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0年代”:大话革命与小资复兴
送交者: 清风 2002年01月07日17:56:12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0年代”:大话革命与小资复兴

朱大可

  大话革命

  2001年5月2号青年节前夕,一个新闻事件隐喻了中国的话语剧变。主演电影《大话西游》的演员周星 驰,在北京大学礼堂受到青年学生英雄式的欢迎。这不仅表明脂粉英雄已经取代了诗歌英雄,而且意味着一 场新的"大话"革命降临到我们头上。以香港无厘头电影为契机,以数码网络为载体,一场崭新的"大话"运动 正在风起云涌。

  接着,一部以同名电影为题材的《大话西游宝典》成了最热销的图书。此后,六部一套的"21世纪大话文 库"也在策划出版之中,成为网络大话走向平面媒体的最具代表性的文本。朝气蓬勃的"大话乌托邦"涌现 了,网络和书市上回旋着各种"大话"声音,话语的狂欢气息在四处弥漫。

  80年代中国文化的最大遗产是第三代诗歌、王朔的小说和崔健的歌唱。在反叛的战旗下,精神分裂的"流 氓"(即那些以"一无所有"自我界定的人)展开了话语颠覆运动。这场运动的"清道夫效应",就是晚近中国 文化精英的出现。相形之下,90年代是毫无个性的十年,在文化精英缺席和流氓改邪归正之后,创造和反叛 都走向沉寂,但它的平庸正好为0年代(零世纪的零年代)的崛起作了铺垫:"小资"们对文学经典和政治经典 展开了全面的戏拟和颠覆,其规模之浩大,连迷人的80年代都黯然失色。

  大话美学

  令人惊讶的是,这场软性的大陆话语革命,居然起源于以迎合香港市井趣味著称的"无厘头电影"。从臭 气熏天的庸俗粤语喜剧片的粪便里,诞生了一种奇怪的反叛声音。

  这部1995拍摄的影片,对经典小说西游记进行戏仿,把庄重的佛学神曲改造成了搞笑的爱情话本,其中 所有的人物都遭到了游戏式的篡改,唐僧变成了婆婆妈妈罗里罗嗦叽叽歪歪的傻瓜(在学生看来,这显然是 令人讨厌的家长、老师和行政官僚的一个隐喻),而孙悟空则成了伟大的超时空爱情的化身(情圣),甚至 连白骨精都改变了其阴险狠毒的道德本性,摇身变作情意缠绵的女优。

  而在中国大陆,《大话西游》一开始并未赢得掌声,恰恰相反,它首映时面对的冷遇与它日后所获得的 殊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借助电视台和盗版VCD和DVD市场,这部影片保持了其在民间的观看率,正是这 项技术使它得以被反复读解和品味,直至大陆观众逐渐发现其"隐含价值",在1997年开始走红,并在2000年 引发出热烈的反响。

  这个混合着黑色(灰色)幽默、后现代主义、言情与武侠文学、好莱坞电影以及下层市民趣味的大杂 烩,以百科辞典的方式全面呈现了"大话美学"的各种要素:幻想、反讽、荒谬、夸张、顽童化、时空错位和 经典戏拟,其中包含了文化颠覆、低俗的市井趣味和感伤主义等各种混乱矛盾的要素。所有这些都塑造着大 话时代的嚣张面貌。

  大话修辞学

  以《大话西游》为范本的大话写作的核心,就是大话修辞学的建构。在我看来,它至少包含了下列基本 技巧:

1   戏仿(复制):如对小说人物(如韦小宝、郭靖、岳不群等)和公文样式的借用"现代化"戏拟,如"岳 家军精忠报国之BBS版"、"全国网恋等级考试(ELT)大纲样卷"等;

2   篡改(刷新):在原有价值图谱上进行有限改造,如"潘金莲之花样年华";

3   颠倒(替换):对经典符码的语义的彻底改写,将其转换成面目全非的(例如"孙悟空"→"情圣";"唐 僧"→令人生厌的"罗嗦鬼"),是一种比"篡改"更加极端的手法。这方面的另一例子是"新版白毛女";

4   反讽:利用经典文本进行现代政治反讽,如"慈禧同志先进事迹"、"宝黛相会之样板戏版"、"韦小宝的 判决书"等;

5   粉碎(拆分):把三国、水浒等都分解成若干碎片,然后再对各个碎片进行仿写。由此在整个网络上 出现了无组织的庞大的集体拼图游戏活动;

