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孟什维克:扶与不扶的困惑
送交者: 孟什维克 2011年10月21日21:49:48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看到岭雾的《“走过去”的第19个路人》,想到扶与不扶的困惑。

岭雾说“三十多年前,我在西安东大街经过一年轻女子身边,她突然不由自己地抽
搐起来,原地转了两圈后倒地。我很紧张害怕,不知该如何反应,大脑一片应急无
力的空白,几秒之间,脚步没有停下,人已走了过去,再也不敢回头。”

这让我想到当年我在曼哈顿见人趟在马路中间,很多人围观,我也没有去扶他起来。
而时过客在一个跟帖中,又举了几个例子,并谈到“旁观者效应”。

然而这些看似相同的扶与不扶的现象,性质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 人有的时
候遇到一些突发的、难以理解的事件或现象,常常会出现困惑不解或紧张害怕,而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未去扶人,不能够算作冷漠,因为人的行为是以清醒准确的判
断为基础的,当一个人自己尚且处于困惑不解或紧张害怕的时候,不可能存在明确
的行为意志。

但在另一些情形下,扶与不扶,则完全不同,比如有人失足落水并在水中挣扎。可
这里又存在你有没有能力去救、以及风险有多大的问题。

扶与不扶包括各种各类相似的复杂现象,常规意义的扶与不扶,本质上是个同情弱
者的概念,即我们清楚无误地知道他人需要帮助、应该帮助、而且自己可以帮助,
比如象小悦悦遭遇到的情形。

由此又让我再次想起孟子,以及孟子对人性的深刻体察。以前我看到孟子讲人性,
觉得他傲视千古,非常雄辩。但现在看来,我从前是把孟子看浅了,孟子谈侧隐之
心、谈良知、谈人性,首先在于其所谈的深度和普适性,又由于这种深度和普适性,
才使孟子的论证非常雄辩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
─ 孟子所举的例子是一个非常经典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任何一个人类见到同
样的情形,所形成的判断都是同样、的明确无误的,任何人见到一个孩子爬到井边,
都会情不自禁地把他一把拉回来。

所以当一个孩子倒在路中间、当一个老人跌倒而呼救的时候,扶与不扶所体现的是
不同的人性。所谓“旁观者效应”属于另类相似但却又很不相同的现象,尽管那些
现象客观上也的确同属于扶与不扶的问题。



旁观者效应:美国人与中国人一样
http://bbs.creaders.net/life/bbsviewer.php?btrd_id=1932983&btrd_trd_id=632982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骂人,说脏话,绝对是右派带头。
2010: 在湾区生活,每个月收入至少要一万二才
2009: 只好爆料了,老全的真照在我这儿 老全
2009: 看了万维网的头条新闻
2008: 国民党在台的土地改革 (zt)
2008: 柞里子:有关土地私有化的若干问题
2006: 临时客:玩乐主义的姗姗
2006: 老学联社:佛罗伦萨的三座《大卫》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