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通用化部署:中國戰略導彈理想部署模式
送交者: 洪超飛 2004年12月09日11:13:3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通用化部署:中國戰略導彈理想部署模式 -------------------------------------------------------------------------------- 2004-12-09 00:06:54 點擊:80 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終於使中國認清了大規模發展戰略核力量的必要與重要,而相關渠道也不時傳出中國發展機動式戰略導彈及向國外學習建造發射井消息,這些信息的整合極為清晰地表明中國即將展開戰略導彈的大規模生產與部署。由此也引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將如何部署這些洲際戰略導彈?何種部署模式才能最有效地發揮中國的戰略威懾力?

先對世界各國戰略導彈的部署方式略作說明。

早期戰略導彈為笨重的液體結構且直接部署於地面發射台,這種地表部署方式使導彈的生存能力極為脆弱,對方只要打過來一排核彈頭就足以讓這些暴露的導彈化為灰燼。因此原蘇聯率先發展並完成了戰略導彈的地下部署,將導彈從地錶轉移到地下發射井中。順便說一個軼聞,有關導彈地下發射的創意者竟是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其後美國也跟着實現了導彈的發射井部署,從而使雙方戰略導彈的抗打擊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隨着戰略導彈的精度與威力的提高,部署在地下發射井中的導彈也變得很不安全了,所以蘇美又搞出了機動式發射,將戰略導彈置於重型汽車及火車上不斷機動使對手難以及時掌握行蹤;但是由於空間偵察技術的發展機動式發射也面臨着很大的威脅,各國又將導彈搬上潛艇進行水下部署,將戰略導彈的抗打擊能力又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在傳統部署方式的基礎上,各國還延伸了多種部署理念:美蘇將固定發射與機動轉移結合使用,使用機動車輛將導彈在多個發射井之間不斷轉移,讓對方難以搞清哪個發射井中有導彈只能全面攻擊;而中國則根據自身的情況發展了洞庫部署模式,平時將導彈置於洞庫中,一旦受到核攻擊則將導彈拖出洞庫到預定發射陣地發射;在導彈陣地的設置上美國還創造了“發射井密集部署”理念,將多個發射井密集地部署在一起。因為一枚核彈爆炸後在一定時間內另一枚核彈頭將難以在同一地點再次起爆,這樣對手就難以同時發射多枚核彈攻擊所有的發射井。

不同的導彈部署方式有着各自的優點與不足。

1.地下井部署 導彈代表型號:中國的DF-5、俄國的SS-19/SS-18、美國的“民兵”,均為發射井部署型戰略導彈。

優點:警戒率高、反應迅速,非常適合首先核攻擊和快速核反擊。目前地下井中部署的先進導彈能在接到命令後30-120秒內完成發射起飛。發射井部署這個突出優點使其非常有利於發起首先核攻擊,或在接到預警後發起快速核反擊並在敵方核彈落地前完成發射迅速報復敵人。正因為地下井部署方式的這一優點,所以冷戰時蘇美均將地下井部署的戰略導彈作為重點發展以期先發制人一舉擊敗對手,而在冷戰之後的核裁軍中又都將發射井導彈作為重點裁撤對象並規定各自只能保有500枚井基導彈且只能是單彈頭。

不足:(1)技術複雜、造價巨大。由於現在地下井發射的導彈主要是採用熱發射或冷發射技術,所以對發射井的結構及附加設施技術要求很高。熱發射技術需要修建複雜的導流槽以便在導彈發射時排放導彈的尾焰,且稍有偏差導彈就會在井內爆炸。冷發射則要求在發射井中建立配套的燃氣彈射系統,技術要求也很複雜;更由於現代導彈發射井都採用昂貴的抗核加固設計,不僅加固發射井自身還要對周邊大面積地基進行強化加固(近地空爆的核彈會炸出一個直徑超過百米的大坑),這就極大增加了導彈發射井工藝難度和成本。美國早期的戰略導彈成本在300-500萬美元左右,而其同期的加固型發射井造價也超過上百萬美元,二者相差無幾。而為了應對現代大威力核彈頭的威脅現代導彈發射井加固能力更是水漲船高,讓中小國家望而卻步;(2)一旦受到核突擊則生存力極為有限。由於預警能力、警戒等級、最高當局核戰決心等多方面因素,部署在發射井中的一旦受到對方大規模核突擊生存能力很低,通常只有6-10%的導彈能夠存活。而對方如果發射二枚核彈同時攻擊一個發射井則只有1%的導彈能夠發起反擊,其結果近乎於全軍覆滅。