6   拼贴(剪切和粘贴):文本(人物)的鸡尾酒写作(勾兑),如把潘金莲和福尔摩斯、织女和猪八戒 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加以拼接;

7   移置(超级链接):包括空间移置(如美国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大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 时间移置(如孔乙己考研和祥林嫂炒股);

8   镶嵌(插入):网络专用符码(BBS和聊天室符码)对传统话语的插入(如"^.^"和"~~~~"等 等)。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包含了数码词根和颠覆性语法的新话语,尽管许多人正在指责它的"恶俗",但它仍 然不可阻遏地生长起来,成为中国语文进行自我更新的民间源泉。

  小资复兴

  "小资"("小资产阶级"的缩略语)最初是毛时代对于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批判性称谓,它曾经是介于无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第三等级",而现在则成了准中产阶级或预备役中产阶级的临时代码,它还包含新 滥情主义、自恋状态下的感伤主义、小布尔乔亚美学(发嗲或撒娇的方程式)、都市怀旧主义、青春期的愤 世嫉俗("愤青")等各种当下流行的精神倾向,它们在网络原创叙事中卷土重来,犹如一场规模盛大的流行 感冒。

  在我看来,零年代的小资至少分为三类:反叛的小资、无厘头小资和感伤的小资。它代表了小资的截然 不同的三条意识形态路线,其中,反叛的小资沿用了周星驰的"大话"语法,显示了颠覆和话语原创的生气; 无厘头小资是城市小市民低俗趣味的代表,他们把网络大话当作了一件寻开心的玩具;而感伤的小资则坚持 了与时尚、潮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偷情1。

  感伤的小资

  《第一次亲密接触》2无疑就是感伤的小资的美学蓝本。这部"小资"代表作其实就是传统故事的一种改 写:一个身患绝症的女孩从网恋里寻求安慰,而不断逼近的死亡使她的异端行为获得了正当性。"反叛者"正 是这样寻求与旧伦理的协调的。感伤的小资籍(该字中文wood里没有,应为草头)此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妥协 的道德,它试图在新精神和旧传统间找到折衷的道路。主流文化起初对它深感狐疑,随后就予以了笑纳。这 个变化验证了感伤的小资的本来面目。

  感伤的小资是所有小资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他们在琼瑶、三毛、亦舒、金庸、古龙、张爱玲、王安忆、 陈丹燕、罗大佑和王家卫(有时也包括被误读了的王小波和海子)的故事里复兴,浑身上下散发着流行文化 的气味,企图扮演世纪情感代言人的角色。唯美的感伤气息最初来自一些历史记忆,而后就渗透到每一场叙 事的缝隙里,成为当下情感经验的基调。

  上海宝贝、北京宝贝和安妮宝贝,这些在情欲超市里涌现的各款"话语宝贝"和"美女作家",正在成为小 资们的带路天使。她们是一些被"棉布裙、香水、光脚等词语掩藏的女人"3,借助对奢华的都市奢华消费品的 敏感,从事着散布肉欲的香艳叙事。尽管此类"现代性经验"不过是"无法道出灵魂真相的泡沫",却仍然为小 资群体提供了必需的中产阶级幻象。

  继《女友》之后,《读书》的姐妹杂志《万象》,正在发展为感伤的小资消费当下文化时尚的高级阵 地,在它的港湾里停满了各种幸福的小船。由于中国文化的弑父特征和断裂,历史总是呈现出可笑的回旋景 象:继八十年代启蒙思潮之后,中国的小资正在被重新启蒙,他们重蹈覆辙地追踪八十年代的西方文化英雄 的足迹,这份黑名单里包括博尔赫斯、塞林格、卡尔维诺、玛格丽特杜拉和村上春树等等。在这场精神哺乳 运动中,《万象》扮演了一个价值暧昧的角色:一方面试图维系知识精英的破碎形象,而另一方面却要紧紧 追踪流行趣味,成为新小资叙事的优雅的代言人。在某种意义上,《万象》就是那些正在向中产阶级阵营冲 刺的小资们的识字课本。

