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山西雜糧之最 - 茭子魚兒和茭殼兒
送交者: 杜鵑盛開 2021年10月08日06:11:07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山西雜糧之最 - 茭子魚兒和茭殼兒


我的老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城,位於黃土高原的忻定盆地。古稱秀容,後改名忻州。忻州除了享譽世界的佛教聖地五台山,楊門女將曾經鎮守過的雁門關,亦被譽為中國雜糧之都,盛產高粱。小城人把高粱稱作紅茭子。言談中又往往把那個紅字省略掉,久而久之就成了茭子。茭子磨成粉就叫茭子面。

上世紀七十年代,糧食統購統銷,按比例供應,白面的供應量極其有限。茭子面便成了小城人的主食。茭子面的做法很多,用籠屜蒸,用擦刀擦,用剃尖剃。還可以混合白面擀成皮兒,以各種當季蔬菜做餡料,是為茭子面蒸餃。或者在茭子麵團外包一層白面擀成麵條,雅稱包皮面。在各色各樣的茭子面飲食里,最著名也最常見的當屬高粱面魚魚,小城人稱之為茭子魚兒,或者更省略地叫做魚兒。現在上網一搜忻州美食,滿屏皆是茭子魚兒。那泛着微微紅色,細細長長,絲綢般柔軟,又似小魚兒光滑靈巧的茭子魚兒成了各路人馬光顧秀容古城,瀏覽五台山之後,必定要品嘗的忻州特色招牌美食。

作為土生土長的小城人,我的最愛卻是幾乎無人問津的茭殼兒。

所謂茭殼兒顧名思義就是茭子面做的殼兒。且不說現如今慕名造訪古城和五台山的外地遊客從未吃過,就連小城裡的人們恐怕也早已遺忘了它。相比於家喻戶曉的茭子面魚兒,茭殼兒似乎成了散落在豪華大餐桌外的邊角零碎兒。

其實,茭子魚兒和茭殼兒卻是一對孿生兄弟。但是為什麼人們偏愛茭子魚兒,而冷落茭殼兒呢?這要從它們的烹飪過程說起。

先說做法,把過篩後的茭子面倒進一隻盆里,再燒一壺滾燙的開水,急滾滾地衝進面里,連攪拌帶揉搓趁熱把面和好。

首先把發燙的麵團,分開揉成幾條粗大的長條形狀。再用手揪成母指大小的小塊,依次擺放在案板上。最後用手掌搓成細細長長的一條。形狀象極了一條條柔軟靈巧的小魚兒。魚兒的名稱便由此而來。魚兒搓的越長越細越好,據說小城多年延續下來的一個風俗,就是把搓魚兒的技巧列為婆家考察選擇新媳婦的標準之一。記得彼時尚年幼,家裡做魚兒時,也曾嘗試過,且不說一次只能搓一條,中間還必定要斷好幾截兒。曾被長輩們挪瑜為笨姑娘,將來找婆家難。好在那時已改革開放,好日子隨即到來,白面代替了茭子面。而自己亦以讀書考學為名遠離廚事好多年。

小城最心靈手巧的女人可以左右手開弓,各手五條,一共十條魚兒一次搓好,長短粗細齊齊整整。不敢說完全一樣,卻也是肉眼難以分辨。這確實是一個細緻的功夫活,記憶里只有大姨媽和大舅媽勉強可以做到。作為新一代知識女性的母親也只能用右手一次搓四條。

如此複雜、費時、費力的一項手工活,而且講究時效性,麵團一旦變冷、變硬,就無法搓魚兒了。麵團冷硬後,搓出來的魚兒很容易斷截兒,於是乎便有了魚兒的孿生兄弟茭殼兒。

茭殼兒的製作極其簡單、快捷。扯一塊手掌心大小的麵團放在一隻手裡,揉捏光滑。用一隻手托着麵團,大拇指按住麵團中心部分,慢慢往下壓。與此同時用另一隻手沿着麵團四周,均勻地捏成一個殼子樣兒。高手捏出來的茭殼兒薄厚均勻,里外光滑,邊口圓潤,中間深深地陷下去,活脫脫一隻精緻小瓷碗。

捏好的茭殼兒口朝下,放進籠屜。茭殼兒不懼擠壓,不怕變形,不需碼放,可單放,亦可摞起來堆,隨便塞進任何縫隙處皆可。

大火蒸十五分鐘,再悶五分鐘,即可出鍋。記憶中父親拉着沉重的風箱,籠屜上蒸汽氤氳,鍋邊的玻璃窗上浮上一層薄薄的水霧,我喜歡在上面寫字、畫各種奇形怪狀的圖形。長大些後,父親把爐膛里添上足夠的煤炭,我用兩隻手抱着風箱杆,悶着頭使勁兒地拉。稍微一鬆懈,蒸籠上的熱氣就會奄奄一息,再一用勁,蒸汽便裊裊升騰。