2.機動部署導彈 導彈代表型號:俄國的SS-24/25/27、美國的MX和“侏儒”、中國的DF-31

優點:機動能力很強,此類導彈部署於機動型很強的重型車輛或火車上,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跑出很遠的距離,對手難以有效地跟蹤;生存能力好,因為導彈經常處於機動中,對方難以一舉消滅或者要消滅就要花費大量的核彈頭;能較快地發起核反擊,處於機動中的導彈接到核反擊指示後能夠在較快地時間內完成導彈的發射

不足:總體生存能力並不理想。因為總有一部份導彈運載平台在基地處於維修、待命狀態,這部分導彈在敵方核突擊中仍會以極高的概率被消滅,有關理論研究表明此型戰略導彈的總體生存能力也只有50%;運行成本巨大,大型車載平台如果始終24小時處於機動狀態會有很大的成本消耗,所以俄羅斯SS25機動型導彈平時更多是呆在基地里;導彈的機動範圍有限,仍有相當概率被敵人跟蹤攻擊,因為這類導彈依靠大型車輛和火車,活動區域也只能限定在主要交通錢附近;不能在第一時間發起核反擊,反擊的效果不太理想容量導致超殺與漏殺。

3.核潛艇部署 導彈代表型號:美國的“三叉戟”、俄國的“SS-N-20/22/23” 、中國的JL-2

優點:隱蔽能力能力好、生存能力佳、具有強大的機動能力和打擊能力。

不足:核潛艇優點的發揮需要一定的條件:潛艇只能在己方嚴密控制的海區活動、儘量不穿越敵方控制的區域、可靠的協同保護能力。否則潛艇將容易受到跟蹤並受到先發制人的攻擊。俄羅斯及美國都有自己控制的海區,並由地理條件的優勢能夠較好地保護自己的戰略潛艇;而中國由於近海被美國重點控制,進入大洋要穿越對方嚴密控制的海區所以現階斷核潛艇並不看好,除非中國能統一台灣或擊破島鏈封鎖;另外在基地內的核潛艇如果受到核突擊則艇上的戰略導彈也會被消滅,事實上各國總有30-50%的潛艇處於在港狀態,在受到核突擊時這些港內潛艇及導彈將成為犧牲品。

4.中國洞庫部署的優點與不足

優點:中國自認為能在地下洞庫里躲過第一波核打擊,並在其後開出來發射導彈。對於現在的中國很有有意義。沒有可靠的預警能力導彈在發射井裡也不能執行“預警?快速反擊”任務,只能成別靶子;此外由於老式導彈大多是液體結構難以進行野外機動所以最好的方法不是放在洞裡需要時才拖出來。

不足:實戰時對方只要打壞洞口及附近山間公路在洞中的導彈就開不出來了,更無法進入發射陣位。在大山中道路被核彈炸壞後重型發射車根本開不出去,而發射陣地必然建在沒有山勢阻擋且相對平坦的地方,否則導彈就無法完成彈道轉彎;封鎖洞口與道路後,對手的重型核轟炸機會在我方防空體系統被同步核摧殘後臨空進行一步精準轟炸與封鎖,將來甚至會出動機載激光反導系統飛到洞庫所在的區域建立大範圍攔截,直至完全毀滅那些洞庫中的導彈。所以中國以大山洞庫方式部署戰略導彈不是好方案,其快反能力不如發射井,機動能力由於山地交通因素非常有限。不過這只是現階段的中國預警能力不足及老式導彈性能不高所致,隨着中國重視導彈發射井及機動式導彈說明我們已認識到了洞庫部署所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各國戰略導彈部署方式的簡單了解,我們可以對未來戰略導彈的部署發展方向有一個較為清楚的認識:

第一, 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這是戰略導彈進行部署所要考慮的第一宗旨,只有提高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與抗打擊能力才能有效嚇阻對手發動首先核打擊的冒險欲望; 第二, 加強快速核反擊能力。在敵方發動核攻擊之後要以最快的時間發起核反覆給敵人最具毀滅性的打擊。在各種形式的反導系統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如果被攻擊方的核反擊遲鈍則攻擊方的機載激光反導系統就可以飛至導彈基地上空、並在己方導彈基附近截擊處於助推階段的導彈。 第三, 降低部署成本。儘可能地降低導彈的部署及運行成本是建立並擁有一支大規模戰略核力量所必需要考慮的,高昂的部署成本只會加大維護負擔並降低導彈的部署效能。 第四, 多種部署方式並用。理論與實際表明,任何一種單一部署方式都不是絕對地完美可靠,不能只寄希望於一種或二種部署方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儘可能運用多種部署方式。

中國究竟怎樣才能讓戰略導彈的部署達到最為理想的狀態呢?借簽融合前人的經驗,我們完全可以創新出最符合中國國情且效率最高的戰略導彈部署模式。這裡將我個人的一點思路說說供大家參考。

我以為中國最為理想的戰略導彈部署方式就是“通用化部署”,即以通用型導彈貯運/發射筒為基礎,將其做成能與重型汽車、火車、地下井、潛艇等平台靈活搭配的貯運/發射模塊,導彈通過內置於貯運/發射筒的方式可以在不同平台進行部署和轉移機動。“通用化部署”打破了傳統部署方式的界限,使得同一枚導彈可以根據情況可以採用多種方式進行部署並能隨時改變部署方式,它能將各種部署方式的優點集於一身。

“通用化部署”是技術發展的必然 新型戰略導彈由於採用高性能固體發動技術使導彈的體積與重量大為減輕,目前先進戰略導彈在具有遠程射大威力的同時其質量可以有控制在40-60噸之間,不僅可以進行傳統的地下井部署也可以進行車載及火車機動部署,俄羅斯的的SS-27、中國的DF31/JL2就屬於這類導彈;而且新式導彈基本都採用貯運/發射筒進行導彈的貯運及發射,發射也採用較為簡單的冷發射技術,即利用貯運/發射筒內置的燃氣源將導彈彈射出筒,這種相對簡單的貯運/發射方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比較適合在車輛、發射井及潛艇上通用。

“通用化部署”在技術上可以實現 對於在發射井、車載平台及火車平台不斷機動轉換部署的導彈而言,要做到“通用化部署”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貯運/發射筒的高度通用化,儘可能做到不變動或者少變動即能將貯運/發射筒分別配置於不同的發射平台。對於那些實在有必要變動的部件也要設計成模塊化結構以便於快速更換。比如車載狀態時需要在發射筒底部安有駐鋤,而火車平台上時則不那麼長的駐鋤,發射井部署則對筒底結構又另有要求,此時就可以給發射筒設計三種不同的筒底結構:車載平台上的導彈欲轉移到發射井部署就可以將發射筒駐鋤換為平底基座,這樣導彈就立刻進入地下井部署。當導彈想轉為火車部署時再換個筒底基座就可一躍成為鐵路機動型導彈。總之,在不對導彈貯運發射筒做大改動的情況下只需對相關的發射筒基座、筒蓋、固定及起豎裝置、線纜接頭進行標準化模塊化設計,則導彈/發射筒複合體就能極為方便地進行“通用化部署”。 陸基/潛射戰略導彈的通用部署則相對複雜一些,這其中最主要的難題就是導彈要在二種不同的介質中完成彈射出筒。在水中彈射的阻力要遠遠大於在陸地空氣中的彈射,一種固定彈射推力根本不可能適用於海中與陸地二種發射模式!解決方法就是將將潛射導彈的內發射筒做成模塊化。戰略導彈潛艇的發射管基本都是由外發射筒和內發射筒組成,內發射管其實就是一個運載器皿本身沒有彈射裝置,潛艇發射導彈時是利用潛艇上專用的燃氣裝置推動導彈在內射筒高速運動直至衝出海面點火起飛;“內發射筒模塊化”思路在於:當進行潛艇發射時內發射筒作用與結構不變,當內射筒/導彈組合體被吊出潛艇時,則將一個燃氣彈射模塊與內發射筒相串聯從而使之成為可以進行陸地發射的貯運/發射向筒。再給其配備不同的底座、筒蓋、固定及起豎裝置、線纜接頭等模塊化零件則潛射導彈就可以進行地下井或機動式部署;如果再將導彈移到潛艇上部署則只需將相應的燃氣彈射模塊和零件拆掉就行了。這種技術設置可以有效地解決陸/潛通用部署的所要解決的彈射要求不同的問題。

