥,以及戰友對無辜平民的屠殺,使得他從一個熱血的青年變得迷茫,最後因為自己愛戴的老兵埃利亞斯遇害,而對加害者(排里另一老兵)予以槍殺復仇,替死去的埃利亞斯討回公道。

除了越戰,影片同時也反映了泰勒及他的戰友們靈魂深處的一場戰爭。儘管他們表面上是與北越軍作戰,但全排卻因泰勒的兩個上司-上士巴內斯(湯姆.貝倫傑飾)和中士埃利亞斯(威廉.達福飾)的爭執而陷入內鬥之中。最後,泰勒站在了埃利亞斯這一邊,埃利亞斯雖然崇尚60年代的反叛文化,但他內心深處的理性始終控制着自己。在影片中段的一場與北越軍的遭遇戰中,埃利亞斯遭巴內斯偷襲重傷,最終死於敵手。

當年越南戰爭結束後不久,導演斯通為籌集資金拍攝《野戰排》四方奔走,太多的製片廠以“太殘酷”或“太壓抑”為由拒絕投資。幾年以後,影片雖然在英國赫姆達利製片公司的資助下拍攝完成,好萊塢仍沒有把它放在眼裡,連發行它的奧利安公司也對其賣座毫無把握:它太像一部紀錄片,並且沒有一個大明星參加演出。一開始,《野戰排》只在6家電影院上映,出乎意料的是影片首映後引起了強烈反響,觀眾紛紛議論,各報的介紹也稱得上是連篇累牘。一個半月後,影院增加到600家,並且場場爆滿,而票房收入也在3個月達到了1億美元。取得如此的收益和反響,是製片公司和導演本人都沒有想到的。斯通數年辛苦換來一句話:《野戰排》是迄今為止最優秀戰爭片。

我已經看了那麼多遍《野戰排》了,觀感如何?每次看完我內心深處都充滿傷感,但你讓我準確道出這種情感卻又難於下筆。我只知道泰勒是個有理想主義情懷的美國大學生,他輟學參軍,來到南越戰場上後才懂得了現實。這種過程和我們幾十年前“上山下鄉”,在情感上的轉變有一點點相似。我看還是讓美國最著名的影評家羅傑·伊伯特來說吧。他對《野戰排》的總結最符合我的心聲。

羅傑·伊伯特:《野戰排》

弗朗索瓦·特呂弗說過,你不可能拍出一部反戰的電影來,因為任何一部戰爭片都帶有能量和冒險的感覺,那最終只會令戰鬥看上去充滿樂趣。倘若特呂弗能活着看到《野戰排》(Platoon),這部1986年的最佳影片,可能會修正一下自己的觀點。《野戰排》以一個自下往上的角度看待戰爭,從普通一兵的視角出發,並未令戰爭看上去充滿樂趣。

它由奧利佛·斯通編劇並執導,斯通曾在越南打過仗,之後就一直想要拍部關於戰爭的電影,不求花哨,不求傳奇,也不求傳達什麼隱喻或訊息,只是簡簡單單地呈現出自己的回憶。

影片由查理·辛扮演的年輕士兵負責旁白,這人物以斯通自己作為原型。他是個自願入伍的中產階級大學生,他覺得來這裡是每個愛國人士的職責所在。可是,到前線沒過多久,就有人告訴他,“你並不屬於這裡。”這話他相信。

這部電影裡並沒有什麼虛假的英雄行為,也沒有標準意義上的英雄;在長途行軍、缺乏睡眠、螞蟻和蛇、小傷小痛以及長期不斷的恐懼心情作祟下,我們的旁白者迅速陷入了崩潰境地。影片開始不久後的一場戲裡,他正負責站崗,眼看着敵人靠了上來,他卻根本無法動彈。在那之後,他才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成為了一名合格士兵。

本片的敘事風格帶給觀眾的感覺就像是一頭扎進了各種事件之中。導演並沒有用仔細規劃好的情節帶領我們步步推進;相反,觀眾也常會和劇中人一樣,感覺失去了方向,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任何事情,完全沒有預警。在人物眾多的全景式畫面中,幾位主要人物一一浮現: 巴恩斯(湯姆·貝倫傑(Tom Berenger)是個臉上有疤的老兵,經歷過無數險情,以至於手下都相信他是殺不死的。伊利亞斯(威廉·達福(Willem Dafoe)也是位優秀戰士,但他試圖通過毒品來擺脫現實。巴尼(凱文·迪龍(Kevin Dillon)則是個膽小怕事的小伙子,他整個人變得越來越危險,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自保。

