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常回家看看 (2)
送交者: bluestar 2002年12月23日01:09:07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常回家看看 (2)
瞿德霖

深圳美国, 上海英国?

听说有人比喻,深圳象美国,因为这里充满了机会和各方来闯荡的人士,上海象英国,因为这里有扎实的经济文化基础而使外人很难挤进。去了两地后,我觉得深圳象过去的香港, 上海象转变中的上海。

此次在上海,尽管一出浦东机场就能觉得空气的污染,但稍留意,毕竟有值得欣慰的有很大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几乎每辆出租车的座垫套都是很干净,洁白无污。一打听,原来是政府规定出租车司机,无论私有公有,每辆车每月缴纳40元洗涤费,无论洗多少次座垫套,果然立竿见影。另外在大小商场购物,营业员也不象过去那样死乞白赖地缠着了。 商场里井然有序, 摆设雅致, 比美国商场还要服务得好。

深圳是一个欣欣向荣但又辛辛苦苦的地方,在街上和在商场,就和在香港的感觉一样,乱哄哄的。朋友特地带我去看罗湖火车站,星期天上午,全是港民潮水般地涌入深圳。四五层的商场小商小贩鳞次栉比。那里还有真正的地下商场,位于地下停车场里,漆黑一片,但打开一间间木板房的门,里面灯火通明,眼睛都一亮。世界上各种冒充名牌的东西全有,尤其是皮饰,质量完全不比真牌差。开价100的话,还价到成交大约是10左右, 这些商贩也蛮黑的。

上海浦东新区也有大批类似的地下商店,专卖冒充名牌。回想一下,当时的港台经济发展,不就是有一部份建于同样的冒牌制成品上吗?盗版冒牌,实质是一种原始积累和竞争。我98年在和中国专利局谈到盗版碟片泛滥时,就了解到由于盗版廉价,生意好, 在资金再投资的基础上购买了最好的设备, 而不盗版的厂商没法更新设备, 结果是盗版片的质量比正版的要好。

我比较下来,确实是这样,不但是碟,就是上述皮饰,假货里外都比真货质量高。靠的就是廉价劳动力和无法无天。据我了解, 上海的盗版货基本不是在上海生产的。 就拿碟片进货来说,每天都有外地,尤其是广东的商贩飞到上海,带大批的货样供上海商贩挑选批发。

航空母舰,大将风度

深圳的朋友常会介绍外来客人去游览世界之窗和中华景观,两者都是仿制的各国各民族的雕塑或建筑。我想介绍的是参观明斯克航空母舰。家父是退休的二战海军人士和商船人士, 故我对船舰特别衷情,平时收集了很多海军书刊。每有机会,就要参观, 而且最喜航空母舰, 因为它浩浩荡荡, 气势不凡,即使在敌方猛烈攻击的情况下, 都能保持公平游戏的大将风度。每登上一艘航空母舰,我总是留连忘返。

相比之下,潜艇给人的印象,是偷鸡摸狗的贼相。我在加州长滩参观过苏联的潜艇,也在康州新港参观过美国的潜艇,怎么样也没有留恋之意,而且还真想象不出当年的潜艇艇员生活有多难熬。中国海军正在航空母舰为主还是核潜艇为主的十字路口,看来是倾向后者。从经济和战略意义上讲, 这种选择可能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苏联第一代航空母舰是莫斯科型直升飞机母舰,直到苏联建造第三代航空母舰库滋涅佐夫型,才和美国的航空母舰外形有接近。而明斯克是苏联第二代航空母舰基辅型中的一艘, 本质上是巡洋舰和航空母舰的混合体。明斯克舰首全是火力装备, 飞机起落用中后甲板,不象我们通常看到的美国航空母舰是前中后全部敞开供飞机起落的。

明斯克里面安排布置得比我在美国参观过的退役航空母舰更要合理又有意思,中国人会动脑筋,想象力比那些垄断退役航空母舰参观项目的美国老兵们要丰富的多。中国过去曾买过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航空母舰,不知现在哪里?近来又购买了另外一艘没有完工的苏联航空母舰“瓦良格”号(第三代库滋涅佐夫型),听说正在大连海军船厂,不知何日可以修缮完毕供众人参观。明斯克舰上还安排了俄罗斯舞蹈演员表演的节目,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我是外行, 看看蛮热闹。

