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ZT: 三峽工程致命傷:泥沙
送交者: mingcheng99 2019年03月10日13:44:35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三峽工程致命傷:泥沙


                          王維洛

  長江水量大,含沙量小。長江中的泥沙量沒有呈增長趨勢。這是三峽工程可行
性論證報告的結論,也是三峽工程決策的最重要基礎之一。本文就這個結論進行探
討。

  在1998年的洪水災害後,許多人對長江流域,特別是中上游地區的森林遭
毀滅性的破壞,引起嚴重水土流失,使長江中的泥沙量增加的現象,深表憂慮。政
協主席李瑞環1998年8月21日到沙市視察洪水情況,他走到長江邊俯身捧起
長江水說∶“長江水本來沒有這麼渾,含沙量很大啊!”。長江水變渾了,長江中
的泥沙量是增多了,這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共識。如果照此下去,長江要在我們的
手中變成為第二條黃河!這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呼喚。

⊙ 可疑的數據、論證

  可是在1992年被批准三峽工程的可行性論證報告中,卻有長江的泥沙量少
,長江中的泥沙量沒有增加的結論。

  贊成三峽工程的人,認為建設三峽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就需要
論證三峽水庫的經濟使用期,最少要在千年以上,而不被泥沙所淤死。所以,“長
江水量大,含沙量小”這個結論,就成為三峽水庫能長期利用的最重要前提(長江
水利委員會主編∶長江三峽工程技術叢書∶三峽工程泥沙研究,國家九五重點圖書
出版項目,武漢,1997年,第76頁)。

  事實上,在世界十四條主要河流中,海河和黃河的泥沙含量名列前矛,然後是
恆河和印度河,長江名列第五(參見PETERH·GLEICK∶WATER 
IN CRISIS,NEWYORK,1993,P·159)。長江的泥沙含
量是非洲尼羅河的6倍多,是歐洲的萊茵河的30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孫順才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蔡則怡
認為∶近幾十年來,由於長江流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攜帶到中下游,沿着江湖
堆積,使江、湖對洪水的蓄、泄功能下降,直接影響和加劇了中下游地區的洪澇災
害。根據宜昌站資料,在50年代以前,每年攜帶到長江中下游的泥沙量為五點二
二億噸,但是到了80年代,增加到六點三四億噸,增加了21%。(孫順才,蔡
則怡《長江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區洪澇災害極其原因與減災對策研究》,收入中國科
學院地理學部《中國自然災害災情分析與減災對策》,1990,第203頁)。

  作為三峽工程論證的基礎資料以及之後的補充資料,得到的結論卻是,長江中
的泥沙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在1981年到1994年間有所下降,根據宜昌水
文站徑流量和泥沙量的統計,1950年到1980年期間,平均年徑流量為45
11億立方米,平均年輸沙量5·15億噸,其中1954年洪水期間,最大流量
達到66800立方米/秒,年輸沙量為7·54億噸。到了1981年至199
4年間,泥沙反而減少了,81年發生四川洪水時,最大流量70800立方米/
秒,這年的輸沙量則為7·28億噸,少於1954年的7·54億噸(數據摘自
長江水利委員會主編《長江三峽工程技術叢書·三峽工程泥沙研究》,1997年
,第1頁)。

  對比這兩個階段,第二階段的年平均泥沙量,比第一個階段減少了百分之四,
照此,長江水不應該比過去渾濁,而是應該比過去更清澈。

  然而,更真實的不是數據。作家徐鋼在《沉淪的國土》一書中寫到,(金沙江
一帶濫伐林木)森林既倒,江水橫流,濁浪奔泄,更有誰能阻擋?穿過雲南二十二
個縣的金沙江河谷,兩岸荒蕪,頑石累累,已經到了百里不見一棵樹的地步(徐鋼
∶《沉淪的國土》,第14頁)。另一位記者和作社,在長江發源地的徒步旅行中
報導,地處長江源頭的巴塘縣,多年來實行木頭財政,縣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伐木
,現在金沙江已是千里不見一棵樹;過去能與蘇杭比美的巴塘縣,現在是泥石流過
,滿目瘡痍(和作社∶中國三峽工程報,1998年2月20日)。記者李暉報導
,四川省的水土流失面積為56166平方公里,年侵蝕量達23104·86萬
噸。每年雨季,暴雨集中,泥沙俱下,上衝下淤。山上石化,山下砂化,河水成泥
漿(李暉∶南方周末,1998·8·21)。山坡被開墾,植被被破壞,水土流
失加重。美國環境生態學家KEITH CLAYTON指出,森林全部被砍伐後
的土地的水土流失量是森林地的1000倍或更高。

