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涼風起天末,“老留”意如何
送交者: 怡光 2018年08月17日08:06:57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涼風起天末,“老留”意如何

  評伍國的“‘老留’――迷失在中美間的一代”

 

“愛思想”網站(www.aisixiang.com)常有一些使人耳目一新的文章,例如羅點點的“中南海權力遊戲”,資中筠的“洛克菲勒基金會與中國”, 等等,吸引我進去閱讀。最近無意中看到伍國寫的“‘老留’――迷失在中美間的一代”(見附文),讀完使我震驚,“愛思想”上也不乏罵街檄文,真是魚龍混雜,哪裡都一樣。

一開篇,文章就把中國留學生進行了代系劃分:2000年之前來美的,是“老留”,2010年之後來美的,是“小留”。然後評論,“老留和小留可以說不是一代人”, 而“小留和老留的孩子,即所謂ABC,‘華二代’是同一代人”。我呆想幾分鐘也搞不清楚其中的邏輯關係,是不是說,秦始皇和毛澤東不是一代人,而秦二世和毛岸英倒是同一代人,因為他們都是統一帝國中的“統二代”?除此之外,在他的劃分中,對2000年之後,2010之前來美的人沒有給出定義。我想,44歲的作者伍國應該是落在這兩“留”不沾的檔次中,且稱他們為“中留”。

  一百多字的留學生代系劃分完畢,伍“中留”就不歇氣地對“老留”開罵。其言辭之激烈,聲調之高昂,理由之貧乏,使有幸無幸經過文革的“老留”們似乎在看批判反動黑幫的大字報。總結一下,他的罵點大概有如下一些。

  其一,“老留”們是“倚老賣老”的“偽豪邁”,他們“餐館打工”,“實驗室干到晚上十點”的生活態度和奮鬥經歷,不應該作為一些“依賴父母,靠父母養活,花天酒地,不愛讀書,習慣不良”的“小留”的榜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這一代人”,經不起“推敲”,他們是“公派”的,拿了國家的錢,便不能“嘲笑自費留學的‘小留’”。這個牛頭不對馬嘴的邏輯,真不想花功夫去評價,我只想談談“老留”中到底有多少人是拿了國家的錢。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之後,國家基本上不把錢花在長期出國留學人員的身上,而是放在短期訪問學者身上。但是有碩士以上學歷,工程師以上職稱的出國留學人員,須納入“自費公派”範圍。“自費公派”是個荒謬的做法,留學的一切費用自己承擔,但出國前則要簽下合同,保證學業完成要回國服務。有些情況下,出國人員還要補交費用,才准予辦理手續。一位朋友,在國內念了一年多博士,準備放棄國內的博士學習到美國來念博士,學校要他交還培養費。一天,他提着個旅行袋,裝了幾萬元現金去交錢,嚇壞了財務處的人。在那樣的法制系統下,甲乙雙方自然都把那合同看成兒戲。本人曾是國內一重點高校的教師,帶過幾屆碩士生班,共有100多人,最後90%的同學都以自費公派的身份國出了,其中大概只有不到10人得到公費資助,而且都是到美國以外的國家。真正拿國家資助的公費生,大部分人得到的經費也是十分有限的。記得在學校的時候,我當TARA每月得到的津貼有1800美元左右,而一位公費資助的同學每月只有500美元左右生活費。因為拿了派出國的資助,申請TARA的機會大打折扣,這位同學就到餐館去打工補貼家用。有些用了公費資金的“老留”,最後決定留在國外工作後,也有和出資單位協商,進行一定經濟賠償。總之,絕大部分“老留”是靠自的能力和辛勞在美國站住腳的,至於靠政府康概地養着,在美國舒舒服服過日子的“老留”也是有,他們大部分是高官之後或與政權有特殊關係的人,他們當然不“違背公派誓約”,也不“滯留不歸”,因為有高官厚祿在那裡等着他們。

  其二,“老留”們來美時是窮光蛋,“更像等待施捨的人”,一到美國,便是“心理扭曲”,“感恩載德”。而今天的“小留”們,是瀟灑的富人,是“留學市場的消費者”。因此,當年的窮人不能對今天的富人指手畫腳。據說伍“中留”也是個在美國大學工作的副教授,這種驚人的價值觀在美國大學裡不多見,我不知道在同事和學生中,他要花多大的氣力才能使他的真象不露餡。“老留”們很清楚,自己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那個時代,國內的人對留學有一種敬畏之心,沒有點實力是不大敢去碰的。許多“老留”都是本單位本地區的姣姣者,相當多是碩士畢業生。要知道,那時中國的碩士是三年學制,學完後到美國念博士遊刃有餘。“老留”們靠自己的能力,當TARA來換取學費減免和生活費,這是當今大多數帶款來美國消費的“小留”們做不到的。我想,伍“中留”在走向他副教授的途中,是否也屈身作過RATA以維持自己的學業?如果是這樣而且沒有“心理扭曲”的話,他怎麼會認為,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自己的追求,會要低人一等呢?