和L弟兄站在明斯克舰桥上,了望对面,夕阳西下,青水青山。深港一水之隔,不到五百米。我告诉L弟兄,中学时我就想偷渡离境,当时我父亲在广州的朋友有三个儿女就是在深圳下水,一举成功,转转来美,如今都是华尔街金融人士。我为没有跟他们一起投奔怒海而后悔不已,今天亲眼看到这里游程竟然这么短,水流也不激,更是惋惜。

国语普遍, 面向全国

信不信由你,上海话在上海的公共场所正渐渐消逝。我妻子是北京人,平时我在家普通话听说惯了, 本以为回上海一定会处处乡音, 我想象错了。

我发觉这个变化是在一家私立医院看病时。在美国我基本不生病,而每次在中国都要病倒。那天发烧,医生护士都是外地迁移到上海的,都说普通话,那也不奇怪。等到接班的医生来查房,她刚说了一句上海话,就转说普通话了,我听得到别的病人也不说上海话。

在宾馆和饭店,细心一听,竟然全是普通话。最奇怪的是大学中学同学聚会,难得刚开始全是上海话,过不久,竟然也全变成普通话了。幸亏我平时操练得还可以,否则真下不了台。通过市民适用语言的变化这个现像,我看到上海是真正的对内对外开放了。

说到私立医院,现在中国到处都有。我去的那家叫仁爱医院,吊盐水的观察室特别干净,我细看床单被单,都是没有用过的,还有肥皂香味。化验室设备先进,全部电脑纪录和打印出单。和我经历过的中国过去的医院,真有天壤之别。照料我的医生来自河南省医学院,护士好像来自安徽,医院不知是海归人士还是台湾人士开的。我在那里呆了5个小时,包括急诊,验血,吊三大瓶盐水,加上处方药品,一共60人民币不到, 按照人们的平均收入, 也是非常或者是过份合理,不知他们亏本不亏本。

除了医院,其他专业人士也都表现得和时代齐步。我在下榻的宾馆都看到有白种人和本地人一起在做前台服务或在打理餐饮,或有白种人和菲律宾人献唱。旅馆的管理效应相当高,生病了,经理还亲自问侯,要什么服务,迅速到位。接待人员都彬彬有礼,很多能说不错的英语日语。虹桥国宾馆更是装饰得高雅有格调,花园里还飘扬着桂花香, 令人想起当时在大学校园及周围的一片桂林,久违了。

洋不洋, 土不土

我这次和W律师抽空去过当年上海最有名的法式菜馆红房子。昔日红房子是在长乐路离锦江饭店很近的地方,本是住家铺面,扩不大。今日红房子在淮海路上原来上海西餐馆的店面。W律师要的是牛尾汤,我要蘑菇鸡丝汤,以及各人都要的铁扒昌鱼和葡国鸡。

我汤里的鸡丝只要看一看, 甚至不用尝,就知道是从鸡块上切下来而不是撕下来的, 干呼呼的一点味道也没有。那份鱼弄得好像江浙菜的红烧鱼,咸而烂,不知到到底铁扒过没有。幸亏葡国鸡还可以,和回忆中及想象中的差不多,遗憾的是如今一个玻璃碗代替了昔日陶土罐, 没有了风味。

红房子其实是上海变化的一个缩影。过去几代有品味的人不复存在,人去楼空;当代的中产阶级,正从昏天黑地的挣钱努力中渐渐喘过气来,还没有意识到有钱不等于有品位,就象有高智商不一定就是素质好;年轻人生活在变化千万的世界里,各种味道品得太多了, 无所适从,就失去了自己的品味。

就拿我最耿耿于怀的衡山路的丑变来说,真是很可惜。原来一条满是参天梧桐,干干净净, 鸦雀无声的林荫道,现在成了到处是餐饮招牌,人声喧哗,自以为是的马路。 有几个本地人在给国外来客介绍时说这里的风情和国外一样,我听了哭笑不得,这些人不知是臆语还是憧憬。 假想宣传多了竟然在无知的人心中变成真的了。