“通用化部署”對傳統的部署方式也會產生影響,特別是對發射井的結構與部署產生重大的影響。

對發射井而言。通用化部署可以減化其設計難度和複雜程。由於貯運發射筒自身有彈射系統,因此發射井就不必象熱發射那樣考慮設計複雜的導流槽,也不必加附加額外的彈射系統;同時由於貯運/發射筒可以給導彈提供良好的存放環境也不必再給的發射井建立空調系統調節溫度與濕度;隨着發射井和簡單化,我們還可以進步將發射井由核加固型轉變為非加固型。現在各國的導彈發射井為了對抗核攻擊都設計得非常複雜和堅固,以期能躲過核打擊,但是隨着戰略導彈精度與威力的提高任何加固型發射井都沒有意義!既如此不如結合“通用化部署”放棄核加固型發射井,轉而發展簡易非加固型發射井。由於簡易非加固型發射井的成本只有複雜型核加固發射井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建造500個複雜加固型發射井的資金可以建造3000-5000個簡易發射井。比如,中國可以在西部浩翰的無人區建立10-15個集群發射場,每個發射場有300-350個簡易非加固發射井,每個發射井間隔1500米-2000米,每個發射場通常部署10-20枚戰略導彈並不同的發射井中沒有規則地轉移。這種形式部署的發射井可以達到二個目的:其一,保護己方戰略導彈不被輕易消滅,因為我方100-200枚導彈在幾千個發射井中不斷機動對方難以搞清哪個發射井中有導彈,猜測性地有限核攻擊根本消滅不掉我方導彈;其二,消耗對方的核彈頭。敵主進攻加固型發射井需要一格核彈,進攻非加固型發射井也要一枚核大,因為二個非加固發射井距離較遠根本不可能一彈摧毀二個發射井。這樣敵人攻擊500個加固型發射井至少要500個核彈頭,攻擊3000個加固型發射井也至少需要3000個彈頭,這會將敵方的戰略核彈頭消耗殆盡;

中國戰略導彈“通用化部署”模式展望

假設:2015年中國將生產500枚新型戰略導彈並以通用化模式部署。500枚導彈中包括300枚DF-31A和200枚JL-2A;共有4000個簡易非核加固型發射井、500個車載及鐵路機動發射平台、160個潛艇發射筒(10艘戰略潛艇);DF-31A可以在陸基發射井、車載及鐵路機動平台上任意部署轉移。JL-2A可以在戰略潛艇及陸基發射裝置上部署輪換;

解讀一:數倍於戰略導彈的部署裝置在於達成“狡兔三窟、消耗火力”之目的。 500枚戰略導彈總共可以有4500個發射置可供部署,使導彈與發射裝置比高達1:9,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達成“狡兔三窟、消耗火力”:敵方將很難確定導彈究竟在哪個發射陣位上很難精確打擊,或者敵方對所有的發射裝置進行核打擊使自己的戰略核彈頭消耗殆盡;之所以能大規模部署4000個發射井,是採行簡易非核加固發射井概念的必然結果,因為這種發射井的單個成本不超過100萬人民幣,目前一個複雜抗核加固發射井的價格可以建造十幾個簡易發射井。中國即使建造5000個簡易發射井也只需要50億人民幣比國外建造一艘高性能戰略核潛艇還要省錢,美國一艘戰略潛艇的價格要超過15億美元。