  伍“中留”說,“老留”們,“不斷調整人生的航向,不停追求熱門專業”,是因為他們“‘身揣十幾美元’下飛機,沒有底氣和恆心”,而且“投機和利己是這一代‘老留’骨子裡的基因”,這裡,這位副教授已經忍耐不住地張開他的嘴來謾罵了。於是我開始猜想,一定是有比他資深的“老留”在某個地方觸過他的利益,引起他刻“基因”之恨,致使他不是在寫學術文章,而是在作街巷的報復。我幾乎敢斷定,伍“中留”初到美國時,口袋裡一定藏着大筆美金,那不是其父母的血汗錢就是不知什麼渠道來的東西。“身揣十幾美元”就敢在美國拼搏,這才真是有“底氣和恆心”的表現,這才真是大多數“老留”一生中最為珍視的作為,這才真是他們想傳給兒女的財富。

  我想問問伍“中留”, 在“老留”們的學生的時代,你看到有這樣多口袋裡揣着錢來鍍金,對學問無所謂的留學生嗎?你看到過一百多中國學生有組織地作弊的壯觀場景嗎?你在看到過這如此專業的的學位,證書,學歷假造水平嗎?這種從國內瀰漫過來的被錢污染了的校園氣氛,“老留”們可不可以說幾句?很多“老留”已經是“小留”父母的年齡,他們致力於工作之餘,把兒女培養成人,相當不少進入了頂級大學,他們自己也隨着兒女的成長而得到成長,你伍“中留”有過這種經歷嗎?

  其三,把“老留”們描繪成只知道“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沒有人文修養的知識分子。我想第一個耳光搧向他的,會是那些曾經是和至今還是美國高校及研究機構從事人文科學的,卓有成就的“老留”們。在那個時代,比較多的“老留”們從事理工專業,一是市場需求造成,二是當時國內環境的影響。那些年頭,人文學者的下場,令人不寒而慄,舉國從上到下,崇尚理工,這是誰造成的?要說“老留”們在人文方面的自我修養低下,他可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常識:“老留”們從那樣艱難低濺的境地,來美國當了博士,碩士,教授,學者,那漫長的歷練過程就是在讀一部人文的教科書。不要把他們的經歷和你,簡單地從學校到學校,從背書到背書的“中留”,或“小留”等同起來。說實話,我真想邀請伍“中留”,來和這裡的“老留”們做一點手談,筆談,嘴談,賽一場乒乓球,籃球,唱幾首詠嘆調,合奏幾首器樂曲,PK一下“人文功力”。

  其四,指責“老留”是“基本的邏輯和常識都沒有”的“極右翼頭腦”,“表現出對美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強烈的敵視”,因為他們對來美國“吃福利”的現象看不慣。伍“中留”把西方的普世價值觀和欺騙混為一談。我們看到的是,“老留”們因為長年受到美國社會的薰陶和經濟能力的提升,對社區和弱勢群體的關注日益增加。至於來美國“吃福利”的一些人,他們不屬於弱勢群體。你一定聽說過在北上廣擁有幾棟房產,同時在美國拿窮人醫療保險的“弱勢群體”吧,你一定聽說過國內的處級,局級幹部在這裡當“窮人”吧。伍“中留”這個年紀的人最清楚,那些成功申請醫療白卡和低收入食物卷的秘密在哪裡,這種欺榨正受到從美國總統到任何一個正直的美國人的警惕,這和對真正的弱勢群體的關注沒有絲毫關係。

  “老留”,“中留”,“小留”,甚至沒有提到的更老一代的許多已不在人世的留學生(可稱“耆留”?),都是在特定環境下活生生的人,都有他們的局限性和長處。站在自己淺薄自私的角度,上帝一般把一部分人定義為“迷失在中美之間的一代”,只能說明他自己是迷失在人格和判斷之中的一人。伍“中留”從事的是人們常說的那種“在美國侃中國,在中國侃美國” 的職業,我無意貶低這類職業的價值,然而從事這種職業的一些德次才淺,潛心鑽營的人,十分容易自以為能躲避兩方的認真思考而大開黃腔,作為教育者,這更是十分可怕的。看看他的這篇文章,其水平實不多見,兼具刻薄偏見的文革風格,譁眾取寵的網絡風格,誇張霸道的“厲害了,我的X”風格。除了挑起各“留”之間的仇怨,顯示他這個“人文男”要高於理工人士的阿Q優越感,我看不出還有什麼其他的效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在他的“學術成就”上留下了一個不光彩的記錄,如果他還要繼續搞學術的話。


