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成功之路
送交者: alexsyalexsy 2020年11月25日15:19:51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毛主席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试图改造人性,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民领袖和导师,身后倍受无知者责难,但他的努力所闪耀的人性光辉必将永远光耀人间。】




年轻毛泽东心灵中最闪光的一面,不是他的性格,他最光辉的是他渴望胜利。一群年轻人要是喜欢他,认可他为领袖,你就会发现他绝对是个天才人物,年轻时的毛泽东几乎可以在任何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华,但要是你不喜欢青年毛泽东,他又是叫人绝对不愉快的,甚至是叫人难以忍受的。他那个时候的个性就像是锋利的刀刃,只要你站在他的对面,你就会感到悚然与不安。



为中国的利益而战


自我证明,军权失而复得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乘国民党"会剿"部队还没有合围,向赣南进军,他们大张旗鼓,意在吸引蒋军,沿途张贴布告,宣传毛泽东制定的各项政策。这也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宣传的真谛在于重复,不能指望着说一次就让人们接受。

布告由红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共同署名,"朱毛红军"的名声开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党史中描述这一段的资料里出现了许多令人不解的东西,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甚至朱毛都曾陷入敌军的包围之中,此时毛泽东依然不能直接指挥军队,指挥权在朱德和毛泽东之间轮换。政委有权的双首长制的有效性体现在上级的高明上,而不是两个人讨论,最高统帅不能是两个人,只能是一个人说了算。朱德人品高贵,在危急之中把权力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的高明立刻体现出来,他集中了兵力。

这时,国民党方面误以为红军已难坚持,他们分路堵截追剿。

毛泽东等的就是这个分兵。战场选在大柏地。大柏地在瑞金以北,是一条十余里长的峡谷,山高林密,是打伏击战的好场所。

这是红军初期的最关键一仗,因为红军弹药缺乏,体力疲惫,仅仅是仗着人多和居高临下,拿刺刀、石头、枪托同敌军拼。这也是最危险的一仗,朱老总带队冲在前头,平时很少摸枪的毛泽东,这时也提枪带着警卫排向敌军阵地冲锋,这几乎是毛泽东直接参加战斗的唯一一次。据说朱德的帽子曾被子弹打了个窟窿,可见运气的成分。

鏖战至第二天下午,才全歼被围敌军,光是俘虏就八百余人。这是红军主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打了这个胜仗,心气立刻就变了,红军不再被动,变成了主动。

大胜连着小胜,毛泽东想着救援井冈山,可随即得知井冈山已失守,彭德怀已率部突围下山。甘蔗没有两头甜,红军力量太小,这边赚了,那边就吃亏了,没有办法,万事开头难。

敌人围了上来,想和毛泽东干仗,毛泽东既不固守也不分兵,而是带着全班人马打圈子,就这么转着、转着,大机会又来了,显然"走"字已经融进他的血液。

这时,蒋介石要和控制两湖地区的桂系军阀开战,原来追着毛泽东跑的国军奉命北调,不再"追剿"红军,缓过一口气的毛泽东发现他面对的是一片没有强敌的广大空间,这可是天赐良机,守在闽西一带的敌人本来就是土匪,战斗力不强,这好事哪能错过。

红军叫国民党的正规军打得追着跑,打土匪则是一打一个准,朱毛红军进入闽西长汀县,歼敌两千余人,占领长汀。在这一过程中就出了新问题,毛泽东发现需要制定城市政策了。毛泽东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当然规则此时已定,他依然是将矛头指向少数人。

更好的消息接踵而至,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掐在一起了,空间和时间之窗突然打开,毛泽东决定放手在赣南闽西大干一番。

这是一个重大而正确的战略决策,赣南闽西地方大,山多林密,穷人多,物产可不少,远离大城市,对国军来说交通不便,对红军而言则好处多多。

毛泽东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在井冈山那一颗种子发了芽,但要想长大也不易,没想到,挪了一个地方后找到了肥沃的土壤,就像中国老话说的,树挪死、人挪活,这一回胜利挡都挡不住。