至於敵方士兵,鏡頭中很少有能清晰辨認出的。他們就像是一群幽靈,影影綽綽地潛匿在叢林之中。你只有通過氣味來分辨他們的行蹤,通過村子裡找到的彈藥庫來確認他們的存在。可是,危險的感覺卻明明白白地存在於各處;有時候,那些平民僅僅只是站着不動,一臉困惑無助的表情就足以激怒美國士兵了。

片中有場戲的靈感似乎是來自美萊慘案,儘管它在片中並未真正成為一場大屠殺。和劇中人一樣,我們同樣懷疑這些村民可能都懷着強烈敵意,也由恐懼轉為憤怒,於是,當這憤怒最終又轉化為暴力時,我們也能理解這一過程。片中有些人物已經亂了方寸,完全殺紅了眼。剩下的那些則多少還有點道德感。就在他們發生爭執的同時,自己的生命仍隨時可能受到威脅。於是乎,一旦有了意見分歧,那就更讓人感覺危險了。我們看到了美國人的自相殘殺,我們能理解這是為了什麼。

看完《野戰排》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斯通能拍出一部這麼充滿力量的電影,但同時又不會落入特呂弗說的那種陷阱呢?他是如何做到既令影片引人入勝,但又不會讓人看了興奮呢?我得到的答案是這樣的:幾乎所有戰爭片裡都會像標準一樣用到的動作戲編排,他卻完全放棄了。斯通不再試圖說清各種力量間的互相關係,於是我們始終不知道“我們”這一邊在哪裡,“他們”那一邊又在哪裡。於是《野戰排》裡的戰鬥戲不再是敵我雙方位置感十分明確的了,它們成了三百六十度的:任何一槍既有可能擊中敵人,也有可能擊中戰友。在這樣的處境下,很多士兵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向誰射擊和為了什麼而射擊。

傳統意義上的電影賦予了戰爭一種有序的感覺,我們可以感覺到,如果躲到那棵樹背後,或是跳入那條戰壕中,就不會被那邊射來的炮火擊中。可在《野戰排》裡,恐懼感卻時時刻刻存在,某個地方安全不安全,永遠都只有一半幾率。靠着這一系列鏡頭編排,斯通想告訴我們戰爭是沒有道理可言的。

對美國人而言,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裡,越南戰爭就是最核心的一個道德和政治話題。近年來最優秀的美國電影裡,有一部分也是以此作為主題的:《現代啟示錄》、《獵鹿人》、《回家》(Coming Home)、《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從某個有趣的角度來說,《野戰排》其實本應拍攝於它們任何一部之前。它所說的就是——正如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上所說的——在你針對越戰發表任何籠統、泛泛的聲明之前,首先你該要理解底線是什麼。這底線就是有很多人去了那裡,然後被殺死了;對他們而言,這就是戰爭的意義。

…………………………………………………………

人物介紹:

弗朗索瓦·特呂弗(法語:Franois Truffaut193226-19841021日),從年輕時代開始,電影就是他最大的興趣。1955年,特呂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則是《四百下》,一部關於小男孩故事的半自傳作品。影片在1959年戛納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導演大獎,以及紐約影評人獎年度最佳外語片等一系列榮譽。如《紐約時報》所說,他是“一位安靜的革命者,以傳統的方式拍攝最不傳統的電影”。19841021日,他在巴黎附近去世。

羅傑·艾伯特是全美最富盛名的影評人,這個老傢伙損人的境界一流,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普利策獎的影評家。他畢業於伊利諾大學,自1985年起為芝加哥太陽報撰寫專欄影評。他的影評長年來被廣泛引用,並印在許多DVD的封面,作為對購買者的指引。大抵很少有影評人能走到這一步,他已經成了一種標準。而他自己主辦的最受忽視電影節(Roger Ebert's Overlooked Film Festival)也辦到了第7屆,作為一個非贏利性的個人電影節,它得到了美利堅航空公司、西北航空公司、芝加哥太陽時報、伊利諾大學等等各界人士的贊助和支持。