在有开畅落地玻璃窗的香樟花园坐下来休息,菜单如同很多港式餐厅, 中西式合并。 凭良心,整个餐馆装饰得很间洁明快,我很喜欢,但是我要的水果和冰淇淋杯子上都黏手, 令人失望。

回国前,曾给朋友们传过若干份网上下载的文章罗列上海吃喝玩乐之处,其中大部份是介绍吃喝的地方。我还真特地去探访了几家,发现网文很不可信。有的是因为各人的标准不同,有的是因为人云亦云。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在网上被称为上海相当有品位的,是由哪个艺术摄影家主持的沙龙性质的书店,我去的那天下午,人不多,陈列的书新旧不齐,店里的装饰有老的泊来品,如洋枪,板烟斗,留声机等,还有中式的桌椅, 破旧的沙发等, 不伦不类还算, 还有一股霉味, 叫人受不了。

淮海路我家附近的棉花夜总会,是网上号称上海最好的爵士乐夜总会,我也去光顾了,因为我喜欢爵士乐和好酒。我在晚上九点半到,应该是现场爵士乐开始表演的时候,台上只有一个非洲人吉他手在等着。后来磨磨蹭蹭地来了另一个吉他手,是个傻乎乎的欧洲人,最后来了瘦如筋骨的小号手和萨克斯风手,我已怀疑这两位既抽烟又喝酒的中国人吹得动吹不动。等到开始表演,已迟了近一个小时,连一声解释或道歉也没有,更不用说这个爵士乐队连个鼓手也没有,成何爵士乐?整个就是蒙骗。而且我要的酒那个小酒保都不会调。

再说如今在上海和在网上都已很出名的新天地,打出的口号很不错,“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我这次特地慕名而去,大失所望。新天地和中共一大会址在同一条马路上,一边是花天酒地金钱为上,另一边是80来年前,几个共产党人在那里暗中策划推翻类似如今的“准资本主义社会”, 何等讽刺。

据说新天地是哪位或哪几位艺术家在海外挣了点钱跑回上海搞的,他(们)插手电影服装旅游等,大有一通百通的气势。其实这里没有任何新意,就是将过去的石库门弄堂里的房子里外整修并保持外形不变,然后再将咖啡馆酒吧餐厅服饰店搬到石库门房子里,招揽游客,和上面提到的衡山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倒是将原有的意境全破坏了。

唯一可以看的是那里的石库门博物馆,我去时刚开张了两个月。我的祖母和外祖父母就是住的此类房子,所以我还有兴趣买张票进去看看并回忆回忆。里面基本上保留了当时人们在这种房子内生活的情形,不过有点夸张和理想化。我只看出一个破绽,就是那个厨房和我见过的完全不一样, 倒是象江南农村人家的厨房。

我问管理人员是怎么回事,她们说,因为原来的那家住户是从浙江宁波一带迁移到上海的, 所以他们保留的厨房和当时上海主流石库门建筑的厨房不同。 她们大叫 “老大哥, 真玩不过你!”我好不得意,暗想,早着呢!其实我对任何人家的厨房, 无论在美国中国,都很留意很感兴趣。

转了一圈,只看到一家意大利咨询公司在此有办公室,也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开在这里。大概是下午三点左右,整个地方播放的是不男不女的港台小调,露天坐着的大有萎靡不振的中外人士,餐厅酒店全是暗兮兮的,让我觉得,用一句上海老话,就是“吊儿郎当, 无所作为。”

中国文明, 礼貌周到

除了中国专业人士的高质量和国际化,公共环境整洁度的渐渐改进,民众言论的自由开放(比如对广大法轮功人士的同情理解态度),社会消费程度的直线上升,商品艺术的品味有待培养和提高等,此次旅行的另一深刻印象是普通政府勤务人员素质的改善。