给大家带来胜利的毛泽东有资格对军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红军战士每人发了两套军服,五块大洋,高兴之余,毛泽东进行整编,设立政治部,党代表。党指挥枪是规则,而规则的执行需要组织和系统。这些不是一天完成的,但依然普及着,成长着。

自然,政权也随之建立。

这时,从井冈山突围的彭德怀也转战到达赣南。得到消息的朱毛带着红军回师赣南。

最艰苦的时期朱毛挺过来了,就在这时候,中央来了个"二月来信"。

中央实在是太悲观了,觉得朱毛这样小打小闹成不了什么气候,居然指示朱毛将队伍分散,朱毛离开队伍,到上海回中央工作。我们今天无法想象毛泽东和朱德要是到了上海能干些什么。其实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他不愿留在城市的阁楼里,他更愿意下去组织暴动,最后上了山。

现在的毛泽东已经进入成功通道,只是其他人尚未意识到这样肯定通向成功,毛泽东自然不会再跑到上海租界里面讨生活,毛泽东没有响应中央的召唤,虽然这是一种好意,但毛泽东仍然很委婉地拒绝了他的朋友们的召唤,事实是他已经走上了胜利之路,他上报中央,希望中央同意他们"抓住蒋桂战争机会"争取在江西、闽西、浙西三地来个大发展。

这是毛泽东成熟和独立的过程,也是毛泽东的自我证明的过程。

这年4月上旬,蒋桂战争爆发,毛泽东同意彭德怀率部回井冈山,恢复失地,袁、王悲剧就是这时候的事情,我们不多说了。

毛泽东和朱德在没有大股敌人的情况下,实行近距离分兵,发动群众打士豪、分田地,发展地方武装,建立红色政权,干得是热火朝天。

毛泽东待在兴国县城期间,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制定《土地法》,将中央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样他又减少了自己革命的阻力,与此同时,他手下的红军一口一口地吃掉国民党的地方力量,人枪一天天在增多。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随着蒋桂战争的结束而结束。蒋介石总是能赢了军阀,赣南方面的国军又回来了。但天无绝人之路,在闽西方面又有了空子,毛泽东避实就虚,再次入闽,奔袭灭敌一个营,敌人主力回援,红军转脸就跑,再找人少的地方去。这一胜利策略今天看上去太伟大了,但当时可不被人看好,因为这活儿太累太苦了。

胜利不断,艰苦依旧,就是毛泽东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按照人们知道的列宁的道路,革命的烈火是很容易烧的,如果是这样当土匪,很多人尤其是军队中上层是不会干的。果然,红军部队的领导层中先出现了分歧。

毛泽东的独断作风也受到指责,毛主席的工作作风,在长征开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才使得他逐步得到全党最高层的拥护,团结全党从胜利走向胜利。

而在那时坚持真理的年轻毛泽东的工作方式直接简单,以致他正确又远见的意见难以被人理解,一时间军内意见纷纷,毛泽东表现出强悍的一面,一度以书面提出辞职的方式威胁那些反对他的人们,毛泽东赢了。但这胜利并不牢靠,关键是大家伙儿还没有意识到要靠毛泽东的路线才能胜利,毛泽东的圈子绕得太大,一般的军人反应不过来。另外,他们不认可毛泽东为领袖,因为他的性格容易给人压迫感,对照周恩来、朱德、陈毅的性格就能明了。

有人就站对了队列,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明确支持毛泽东,破格提拔林彪有了收获,林彪的军事才能又使得这种提拔变得无可非议,这样在后上山的军人中有了毛泽东的坚定的支持者。

陈毅和朱德似乎在中央派来的"钦差"与毛泽东之间摇摆,要求他们各做一篇文章。

写文章是毛泽东的拿手好戏,更何况他的试验已经证明自己是对的。毛泽东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十四个问题上林林总总写了一大堆,这功夫没有白费,半年后成了古田会议决议。

到底怎么样指挥军队,谁说了算,毛泽东想请大家回想一下从井冈山一路走来的经验教训。可能是教训还不够,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陈毅号召"大家努力来争论",后上山的人多且势众,居然给了毛泽东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被陈毅替代。