……………………………………………………

中國人寫的《野戰排》劇評我都不滿意。感覺評論過分解讀,讓人有故弄玄虛之感。我並非說這些寫影評的人不認真,可他們認真的不是地方。評論者的過分解讀早就是中國文壇的通病,現在每個人都在網上可以評論了,這毛病就更甚。魯迅有篇散文《秋夜》最開始有這樣一句,“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結果後人們沒完沒了地“挖掘”魯迅為什麼要這麼說,並揣測其內在的含義。魯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有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意思。其實上個世紀中國和魯迅同樣有成就的文人多了。魯迅一旦“赫赫有名”,他的各種文章就都得“寓意深遠”。“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就被沒完沒了地附加上各種含義,簡直到了牽強附會的程度。

下面我在眾多中國人《野戰排》影評中隨意地拿出三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

淺析電影《野戰排》的象徵意義

摘 要:電影《野戰排》是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的成名作,他試圖以電影來反思越戰的失敗,但是通過對影片象徵意義的分析,可以看到導演在反思戰爭的同時更是對美國精神的肯定,所試圖表達的是作為一名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和肯定。

對巴恩精神的肯定

巴恩在影片中被認為是支持戰爭的,在戰爭中失去了理性,變得更為瘋狂,沒有人性,而伊利亞則是理性的代表,他不亂殺無辜。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影片,我們就會看到其實巴恩才是美國精神的代表。

在第一次行軍的休息中,泰勒在駐地酒吧看到了反戰的伊利亞沉浸在一片煙霧繚繞之中,麻醉自己,找到了自己靈魂的救贖,而且鼓勵泰勒吸食毒品,認為只要感覺好就足夠了。但是平行蒙太奇中,在士兵營里,巴恩卻是清醒的在喝酒玩牌,酒和毒品在此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內涵。在這兩個蒙太奇段落中,伊利亞和巴恩都出現了特寫鏡頭,伊利亞呈現的是萎靡的面部表情和迷離的眼神。而巴恩則完全不同,他精神抖擻,激情萬分,其實這才是美國精神的代表,激情、勇敢、不逃避,敢於面對,由此可見巴恩是理性的,不會沉浸在虛幻的世界裡麻痹自己。這才是創作者要肯定的美國精神的代表。

在每一次小分隊中有士兵犧牲時,巴恩都是第一個出現在死者面前,正是因為他目睹了過多同胞的死亡,才使他更加的仇恨參戰的越南人,才使得他對死亡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知道麻醉自己是沒用的,必須贏得勝利。而與巴恩相對的是伊利亞,每一次士兵的犧牲他都不在場,他沒有目睹死亡的慘烈,因此他很難像巴恩那樣具有徹骨銘心的疼痛和仇恨。他的反戰思想其實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上,是純粹思想上的一己之願,巴恩與伊利亞的對比使得影片達到了其意識形態訴說的目的。

對美國精神的肯定

在千年村焚燒村莊的段落中,則很好的體現了美國的國家意識形態,美國向來願意充當起世界拯救者的角色,就像他們參與越戰的理由是消滅那裡的社會主義,拯救那裡的人民一樣。在這個段落中再好不過的體現了創作者作為美國公民拯救世界的理想這一思想。在焚燒村莊最後的撤離中,畫面響起的是具有悲壯性的史詩音樂,鏡頭以全景緩慢搖到俯拍,美軍和越南平民一起,都在攝影機的統攝之下,許多美軍士兵都抱着孩子,跟這些戰爭中的人民一起撤離,後面是烈火燃燒的家園,俯拍鏡頭的出現給人一種居高臨下之感,俯視着這一群戰爭中的不幸的人。此時美軍和越南平民融為一體,同為戰爭的受害者,他們一起扶老攜幼離開充滿越共武器和軍資的地方,真正的敵人是越共軍,而不是此時呈現在畫面中的美軍。

