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文化定義小議
送交者: zhoukeng 2002年10月09日00:39:42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什麼是文化?時至今日,關於“文化”的演變和定義已經、正在和將要被專家學者
和“博士後”們寫成一部部厚厚的論文、專著。對並非專家學者和“博士後”的作
者本人(只能勉強算是個“碩士後”)來說,在一篇短文中難以論述這麼博大精深
的題目,只宜小議一番,絕不引經據典,且只限於中文中關於“文化”的定義。

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定義似乎簡單得多。“琴棋書畫”之類的“文化”是“刀
槍劍戟”之類的“武化”的對立物;是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之大成;是
十年寒窗、金榜高中,繼而仕途無限的代名詞;是用以構築“黃金屋”、深藏“顏
如玉”的不二法寶;是顯示讀書人、士大夫們高雅、脫俗的氣質,與市井小民們截
然不同的表徵。

到了現代,在中國,“文化”的定義顯然被大大地普及擴大了,例如“仰韶文化”、
“半坡文化”、“紅山文化”等揭示了中國史前先民的生活和勞作,代表了中國考
古領域中的重要發現。“十年動亂”更是因冠以“文化”的大名而聲名遠播。“文
化”也逐漸從“陽春白雪”“淪落”為“下里巴人”。“文化”的“貶值“主要體
現在其定義的外延上,即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許多典型事務和社會現象,或褒或
貶或純中性,都可冠以”文化“的大名來傳播、標榜:香港有“賭(馬)文化”、
“文化沙漠文化”(注)和“一國兩制文化”;台灣有“立法院鬥毆文化”(大致
相等於西班牙的“鬥牛文化”)、抹黑政商名流的“烏賊文化”和鼓吹台灣獨立的
“脫古文化”;中國大陸除了名聞暇(爾字加座車旁)的“革命文化”,早已興起
了“研究研究文化”(即煙酒送禮文化)、“工程文化”(即什麼都冠以“工程”
);美國除了有“汽車文化”、“牛仔文化”、“好萊塢文化”、“迪士尼文化”
等等,如今又多了個“反恐文化”。朝鮮有“主體文化”,或乾脆就叫“金日成、
金正日父子文化”更通俗易懂。在如今學士滿街跑、碩士滿把抓的時代,說某人
“有文化”,已不再僅僅指他(她)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指他(她)有品位、
懂欣賞、會生活。一言以蔽之,“文化”一詞已演變成為最能代表一個國家、一個
地區、一個民族甚而一個人的風俗、習慣、傳統、社會風氣、宗教信仰和個人學識
修養等等的綜合圖騰。

台灣的著名學者柏楊先生曾經提出了有名的“文化醬缸”說,即一個人只要在一口
特定的“文化醬缸”中“醬”它那麼一下,那他(她)身上帶有的那種特定的文化
“醬味”就可能終生都洗不清了。由於中國的兩岸四地有這麼多獨特“品牌”的
“文化”,所以不論你在美國居住多久,只要你不是土生土長的ABC,你身上就總
是帶有中國文化的各種“醬味”,其區別只是豆瓣醬、甜麵醬、沙茶醬的不同,是
味全的還是李錦記的而已。即使是土生土長的ABC,由於遺傳和中餐吃多了,在他
們身上中國文化的“醬味”只是稀釋了多或少而已。

(注):香港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國際都市,向來沒有“文化”的立足之地,故被
冠以“文化沙漠”的“美名”。而在“文化沙漠”中得以“苟延殘喘”的文化,自
然美名其曰“文化沙漠文化”,只是讀起來有點像繞口令,猶如“不吃葡萄不吐葡
萄皮”。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