这就是毛泽东在军队推行民主的最初怪相,平等能提升战斗力,但指挥打仗靠民主决策可行不通,因为大部分人的决定并不一定是对的,尤其是在未来尚未明了的情况下,对于未来道路的选择,靠着民主决策,成功的概率不会高于百分之五十。这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绝大多数军队都不是双首长制,监军制多数情况下是要打败仗的。

毛泽东被夺了军权,只能去指导地方工作。由于毛泽东设计的中国革命路线关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主要的杠杆是枪杆子,但他不是纯粹的军队领袖,他还规划了其他方面的支持,所以此时的毛泽东依然不会闲着,他继续搞土改新政策,规定对地主也"酌量分与土地",这样就将决死对抗的对立面减到了最少。

他的同志们不喜欢他的独断和性格,把他的军队指挥权剥夺了,祸不单行,他此时又患上了疟疾,病倒了,于是他到山区养病。

在这期间,红四军打破了三省国军对闽西根据地的第一次"会剿"。

这个胜利,似乎证明离了毛泽东地球照样转。参加革命的人并不全是农民,其中不乏英才,如果革命胜利的条件齐备,领袖不会必然是毛泽东。我们要有耐心多看看毛泽东在成为最高领袖之前遇到的尴尬,很多细节决定了革命者后来的命运。陈毅召集会议要毛泽东出席,毛泽东回信,身体不好,就不参加会了。陈毅那性格里面也是有拍桌子的成分的,于是前委给了毛泽东党内"警告"处分,并要他马上赶来。毛泽东只得坐担架来开会,大家见毛泽东确实病得很重,不是单单地闹情绪,就让他继续养病。

毛泽东在治病中度过重阳节,填了一首《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从诗词中依然看不出他有任何颜废。

毛泽东当时病得很重,国民党也希望他死,还造谣说,他已死于肺结核病,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发了一千多字的讣告,对毛泽东做出很高的评价:"据中国消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而在福建前线逝世","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

这个"讣告"是有意义的,至少表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为他的追随者如蔡和森等所认可,而且也已为共产国际部分认可。

红四军的纷争交由中央裁决,这时候中共中央的人事有了一些变化。自从1928年中共在莫斯科召开"六大"以后,斯大林直接指派一些真正的工人出身的人物担任中共最高领导,向忠发担任政治局主席,还有项英、陈云等人,向忠发后来成了叛徒。不过大家知道当时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是周恩来。而周恩来支持毛泽东。

不久,陈毅到达上海汇报工作,这时陈毅已经意识到毛泽东在政治上更能站住脚,毛泽东是政治局候补委员,当然代表党。中央不可能不支持他的党指挥枪的决策,因为这是中央绝对赞成但尚未意识到的一个原则,毛泽东走到了大家的前头。

李立三、周恩来代表中央肯定了毛泽东的做法和建军原则,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李立三对毛泽东是有帮助的,而且李立三在党内的地位上升得很快。

陈毅受中央的委托,回红四军做解释和纠正的工作。这时候陈毅表现出他性格中最优秀的一面,他登门谢罪请毛泽东复职,毛泽东接受了陈毅的道歉,事实上他也不可能离开军队,他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不愉快,便随前来迎接的部队回到长汀。陈毅原来担心与毛泽东无法共事,所以在完成任务后,曾想着回中央另找工作,毛泽东说,你哪里都不要去,就在我这里工作。这样陈毅在得罪了毛泽东之后,以自己的好品德和好性格修复了裂痕,终于站在了毛泽东这一边。

朱德也很坦率地承认了错误。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确定毛泽东的指挥权后,红军产生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案,确立了建军原则。

古田会议决议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标志着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基本建立,这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军事思想。



渴望胜利才能够胜利


毛泽东重掌军权,这时他收到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元旦贺信。他觉得林彪对前途比较悲观,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给林彪写了回信,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常常把一些人称之为风云人物,应当是来自汉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句,绝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风云人物,借助于某个潮流乘势而起,由于自己的天赋和运气,取得最后的胜利。列宁取得政权,靠的是工人武装,但工人手里的枪可不是列宁发的,而是沙皇为了对外战争发下来的。俄国由于对外战争失败导致上层建筑的崩溃,社会激荡不已,列宁引导了这一浪潮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看过电影《列宁在1918》就知道了,列宁一路走来,失败的次数也很多,但机会到了,列宁巨手一挥,革命就成功了。