焚燒他們的家園,深層次上則可以說焚燒的是壓迫他們的越共,是美國將他們帶離這水深火熱中,在此對美國軍國主義的肯定,對美國的世界拯救者的肯定被縫合進了這一影像流程中。

對靈魂回歸的肯定

影片的結尾也頗具有象徵意義,泰勒在慘烈的轟炸後醒來最終殺死了巴恩,使自己也成為了另一個巴恩,這一結尾的處理頗似《現代啟示錄》中的威拉德上尉最終殺死了庫茲上校,完成了對自己不贊同的人物的贊同,成為其後繼者。

在影片中,泰勒在最後的戰鬥中,終於成為一名真正的美國士兵,他像伊利亞和巴恩中士一樣英勇,為國殺敵,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最後他也對手無寸鐵的巴恩中士開槍,將其打死。如果說伊利亞和巴恩分別代表着反戰和主戰的一方,那麼伊利亞的死則宣告了反戰終究是不行的,而泰勒殺死巴恩從而成為另一個巴恩,則說明主戰在美國是主流,有千百萬的後繼者。只是戰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泰勒殺死巴恩,在直升機上面對越南國土行軍禮,從而最終完成了自己靈魂的回歸,美國精神曾一度在伊利亞對泰勒的影響中變得暗淡,而在此則又重新回歸了,這種象徵意義在其本質上是對美國國家意識形態的肯定。就像泰勒在直升機上說,“我們不是對抗敵人,而是自己,敵人就是自己”。面對越戰的失敗,導演認為是美國人沒有戰勝自己,從而導致戰爭的失敗,如果說沒有戰友之間的這種廝殺,那麼越戰或許能看到勝利的曙光。導演在此反思的不是戰爭的正義性或者反省美國的戰爭觀,而是在反思如何打勝仗,如何教導別人只有戰勝我們自己才能戰勝所謂的敵人。

通觀全片,我們可以看到《野戰排》所表現的其實就是戰爭中美軍士兵陣營里的分化,以及最後這種分化在泰勒身上得到了統一。無論影片如何反思戰爭,如何表現戰爭的真實,其本質就是一個關於分裂的事件最終得到了統一,在這當中美國的國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因此與其說這部電影在反思戰爭,不如說是在反思美國精神的重建——如何建立更加強大有力的國家。

從戰爭中觀察人性-《野戰排》

越戰在美國人的心裡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持續的時間和戰爭的慘烈程度都讓美國人不能忘記,而更重要的是越戰的失敗引起了美國人很多的反思。通過這些思考在許多關于越戰題材的電影裡都深刻的挖掘了戰爭背後的人性的東西。Coppola的《現代啟示錄》,stone的《野戰排》都是這一類影片的經典之作。

正像Spielberg說的那樣“看完這部影片使人覺得自己好像去過越南了,並且再也不想去了。”而正是這種親身經歷的感覺給人以震撼,這一切源於導演stone的經歷,主角taylor仿佛是他的化身,因為stone也是輟學參加越戰的,兩次負傷回國。他對越戰的理解是真實的,最直接的,而他要傳遞給我們的對於戰爭的反思,也透過影片滲透進我們的靈魂之中。

戰爭激發出來的人類本能

很多優秀的戰爭片都有殘忍的殺戮場面,而其實這一切的背後是戰爭激發的人類死亡的本能。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的性本能(當然這些也在很多影片有所觸及)和死亡本能,而戰爭更多的是直面死亡的,所以戰爭中激發出來的死亡本能是最深刻的。弗洛伊德是這樣解釋死亡本能的:“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欲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關於死亡本能在《野戰排》中有兩個細節表現出了內部和外部的作用,也分別突出的表現在BarnesElias身上,當然事件是以人物為中心的,反過來事件又凸顯人物的內心。taylor第一受傷後和Barnes等一群士兵在一起吸食毒品,死亡的本能轉向他們機體的內部,他們用吸毒這種自我麻痹或者說自殘的方式來表達。而當他們來到一個村莊時發現一棵樹上吊死着一個美國士兵事,外在的本能被激發了,他們殺了村民燒毀了整個村子,說實話這一段真的讓我很震撼,人性的本能爆發出來以後,人真的回歸野性了。要是從人物內心上看我覺得Barnes是一邊Elias是一邊而taylor卻是搖擺在他們中間的。taylor說:“我是那兩個父親的兒子”大家細細去品味吧。所以我覺得戰爭帶給他們的都是本能的激發和性格的畸形。taylor一直試圖想知道他們誰是對的,其實他們都是對的,這就是人性!宇宙的萬物是和諧的,可是如果你看不到他的真諦,這一切都是錯的。