过去的经历和网上文章,常令人觉得中国海关和安检人员的麻木不仁或对待国内外人士态度不一。我这次看到的和遇到的执勤人员,都衣着笔挺,绝对的不卑不亢,绝对的大国风度,我为他们骄傲。海外华裔社区里常见的萎靡不振着装不齐或是傻脸陪笑点头哈腰的样子,这次在中国反而很少见到。几乎在此旅途的每一停留处,我的行李都被检查,在中国日本美国无一幸免,不知道是因为防范恐怖活动,还是关检人员看到我一贯的趾高气扬感到不舒服而有意刁难。

我在明斯克航空母舰的商店里买了把打火机手枪,觉得很好玩,因其尺寸外形和美国枪店里的贝雷塔手枪一模一样。我特地带着发票,想带回美国,没料到在深圳机场就被拦住。我被带到机场警察值班室里,警官着装整齐,很有礼貌,给我解释了为什么不能带,为什么要没收,为什么不罚我款,我心服口服。历时15分钟也不到就完事后,警官还陪我免检回到候机室。我看到值班室里另有两位旅客不知道为什么在写检讨书,警官有几声吆喝, 但也没有过份。

过一不过三,离开上海时,又被请进上海浦东机场警察值班室。这次是我带的一个家用喷洒管在屏幕上看好像雷管。警官同样地有礼貌,让我自己看屏幕,问我那个东西是什么,请打开行李。他一点也没有浪费时间,看到实物后,马上就帮我收拾好行李,告诉其他安检人员,检查通过,没事。我特别感动的是,空港勤务人员非常善解人意。我带的自以为不算太多的书和吃的东西,却也将行李超重,而空港勤务人员一边帮我设法安置好行李,一边还和我随意聊天。她完全可以罚款也可以催我或吆喝我嫌我麻烦。

还是过一不过三,在日本机场,我的随身行李又被拦下来检查,里面全是书报,日本安检小姐又是点头又是哈腰地,英语也不伦不类,真该向中国机场的安全勤务人员学习。我看到日本人就要挑剔,可能是因为我父母在上海的家族财产房产都在抗战时被日军捣毁过, 更不用说被屠杀的无数同胞。

再是过一不过三,在西雅图进关,又被拦住,问我一个人为什么有五件行李。到了美国,我可不怕任何人任何事,我回答那个海关警察,如果需要的话你尽管行使你的权力检查。他看我不客气,真的让我走检查通道。我拿出事先打印好的海关通行物品条例,准备过检时需要理论时用,结果检查人员早上刚上班,懒得查,五件行李过了一下屏幕就放行了。

美味佳肴, 丰简由人

在明州,中国餐馆也不少。我从加州吃遍后移回明州,无论去那家中餐馆我都无所谓了。朋友们说这是因为我从小嘴巴弄刁了,其实不然。我最欣赏和最挑剔的恰恰是最简单的菜肴或主食, 如果这也不能胜任, 别的就全不用说了。

这次回到美国,大吃了一星期的爆玉米,热狗,意大利面条和饼,和牛排,可见在中国时都吃了些什么。我有意识地将记得的美味佳肴按人均消费额分类如下,一举两得,既可杀杀各位的馋虫, 又可和美国的价位比较一下。我记得的菜都是特别喜欢的, 或是特便宜, 或是特贵的,其实有好几次和朋友们聊得起劲,连吃了什么都没注意。

一,每人10元左右的消费:我最津津乐道的是,2元一碗的小馄饨,配着蛋皮丝葱丝榨菜丝,又烫又香。记得在中学里每天和同学一起游泳后,总是要去一家茅草棚下的小摊,吃类似的小馄饨,那时是1角2分钱一碗。我平时最喜欢面条,这次吃得最舒服的是淮海路上沧浪亭面店的葱油开洋面。我说要阳春面,店家告之,最便宜的是葱油开洋面6元,阳春面早已没人吃了。好吧,我要硬爽,端出来果然硬爽,好吃得不想回美国。后来还拉W律师一起去,他也大称爽快。第三次是启程返美在浦东机场候机室沧浪亭面店的分店,同样的面, 是46元, 比抢还厉害, 但也好吃。

