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大唐鐵騎VS.阿拉泊游騎軍
送交者: 橫刀立馬 R 2005年06月30日09:36:5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大唐鐵騎VS阿拉泊游騎軍 zt


作者: 橫刀立馬 R , Jun 29,2005,18:51 回貼 論壇

--------------------------------------------------------------------------------


--------------------------------------------------------------------------------
高仙芝(??755年)本是高麗人。出身於將門之家。父名舍雞,起初在河西軍做事,後立軍功,官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仙芝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少年時隨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游擊將軍。到了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並與父班秩相同。他先在節度使田仁琬、蓋加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後夫蒙靈?發現了他的才幹,一再提拔重用。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在這裡對高仙芝的身份作一下說明"朝鮮"這個名稱含義很複雜,若表示古地名、古國名如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氏朝鮮等,則其境皆大部位於今日中國之域內,且其時代與唐相距甚遠;若表示近現代的地名、國名,則與唐代更扯不到一塊去。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在他所處的時代,朝鮮一詞沒有任何現實的意義,高句麗則一直是中原王朝屬下的一個地方政權,在它被唐朝收復之前,其地位與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許許多多割據政權並沒有什麼兩樣,只是它偏居一隅,殘存較久而已,隋之所以要征伐高麗,正是要將南北的大一統進行到底,而並非對外擴張。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的古國,其來源是夫余之一部及東北夷中之幾支,除了在地域上稍有重疊外,它與古代的朝鮮並沒有什麼繼承關係,與現代的朝鮮在關係上就相離更遠了。據通鑑記載,唐滅高句麗後,其國民大部被遷入內地,只有極少數留在或進入今朝鮮境內,因此從人民的繼承上來說,今天朝鮮與古代高句麗的關係也是微乎其微的。僅僅因為英文"Korea"來自"高麗"之名,就輕易地在朝鮮和高麗之間劃上等號,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至於新羅、後高麗之後的朝鮮已逐漸走上獨立於中原王朝之外的道路,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作詳論。總之,把唐朝大將高仙芝稱作朝鮮人無論如何是不正確的。如果是外國人,他們寫書或讀書時容易受到"Korean"一詞的迷惑,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朝鮮人和中國的朝鮮族人,出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歷史的真實,則是不能抹殺的。)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與之聯姻,由於小勃律地處西域要衝,小勃律的轉向使得西域諸國向唐朝進貢的通道被堵死,於是“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吐蕃重兵駐紮於此,當時的四鎮節度使田仁琬曾3次討伐均未成功(“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於是在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高仙芝行軍百餘日,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最後會師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此時吐蕃連雲堡有萬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戰中,唐軍,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於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讓邊令誠領着守城,自己率兵繼續深入,進逼坦駒嶺。坦駒嶺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這裡有兩條冰川,東面的一條叫雪瓦蘇爾冰川,西面的一條叫達科特冰川,冰川的源頭就是坦駒嶺山口。這兩條冰川長度都在10千米在以上,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牆,裂縫如網,稍不注意,就會滑墜深淵,或者掉進冰川裂縫裡喪生。1913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勘察了一千年前高仙芝先生行軍路線後,評論曰:“數目不少的軍隊,行經帕米爾和興都庫什,在歷史上以此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給養,不知道當時如何維持軍隊的供應?即令現代的參謀本部,亦將束手無策。”又嘆曰:“中國這一位勇敢的將軍,行軍所經,驚險困難,比起歐洲名將,從漢尼拔,到拿破崙,到蘇沃洛夫,他們之越阿爾卑斯山,真不知超過若干倍。”最後終於以千餘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史載“拂?、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服”,這個皆震懾降服有誇張的成分,但是帕米爾諸國又重新臣屬於唐朝這是不爭的事實。

  天寶八載(749)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里伽羅(來自梵文SriMan-gala)上表唐廷說,?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此王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羅欲發兵擊破?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遂於翌年二月擊破?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勝利也標誌着唐朝中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在庫車駐地上,其行為儼然是中國在中亞的總督。