美國人被自己打敗了

戰爭是一場較量,就會有輸贏,美國人憑藉自己的科技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滿懷信心的來到了越南。他們要重建社會,把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別人。可是他們失敗了,因為他們的敵人不是別人,是他們自己,所以他們在越南戰場上的失敗不是別人賜予他們的,而是被自己打敗的。我們暫不深究這裡面的意義,我想大家一定會關注到美軍在一場戰鬥中用定位的炸彈去襲擊敵人的時候卻給自己帶來了重大的傷亡,科技帶給人的好處和危害是相等的。更明顯的就是Barnes殺死了Elias,和最後taylor殺死了Barnes,以及最後一場戰爭中美軍飛機毀滅性的轟炸,他們用自己的炸彈炸死了自己的戰士。我想導演應該是想表達這一層意思把。這裡面的意義我只想說:有些東西是註定要自我毀滅的。這讓我想起了我之前看過的《甘地傳》裡甘地重複說了兩次的一句話: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我想用在這裡很恰當。

生命的意義

taylor在最後說他將在以後嘗試找尋生命的意義,我想這是導演希望我們去做的,他將自己的經歷和對戰爭的理解通過電影傳遞給我們,就是希望我們去找尋生命的意義,因為畢竟我們還活着。影片的結尾是一句話:“獻給在越戰犧牲的士兵”因為他們已經死亡。這裡生命的意義仿佛真的有它最本質的意義了,就是生命本身。

作為中國人,看完這部影片不能不讓我想起我們的血淚史,中國人飽受戰爭之苦,我覺得不會比美國人的越戰要少,我們應該站在什麼角度去重新審視這個戰爭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希望中國能夠出現站在人性的角度去表現戰爭的電影,而不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因為歷史是人類創造的,內心的世界比現實的世界更真實。

《野戰排》--留在越南的青春

戰爭是我最想不通的事情,特別是像越戰那樣的戰爭。奧利弗·斯通最後說要把這部電影獻給“在越站中戰鬥或者死去的美國士兵”,但是我想,也許就是這些當年浴血湄公河的戰鬥英烈們,現在還是不明白當初為什麼參加了這場比地獄更加殘酷的戰爭,這場讓人類靈魂失控的戰爭。就像是本片的主角――克里斯·泰勒一樣,滿懷着青春和憧憬來到了這片夢想中的戰場,卻沒有想到的是,自己面臨的是一場神的審判。

當泰勒抱着“歡度青春”的理想,用滿腔的熱情投身越戰的時候,他永遠也不可能想到,自己留在越南的青春,會是這樣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充滿青春朝氣的十九歲的大學生,一個信仰耶穌的虔誠的戰士,為了所謂的“男人的榮譽”,毅然放棄了學業,來到了越戰時的西貢――一座煉獄。無日無夜的穿行在柬埔寨邊境的熱帶叢林,膽戰心驚地查看一座座的土堡,生不如死地忍受着湄公河上的水蛭和紅蟻,行屍走肉般地殘殺着一個個手無寸鐵的越南人……他依稀還能對祖母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巡邏的夜晚,那是一次突然的伏擊,當看着自己的戰友血肉模糊的倒在自己的腳邊的時候,他的意識完全喪失了,他開始質疑這樣的戰爭的價值――而當第二次他走入那個所謂的“千年村”的時候,大學中所接受的價值體現在那一刻,在他的靈魂中徹底崩塌,他看到了那個被割喉、割睾的美國大兵,他看到了一個個呆若木雞的越南百姓,他聽到了長官聲嘶力竭的叫喊,他聞到了地窖中燒焦的屍體味,他也感受到了神懲罰人性的殘酷,他開始後悔將青春獻給湄公河……而他永遠也忘不了的是,冷麵的巴恩竟然殺死了自己的戰友――英勇的伊萊亞斯,當他在直升機上看着身中七彈的伊萊亞斯奪命狂奔的時候,他徹徹底底地對自己的選擇絕望了……最後,那場大戰,什麼記憶都是模糊,什麼生命都是渺小的,什麼情感都是絕望的,他,拿起了槍,殺死了冷麵的巴恩,把最後一點青春留給了該死的西貢叢林……然後,他坐上了回家的飛機,他痛哭流涕,他思緒紛亂,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只知道,這場戰爭將給他的心靈造成一輩子的傷痛。