---------------------------------------------------

(附文)伍國:“老留”——迷失在中美之間的一代


       最近,在美國的一些中文網站上,興起了一陣老留針對小留的討伐。老留,嚴格意義上說,是指2000年大規模自費留學開始之前,到達美國,落地生根,如今事業有成,子女正在陸續進入大學和婚戀年齡的一部分人。小留,特指在2010年前後,自費來美國讀高中和大學本科的一部分年輕人。老留和小留可以說不是一代人,甚至可以說,小留和老留的孩子,即所謂ABC, “華二代是同一代人。

   

   老留的心態,有幾分倚老賣老,也有幾分自亮傷疤的偽豪邁,因為他們最喜歡的就是說自己當初如何懷揣幾十美元到了美國,一下飛機就進餐館打工,或者第二天就進了實驗室干到晚上十點,以此反襯小留如何依賴父母,靠父母養活,花天酒地,不愛讀書,習慣不良等等,同時吹噓自己的孩子如何成功爬藤”——進入美國的常春藤盟校,如何學鋼琴,如何獲獎。這種沾沾自喜的心態,已經成為現在五十多歲左右的在美老留中普遍流行的症狀。

   

   其實,老留這一代人仔細分析起來,未必是完全經得起推敲的,雖然他們已經極為習慣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裡以精英自命。首先看一些數據:“90年代以來,尤其是2000年後,隨着留學不再受限以及人們收入增加,留學逐漸從只屬於少數人的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1978年到2000年中國共有22.3萬人留學人員,其中國家公派5.7萬人,單位公派10.2人,公派人員占了絕大多數。而進入新世紀後,公派留學人數只有小幅攀升,自費留學人數則一路高歌猛進。(網易新聞中心,六十年留學歷程)。在2000年前留美的人中,公派(含接受美國大學資助的自費公派人員)比例高達71%,這意味着,最終定居美國的老留中有極大概率是公派滯留美國不歸的。固然,這樣的人生選擇沒有人苛求他們,甚至沒有人去質問他們滯留不歸的動機,即便是嫌棄國內收入和物質待遇低下(特別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也多少可以理解,但這種違背公派誓約滯留美國的人,僅僅因為自己不靠父母,就嘲笑自費留學的小留,卻顯得矯情。

   

   更何況,這些下了飛機就進實驗室的人,今天還有多少人天天在實驗室里做科研,更是一個未知數,因為這些精英們完全知道,在美國要過上富足的生活,只能不斷地調整人生的航向,不停追逐熱門專業,熱門職業,也就是說,投機和利己是這一代老留骨子裡的基因,是他們難以改變的。因此,當二十多年以後,他們中很多人看到國內經濟迅猛發展的時候,又開始患得患失,覺得自己錯過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更好的發財機會。這種強烈的投機心理,原因恰恰和身揣幾十美元下飛機,沒有底氣和恆心,很容易妥協和隨波逐流有重要關係。他們從不在乎初心是什麼。

   

   熟悉中國當代文化的人都知道,1990年的留學生,大都有一種背水一戰,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的悲情,而正是這種市場需求,催生了一些不擇手段,一度發展得幾乎類似邪教的民間教育機構。老留們在這種機構的洗腦下,懷着范進中舉的狂喜,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扭曲心理來到美國,對於美國自然是感恩戴德的。正如一些頭腦更為清醒的人指出,今天的小留是留學市場的消費者,而當年的老留更像等待施捨的人。

   

   老留中絕大部分是從事,或曾經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他們即使到了21世紀仍然念念不忘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高中里的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即使到了2017年,定居美國已經超過20年了,他們竟然還在煞有介事地在網上討論,為什麼美國總統都是學文科出身,而卻他們對文科生的鄙夷是從來毫不掩飾的。在這方面,他們的頭腦似乎仍然生活在1970年代壓抑人文社科的中國。

   