解讀二:通用化部署是一個不斷變幻的動態過程。 通用化部署與傳統的導彈部署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以地下井部署為基礎,根據形勢的變化可以在汽車、鐵路、潛艇等不同的平台上轉換部署。比如:在國際局勢相對穩定的時期可以將200枚DF-31A戰略導彈放置於發射井中,100枚DF-31A戰略導彈放在車載平台及火車上機動。國際局勢複雜緊張時就將200枚導彈放在機動平台上,發射井中只保留100枚導彈;當車載平台及火車平台要維修時就將導貯運/發射筒連同導彈卸下來放到發射井中部署,待車載平台、火車平台整修完成又可將發射井中的導彈/發射筒複合體吊裝出來進行機動部署;當戰略導彈潛艇完成巡邏返回港口檢修時,可以將艇上的導彈/內發射筒複合體吊出串接相應的燃氣助推模塊和相關的零件,使之可以進行陸基固定與機動部署。待潛艇完成檢修補給後又可折除相關模塊將導彈/內發射筒複合體吊裝到潛艇上執行水下部署。從上面這些可以看出,通用化部署與傳統的導彈部署方式的區別就是導彈部署的高度不確定性,我們可以根據國際局勢、載動平台的狀態快速靈活地進行多基部署並任意轉換部署形式,使我方戰略導彈始終處於最佳狀態。

“通用化部署”集多種發射方式之大成,在保持它們既有優點的同時也能將現有部署方式的不足降至最小。

1)大幅提高我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 通用化部署催生了低成本簡易發射井的出現和大量部署,使我方戰略導彈的發射裝置超過潛在對手戰略核彈頭成為可能。依美俄核裁軍協議,2007年雙方各自的戰略核彈頭總數將保持在2500枚左右,如果中國將簡易型導彈發射井數量保持在3000-4000個左右則無論是美國還是俄國都不可能一舉打光所有的發射井,隨機部署於發射井的戰略導彈會有相當高的存活率;如果美國為了對付那些發射井而大量擴充戰略核彈頭,則中國也可以適當增加發射井的數量因為簡易發射井的成本要遠代於戰略核彈頭,一換一也是中國占大便宜。而且美國一旦大舉擴充略核彈頭就會破壞軍控條約那俄羅斯勢必會擴充核彈頭重新引起它們危險的核對抗;更重要的是,通用化部署將讓對手難以及時掌握我方導彈的動態,即便對方集中所有的戰略核彈頭攻擊我方發射井但未必能擊毀我方大量導彈,因為局勢稍有緊張我們就可以將發射井中的導彈轉移到機動發射平台上,這是美俄現有“民兵”、SS18戰略導彈所無法具備的通用部署能力。

2)大幅提高部署和作戰效率。 對於車載機動式導彈和潛射戰略導彈而言,由於實際中總有一部分車載平台和潛艇處於基地休整狀態,因此一旦受到核突擊總有相當一部分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被摧毀於基地,從這個角度看機動部署與潛艇部署的效率有待提高。而通用部署則解決了這個問題:當某些車載平台或潛艇處於基地休整狀態時就將其所裝備的導彈轉移至發射井部署,讓這些導彈同樣能處於最高警戒狀態,即便受到對方突然的核攻擊也能讓這部分導彈發起快速核反擊或者提高存活率。這可以在總體上提高戰略導彈的部署與作戰效能。

3)可以應對付某些突然出現的威脅。 美國以第一島鏈對中國形成了戰略包圍,對我戰略導彈潛艇的威脅極大。在技術上它還開發多種新型反潛技術和激光反導技術(ABL),如果這些因素能取得重大突破再與島鏈封鎖相配合將會對我海基核力量形成極大的破壞甚至在短期內使其失去效能。但是如果我們採用通用化部署模式就能比較有效地應對這一問題:當我戰略潛艇在某一時期面臨重大威脅時就將潛艇上的導彈全部或大部轉移至陸基部署,等我方破解這些威脅後再將導彈轉移到潛艇上部署。

3)降低導彈的部署成本。 降低部署與運行成本對於機動型部署戰略導彈尤其重要。俄羅斯因為經濟問題嚴重將絕大多數SS25和戰略核潛艇置於基地中,其原因就是機動部署導彈運行成本相對於地下井部署要高很多。但是這又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受到核突擊則這些在基地里的導彈就會全部毀滅。通用化部署能比較好地解決這一茅盾:國際局勢相對緩和時就讓機動發射平台少活動,而導彈/發射筒複合體則被卸下來在那幾千個簡易發射井中隨機部署,在導彈保持高警戒狀態的同時可以減少運行成本;當國際局勢複雜時就將導彈移出發射井進行高強度機動部署。這既能有效地降低導彈總體部署成本又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最良好的戰備效率。

