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俄戰機飛行頭盔相比西方簡陋太多 中國為何還願意學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7年05月24日20:28:0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001.jpg

  40年前,當前世界上最知名的戰鬥機蘇-27的前身T-10首飛,從此開啟了“側衛”家族的的序幕。

  中國是目前使用蘇-27及其衍生飛機最多的國家之一,蘇-27雖然最初來自俄羅斯。但中國正逐步將蘇-27中國化,這似乎還不僅限於殲-11B系列、殲-15、殲-16,中國還在讓“原裝”的殲-11A/蘇-27使用國產設備。

  最近網上流傳着一張殲-11A/蘇-27上飛行員掛着類似西方,外形更科幻的飛行頭盔。難道中國要放棄俄系頭盔轉投歐美?其實這只是電影《霸天狼》的劇照。

  但俄系飛行頭盔與歐美的區別卻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今天就來說說頭盔瞄準具和顯示器的區別。

  何為頭盔顯示與瞄準?

  先定義一下,所謂頭盔“顯示”與“瞄準”可以是不相干的東西,頭盔顯示就是顯示畫面直接顯示在頭盔面罩上,不管頭轉到哪裡畫面都在眼前。而頭盔瞄準則是要對頭盔進行定位,知道現在飛行員看到哪邊,據此進行瞄準。

  但是作戰飛機畢竟不是飛行電影院,之所以要頭盔顯示,就是希望飛行員不用低頭看儀表就可以作戰,所以沒有人只做頭盔顯示不做瞄準。因此在實際上,頭盔顯示器一定有頭盔瞄準功能,它可以視為是在頭盔瞄準的基礎上,增加顯示功能而來。

  頭盔顯示與瞄準主要的技術關卡,是顯示系統與定位裝置的小型化、輕量化。頭盔過重時,飛行員容易疲勞之外,容易造成傷害,例如高G動作時,頭盔會比平常重將近10倍,根據研究,超過2千克的頭盔在高G時容易造成頸椎傷害。F-35以前的頭盔超過2.3千克,就被發現有安全顧慮,故需要額外的訓練課目,加強飛行員頸椎肌肉能力,後來有改款,要降到2.2千克以下,至於俄羅斯頭盔顯示器則設定在2千克以下(直升機版略重,因為多了夜視鏡)。

  在F-35的問題浮現之前,許多媒體廣告與評論都聚焦在F-35看起來極度科幻的頭盔,彷佛假面騎士一樣,認為這才叫先進,至於俄羅斯頭盔,不過就是在普通頭盔外再加一個附加模塊,就被認為是落後、被超越。但頭盔畢竟是給人戴的,如果頭盔重到會傷害使用者的脊椎,那再先進也是沒用,可見頭盔瞄準與顯示器的好壞,不能只看科不科幻,必須連重量等整體一起來看。

  飛行頭盔如何定位?

  目前的頭盔定位,用定位方式分可分為無線電定位與光學定位等。用構造分可分為整體式與分離模塊式。

  頭盔定位當然可以用類似手機或遊樂器的微型動態傳感器,但不精確,軍用品不會用這個。要夠精確,就是無線電定位跟光電定位。無線電定位藉由頭盔上的無線電信號去解算頭盔的位置與指向,優點是可以輕易做到±180度的定位範圍,缺點則是有電磁兼容問題,例如可能輻射出去被偵測,或是與機上航電干擾。所以目前裝備的頭盔定位都是光電式。

  光電定位方式是在頭盔有若干發光點,然後用座艙的光學傳感器拍攝這些發光點,根據發光點的相對位置,解算出頭盔的指向。發光點的數量越多,定位範圍可以越大也越精確,但重量也跟着大,因此這也是要取捨。這種定位方式最少需要3個發光點,蘇-27的瞄準具就是這種只有3個光點的“簡陋”款,定位範圍±60度,剛好夠R-73導引所需。

  後來透過軟件的修改,只要抓到2個點就能算出第3點的位置,然後就跟抓到3點一樣進行定位,這樣就可以在硬件完全不變的情況下將定位範圍擴展到±75度,蘇-30MK就是用這種頭盔。現在較新的頭盔瞄準系統需要更大範圍的定位,需要的不只是3個光點,例如T-50的頭盔就有9個光點,其它國家的則有更多光點,定位範圍都比±70度大得多,有消息說中國的頭盔瞄準具有8個光點,能定位±125度,南非的可以到±180度。南非的±180度看起來比較厲害,但不能這樣武斷,因為這又牽涉到構造的取捨。

  飛行頭盔構造有講究?