  零痛苦和零信仰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策略,阴沉的80年代的人文痛苦(扭曲的、变形的、自嘲的、反讽的)和愤怒像雾气一样 消失了。小资和大话文学都丧失了传统文学的悲剧感,犹如狗丧失了对骨头的嗅觉。新享乐主义正在取代王 朔式的痛苦的精神分裂,成为最时髦的生活方式。在大话名义下,人们兴奋地从事着语言群交,并在网络 BBS和聊天室的集体狂欢中获得快感。爱情大麻和的气息在到处弥漫,像是一场针对痛苦的大规模叛乱。

  小资的甜蜜的忧伤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魅力的情调。我们可以看到,忧伤的面容大量浮现在网络 文学的水面,犹如受难的睡莲。它表面上不过是一种被削弱的痛苦,而实际上却是痛苦的最柔软而危险的敌 人,在痛苦的名义下展开对生活现状的大肆赞美。在本质上,每一场忧伤都是一次情感与现实的调和。七十 年代后出生的人们,现在注定要扮演天使的角色,以便在唯美而甜蜜的情调里飞进飞出。

  在所谓零时代(200-2019)期间,"0"就是它的基本精神表征,象征着"无暴力颠覆"(话语暴力)所能达 到的非凡程度。在痛苦丧失的同时,小资和大话话语都放弃了普罗米修斯式的精英主义理想,终极关怀和国 家关怀成为历史陈迹。威权主义崩溃了,意识形态集权遭到了空前的肢解。与此同时,救赎主义和团体信仰 也遭到了"大话"的放肆的嘲笑,它要么被小资爱情所软化(观世音和孙悟空的暧昧关系就是一个例证),要 么被一种转瞬即逝的都市时尚所取代(参见卫慧的小说),要么被新痞子的爱情游戏所消解(参见痞子蔡的 《第一次亲密接触》)。此外,历史计时模式也逐渐失效,80年代的预言性和隐喻性已经荡然无存(参见 《2000年诗歌年鉴》)。作为社会反叛要素的"反讽",退化为一种纯粹的修辞手法,变得更加软弱无力,像 风中飘浮的气球,被游戏气息吹上了欢乐的天空。

西藏寺庙一瞥:昔日的终极关怀早已成了历史陈迹

  泛江湖主义

  网络而非电影,才是大话生长的最惬意的摇篮。网络群众积极参与到集体的网络话语造句游戏之中。游 戏的首席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当新闻都可以使用虚拟播音员时,人生的虚拟化潮流似乎已势不可挡。从麻 将桌的狭小格局中解放出来的小资群众,正在数码技术的声援下,发起一场史无前例的游戏运动,它要从庸 常的生活里解脱出来,在幻想性游戏和话语里找到安慰。这是电子乌托邦时代的一个心灵奇迹。

  大话者普遍运用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词根",营造虚拟的江湖场景,题写虚拟的流氓英雄和流氓寓言 (主要是《射雕英雄传》和《鹿鼎记》等),机智而犀利地打击着威权主义的话语堡垒,显示了八十年代以 来中国流氓主义的更新版本。

  流氓主义唯一真实的表达,是BBS(论坛)上的匿名攻击。这种放肆的匿名骂街和粗鄙化的话语暴力, 是80年代流氓英雄主义退化为网络无赖的重大标志。匿名的攻击帖子大量涌现,网络论坛成为"知识分子焦虑 "的宣泄器。写作道德的瓦解已经势不可挡。

  现行的匿名注册制度保护了思想和言论自由,庇护了必要的正义批评和真相陈述,阻止了小资的无聊主 义的泛滥,但同时也为网络流氓的发育提供摇篮。在这方面,知识分子(即所谓"大知",小资们的盟友或死 敌)率先暴露出伊阿努斯式5的双重性格:他们既是学院、理性和真理的代言人,又是蒙面的杀手,在各个学 术论坛里出没隐现,像一些饥饿的老鼠,仗着犀利的话语门齿,肆无忌惮地袭击着过路的旅人。那些"受袭者 "中既有"无耻的文人"(如何新),也有"无辜的或有缺陷的好人"(如李慎之、朱学勤、王朔和赵无眠等) 5。

  "大知"的这种道德两重性,原先隐匿在面具的背后,而后在网络论坛里浮现出来,从而令学术"帖子"呈 现出异常复杂的面目。而在另一条战线,反叛的小资("愤青")也展开了针对"大知"以及文化威权主义的激 烈攻击。这种来自"大知"和"小资"的话语杀伐,显示了文化对话的正在走向江湖化。它的激烈程度甚至可以 与那种臭名昭著的聊天室暴力媲美。在某种意义上,BBS就是讲堂和厕所的混合体,向人们同时展示着思想 与粪便。这是网络自由主义带给这个时代的最怪诞的礼物。