其他典型的上海小吃点心,比如丰裕或裕丰生煎包(在新锦江饭店附近,诸位千万千万不要错过!),王家沙蟹粉小笼(蟹得新鲜),油豆腐线粉汤鸡鸭血汤(都稍微油了一点),咸豆浆(可以),桂花酒酿圆子(汤要多才好喝),豆腐花(没有辣油可不行),糖炒栗子(现炒现吃),高桥松饼(细豆沙和鲜肉的最好,出炉就吃)等等等等,就不一一细诉了。 这些价廉物美的美食, 是上海普通人生活的必须, 也是我的最最最最爱。

二,每人200左右的消费:L弟兄请我有一餐在深圳华强北的北海渔村,吃得浑身出汗,特爽。鱼翅木瓜盅滚烫,丝瓜煲香热,清蒸东星斑鲜美,蒜茸油麦菜爽口。可惜没时间品尝路上看到的罐罐面和网上读到的烧鹅。说起斑,在深圳富菀酒店的雅仟餐厅也吃到一种七星斑,我实在分不清这斑和那斑,不过都很新鲜,都是清蒸,广东吃法。

三,每人 200 - 400 元的消费:从深圳回上海已是万家灯火,入住上海虹桥国宾馆, 懒得出去找地方吃饭,就在宾馆的东湖饭店,一进餐厅,看到就我一个客人,就知道要给宰了,但我的性格是明知道走错也要走一走经验一下。结果单是一份火腿鱼翅汤就是200元(味道一般),茄汁明虾86元一只(在上面提到的金丰饭店,干烧或茄汁明虾才18元一只),上汤豆苗(很嫩),馄饨面(碧绿青菜粉红烧腊配的,很好看但味道一般),和两小支青岛啤酒, 一共敲诈我450大洋。

同样敲诈的有上海港汇广场的乐福居,据说是一位影星嫁了港商后再离婚,然后用离婚时分得的资金开了这家非常奢侈的饭店,暗色调但又不昏暗,看来是化了不少功夫和金钱。全部餐具红边烫金,餐巾也浆洗的雪白笔挺。一眼望去,就可知老板是敲了前夫再来敲客人。

头道是烟熏河鳗(肉太酥,没有咬劲),虾子茭白(嫩得可以),虾油蘑菇(稍淡),豆腐火腿汤(嫩豆腐竟然被切成丝,我刚在旅馆电视上见过报道),清炒河虾仁(一般,不过在美国吃了这么多年的海虾,看到如此大个的河虾,还是很喜欢),上汤塌棵菜(18年前离开中国后就一直没有吃到过,真是久违了)。结账600多大洋,款友款待,我口领心领。

四,每人750到1000元的消费:在深圳圣庭苑凤凰楼,包房内带独用卫生间,大概是供客人吃了可以吐或泻。单澳洲大鲍鱼就是每人500大洋,把我这个乡巴佬吓一跳,再加上火腿鱼翅汤,一道记不起的蔬菜,豉油皇炒面等,三人化了近3000大洋,L弟兄款待。今后只有在美国请他夫妇吃乡下人牛排的份,记得在拉斯维加斯最贵的餐厅,两个人的消费带葡萄酒,是400美元左右,有机会我也要开一家全美国最贵的中国海派餐馆或夜总会。

海派菜汇, 各方精萃

上海的餐馆千千万万,不过现在在上海如果还要讨论菜系流派,那就太过时了。所有我去过的饭店都没有派系,但又都自称海派菜汇。就是以上海厨师特有的细腻来捣和无论哪派菜系的精萃, 无论家常菜还是特色菜, 都讲究颜色, 味道,餐厅的气氛, 和服务质量。

五,每人50到100元的消费:上海人们消费的很多饭店是在这个价位上,所以是上海海派饭店的主流。这些饭店每晚爆满,我在此提到的每家店都很干净,有的甚至是金碧辉煌,不象美国许多饭店昏昏暗暗的。在前面提到的保罗饭店,我最欣赏的是丝瓜番茄炒笋尖,黄红绿搭配得好,色香味皆具,还有扁尖老母鸡汤放在深桶砂锅里滚烫滚烫,竹笼煎鱼也是此店特色,鱼包在青葱里煎烤。美中不足的是饭店的装饰是在国内比较典型的洋中带土, 说明老板的底气不足。