中国也经历了辛亥革命,算是第一次浪潮,但被袁世凯篡夺了胜利果实,袁世凯莫名其妙又想当皇帝,就又掀起了第二次浪潮。中国社会动荡不已,使得多数人对动乱深恶痛绝,造就了蒋介石集团的崛起,蒋介石的白色恐怖,又使得中国社会回归到死水一潭,支持变革的人们没有力量,有力量的人群不支持变革,即便有波浪,也不是革命的波浪。

这一时期应该制造波浪而不是乘势而起,在中国当时没有过多的势头可以利用,一切要靠自己长期努力和奋斗,这是毛泽东眼光远高于其他同志的地方。

毛泽东形象地把这一过程表述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建立在毛泽东的这些观点上的,也就是后来说的毛泽东思想,他的追随者贡献的是团队、能力和体力,灵魂的东西来自毛泽东的头脑。

国军的第二次"会剿"来了,毛泽东这一回还是用的"围魏救赵"老招数,就不信你不跟着我打圈。

这时候基层的同志还处于半信半疑状态,毛泽东叫他们放心,他蛮有把握地说:敌军是跟着我们走的,不会留在闽西的。相比起第一回下井冈山的时候,毛泽东更有把握了。

回师赣南,果然将敌人调离闽西。一切正常,此时一切都在毛泽东的把握之中。想一想毛泽东该干什么了?土改啊。

毛泽东发现他可以放开手脚了,他批评了不分配土地等错误,这一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路线显然此时没有被他身边的军人同志们打心眼里接受,老百姓并没有信任红军,给他们分地并不像打土豪那样可以得到浮财的红利,获利的弯子绕得太大,军人们不积极,没有热情。

毛泽东可不愿意等下去,虽然说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但正确的规划却不是逐渐完成的,而是一开始大框架就是构思好的。土改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关键思想,他要推行之。

这时毛泽东的权力在手,他的思想得以实施,在红军控制的范围内全面展开了分田运动,这一回是把大量的农民绑上了革命的战车,规模远高于上次的试验。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革命的波涛开始澎湃。分得田地的农民自然地站到了国民党的对立面,这就是制造波浪的开始。

到3月中旬,赣西南和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实现了毛泽东一年前向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这一成就有很重要的意义,表明毛泽东是说得到做得到,事先说出来,告诉他的同志他将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到实现预定的目标后,总结一下,再提出下一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一旦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过程,对于争取人心,效果会不可思议地放大,这也是毛泽东的一个著名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办法很多。他形象地将他的办法表述为以根据地为依托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从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后,只经过短短的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毛泽东试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有了一大片农村根据地,红军作战规模变大,进入运动战境界。

我们可以看出,有了毛泽东指引的路线图,再有朱、彭、林、陈、罗诸位元戎相助,毛泽东开辟了一条通向胜利之路。

这是毛泽东完全独立的起点,他的思想已经完全脱离了书本和外界的指导,他的方法也是没有人实行过的,按照后来通行的说法他在坚持从实际出发,其实就是怎么活下来,怎么才能做大,先得在理论上说服自己,然后再到实践中验证。

毛选第一篇说的是革命需要的是团结多数打击少数,中国人口中农民最多,革命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民;第二篇说的是农民有着强烈的均分土地的革命欲望。

随后的文章则是表明农民的力量就像火山一样被压在厚厚的地壳下,需要枪杆子的力量来撬动,来引发,所以他要上山,建立军队,用枪杆子建立政权,推行土改,这个过程自然就伴随根据地建设。这个过程如同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毛泽东的事业的核心元素是人,所以他需要说服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他强烈地盼望他的同志们从书本上,从苏联的指挥下走出来,听从他的理论和道理。我们需要知道,当毛泽东上山独立寻找中国革命出路的时候,我们党的其他领导人在干什么。