  就在高仙芝忙於對付吐蕃的時候,阿拉伯的國內發生革命,747年6月9日,阿拔斯人在呼羅珊開始了對伍麥葉王朝(中國稱之為白衣大食)的戰爭,艾卜勒。阿拔斯(AbualAbbas)以呼羅珊(Khurasan)為基地,在內戰中節節勝利,終於在750年4月26日攻陷首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國稱之為黑衣大食)建立了。


在初步解決了吐蕃方面的問題之後,高仙芝開始採取手段對抗阿拉伯的勢力,前文已經提到,在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之下,中亞諸國均臣服於阿拉伯,雖然有突騎施曾經和阿拉伯對抗過一陣子,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復了在中亞的統治地位。為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其實這場戰爭的實質是為了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高仙芝打擊的也不是親唐的石國國王伊捺吐屯,而是阿拉伯後來冊立的車鼻施特勤,細加考之,除天寶元載(742)一次屬正月賀正外,余皆使來月份無定,並非真正意義的朝貢,不過是普通商貿來往而已,攻其國實乃同大食重新爭奪河中。志在利用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亂的干載難逢良機。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規復唐朝在嶺外地區的政治主權。天寶十載(751)正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突厥酋長、石國王、師王,加仙芝開府儀同三司。可見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確已取得了初期的勝利。

  在攻打石國的過程中,世人對高仙芝多有指責,如高仙芝沒有信義,搞屠殺,貪財。其實細細分析,這些對高仙芝的指責其實都沒有什麼道理,首先是說高仙芝沒有信義,根據是已經和石國國王和談,卻用偷襲。中國兵法向來是兵不厭詐,李靖夜襲陰山,也是憑藉和談麻痹突厥,而後一舉成功,世人多稱讚這個壯舉,為何高仙芝用這個辦法就是沒有信義?,《資治通鑑》中記載“偽與石國約和,引兵襲之”,明顯是高仙芝為了麻痹石國而用的謀略。然後是說高仙芝搞屠殺,其實這是當時戰爭的常用手段,比如說開元3年之役,“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
  傳,自已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等八國皆遣使請降。”為何這個時候沒有“諸胡怒,連兵攻四鎮”呢?其實所謂的“諸胡怒,連兵攻四鎮”只不過是中亞河中地區的西域國家在阿拉伯的控制之下聯合進行的一次反攻活動,和高仙芝是不是屠城關係並不大。最後是說高仙芝貪財,這一點最為冤枉,兵法有云:“使貪使愚”高仙芝正是完美的應用了這條兵法,所以他的軍隊才可以保持如此高的戰鬥力。大唐名將李靖擊滅突厥之後,被人彈劾說“治軍無法,突厥珍物,擄掠俱盡”,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史書記載高仙芝“頗能散施,人有所求,言無不應”可以明顯的看出他並不是一個很貪財的人。

  高仙芝旨在恢復唐朝在河中地區勢力的行動自然會遭到阿拉伯帝國的反擊,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終於在天寶10年(公元751年)爆發。這是一場遲早要打的戰役,唐朝要恢復在中亞的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亞則必須擊敗唐朝。


  關於這場戰役,我首先羅列一下雙方的實力對比。

  唐朝方面,主將是高仙芝,副將為李嗣業,別將為段秀實,兵力為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高仙芝時代“凡鎮兵四十九萬,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怛羅斯之戰居然出動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說明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對即將和阿拉伯的大戰有心裡準備的。唐軍雖說是馬步混合部隊,但是唐軍的步兵均有馬匹,平時以馬代步,作戰的時候才下馬作戰,戰鬥力極為強大。阿拉伯方面的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AbuMuslim),手下大將為齊雅德。伊本。薩里(ZiyadibnSalih),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ghazi)四萬人,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當在十五萬至二十萬之間。在兵
  力方面,阿拉伯聯軍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的。在素質方面,呼羅珊是是阿拉伯歷代經營的軍事重鎮,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羅珊騎兵的素質在阿拉伯帝國中當屬翹楚,都是精銳。

