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胡同串子忆胡同-2  
送交者: 老秃笔 2007年01月29日10:04:16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搞得如火如荼。山河破碎,冤魂遍地。一般北京市民的生活很穷困紧张。一切食物都要靠配给。即便有贵的食物,能有钱买的人家也不多。尽管平日节衣缩食度日子,到了春节这种民族风俗节日,还是要尽力张罗一下。这样,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是维持着。稀里糊涂折腾一年,到了一年之尽头,总得让人们过节休息宽心几天吧?

小时过春节,印象里最深的就几件事儿:穿新衣,串门,吃喝和放鞭炮。

循老例,过节时候,大人小孩子都穿新衣服。新衣服过节前还不能穿。必须等到正月初一才能上身,取新年新衣新开始的吉祥意思。虽然每次我都知道第二天穿什么衣服,不过那种等待盼望,那种穿上新衣的感觉还是非常强烈。闻着新衣服带来的卫生球味儿,看着新衣服上的新折线,小心眼里高兴异常 人在童年那个岁数,童心童趣,一点小事儿都能让儿童觉得很有趣味儿。大年初一,出门找胡同里的小朋友玩儿,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穿新衣。尤其女孩子,总算还有红色,碎花等颜色可以穿。男孩子就只能随大人穿些蓝色军绿色。

串门子非常有趣。小孩子到大人家总会有糖果,瓜子,花生,各种零食塞过来。连吃带拿,可以撑过春节还有吃的。说起花生瓜子,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只有在过春节时,北京百姓才有地方买。一户按副食配给2斤花生,一斤瓜子。连这种东西当年都算是个稀罕物品,只能逢年过节才能买到。

以前有习惯,老人家过春节时,小孩子要给老人叩头,老人给小孩子压岁钱。那个时候,我虽然年岁上不大,可真想象不出来我会给人跪下磕头。文革正闹得欢,破四旧之类的,谁还敢让孩子磕头?印象里我没有从祖辈大人手里拿到钱,也没有磕过头。

不过,我曾经见到过家里来访客给爷奶磕头的情形。有天我在院子里玩,大门开处,有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进来。他笑模悠悠地问我什么。我奶奶从屋里走出来。男人看到后,突然往前走几步一个大“马趴“就全身跪趴在地上了。口里叫着“给大婶子您请安“ 磕了几个头。奶奶眉开眼笑地说,大侄子那谁谁,你快起来,进屋喝茶。这满族大礼倒把我吓了一跳。这是我记忆里唯一的一次见人行大礼。可惜,我至今也没知道当年这位男人是谁,哪杆子打来的亲戚贵客。我小时候,爷奶的亲戚很多。家里来人时,让我叫这叫那,我倒是一概照叫不误,落个嘴甜的好名声。不过,他们是谁,我无论如何记不住。现在,当年被我叫叔婶姑舅姨的那些长辈们,早就垂垂老矣。有些早就过世了。

其实,北京春节串门子的老习惯是初一不出门,全家团圆吃饺子。取其吉祥。你想想,全家团圆,吃饺子代表银锭元宝,长辈们有儿孙围绕,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幸福?不论你贵如天子,不论你坐拥金山,也不论你一贫如洗,能在春节这天吃点饺子,所带来的喜庆感觉还是一样的。红色故事《白毛女》里的贫农杨白劳和喜儿穷得叮当响,也要扎个红头绳儿,弄斤白面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民俗,是老百姓的习惯风俗,不是官府号召能形成的。

初二开始,亲戚家开始走动串门。大部分来串门的亲戚都拎个点心匣子。点心匣子,是老北京胡同人民对于北方精细甜面点的称呼。这得从副食店买来, 装在个纸盒里。北京那年头还是有不少有名的老字号点心铺子。纸盒子包扎的红红绿绿,里面是平时吃不到的精美点心。那个时候,送礼也不过是拎个点心匣子上门,还不兴送钱送金条之类的。

老朋友老邻居间走动也开始在初二。我随父母去他们的朋友圈子里拜访是最高兴的。要坐车汽车到很远的地方,这比在胡同里串来串去要有趣多了。北美的著名画家黑风的太太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总角之交。早年两家父母常常走动团聚。去年回去见到一位小时的小姐姐。她当年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一晃四十年过去了。 她现在是个导演,有部警察连续剧是她的作品。她记得我当年随父母去她家拜访的情节。那天,她细心地替我掏耳朵,那温暖的场景,历历在目。说笑感叹间,岁月如梭,她过了天命之年。我也离此不远了。

新年正月初一,爷奶禁止我扫地。不许把地上的垃圾倒出去。据说,这是怕把福气扫地出门。这一天,也不许说任何不吉利的话。不能说“没有了,少了,不够了”这些常说的短语,怕把霉气带进来。想想也是,刚开始新年,你就“不够了,没有了,“ 那以后还怎么过啊?

春节的食品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春节的馒头上要点红点儿,象征吉利。那个时候,民间没有什么太讲究的食品。不外是红绕肉,红烧带鱼黄花鱼,猪皮冻,饺子,豆皮儿,还有比较少见的蔬菜,比如韭黄,蒜苗,芹菜,青蒜。七十年代末,北京商业部门曾从上海那边运来茭白供应市场。不料,北京老赣们不认得这种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吃法。卖的价钱也很贵。最后,不知是如何处理的。这些都是商业部门提前半年早就准备好的。那个时候,老百姓吃东西也得政府机关费心费力。没别的原因,就是生产力太低下,百姓太穷了。

等几年后。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得骑车到处跑采买年货了。  

放鞭炮是孩童时代过春节的最激动的事儿。北京平常买不到鞭炮。只有过节前才能买到湖南江西那边运过来的鞭炮。所以,拿着大人给的鞭炮钱,去到山货店买鞭炮。闻着炮香味儿和硫磺味儿,回家就等着年三十晚上午夜开始放。小学前后那几年,常常熬不到午夜就睡着了。后来也熬不到午夜就急着开始放炮仗。

印象最深的,在寒冷的北京年三十晚上,从十点开始,鞭炮就稀稀拉拉响上了。一过午夜12点钟,鞭炮声就像成了一锅粥。连绵不绝。那气氛,激动人心。中国人平常不哼不哈的,过节时用鞭炮狂欢表达心情也是一绝。 那个时候,鞭炮的花样不多。基本上就是小鞭和二踢脚。还有几样花色炮。小鞭要放的话,论挂。一挂一百响。听着脆响的小鞭响个不停,满地的红绿纸屑,那真叫过瘾。二踢脚讲究用手拿着。第一响在手里向下炸响。 第二响在天上炸。大号的二踢脚要戴手套才敢放。要是在手里炸开,那滋味可不好受。北京市每年在年三十晚上总有十几个被炸伤,轻得嘣伤脸,手指,重的把眼睛炸坏,要摘除。嘿嘿,乐极生悲也就是如此了。这才叫,年年欢乐年年乐,岁岁挨炸岁岁炸。反正年年总有倒霉鬼赔上些血肉代价。愿打愿挨,谁也没办法嘛。 后来,六四血腥屠杀首恶之一陈希同当市长时北京禁止放鞭炮。北京人只好跑到河北,天津去放。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对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意见
2006: 给五味的朋友们拜年!!
2005: 相亲记(下集,十一)
2005: 往事-同学乙
2004: 美国生活的三个阶段
2004: 那些游手好闲的日子
2003: 网上真好
2003: 有一种感觉是心动
2002: 当我20岁的时候—写给当代的大学生(外
2002: 美国人评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