我们无法知道毛泽东是什么时候和苏联分道扬镳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有一个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将民族主义变成贬义词,这是斯大林给其他党扣的一顶大帽子,可是斯大林之所以影响巨大恰恰是他无休止地为苏联的利益而战,美英则针锋相对,其他国家则在这场斗争中被伤害,主义之争的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毛泽东尚没有进入为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而战的层面,他只是需要有力量,需要在这腥风血雨中活下来,能够发展壮大。

上山就是开始,建军就是落实,土改就是试验,尤其是通过实践已经初步证实了他的路是能够走通的时候,他的探索已经有了结果。他已经试出来了,他已经掌握了某种原理,这时候他的阻力主要来自党内同志,特别是那些在党内比他地位高的同志。

因为这时即使是他的亲密的战友们,像朱德这样的一些好同志往往也是更倾向于听从上级的指示。

为了说服更多的同志接受他的观点,他将目光瞄向了当时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他需要理论上说服他的同志们,告诉他们他找到了大本大原。

毛泽东抓住了自己距离现实最近这个优势,有意识地开始克服他遇到的阻力,使用的武器叫作:调查研究。

经过寻乌调查,毛泽东其实是确定了一个方针,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能过活下去,地主、富农也给出路,不至于逼得地主、富农造反,减少胡汉三这类人的阻力。当时有人指责毛泽东是富农路线,事实上只有毛泽东这办法是正确的。革命要想从弱势转化为强势,不能将中间偏右的人群逼到无法生存的程度。

这一点只有毛泽东知道而其他的领袖不清楚或是相反做得十分极端,原因是他们并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是听命于苏联,而苏联关心的不是中国革命如何胜利而是报复和搅和蒋介石。

在制定出减少中间阻力这一方针的同时,毛泽东写了一篇反击他的对手的理论性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文章劈头就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显然他把矛头指向待在上海租界里的中央和共产国际。这些人也不傻,知道毛泽东在较劲。不过关山万里,大家还没有碰头。

文章同时也尖锐地批评他身边的某些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毛泽东手里只有中国的古典,没有洋码码。

毛泽东没有留学的经历,当时的中国也没有什么马克思的理论性著作,要说毛泽东的做派是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勉强的,字里行间毛泽东只想告诉他的同志,能胜利才是最重要的,别的都是拽文。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自然将矛头对准共产国际,这才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独立自主为中国的利益而战。

这是一个标志,它意味着毛泽东在党内树起了一面自己的旗帜,表明毛泽东将引领胜利。这时候的中央还在上海租界里面忙着对付巡捕房警察呢。

1931年2月,毛泽东要求省苏维埃政府贴出布告,明确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这样他的土改方案完成了。

毛泽东的革命原理,是建立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在这块土地上,大多数人无法生存,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期盼革命,特别是农民。

他依靠的是农民,因为他发现农民要的是他愿意给予的,就是土地,可是土地不在他的手里,在地主手里。

他是一位有政治理想的革命家,上山只是他获得喘息和立住脚跟的第一步,在山上他找到了让他的小小武装活下去、能长大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走",通过一个走字,他获得了只赢不输的战争方略。

有了这一点,他就开始着手土改,要土改就要建政权,就有了根据地之说。在一开始,他也是把地主资本家彻底剥夺,结果带来较大的阻力,他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就修正成给所有人活路。由于朱德、彭德怀的加入,使得他的力量大大增强,有机会找到更肥沃的土地,也就是更大的地盘——江西,于是更大的实践开始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军阀之间的狗咬狗也帮了忙,共产国际主持下的中央则是不断添乱,但不管怎么说,他把这么大的一个循环走成了。

年轻毛泽东心灵中最闪光的一面,不是他的性格,他最光辉的是他渴望胜利。一群年轻人要是喜欢他,认可他为领袖,你就会发现他绝对是个天才人物,年轻时的毛泽东几乎可以在任何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华,但要是你不喜欢青年毛泽东,他又是叫人绝对不愉快的,甚至是叫人难以忍受的。他那个时候的个性就像是锋利的刀刃,只要你站在他的对面,你就会感到悚然与不安。

天才的毛泽东,你无法与他平行,你无法跟上他的脚步,结果就是跟在他的后面,成为他的追随者,你就会分享胜利成果和光荣,要是挡在他的前面不改向,阻挡他为了人民前进,就会成为他的锋芒下的牺牲品。