⊙ 嚴重水土流失,長江將成為地上河

  早在80年代中期,在三峽工程的爭論中,水利專家方宗岱指出,長江中的泥
沙量呈增長趨勢,特別是1981年和1984年,年徑流總量接近多年平均值,
但年輸沙量卻超過多年平均數的百分之70和30。方宗岱認為,必須加強水土保
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否則三峽工程的泥沙問題將越來越嚴重。

  根據1957年的統計調查,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36·38萬平方公里
,占流域面積20·2%,當時的森林覆蓋率為22%。到了1986年,水土流
失面積增加到73·94萬平方公里,約占長江流域總面積的41%,水土流失面
積增加了一倍。而森林覆蓋率卻下降到10%。人們現在使用的數據,長江流域地
表侵蝕量為22·4億噸,一直還是五十年代的數據(劉洲偉∶《長江,我為你哭
泣》,1998·8·14,南方周末)。隨着水土流失面積的增加,必然引起長
江中泥沙量的增加。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史德明等指出,長江上游土壤侵蝕
總量從13億噸增加到15·68億噸,泥沙淤積仍然是未來三峽工程的一大隱患
(史德明、唐克麗、鍾祥浩∶《黃河與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災害分析及減災戰略》,
收在中國科學院地理學部《中國自然災害災情分析與減災對策》,武漢,1990
,第369頁)。史德明等還指出,僅四川一省,由於水土流失泥沙淤積,平均每
年損失水庫庫容1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個大型水庫。

  四川省1981年7月的暴雨,受沖刷的坡地約為667萬公頃,平均沖走表
土3·5厘米,最高達20厘米。以沖刷厚度3·5厘米,667萬公頃坡地的總
侵蝕量為23億立方米,相當於毀壞土層50厘米厚近46·7萬公頃的土地。樂
至縣在這次水土流失災害中,全縣有159。8公頃坡地被沖成基岩裸露的光板山
(同上注,第373頁)。現在四川省和重慶的水土流失面積就相當於50年代長
江全流域的水土流失總面積。

  1998年荊江沙市處的洪水流量沒有超過1954年的66800立方米/
秒,而洪水水位卻遠遠超過1954年的海拔44·67米,高達海拔45·22
米。原因之一就在於荊江河床由於泥沙淤積逐年被抬高。

  孫順才和蔡則怡早在1990年就指出,宜昌至城陵磯的荊江河段全長410
公里,是長江幹流泥沙淤積最嚴重的兩個地段之一。平均每年在這裡淤積泥沙量達
1·64億噸,平均每公里淤積40萬噸泥沙。(上引孫蔡合著,第203頁)。
也就是說,荊江河床以平均每年1至2厘米的速度淤高。從1954年到1998
年,一共44年,荊江河床淤高了約70至80厘米。目前洪水時荊江河道水位高
出兩岸10余米。按這個速度淤積,長江很快會和黃河一樣,成為一條地上河。

  按照三峽工程建設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的估計,如果三峽工程已經建成,可在
1998年洪水過程中削減10000立方米/秒的洪峰,使漢口的洪水位下降1
米。按照荊江河床淤高的發展來看,60年時間,河床淤高一米,在相同的流量下
,最高洪水位起碼也增加1米。這就說明,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正好與60年的泥
沙淤積抵銷。90年代,中國可以建設一個三峽工程,那麼60年後,100年後
,是否可以再建第二個第三個三峽工程呢?必須指明的是,三峽工程的建設,不可
能解決長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問題這個根本問題,它最多只能把荊江河床淤高
,洞庭湖湖底淤高的問題向後推移。等到數十年後,三峽工程達到所謂的沖淤平衡
,長江中的泥沙該是多少還是多少。況且,三峽工程自身的泥沙問題是否能解決,
還是個大問題。

