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迪和默多克婚变的消息传来时,我刚看过《中国合伙人》不久,本来对这个中国式的励志故事打算一笑了之了,邓文迪的故事让我有一种冲动,想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一看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中国发生的美国移民潮。这个角度显然和《中国合伙人》的男性视角全然不同。
(图为今年2月24日,在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杜比剧院,默多克和邓文迪亮相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红地毯。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中国人把去美国当做寻求更美好生活的一条捷径。当时中国人去美国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公派留学,自费留学,跨国婚姻。公派留学需要一定的政治背景或政治表现,比如像洪晃这一类的高干子弟,大多通过公派留学。自费留学靠个人能力,申请奖学金难度和签证难度都很高,《中国合伙人》里表现得比较真实。而跨国婚姻基本上不需要死磕背景或智商,成了很多女性走出国门的手段,包括大学生在内。当时一些女大学生在申请留学的同时,也会想办法嫁老外,积极在校内外结识外国人,甚至直接登征婚启事,找到结婚对象就飞走了,几乎不管对方身份。这样的婚姻一般维持不了多久,有不少只是为了拿到绿卡,两年后就离婚了。一些女孩因此也惹上骗婚官司,需要向法院递交相爱的证据。
现在人看那个时代,觉得不可理解,实在是那时候中国太穷了,生活太封闭,循规蹈矩的生活令很多人绝望,而外面的世界已经打开,太令人羡慕了。
邓文迪应该也算这支出国大军里的一员。从现有资料来看,她属于比较幸运的,在19岁时得到一对美国夫妇的支持来到美国,后来又介入这对美国夫妇的婚姻,嫁给了大她30岁的男方,两年后拿到绿卡,7个月后就离婚了。她的这一段经历和当时很多女孩的出国路径基本上是吻合的。
但是邓文迪的了不起之处是,她从来没有打算把自己的人生和某个男人绑死。在经历了另一段短暂的婚姻,并通过男方的引荐进入耶鲁读书后,邓文迪的人生发生了质的变化,她从一个前女排运动员变成了一个高学历的女性,具备了进入跨国公司职场的资格。随后她竟然因为在一次旅途的飞机上偶然与星空卫视的一位高管邻座,就顺利进入香港星空卫视工作。这件事足以证明,邓文迪具有非凡的人际突破能力,后来她能够与默多克一见钟情,显然也是凭借同样的人际魅力。邓文迪十分善于驾驭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她也因此超越了那些普通的出国大潮中的女孩,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移民典范。
起码在邓文迪这里,《中国合伙人》的故事逻辑是不堪一击的。
那位苍白而脆弱的孟晓骏先生,并不能代表中国移民的生存能力,他甚至根本没有真正在美国生活过创业过就败退回中国,幸运地赶上了中国大发展的浪潮,成为一位中国的成功人士,然后试图向美国人炫耀他的成功。虽然电影最后让美国人称赞了他的成功,其实我们都明白,这种替代性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因为他并未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在他设定的美国价值路径中成功,他的成功顶多是另一种路径的成功,与美国无关,没有什么值得向美国人炫耀的。
真正美国式的成功是邓文迪式的成功。从生存出发,倒空自己的过去,彻底投身进去,在美国的现实中生活,和美国人发生关系,搞定他们,甚至需要来点不择手段,争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无怨无悔。这样的路径才是移民者的真实路径,在这条路径里,不能有什么书生意气,也不能有什么怨天尤人,因为你放弃了自己的地盘,要到别人的地盘上混饭吃,没有一点空手套白狼的功夫,不放下身段,怎么行?指望别人自觉自愿地看得起你给你分果果,没门。
如果说孟晓骏的故事代表的就是新东方的成功故事,我要说,它是一个半途而废的故事,如果孟晓骏们代表俞敏洪们,我要说,在那一拨移民潮中,俞敏洪们的表现不如邓文迪们。当然,从一些真实的数据看来,俞敏洪们的经历并不是中国移民们的主流,大部分移民美国的华裔,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移民。
邓文迪现在要和默多克分开了,他们的婚姻持续了14年,实在已经不短了,对默多克来说,这肯定不是一段可以忽略不计的关系。各种消息与猜测都有,但没有人怀疑邓文迪获得自由后的生存能力。如果说《中国合伙人》透露了80年代曾经出走者的妥协与倒退,我乐于从邓文迪身上寻觅一个更坚定的出走隐喻,即使结局并不完满,她确实努力与她想要的世界融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