正当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波浪式向前发展的时候,李立三开始主持中央工作,此时的李立三已不再是当年跟在毛泽东后头的小伙子了,留法和工人运动的经历得到苏联青睐,使得他成了中央最高的決策者


我们知道瞿秋白的大名,是以十次路线斗争中的反面人物出现的,实际上瞿秋白对中国革命是有大功的。毛泽东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身份,以中央特派员的名义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是在瞿秋白的支持下成行的,所谓的瞿秋白的"左"倾错误实际上是在革命遭受严重挫败时带有浓厚拼命色彩的蛮干,但根子上是一种反抗精神,那时候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走,全党都在摸索,事实上毛泽东也在摸索中,周恩来和其他的起义者们的尝试都失败了,只有毛泽东反抗的路子走通了,总之,瞿秋白对毛泽东的成功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同以往的党内变动一样,瞿秋白被共产国际轻松地解除了领导权,变成了文艺工作者(他的职业是记者)。

1930年6月,在共产国际的扶持下,李立三成了中共中央的主持者,起草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

还记得他们前面叫朱毛放弃红军吗?那不是恶意,只是悲观,他们之所以从绝望短时间又变成了亢奋,原因很简单,就是蒋介石和其他军阀大打出手,苏联觉得机会来了,他们觉得军阀们会像老虎一样拼个你死我活,最后中国大地上除了死虎就是伤虎,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形势和当年列宁胜利前有很高的相似性,按照当时的用语叫作中国革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

他们要走的路子还是列宁的道路,他们轻易地否决了毛泽东的路线,他们认为没有那么复杂,真理在手,天下我有。

后面的事情就比较好理解了,中央指令就是这儿暴动,那儿也暴动。上海则担负总罢工,各路拿枪的同志们向前冲,名字都起好了,叫作"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好听吧,有气魄吧,可惜一切都是假的。

李立三被苏联扶上了最高位置,就要按照苏联的指示去办,李立三将为此付出代价。

中央严厉地批评毛泽东,并派出中央特派员传达指示:准备冲。此时朱德已经倾向于毛泽东的路线图,但"除了毛泽东和我之外,很少有人反对李立三路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接受"。

话虽如此,红军的指挥权还是在朱毛手中,他们在执行过程中灵活处置,化解了这一危机。

于是,在8月1日那一天,红军奉命隔江向南昌鸣枪,以纪念南昌起义三周年,如此就算是向中央交了差。就这样,毛泽东在朱德的支持下,就这么转着、打着,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由出发时的一万人左右居然发展到一万八千人。

不久,李立三又被苏联丢在一边。毛泽东此时依然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地位没有变化,有变化的是朱德,成了中央候补委员。注意,这时候朱德才进入中央。

攻打长沙的彭德怀受到何键的追击,朱毛率军接应,打了一个胜仗。这样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会合,再次兵合一处,成立中国红军第一方面军,共有兵力三万多人,是当时最强大的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彭德怀当然是副司令。这就是毛泽东的军队班底。

兵强马壮的朱、毛、彭又接到莫名其妙的命令:再打长沙。彭德怀的手下曾尝到甜头的一些人似乎上瘾了,也叫嚷着去打长沙,上有命令,下有响应,朱毛只得硬着头皮打长沙。

这时,长沙敌人比朱毛红军多一倍多,毛泽东的意见是把敌人先骗出来干掉,然后再打进城,可是敌人不傻,何键守着就是不出来。不出来就说明敌人怕了我们,彭德怀的手下悍将兴奋地喊着:冲啊,杀啊!朱毛只得下令总攻,后世常见的无坚不摧没有发生,红军死伤无数,依然挨不着长沙城。何键看到红军进攻受阻,兴奋之余又忘乎所以,下令出击,结果一出来迎头就挨了一棒,吃了亏的何键不再出击,红军发动第二次总攻击,结果依然同上——失利。

