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5月18日12:44:4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是一場空前的浩劫。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2200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5500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在反法西斯戰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國東北,1931年7月7日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3月和1939年3月德國先後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至1939年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936年5月和1939年4月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亞(當時稱阿比西尼亞)和阿爾巴尼亞;至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4月至5月德軍發動閃擊攻勢,占領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荷蘭;6月10日,意大利對英、法宣戰,乘機奪取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6月14日德軍占領法國首都巴黎,22日法國投降;接着德、意軍隊向巴爾幹半島進犯;1914年4月侵占希臘和南斯拉夫。此後在歐洲和非洲被占領國家的廣大地區人民展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鬥爭。6月22日德突然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英、美同蘇聯結成反法西斯聯盟。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時間12月7日)日本未經宣戰,偷襲美國海空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大戰規模進一步擴大。半年之內,日軍侵占了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及太平洋上眾多島嶼。

  戰爭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線: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方面的有:中、蘇、美、英、法等50國,參加法西斯國家集團的有: 德、意、日等7國。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着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務。在歐洲,蘇德戰場為主要戰場。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2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最終獲勝,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1943年7月美英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登陸;同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6日英美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8月25日巴黎光復。1944年下半年起,蘇追擊德軍,進入東歐,配合東南歐各國人民反法西斯的解放鬥爭。1945年初,蘇軍和英美軍隊分路攻入德國本土;4月30日傍晚,蘇聯紅軍中士葉戈羅夫和坎塔里亞把一面旗幟插上了德國帝國大廈的屋頂,這一壯舉成為蘇軍勝利攻克柏林的象徵(這面旗幟後來珍藏在俄羅斯武裝部隊中央博物館);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德國投降後,英、美集中力量在太平洋上展開進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也於8月8日對日宣戰。中國轉入全國規模的對日反攻。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日軍主力,迅速被殲。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3500萬,占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42%。其中,死亡人數達2100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30萬人以上。按1937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1941到1945年衛國戰爭 期間,因戰爭死亡2700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866.84萬人;物質損失按照1941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40多萬人在二戰中喪生,英國有27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

  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是發動二次大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嚴厲懲罰。據統計,德國在戰爭中死亡和被俘人數為1360萬人。僅在蘇德戰場,德軍與其盟軍死亡人數為600多萬。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損失150萬人,有128萬人向中國投降,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124.7萬人。意大利損失16萬多人。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家國內的民眾深受其害。在德國本土上,有400萬平民死於戰火,1400萬人無家可歸。1945年8月,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遭到美國原子彈轟炸,當時死傷20余萬人,並且給當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創傷。

  二戰的起因及其三個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極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更激化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德、意、日三個國家的法西斯統治者走侵略擴張的道路,於1937年結成德意日三國政治軍事同盟,即三國軸心,企圖重新瓜分世界,先後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日本在1931年就占領了中國的東北,1937年又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德國從1933年起瘋狂進行擴軍備戰,1936年德國進兵萊茵河軍事區,並夥同意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938年至1939年德國先後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亞(舊譯阿比西尼亞),1939年又占領阿爾巴尼亞。而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和“坐山觀虎鬥”政策,並力圖把戰火引向蘇聯。最終德、意、日三個法西斯統治國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日至1042年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軸心國處於戰略進攻地位,不斷地向世界各地侵略擴張,戰爭逐漸從西歐擴展到東歐,北非與南歐、直至太平洋,從而成為全球性戰爭。由於世界各國的利益受到來自法西斯戰爭的直接威脅,法西斯侵略擴張與世界各國人民反對法西斯侵略的矛盾成為當時世界的主要矛盾,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了共同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聯合國家宣言》,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春至1943年12月,是大戰的相持與轉折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德、意、日軍隊在世界各戰場上全面展開作戰,法西斯不斷膨脹的侵略野心和其潛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地表現出來。反法西斯聯盟逐步恢復戰鬥實力,在穩定戰線的同時,分別在各戰場進行具有戰略意義的會戰,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面。在蘇德戰場上的著名莫斯科會戰迫使德軍放棄對蘇聯全面進攻的計劃。1941年12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事勝利達到巔峰。當月,日本進攻美國珍珠港基地,把美國拖進了戰爭。 比利時巴斯托尼市中心廣場上的坦克紀念碑。在“阿登戰役”中,巴頓第三軍團的坦克開進巴斯托尼,增援了那裡的守軍,使德軍受阻。