⊙ 工程目標也沒有論證清楚

  三峽工程論證報告拿出很大的篇章,來論證長江中的泥沙量並沒有增加。三峽
工程論證的主要結論是(參見∶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關於提
請審議建設長江三峽工程的議案的說明;技術總負責人潘家錚在1990年7月6
日的國務院召開的匯報會上的報告;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工程泥沙研究;三峽工
程論證泥沙組組長林秉南:《工程泥沙》一書)∶

  1·專家組對三峽以上長江幹流歷年來沙情況變化作了分析,根據累計年徑流
量和累計年輸沙量的回歸曲線,得出的結果是,30多年來以及今後一段時間內宜
昌等主要控制站輸沙量沒有明顯的增加趨勢,多年平均值相對穩定,歷年輸沙量圍
繞長系列均值波動。

  2·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積35·2萬平方公里,約占長江上游流域總面積的
35%,地表侵蝕量為15·68億噸,但進入長江的泥沙量為5·3億噸(長江
上游地區出口站宜昌的多年平均輸沙量),說明只有三分之一的地表侵蝕量進入長
江。影響流域產沙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是引起地表侵蝕改
造發生、發展的潛在條件,而人為因素可以加速或減緩侵蝕作用。在引起流域產沙
的眾多因素中,氣候因子最為重要。徑流是降雨的直接反映,是引起地表侵蝕的主
要動力,反映出水豐沙多,水枯沙少的規律。

  3·長江上游已經建設了大中小水庫11926座,總庫容為188·9億立
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8萬平方公里,已建水庫和塘堰現狀年攔沙量2·3億噸,
約占宜昌處長江平均輸沙量的43%。今後在長江上游還要繼續大力興建水庫群和
塘堰群,特別是在重點產沙區的金沙江和烏江上計劃建設多座大型水庫,20年後
可以再減少三峽以上長江幹流中的泥沙16·2%。

  三峽工程論證特別強調,長江上游建設的11926座水庫,年攔沙量2·3
億噸,有效地減少了長江幹流宜昌處的輸沙量。為了減少三峽水庫的泥沙量,在三
峽水庫的建設同時,還必須在上游再建多座大型水庫,為三峽水庫攔沙。人們不禁
要問,建設水庫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建設水庫的目的就是為了攔沙嗎。長江上游的
11926座水庫,庫容為188·9億立方米,每年淤積1億多立方米的庫容,
100多年後,這些水庫的全部庫容就會被淤滿,這11926座水庫將變成名符
其實的沙庫。到那時又該怎麼辦?難道這些工程還能“利在千秋”嗎?

  其實,三峽工程論證中,就是三峽工程的目標沒有論證清楚(參見王維洛∶《
福兮禍兮》,台北,1993,第34—49頁)。三峽工程的三個主要目標防洪
,發電和航運與“蓄清排渾”的方案是互相矛盾。據說建設三峽工程的主要依據就
是三峽下游的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弱(防洪),而三峽工程之所以可以實行“蓄清
排渾”的方案是因為三峽下游的防洪能力強;實施“蓄清排渾”,就是要利用洪水
的力量,把淤積在水庫中的泥沙衝到下游去,根本沒有防洪效益可言;長江在宜昌
至重慶的600多公里的河段中,在自然條件下,在汛期,是淤積量大於沖刷量,
只是每年汛期結束後(一般在10月份),長江流量還比較大,但含沙量少,這時
河床的沖刷量采大於淤積量(民間稱為自然走沙),這樣才達到全年沖淤平衡。在
建設了大壩之後,就是在汛期利用全部洪水來沖沙,也不可能達到在自然狀況下的
沖淤比例,就是說,淤積量超過沖刷量的數量要大大增加。而恰恰是在自然走沙的
10月份,三峽水庫必須開始蓄水,抬高水位,以保證枯水期的航運和發電要求。
三峽工程論證中,泥沙組希望將蓄水時間推倒11月分,以保證自然走沙。但是泥
沙組沒考慮到,從11月分起,為了發電,三峽水庫的出庫水量大於入庫水量,水
庫的水位只會降低,不會升高,這樣,就是半年通行萬噸級船隊的目標也要落空。

