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假领主义”和上海文化的本性
送交者: 朱大可 2003年03月06日19:03:39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上海文化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众批评家说了半天,似乎都不得要领。其实它的奥秘倒是被30年代的一部影片给揭穿了。在《马路天使》里,赵丹穿着雪白的衬衫,但脱开外衣一瞧,原来是个假领。这种假领又叫“经济领”或“节约领”,是上海贫民阶层的标记。在“文革”的物资匮乏时代,它被上海人重新捡拾起来,跟军装裤、毛线脖套一起,成为上海人的日用必需品。“文革”后日子逐渐好过起来,假领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了,但假领心态和假领文化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上海文化的基本特征。假领的功能就是在囊中羞涩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人的体面。那是专门穿给别人看的,它没有任何实用保暖功能。“假领主义”,正是上海文化的本性。

  近年来上海地方财政状况显著好转,获得大量资金支持,开始大兴土木,高楼多达三千多幢,都市景观有了巨大改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大剧院成为自我炫耀的标志,现在还要打造世界第一建筑。但这种物质外壳的过度繁荣和文化内部的过度空心化,其对比却变得愈来愈强烈。我们看到,“假领效应”正在席卷整个上海。

  上海出版业的保守自闭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上海几乎没有独立的电视人;上海电影早已萎缩成了一个昔日的美丽泡影;上海的小说界只出了个王安忆,现在却给她安个作协主席的头衔,忙于应酬事务,怕是早晚要给毁了;诗歌更是早就失语了,变得下落不明;上海甚至连流行音乐也闹不起来,更不用指望摇滚了;上海的戏剧也在急剧萎缩,上世纪90年代初,小剧场戏剧一度相当繁荣,出了张献那样的优秀剧作家,但如今先锋剧场完全没落,著名的真汉咖啡剧场根本无法注册和维持经营,最终只能被迫卖掉了事。

  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和锐气的艺术家在上海不得不面临“围堵”和“腐化”的局面:瞿小松被上海音乐学院请去之后,感到毫无作为,到处诉说苦闷;格非在华东师大被挤兑得呆不下去,只能跑到北京清华;马原到上海当同济教授后,连小说都写不了了……他们的才华和内在精神不是遭到排斥,就是遭到了上海市侩主义的肢解。

  上海媒体一直在炒那些80年代“离休作家”的冷饭,什么赵丽宏、王小鹰、程乃珊,等等,却对有全国影响的作家马原、棉棉,作曲家何训田、刘等人置之不理,好像他们根本不存在似的。这是假领用多了之后的文化惰性,一种反面的“假领效应”。文化衰退得久了,它甚至连假领的款式也不闻不问了。但无论如何,你总得选个样子好点的假领吧。

  上海艺术节和电影节之类的庆典,每年都办得轰轰烈烈,像个热闹的文化集市,招徕了各地精英,但办完后全体解散,各自回家过日子,没有任何原创的东西留下来。上海已经完全丧失了文化原创的机制。一个模仿北京通州“画家村”的所谓“画家楼”在浦东被打造起来,但它最多只是商家推广廉租房屋的促销手段,并没有为上海美术的原创运动“添砖加瓦”。上海现在也有所谓的“小资”文化,但它只是个更加精明的消费群体。他们并不创造任何东西。现时所谓的海派文化,好像是只能靠文字怀旧来维系了。

  上海申办世博成功,固然是个大好消息,但博览会终究是集市型活动,它的特性就是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要是对“假领危机”没有清醒的认知,世博一定会产生更大的自欺欺人的“假领效应”,令文化原创机制永无出头之日。但世博同时也给上海提供了文化反省的契机。至少,上海可以利用世博的财务支持去实现文化大翻身的美梦。我希望在上海的世博规划中,会出现一份文化复兴蓝图。它不是假领,而是件好看和货真价实的衬衫。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我们为什么被屠杀
2002: 音乐、作爱、压力与进化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