  地理方面,觀察地圖以及結合史書我們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深入七百餘里”,其實已經在阿拉伯的地盤上作戰,阿拉伯在補給,情報等方面占了絕對的優勢。

  兵器方面,唐軍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極大,列陣而出則“如牆而進”,肉搏時候威力不減,史載李嗣業用陌刀肉搏“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騎兵方面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在近身肉搏時候則是用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樣大刀”。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唐朝軍隊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成熟的弩,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範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面顯然遜色不少。由於高仙芝在與阿拉伯大軍對戰之前曾經圍攻怛邏斯城,我們有理由推測高仙芝還使用了車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床弩。史載車弩“十二石”強弩,以軸轉車(即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擱一枝巨箭,“長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鐵葉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諸箭一發齊起,“所中城壘無不摧毀,樓櫓亦顛墜”(見李筌《太白陰經》卷四)。


阿拉伯步兵列陣之時用長矛配盾牌,是傳統的裝備。阿拉伯的大馬士革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步騎兩用的阿拉伯彎刀鋒銳無比,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唐杜甫就在《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裡面稱讚阿拉伯刀“吁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阿拉伯騎兵的裝備也是長矛加盾牌,並且裝備弓箭。關於阿拉伯人的盔甲由於資料不足,沒有詳細的資料。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絕對的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不能相比的。

  接下來則是戰鬥的具體過程,由於這方面中國文獻具體資料比較少,所以大多參考國外的資料進行描述。高仙芝消滅石國之後,中國在中亞的勢力有所恢復,為了對抗高仙芝的進攻活動,阿拉伯聯合河中所有屬國準備進行反擊,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於天寶10年四月(公元751年),從安西出發,準備先發制人。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決戰。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中國人是極其善戰的,靠着步兵的強弓硬弩,高仙芝曾經占有很大的優勢,中國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中國軍隊戰鬥到傍晚之後,葛邏祿(Qarluq)僱傭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中國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而阿拉伯聯軍乘中國軍隊由於葛邏祿僱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中國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但是在副將李嗣
  業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由於對中國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的驚人的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的霸權而已。再後來因為阿拉伯軍的主將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謀殺,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也被處死,其餘部於是叛亂,呼羅珊陷入混亂,阿拉伯忙於平亂,對於遙遠的中國已經是有心無力了。而中國方面由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只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怛羅斯中葛邏祿部族是極其關鍵的角色,他們的叛變成為了怛羅斯之戰的轉折點,關於葛邏祿部反叛的原因,我認為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後果,葛邏祿人幫助阿拉伯人打敗唐朝軍隊,而阿拉伯則默許葛邏祿人在兩河流域附近的擴張。這一點從葛邏祿部原本的領地是塔爾巴哈台和烏隴古河畔,從巴爾喀什湖東端一直延伸到額爾齊斯河。而怛羅斯之戰獲勝之後其領土已經擴展到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塞克湖以北的整個伊犁河流域。原西突厥汗庭幾處駐地都處於葛邏祿人的統治之下。這樣在阿拉伯人鼻子底下的大規模擴張阿拉伯人卻不聞不問,顯然是怛羅斯之戰交易的結果。

  安西都護府在怛羅斯之戰後損失慘重,精銳損失殆盡,但是盛唐時期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這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的。

  怛羅斯之戰的後果是阿拉伯帝國完全控制了中亞,中亞開始了整體伊斯蘭化的過程。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後果就是中國的造紙術由是西傳,撒馬爾罕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造紙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關於唐朝最後退出中亞的爭奪,個人比較同意白壽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為怛羅斯之戰,而是因為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即使是怛羅斯之戰獲勝,唐朝依然會退出中亞,這是必然的結果。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叛反於范陽,天下大亂,唐朝在西域的輝煌也隨着盛唐的崩潰而隨風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詩篇還在被後人傳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不能忽視俄羅斯介入台海戰爭的可能
2004: 把戰場搬到美國
2003: 日本經濟近十年回顧、國家走向和中日關
2003: 日本走向右翼的必然及中國的機遇(2)
2002: 蔣價石心腹將領--湯恩伯
2002: 犯有錯誤的開國將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