  至於在構造上,有一種是整體式的,也就是防護頭盔與定位發光點是做成一體。一種則是將定位器做成額外模塊,裝在頭盔上。西方的如F-35的頭盔就是整體式的,前述南非±180度範圍的也式。而俄羅斯是採用分離式,傳說中國定位範圍±125度的頭盔也是走俄系分離式設計。

  分離式的優點是頭盔可以通用化,畢竟每一種飛行器都要防護頭盔,但不是每一種都要頭盔顯示或瞄準。所以將瞄準具做成分離模塊的話,頭盔可以大量生產,然後只有在需要瞄準具時才加配瞄準具。此外分離的話,頭盔與定位器能個別優化,例如頭盔就可以加強防護性,這對俄羅斯很重要,因為俄羅斯彈射椅的操作範圍世界第一,這意味着頭盔需要比別人更大的強度,如果做成一體化的然後又要滿足俄羅斯的彈射需求,難度會變很大。

  整體式的優點,直覺上來說是做成一體所以比較輕,但實際上由F-35與T-50的例子就知道,F-35做成一體的卻比較重,因此“整體式的優勢在減重”顯然有誤。整體式的優點在於光點可以分布在任何地方,包括頭盔的後面,因此可以做到像南非頭盔那樣±180度的範圍。相較之下分離式的模塊只會裝在頭盔的一側,這通常是正前方,因此後面就沒有發光點,就應該沒辦法做到±180度定位,就算可以近似,大角度時精確度應該不夠。由此可見中俄的分離式瞄準具的定位範圍很難達到±180度,這純粹是構造選擇時就決定好的了。

  那麼±180度範圍的頭盔真的是比較好嗎?在這裡必須清楚的認知一件事:沒有一個正常人的頭可以轉±180度。其實搭配身體的活動,能看到±120度已經很厲害了,因此像中國的±125度版本實際上是完全夠用的。

  ±180度或許還是有它的優點,但這問題又牽涉到重量。要做那麼大範圍的定位,就要在後方也有發光點,這些發光點不是裝飾用的聖誕燈泡直接黏個燈泡就好了,還要有布線,要有結構包起來,這就造成額外的重量。如果這個多出來的重量沒有增加多少實用性,卻增加生理傷害的機會,那這設計在人體工學上就是不及格的。F-35的頭盔就是鐵證。

  頭盔與人體工程學

  俄羅斯飛機的人體工學非常講究,其中一個原因是俄羅斯飛機與宇宙飛船的人體工程、防護措施、救生措施等不是個別飛機設計者研製的,而是都由NPP Zvezda負責的,它們對人因工程的研究與經驗可說是專家中的專家。F-35居然是到了後期試驗才發現2.36千克的頭盔可能會在高G或彈射時造成頸椎傷害,而俄羅斯則是一開始就把重量限制在2千克以下,可見雙方在人體工程的認識上真的是不同的。

  俄制頭盔瞄準具的發展就跟重量息息相關。例如蘇-27、蘇-30MK等4~4+代都是用最“簡陋”的三點定位式,因為它簡單,而且輕。最早的版本定位範圍±60度,剛好夠R-73導引之用。後來用軟件改良而可以定位到±75度,看起來比不上西方的,但實際上如果不動身體,±75度已經幾乎是人頸部活動的極限,算是夠用了。至於在T-50上有更多定位點因此有更大的定位範圍,則是由於頭盔本體輕了幾百克,有多餘重量可以改良定位器之故。簡單的說,俄系頭盔瞄準具的發展思路,不是為追求性能而性能,而是以人為第一考慮。

  未來也許會出現又可以±180度定位,又很輕的瞄準具。例如烏克蘭Arsenal設計局就發展一種可變方向的發光點,只要一個光點就可以定位到接近±90度,如果這種技術實用化,就不難兼顧±180度定位與輕量化。

  頭盔瞄準具與火控整合

  對火控系統而言,頭盔瞄準具就是機上眾多指向裝置之一。例如主動雷達會指向有回波的地方,被動雷達與預警天線會指向有外界信號的地方,光電系統會指向有紅外輻射或可見光的地方,而頭盔瞄準則是指向飛行員看的地方。

  定位系統解算頭盔指向後,這組定位數據傳給火控計算機,等於告訴飛機“現在飛行員看這個方向”。這時候,視當下模式的不同,飛機可以直接把這個方向當作目標方向,或是驅動光電系統甚至雷達去探測這個方向等等。

  或許是因為頭盔定位是定向不測距,與紅外線探測性質接近,因此在蘇-27等俄羅斯戰機上,頭盔瞄準是當作光電系統的子系統在設計的,頭盔的定位解算等就是由光電系統的計算機負責。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越媒:越南年輕人中颳起“奧巴馬旋風”
2016: 外交部稱樂見美國解禁對越軍售 美媒:
2015: 警告:美國將用軍刀刺破我國經濟泡沫!
2015: 中國半步不讓 在聯合國狠抽日本臉
2014: 從法規角度長篇分析“鎮雄警察擊斃訪民
2014: 點評美中協會美自辦五曾駐華大使談話:
2013: 中國軍艦擾亂菲律賓 馬英九最後通牒被
2013: 中國海軍最強驅逐艦在南海拉響戰鬥警報
2012: 專家:中國應動用多種殺手鐧讓菲傭感到
2012: 俄稱中國第二架殲-20試飛可匹敵F-22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