  三峽工程論證中說,三峽工程由於實施“蓄清排渾”的方案,泥沙淤積問題基
本可以解決。三峽工程論證又說,“蓄清排渾”的方案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案,這在
黃河三門峽工程改建過程中得到證實。在工程可行性論證中,“某某問題基本可以
解決”的表述方式,並不表明這個問題可以解決,而只是說,在一般的情況下,這
個問題可以解決,但在特殊的情況下,這個問題還不知道如何解決,有許多例外(
同上引,第75—77頁)。三峽工程就是一個典型的特殊情況。黃河三門峽工程
改建後之所以可以實施“蓄清排渾”的方案,是因為這個工程在改建時已經放棄了
當初制定的工程目標,黃河三門峽工程不再承擔保證下游幾億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的防洪任務,就連發電機組的裝機容量也只有設計的五分之一,採取能發多少是多
少的方案。“蓄清排渾”的方案在三峽工程也可實施,但是必須放棄或修改三峽工
程的目標。只有把蓄清排渾作為三峽工程的最主要目標,這個水庫防淤的方案才是
可行的。

⊙ 泥沙模擬的虛假性

  長江的泥沙量少,長江中的泥沙量沒有增加,這個結論顯然是不符合客觀事實
的。但是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為什麼一定要堅持這樣的結論呢?

  這是因為論證報告根本沒有提出一個在實現工程目標前提下,切實可行的解決
泥沙淤積的方案。

  僅僅依賴工程措施,是不可能解決泥沙淤積的。長江中的泥沙量越多,解決問
題的難度就越大,長江中泥沙量呈增加趨勢,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小。三峽工程
可行性論證中引用了丹江口水庫和葛洲壩水庫的預測泥沙發展的模型(長江水利委
員會主編∶長江三峽工程技術叢書∶三峽工程泥沙研究,國家九五重點圖書出版項
目,武漢,1997年,第16頁,19頁)。丹江口水庫淤積量(體積)的模型
,計算結果與實際測量值相差23·3%,丹江口水庫淤積量模型的數據為26年
,在最初幾年,計算結果與實際測量兩條曲線間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隨着時間延
長,計算結果與實際測量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模型計算結果遠遠小於實際測量值。
而三峽工程論證,就是運用這個模型來預測三峽水庫的未來100多年的泥沙淤積
量。這顯然是個方法上的錯誤。因為這樣使用數學模型所得到的結果,與未來的發
展相去很遠。如果丹江口水庫的模型模擬過去26年的結果的誤差已經達到23·
3%,那麼用這個模型去預測未來三峽水庫的100多年泥沙淤積的發展,誤差就
可能大到不可信的程度。

  再看葛洲壩水庫的泥沙沖淤模型,對比模型模擬1981年到1987年的發
展結果和實際測量值,實際泥沙淤積總量要比模型預測的大44%,在模擬的七年
中,結果截然相反的有兩年,誤差大於百分之百的有一年,誤差在45%到55%
之間的兩年,結果相符的有兩年。模型的可信度很低,從中可見,人類對泥沙發展
規律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的階段。在沒有認識到泥沙淤積規律之前,怎麼可能找
到解決的辦法呢?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貝克萊分校地質教授里阿普德教授認
為,中國是拿三峽工程來作泥沙淤積的實驗,而實驗的結果如何,根本不得而知(
里阿普德∶三峽大壩工程的淤積問題,當代中國研究,1998年第2期,154
—159頁以及里阿普德與作者在1997年3月的討論)。

⊙ 淤高庫尾:三門峽悲劇重演

  三峽工程泥沙淤積問題,是個全局的問題。長江泥沙淤積加重,將使三峽工程
的庫容迅速減少,這樣也就減少了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減少了三峽工程的發電能
力,增加航運困難。長江泥沙淤積加重,將使三峽工程的有效經濟使用壽命減少。
這些都必然影響到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改變工程效益和工程成本的關係,使工程
經濟不可行。