朱毛彭率兵围攻长沙16天,两次总攻都没有奏效,诱歼敌军的计划也没能实现,又得到国民党的部队已增援的消息,毛泽东决心撤退,休整待机。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他麾下的这些人,并不是完全听毛泽东的。中央的打下大城市的主张和多数人的心理是一致的,没有多少人参加革命准备好了几十年的长期奋斗,都是觉得真理在手,就应当能胜利。

所以一说起下一步该怎么办,七嘴八舌,说打哪里的都有,而且全是瞄向大城市的。毛泽东心里知道这些都不成,但他吸取以前的教训,不再强制灌输,他的策略是让大家说,讨论,最后众口不一,他再提出折中方案,把大家引向他的路线,这是他在一师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掌握的方法。他决定先筹措给养。这理由充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红军也得有吃的用的,于是红军从湖南折回江西。

事情没有完,毛泽东坚持先打吉安。有人却提出吉安算什么,要干就干大个的,这一豪言壮语符合中央意思。中央指示则是再打长沙。毛泽东费了许多口舌,才叫大伙同意他的意见,可见当时军令之难以下达。官兵一致、民主平等改造出了一支崭新的军队,但在一开始的磨合期,却是谁都能发言,毛泽东说了也不算,尤其是指令来自比毛泽东位置高的中央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好在毛泽东有耐心,说服了大伙。

朱毛下达命令,总攻吉安。红军胜利攻占吉安城,成立了省级政府,毛泽东写诗庆祝。

胜利带来朱毛红军的扩大,连续攻克一些县城,土改的范围扩大到几十个县,革命形势很好。但由此就认为军人们接受毛泽东的路线那就太乐观了,军人们依然喜欢当时中央的决策,向大城市发展,认为这样胜利会快一点、会早一点过上好日子,这也无可厚非。

朱毛手下依然有人想打南昌,毛泽东依然受到两面夹击,毛泽东的招数就是拖,他预感到危险正在降临,他的预感常常是正确的。

这时,国民党各派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已接近尾声,国军开始准备对红军发动"围剿"。毛泽东指出危险和困难即将到来,他告诉他的同志们,狗咬狗是会有的,但狗咬狗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争老大,一旦比画出结果就会结束,回过头当他们发现有更大的危险,军阀们依然会停下来共同对付敌人,将矛头指向红军。

国民党多路军队约十万人已经出动,毛泽东下令撤。

毛泽东在不断进步,他在军事行动中已经检验了自己的感悟,他已经接近完成最终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了,他告诉同志们未来应该避强击弱,应该诱敌深入,应该依靠人民,应该集中力量。

这在后人看上去是绝对真理的战略思想,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接受的。转变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毛泽东费了很大的功夫,尽了最大的耐心,开了许多次会,大家才初步接受。

但对"诱敌深入"的方针,也就是让敌人进到自己家里,这一招多数人还是无法接受的。好在决定权依然在毛泽东手中,毛泽东不和敌人硬碰硬,他带全军转移,待机破敌。

彭德怀的部下多数是湖南、湖北人,有些人主张分家另过,彭德怀拒绝分家,愿以朱、毛为旗帜,这一决定成就了彭老总,他的态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很领情。

毛泽东虽也听从中央的指示,对长沙发动了历时16天的围攻,造成较大伤亡,但失败的账不能算在他的头上,相反他是事先就说保留自己意见的,在验证别人的错误之后,他耐心地、一步一步地把红军的行动引入他设置的轨道,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向胜利。

这是又一次的磋磨,长沙之战不听毛泽东的就赢不了,吉安之战听了毛泽东的就赢了。

到1930年10月间,毛泽东麾下红军总人数已达4万人,关键是朱德、彭德怀愿意听从他的指挥,根据地也明显扩大。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9: 香港---中共造出白眼狼
2019: 土共总还停留在封建思想中。
2018: 有时候看微信的朋友圈,不得不感慨,民
2018: 碰瓷失败的老知青从地上爬起,拍拍满身
2017: 回复 不可思议的中国
2017: 速写 叔叔救我
2016: 。。。。
2016: 老全,你去Orchard那条路上转转,很多
2015: 理论探讨:如土耳其F16进入叙利亚领空
2015: 强龙挤走地头蛇:北京政府迁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