  大话效应

  大话时代的一个戏剧性后果,是它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从"话语的知识分子专权"到非知识分子化的漫 长进程。话语权力发生急剧泛化和分散,说话者从国家主义(经典主义)走向了市民主义(俚俗主义或民间 主义),显示出非专业化、非知识分子化、平民化和幼齿化的各种表征。7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知识分子以及 更大范围内的青年学生,这些过去没有话语权的群体,现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们竭力要摆脱80年代人 文精英的影响,以确立自己独立的言说权力。

  网络言说的策略就是这样产生的。"大话"所颠覆对象从文学经典,扩大至教育、新闻、体育等话语制度 最坚硬与腐败的区域、以及所有的流行文本(如电影泰坦尼克号、金庸武侠小说)。对话语制度的颠覆甚至 还从毛语波及到新闻语体、行政公文语体和试卷语体。尽管大话修辞和大话语法缺乏原创机制,但它仍然为 某些新语汇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基于这种群众性的颠覆运动,网络成了杀死旧文学的"千年虫"。文学神殿无声地崩塌了。在"大话"的逼 迫下,传统文学正在大步退行为"小话文学"(也即一种小圈子文学)。文学的第一等级(官方知识分子、中 国作协、中国文联之类)和第二等级(学院-专业知识分子)遭到了适度的轻蔑,论坛上到处飞扬着嘲笑和叫 骂的声音。

  以小资为代表的第三等级正在崛起,就像一支数量庞大的第五纵队。70年代后期"文青"靠《萌芽》杂志 提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唯美的小资和粗俗的无厘头文化甚嚣尘上,青涩的学生语体正在成为网络的主宰 ("榕树下"网站是这方面的代表)。

  耐人寻味的是,大部分知识分子至今还在鄙视网络的心情中继续自我禁闭,只有早已衰败的诗歌在竭力 利用网络实现其复兴梦想,诗歌网站和诗人个人主页雨后春笋般生长。但这似乎并不能改变正统文学遭到屠 杀的现状。

  这种数字化的话语模式有被严重滥用的倾向。粗制滥造的、哗众取宠的、低俗的、三流的、厕所化和课 桌化的,网络口蹄疫在四处蔓延;文化分崩离析,历史像断线的风筝那样突然失去了控制。这引发了来自主 流意识形态的激烈批评。

  这方面的范例,当推所谓"鸡过马路"命题。我至今未能找到这个命题的起源和始作俑者,它对"意义"和 "价值"的颠覆达到了令人发笑的程度。这是一种从网络时代的深处涌现出的"灰色无聊病毒"。而正是从这种 极度的无聊中产生了"有聊性",即话语本身所散发出的颠覆魔力。大话者用"小鸡程式"过滤权威和偶像,将 其改造成鸡零狗碎和毫无价值的废物,其功能完全等同于那些溶解和销蚀文本文件的"病毒",它在破坏威权 主义或流行文化程序的同时,也破坏了真理探索的机制。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这种机制竟是如此的脆弱,它 甚至不能喊出黑夜里的抗议声音。

  毫无疑问,我们正生活在大话魔法所产生的双效后果之中。第三等级所引发的动荡和混乱还将持续下 去,而病入膏肓的文学并不能因而得到拯救。从这一亚文化的杂碎中只能产生一些有趣的怪物。文学创造的 使命,远不是大话或小资运动所能完成的。在大话时代奠定了自由主义的根基之后,我们将继续期盼创造性 时代的降临。尽管这只是一种令人心酸的奢望。

原载于《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1年12月号,(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页111-116。

注释: 1 这三种小资精神常常在某些人身上发生混合或互渗。 2 《第一次亲密接触》,痞子蔡(台湾)著。另外还有根据该书改编的同名大陆电影。 3 参见笨笨飞猪:《青年男作家为什么喜欢安妮宝贝?》(摘自"新浪网"),该文准确地描述了小资女作家 的真实状态。 4 伊阿努斯,希腊神话里的两面神,其形象是前后两张面孔,一张衰老,一张年轻。 5 "世纪中国"的"世纪沙龙"是这方面的范例。这里几乎出现过所有可资研究的生猛个案。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