茭子魚兒第一頓好吃。把魚兒散開,鬆鬆地放進碗裡,澆上西紅柿雞蛋、辣椒炒酸菜、燉豆腐、白菜燉粉條,調拌均勻,食之柔軟光滑。茭殼兒也可以如法炮製,撕成細碎的小塊兒,澆以各類或葷或素的臊子,只是吃起來更勁道,更有嚼頭。

在茭子魚兒和茭殼兒之間,我特別喜歡茭殼兒。

茭殼兒的吃法兒很多,不像魚兒那麼單一。除了調拌之外,還可以卷着菜吃。那會兒下午放學回家後,從鍋里拿出一隻溫吞吞的茭殼兒,裡面或塞滿辣椒炒酸菜、或土豆絲,或者只是切的細碎的鹹菜,邊吃邊玩。多年後,在大洋的這一端,當我第一次吃到墨西哥夾餅時,恍惚回到兒時小城的午後。不禁慨嘆,世上之美食,皆有異曲同工之妙。

記得年少時光,每年到了冬季,臨近過年之際,凍帶魚上市。父親一條條地清洗乾淨,切成小段,裹上麵粉油鍋里煎的兩面金黃。放在一隻大盆里,凍起來。等到吃的時候,取一些放進大瓷碗裡,倒點醬油,撒上蔥花,籠屜里蒸了。半碗帶魚,半碗湯汁,或拌勻了吃,或等湯汁凝固成膠狀,挖一勺倒進茭殼兒里吃,都是極好的美味。現在想來,依舊口水漣漣,回味無窮。

最愛的還是蔥花炒茭殼兒。蒸好的茭殼兒一定要放上幾天,變冷變硬了,用刀切成細細的絲。鍋里倒一點油,爆香蔥花,再倒進茭殼兒絲,翻炒,最後撒一丁點鹽,出鍋。滿口生香。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懷孕。妊娠反應天翻地覆,吃什麼吐什麼。母親說你要可着勁地想喜歡吃的東西,想吃什麼媽給你做。終於有一天,想起了炒茭殼兒。母親最初是反對的“困難年代,沒得好吃的。現在要什麼有什麼,幹嘛非要吃茭殼兒?”後來架不住我軟磨硬泡,母親終於鬆口了“如果實在想吃就做魚兒吧。茭殼兒有什麼好吃的”?我說“我就想吃炒茭殼兒。”

母親無奈,只好隔三岔五地做茭殼兒。整個妊娠期,幾乎每天都要吃一頓蔥花炒茭殼兒,百吃不厭。很奇怪,當初一聞到炒菜的味道,便吐得天昏地暗。但是唯有炒茭殼兒,聞起來香,吃起來是倍兒香,從來沒有翻過胃惡過心。

後來,生活在德州鄉下。無意間在唐人街的超市裡發現了一包高粱面。喜極,買回家。電話里詢問過母親,按照母親指示的步驟,做了茭殼兒。不知是面的問題,還是我和面的火候,總之,蒸出來的茭殼兒干硬、粗糙。不過我還是用心細細地切了,只是由於它的堅硬和鬆散,而未能切成細絲,只切成粗粗的一條條。翻炒過程中,茭殼兒斷成一截一截。吃進去,散散的,如沙,沒有一點兒嚼勁,粗粗的,拉嗓子眼。與記憶里茭殼兒的柔軟、勁道、滑溜、嚼勁相距甚遠。後來聽人說小城的土壤適合高粱生長,而且高粱要經過特殊的高溫處理,碾出來的茭子面才會柔韌勁道。難怪心心念念的炒茭殼兒,卻沒有一點記憶里的味道和口感。

原來不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種一方糧啊!如果想吃夢寐以求的茭殼兒,還得回去小城,特別是母親親手捏出來的才更地道、更有味兒。只是,下次回去,不知在何時了?

(10082021 刊登於《世界日報》副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質問習近平,為什麼抓閆麗夢的媽媽?
2020: 三藩市市長是最大的贏家,躺着贏。嘿嘿
2019: NBA事件誰遭受最大損失?難道於是搬起
2019: 淡紫婊子,見pm
2018: 彭培奧訪問北京只呆了三個小時就離開了
2018: 土共強強民企,派領導進駐私企
2017: 郭文貴必須受到法律審判
2017: adult day care center
2016: 轉個duziteng的心靈雞湯:
2016: 湖北農民熊慶華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