  長江河水挾帶大量泥沙水進入庫區,隨着水斷面逐漸擴大,流速和挾沙能力沿
程遞減,水流帶來的泥沙在庫尾段淤積。淤積體一面向下游延伸,淤積層面也有相
應的抬升,回水將向上游延伸,在有些情況下,淤積上延有可能達到很遠的距離。
隨着淤積體的下延和上升,使水庫的庫容減小,減短了水庫的使用壽命。在多泥沙
的河流上修建水庫,這個問題更為突出,如黃河上的青銅峽水庫,使用11年後,
泥沙淤積使庫容損失達78%,又如長江支流上的烏江渡水庫,水庫運行僅四年,
壩前的淤沙厚度已達30米,達到原設計50年才達到的淤積程度(孫保羅∶流失
與保持較量十年,1998·8·21,南方周末)。

  清華大學黃萬里教授認為,三峽工程的泥沙淤積問題,特別是推移質物質的淤
積主要發生在水庫末段,里阿普德教授也認為三峽工程嚴重的泥沙淤積將在庫尾地
區發生。泥沙淤積將導致庫尾水位的上升,增加水庫實際淹沒範圍,增大淹沒損失
,增加移民人數,同時也增加工程的造價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也改變工程效
益和工程成本的關係,使工程經濟不可行。

  長江泥沙淤積加重,首先受害的是重慶市。根據三峽工程論證,二十年後,重
慶港口碼頭出現邊灘,“碼頭作業發生困難”。三峽水庫長達600多公里,就是
三峽水庫在洪水期把水位控制在海拔145米,就是三峽水庫利用洪水沖沙,也不
可能把距離大壩600公里處的重慶港口碼頭中淤積的泥沙衝到下游去,也不可能
解決碼頭作業困難的問題。重慶港碼頭作業困難,無非只是重慶港碼頭淤積嚴重的
另一種表述形式,重慶港淤積嚴重就標誌着重慶港的沒落。重慶港淤積的上延,將
在嘉陵江入長江口處形成攔門沙,迫使嘉陵江水位上升,影響四川盆地。這就和當
年黃河三門峽工程的泥沙淤積一樣,在渭河口形成攔門沙,抬高渭河水位,直接影
響西安市,最後導致黃河三門峽工程的失敗將是一樣的。

  長江的泥沙量是多還是少,長江中的泥沙量是呈增長趨勢還是在80、90年
代有所減少,本是個十分明顯的事。如果長江上游的樹木成片被砍伐,植被被破壞
,水土流失增加,而長江中的泥沙量沒有增加,那麼中央政府下決心停止砍伐原始
森林,加強水土保持的措施就是南轅北轍。如果長江上游的生態破壞導致了長江泥
沙量的增長,那麼,三峽工程的關於長江的泥沙量少和長江中泥沙量沒有增加的結
論就是錯誤的。如果三峽工程中關於泥沙淤積的結論是錯誤的的話,三峽工程技術
經濟可行的結論也是錯誤的,那麼決定三峽工程上馬的決策還會是正確的嗎?

⊙ 體制性謬誤:論證與驗收是同一批人

  為什麼三峽工程論證中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錯誤呢?為什麼有這麼嚴重錯誤的論
證報告還能通過技術審查和行政驗收呢?令許多人難以置信。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以回答。這裡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中國古
代有科舉制度,現在有高考,科舉中、高考中有迴避制度,家中有人參加高考,其
親人不得參加批卷和評分,也不能參加招生。為的是避免作弊。要是有人作弊,會
受到法律制裁。要是有個人,他即參加了考試,而後又參加了批卷和評分,還親自
參加了招生,那他一定會被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錄取。但是誰也不會相信會有這種
事情發生。但是三峽工程就是這麼一個自作,自檢,自鑒,自決的過程。