   因為成長過程中,人文教育的嚴重缺乏和投機心態的驅使,這一代人到了美國以後,非常容易成為基督徒,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自己也知道,去教會僅僅是安慰自己的孤獨感和進行社交,並不是為了尋求信仰。或者,他們對信仰的理解,就是一旦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所獲利,就感謝上帝,仿佛上帝是為滿足他們的私慾而存在。或者,他們虔誠地祈禱上帝保佑自己屬意的總統候選人當選,祈禱上帝幫助排斥自己不喜歡的族群。任何東西,在他們的眼裡,都是工具性的。

   

   在政治上,這一代人的偏狹和自戀導致他們堅定地維護他們所單方面臆想出來的一個荒謬的美國圖景——理想的美國是一個信基督教的,勤懇勞作的白人和像他們這樣的依靠自己的雙手成功又聰明的華人才有資格享受的國度。他們完全不考慮,美國立國的核心是開放和多元化,而他們自己也正是多元化的受益者,而黑人在美國的歷史遠比亞裔更長。假如不是民權運動惠及亞裔,不是多元政策容許大量華人留學生居留美國,不是中國的某種開放的態度容許他們違背當初回國服務的諾言,他們根本沒有今天自得的資本。他們公然厭惡和鄙棄所謂黑墨穆的種族主義言論在海外中文網站上無時無處不見,讓人驚異他們在美國的二十多年裡,究竟受到的是什麼樣的影響,還是固執地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裡。

   

   因為對自己當年不靠父母的盲目驕傲(他們在美國所獲得的獎學金多少來自納稅人,多少來自慷慨的私人捐贈,他們是從不考慮的,好像只有自己的優秀是唯一的因素),他們不僅鄙視正常地依賴父母的小留,還敵視一切在他們看來吃福利的人。他們表現出對美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強烈的敵視,似乎忘記了,在意外,傷殘,災害面前,人人平等,誰也逃不過,即使有一些懶人存在,也是精英無需去妒忌和比較的,因為精英的關注在於自我實現和自身對社會的貢獻,絕不是圍攻所謂的懶人。對弱勢群體吃福利表現出的不滿,恰恰不是真正的有擔當的精英心態,而是一種憑藉個人的優秀傑出把弱者趕盡殺絕的冷血。

   

   他們希望把自己的孩子藤校,但如果他們的孩子在大學裡變得關注社會,關注弱勢,關注落後國家和地區,他們就一致認為,他們的孩子是被美國大學裡的左棍洗腦,卻從不認為,他們自己給孩子從小按照收入高低進行的未來職業排序,是一種遠為可怕的,真正的洗腦。

   

   在他們偏狹得可笑的極右翼頭腦中,有的時候連基本的邏輯和常識都沒有。比如,他們到美國的時候,是以研究生或博士生的身份享受助研和助教的獎學金——免學費和每月補助,而這種資助,或美國為本國公民提供的聯邦貸款,本科階段對外國學生基本上是享受不到的。這意味着,中國高中生要到美國讀本科,必須依賴父母的經濟支持,但這是自然而然,並不丟人的事情。如果父母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和意願,可以把孩子送到美國來讀書,接受不同體制和理念之下的教育。事實上,很多小留正在選擇多元化的學科組合,很多人學習藝術,關注環境問題。在中美兩國社會經濟發展趨近的大環境下,他們去留兩便,並非都有背水一戰,必須留在美國,回國就是死路一條的絕望。他們和老留當初的文化生態和個體心態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我不得不說,在如今五十多歲的,滯留美國不歸,最終入籍,看似功成名就的高學歷老留中,存在相當一部分這種自私而冷血,利己卻不精緻的極右翼人士,也不得不考慮,如果這部分人確實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最優秀的大學:北大,清華,中科大培養出來的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人才,那麼確實值得問一下,這種教育的理念,初衷和社會效果究竟是什麼?

   

   老留一代人因為人文教育缺失,物質匱乏所形成的功利,自私,狹隘,缺少定力,隨波逐流,患得患失,缺少寬容,使得他們不論在美國社會還是中國社會都成為邊緣。在封閉和自戀中迷失,是這部分60後老留中利己主義者的命運。在一個更大背景下看,他們確實是值得研究的一個獨特群體。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括反華在嗎?你認為德國納粹是右派?
2017: 一般地說,為了身份而跟老頭兒上床不好
2016: 我今天去參加公民面試去了。兩個月的一
2016: 我的山區歲月和藍顏知己 (尾聲加後記
2015: 今天在超市裡看到一對上海老夫婦,買了
2015: Robert:中國安全隱患多
2014: 今天兒天氣好,讓珍姐冬妹港疝見識見識
2014: 生平最不喜歡被人吊胃口,要貼不貼吧,
2013: 古戰場撞鬼記
2013: Calories in no big 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