戰爭是殘酷的,但是像是越戰這樣泯滅人性的戰爭卻是可以毀滅人的靈魂,摧毀人的信仰的,冷麵的巴恩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巴恩和伊萊亞斯是戰場上的生死之交,並肩作戰多年,但是但兩人對戰爭的看法卻完全不同。由於天天和死亡打交道,巴恩的心腸變得極為冷酷,幾乎成了一架瘋狂的殺人機器。而伊萊亞斯則沒有喪失理智,他認為即使在殘酷的戰爭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為準則,不能亂殺無辜。而越戰所起的作用則是放大了這種價值觀上的差異,讓兩個人從兄弟到反目,在精神和肉體上徹底摧毀了他們對於戰爭觀念上的理解,讓它上升為了一種感官上的刺激,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後來巴恩會潛入密林,對着和自己並肩作戰的對手連放兩槍,而當他返身而回的時候,卻可以大義凜然的告訴泰勒――“他已經死了”,我不知道當泰勒坐在飛機上看着身中七彈的伊萊亞斯在叢林中狂奔的時候,當他看到伊萊亞斯高高的舉起雙手,仿佛在質問蒼天和神靈這場戰爭的意義的時候,泰勒是怎麼想的,我也不知道泰勒心中到底知不知道巴恩襲擊了伊萊亞斯,我只知道,泰勒在那一刻,已經開始痛恨自己胸前的掛牌,痛恨這場沒有人性的戰爭,並永遠的後悔來到這片有如人間地獄般的西貢戰場……但是這就是戰爭,戰爭留給人們的只能是創傷和悲痛。

還記得巴恩和伊萊亞斯所謂的“靈魂的掌控”,的確,戰爭就是一場你對自己靈魂的掌控的考驗,你需要用你最大限度的忍耐力和承受力去經歷一場像是煉獄般的磨鍊,但是在那個過程中,你的肉體會腐爛,你的心智會迷茫,你的靈魂也會死亡,留給你的,只有槍聲,炮火和無盡的硝煙,所以,在戰場上,是沒有所謂的“英雄”的,因為每一個參加的人都是英雄……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的青春沒有經歷戰爭,我們也應該緬懷,西貢的叢林中曾經那些經歷着戰爭創傷的無悔的青春,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沒有絕望,他們無論在何時都是一群最最堅強的鬥士,雖然結果上美國輸掉了越戰,但是在靈魂上,他們沒有輸,這些青春的生命在那個艱苦的環境中,表現出了他們青春的價值,他們用熱血染紅了西貢的天空。

覺得《野戰排》比《現代啟示錄》更好,因為他更濃縮,更具有普遍意義,也更加的直面人性,或許在畫面上,在音樂上,在故事上,後者要更好,但是在影片最最精髓的地方,在一次次靈魂的拷問中,在青春和戰爭的價值矛盾面前,《野戰排》無疑是煥發出了它最華麗,最絢爛的光芒!

我老是想,如果天使曾經後悔來到這個世界上,那麼西貢黃昏中那些青春的靈魂也會後悔來到這個世界上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珍曼以及其他女士:你們跟樺樹到底是哪
2013: 請教MS word問題:我存在硬盤上的word
2012: 版主為什麼封真實話語。真實話語就為劉
2012: 四個對不起
2011: 經過研究,屁爺決定命名中國第一艘航母
2011: 新景點:西安大唐不夜城
2010: 彎曲幾年前,有來自台灣的電民喝了酒在
2010: 郁領事當然有不停車的理由,因為按正常
2009: 台灣確實是個國家,這一點是無疑的,她有
2009: 看到一個人穿印有 為中國加油 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