  下面就是參加國家科委組織的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研究的專家組和報告審查組以
及報告驗收組的名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
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部∶《長江三峽工程重大科學技術研究課題研究報告集》
,“七五”國家重點科學技術攻關編號75—16,水利電力出版社,1992年
):

  泥沙專家組
  林秉南,竇國仁,謝鑒衡,丁聯臻,王作高,華國祥,劉健民,周耀庭,
  榮天富,張仁,張啟舜,唐日長,戴定忠

  航運專家組
  張奇,董士鏞,王作高,冉毅泉,劉書倫,鄒覺新,榮天富,須清華,
  塗啟明,曾慶華,喻獻煥,蔡志長

  泥沙航運課題鑑定委員會
  主任委員∶林秉南,張奇
  副主任委員∶張德洪,董士鏞
  委員∶戴定忠,華國祥,周耀庭,張啟舜,劉書倫,鄒覺新,梁應辰,
     儲傳英,須清華,蔡志長,唐日長

  泥沙航運課題驗收組
  組長∶張奇
  副組長∶戴定忠
  成員∶孫德江,魏金石,嚴愷,石衡,林秉南,王作高,儲傳英,
     唐日長,喻獻煥,榮天富,張定邦,張啟舜,李生田

  參加研究的專家25人,主持課題鑑定的15人,負責課題驗收的15人,一
共應該為55人。實際參加這三項工作的32人。在這張表內,一些人的名字是多
次重複出現。

其中
  林秉南∶泥沙組專家,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驗收組成員,一人三職
  張奇∶航運組專家,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驗收組組長,一人三職
  戴定忠∶泥沙組專家,鑑定委員會委員,驗收組副組長,一人三職
  唐日長∶泥沙組專家,鑑定委員會委員,驗收組成員,一人三職
  王作高∶泥沙組專家,航運組專家,驗收組成員,一人三職
  榮天富∶泥沙組專家,航運組專家,驗收組成員,一人三職
  張啟舜∶泥沙組專家,鑑定委員會委員,驗收組成員,一人三職
  董士鏞∶航運組專家,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一人二職
  華國祥∶泥沙組專家,鑑定委員會委員,一人二職
  周耀庭∶泥沙組專家,鑑定委員會委員,一人二職
  劉書倫∶航運組專家,鑑定委員會委員,一人二職
  鄒覺新∶航運組專家,鑑定委員會委員,一人二職
  須清華∶航運組專家,鑑定委員會委員,一人二職
  喻獻煥∶航運組專家,驗收組成員,一人二職
  蔡志長∶航運組專家,鑑定委員會委員,一人二職
  儲傳英∶鑑定委員會委員,驗收組成員,一人二職
  又其中,張奇,林秉南等七人,一人兼三職,即當考生,又批卷,又招生;即
當運動員,又當裁判。董士鏞等九人,一人兼二職。在這樣的結構下,誰會說長江
的泥沙量少,長江中的泥沙沒有增長的結論是錯誤的呢?

  1998年洪水之後,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一些措施如禁止在
長江上游地區砍伐原始森林,變砍樹人為植樹人,恢復植被,禁止開墾坡地,退耕
還林,退耕還牧,加強水土保持。這些都是減少長江泥沙增加的有效的措施。就是
說,中國政府看到了長江泥沙量增加的事實,看到了長江泥沙量增加的危害。同樣
,三峽工程是中央政府批準的工程,但這工程的可行性卻是建立在長江的泥沙量少
,長江中的泥沙量沒有增加的結論上的。中央政府必須有勇氣來修改三峽工程論證
和決策的錯誤。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習二殺氣騰騰,“不同意的請舉手”
2018: 厲害啦,咱們的五味。今天偶然發現五味
2017: 現在已經把稅報進IRS的絕大多數是指着
2017: 格致夫:朴槿惠被彈劾 成也中國 敗也中
2016: 現在已經反過來了,人要開始向電腦學習
2016: 中國大亂並非袁世凱稱造成的
2015: 這裡有多少人意識到中國農民的犧牲和忍
2015: 紅樹林同學,請封了老勿。她又謾罵我了
2014: 北京印象(10)
2014: 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改掉晚睡強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