  1942年7月至11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3年下半年,同盟國軍隊完成了大戰的根本轉折和全面進攻的準備。在蘇德戰場、北非戰場、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的戰局開始由盟軍掌握主動。

  1944年1月至1945年9月,是大戰的最後較量與結局階段1944年,同盟國在歐、亞戰場展開了全面戰略進攻。在蘇德戰場,蘇聯連續發動大規模攻勢戰役,將戰爭推向東區和德國本土。在西歐戰場,美英盟軍登陸諾曼底成功,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並迅速解放法國,進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威逼德國本土。歐洲各國人民掀起抵抗運動和解放戰爭高潮,配合蘇軍和美英盟軍作戰,解放本國領土。在太平洋戰場,盟軍勝利地進行了越島進攻和海空作戰,突入日本防禦圈。在東南亞戰場,中美英聯軍加緊進攻緬甸境內的日軍。在中國戰場,也對日軍展開了局部反攻。1945年,在反法西斯同盟國打擊下,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先後於5月和8月宣布向同盟國投降。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內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的敗降和同盟國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二戰的主要戰場

  一、亞洲太平洋戰場

  1931年,日本製造“9.18”事變,出兵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從此,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在“盧溝橋”挑起事端,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力,首先在亞洲開闢了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日本在侵略中國的同時,又逐漸把勢力擴展到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接着,日軍又先後攻占了關島、香港、馬來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和緬甸等國家和地區。以美國為主力的盟國軍隊同日軍進行了一系列爭奪制海權和制空權的戰鬥,以著名的中途島戰為轉折,使日本失去了在太平洋上的主動權。到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轉入全國規模的反攻,日本的主力軍被消滅。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6日和9日,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亞洲太平洋戰爭結束。

  二、歐洲戰場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9月3日,英、法兩國政府對德宣戰,二次大戰全面爆發。德軍憑藉軍事上的優勢於9月28日占領了波蘭全境。之後,德國將其主力調往西線,以閃擊戰先後侵占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然後大舉進攻法國,將英、法聯軍逼出歐洲大陸。1940年6月,意大利政府宣布站在德國一邊參戰。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分三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使蘇聯國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洲主戰場。隨後,蘇德雙方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地進行大會戰,德軍損失慘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1944年,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解放了全部國土。

  1944年6月6日,由美、英和加拿大等國部隊組成的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初,蘇軍和英美加盟軍在歐洲各國反法西斯武裝的配合下,分別解放了東歐、西歐所有國家,並攻入德國本土。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三、非洲戰場

  意大利參戰後,憑藉其軍事優勢,乘機奪取英國在東、北非的殖民地。1940年7月,意調集其在非洲殖民地的軍隊向駐守英屬索馬里和埃及的英軍發動進攻。但是,意軍屢戰屢敗,最後只得向德軍求援。1941年1月,希特勒派隆美爾率非洲軍團增援意軍。1942年10月,英軍與德意軍隊在阿來曼進行激戰,給德意軍隊以沉重打擊。隨後,由艾森豪威爾率領英美盟軍10萬餘人在西北非登陸,與英 軍配合向德意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到1943年5月,盟軍將德意軍隊徹底趕出非洲。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新華社)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灌瓜案例是和平解決台海問題的唯一方法
2004: 台海衝突與美國軍事抉擇或美日協防台灣
2002: 石油攻勢的鏡花水月
2002: 日本領事館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