4)躲避國際軍控條約的限制。 美俄為了相互約束制定了嚴密的軍控條約,中國戰略核力量擴張之後勢必也會觸及到此類條約。但是通用化部署可以使我們儘量有效地躲避這類條約,比如條約限制陸基多彈頭我們就說那是潛射多彈頭導彈,必要時我們可以迅速隱蔽地將潛射導彈轉為陸基發射井部署強化第一波核打擊能力,當條約限制潛射導彈時我們又可以說那是陸基導彈。我們要吸取美蘇裁軍的教訓,儘量做到戰略武器定義的模糊化儘量遊走於限制條約之間做到利益最大化。

5)威懾對手、防止核戰爭的爆發。在二個核國家發生嚴重危機之時,如果一方認為自己首先發起核打擊能毀滅對方絕大部分核導彈則它就有可能冒險。如果中國是以500個高加固型發射井部署250個導彈、且導彈採用熱發射方式必定在這500個發射井中,則美國在危機時就敢於冒險也值得冒險。因為它動用500個核彈頭就有90%的概率摧毀這些中國導彈,如果它動用1000個彈頭且以二枚彈頭攻擊一個發射井的方式就能以99%的概率將中國250枚戰略導彈消滅殆盡。在這之後它還有1500-2000個戰略核彈頭對付中國別的目標和俄羅斯。依照這種想法當中美國發生嚴重衝突時美國將有可能先發制人地發起核進攻;但是如果中國以4000個簡易發射井為主體部署250枚戰略導彈則美國又是另一種想法!首先其戰略導彈所攜帶的核彈頭不足以有效毀滅這4000個導彈發射井,如果其要達到90%的毀滅概率就先要將戰略彈頭增長率至4000個,攻擊後中國還有400個發射井能存活並可能有若干導彈發射出來。如要美國要想達到99%毀滅概率就要以8000枚核彈頭攻擊這4000個發射井。但是由於中國這250枚導彈是採用通用化部署遠比美國“民兵”導彈要靈活,當美國動用所有的核彈毀滅全部發射井後可能發現絕大多導彈早跑到機動發射車上去了!照此計算美國無論如何不敢首先對中國發起大規模核攻擊,因為它很清楚:自己將所有的核彈頭打出去後也只會消滅中國一小部分戰略核導彈,而它此時已二手空空了,根本沒有力量再去攻擊中國別的戰略目標,更別說去防範俄羅斯!因此採取以大量簡易型發射井為基礎,進行戰略導彈“通用化部署”最能威懾對手,使之不敢採取危險的先發制人式核攻擊。

後起的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優勢,那就是可以最充分的借簽前人的經驗。與美俄相比,中國在戰略核力量的發展上算是後起之秀,因此對於它們的優點我們要充分參考,對於某些落後的技術與思想我們也要充分認清並給予捨棄。最近據傳中國向烏克蘭學習什麼發射井技術,個人以為這就是偏差!因為中國之所以向它學習無非是想學原蘇聯複雜的核加固型發射井技術。但是面對精度與威力不斷提高的現代戰略導彈,任何加固型發射井都沒有意義!此時再堅持發展加固型導彈發射井只是“畫井為牢、白耗錢財”,只能限制中國戰略導彈的機動能力、只能在危機之時激起敵人發起首先核攻擊的欲望!因此個人以為“複雜/抗核加固”不是發射井的發展方向,大規模建造“簡易/非加固”發射井與戰略導彈“通用化部署”相配合才更能適應形勢的發展,更能發揮中國戰略核力量的效能與威懾力!

當然以上僅系一家之言,不能代表正確與全面。希望以此拋磚引玉,激發大家的靈感共同為中國戰略核力量的強大獻計獻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勿步前蘇聯未通之途
2003: 台獨天地人
2002: 為中國人悲!
2002: 父子問答(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