妹妹家附近的金丰是家人团聚的好地方,记得有干煎小黄鱼,干烧明虾,水煮鸭血等都不错。同学老师聚在母校承包给学校员工的餐厅,比外面饭店丝毫不差,香辣鸡翅比美国的都好吃。所谓的台湾蔡家菜不知怎么也在上海硬挤热闹, 味道和价钱全不配。

妹妹还喜欢美林阁,每次去总是椒盐大皇蛇,我在9798年去时,美林阁店面还不太大,就在我淮海路老家附近。如今美林阁已发财发得晕过去,每家分店都是象皇宫一般,人头济济。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有苏浙汇,据说是一荷兰海归人士开的,装饰绝对豪华但价钱却绝对公道,我记得那天有吃清蒸鲥鱼(是我妈妈的最爱,我代吃了),樟茶鸭和苔条黄鱼。美林阁和苏浙汇这两家店根本不用担心会没有回头客。

我一直喜欢吃也喜欢做广东菜,所以在天天渔港聚了两次,吃海派的广东菜,什么都有,吃得天昏地暗,我偷偷地对同学说,记得历史书上提到罗马帝国崩溃前人们是如何地吃了吐吐了再吃的吗?结果报应,我回到旅馆就不行了。还有次和一批中国同行在上海梅园村,第一次尝试椒盐鸡膝盖喝云南葡萄酒,鸡膝盖没吃出味道来,酒比烟台张裕金奖差得远了。

我祖母嗜酒,那时她每次来看望我们,总以张裕招待,其实她不在,我也常偷喝我父亲从青岛带回的成箱成箱的张裕葡萄酒。现在在中国,烟台张裕好像已被无数新品种淹没,人们谈到国产葡萄酒,开口不是王朝就是长城,好不气派。我大概是比较土的了,尽管有朋友认为张裕和平时在美国喝的红白葡萄酒相比太甜了一点,但我直到如今还在所有的酒中钟情于此。

我老家附近还有一家餐厅不错,店名忘了,卖100多元1人的大闸蟹自助餐,却是西式装饰,干净利落,所以全是工薪白领在那里享受。中午点一道50到75元的菜,可以同时享受所有中日美式自助午餐,我那天请敞开厨房的师傅为我烫了一大碗日本荞麦面, 过足了本来以为在西北航上可以吃到但没有吃到的乔麦面的瘾, 下次还要去。

写写聊聊, 才是乐趣

我喜欢读和写大众文字,这次在上海一家严肃文学的出版社,和朋友在蛮有品味的茶室兼图书零售部里喝茶,聆听了中国作家和出版业的情况,得益不浅。朋友劝我写留学生事务,我确实积累了不少的故事,也有留学生文学作家要挖我的故事(这我可助人为乐不了),或找我合作,但我这个人是天马行空惯了,而且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还是写写得意洋洋的大众文字, 知足长乐么。

去年圣诞节和春节期间,我有“网上网下,海阔天空”和“新年旧年,一年又一年”相继两篇文章和各位共享同乐,谢谢各界朋友们如潮的好评。至今还有很多读者,包括东西两岸和中西部,到本专栏看这两篇原文。有陌生的朋友们还保留着印有上述二文的报纸让我签字,很不好意思。我建议各位也不要错过我网站(www.teamtalentlawqu.net)的每日“名案要闻精评”,那是我为大家在美国闯荡立足贡献一份力量,也是我自得其乐的场所,更为广大读者喜欢。

很多中国的作家和撰稿人在国外访问逗留,写了大批的报告文学类作品,无论网上还是印刷出来,我认为比较值得读,因为中国作家的洞察力很强,有很多写得比较客观。我仅是班门弄斧,凑凑热闹。这次中国短暂访问,感慨万千,借用“常回家看看”的歌名,和读者分享我的观察和感想。回中国访问的人很多,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信仰立场,趣味标准或生活标准不同,如果能交换相同或不同的观感,如果能抱着好坏都乐的态度,无疑会受益无穷。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1: 成都的回忆
2001: 怀想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