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我眼中的普京外交(上)
送交者: 相京 2002年04月13日20:21:2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強勢總統 弱勢外交

內容提要:本文試圖對普京執政以來,特別是“9·11”事件後處理與美國、北約和中國關係的得失予以評價。文章認為,普京在對美交往中,面臨着尷尬的兩難境地:默認美國的步步緊逼,就意味着俄羅斯將在政治、經濟、軍事諸領域受到越來越大的束縛,直至徹底喪失自己的發展空間;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就可能斷送“9·11”事件後剛剛有所恢復的俄美關係,導致俄美新一輪衝突的開始。

北約削弱俄羅斯、遏制俄羅斯的戰略企圖不會因為普京的友善舉動而有所改變。普京對北約的策略,除了反映出俄羅斯無力阻止北約東擴的窘境,讓西方進一步摸清俄羅斯的底牌外,對俄羅斯的國家利益有何種幫助,有待觀察。

中俄關係最大的隱憂在於兩國互信的缺失。在美俄中三國博奕的大格局中,面對美國明顯的綜合優勢,中俄面臨類似“囚徒困境”這一理論所揭示的狀態,在普京看來,與中國保持一定的距離,是俄羅斯取悅美國並在對美外交上取得主動的重要手段。

從2000年3月正式當選俄羅斯總統以來,普京總統一掃前蘇聯勃列日涅夫以降歷屆領導人或體弱多病、老態龍鍾;或優柔寡斷、患得患失的公眾形象,面對百廢待興的國內局勢,事必躬親、頻出重拳:圍剿車臣非法武裝;打擊金融寡頭勢力;理順國家結構關係,恢復中央政府權威。在他的領導下,俄政局穩定,經濟止跌回升,人民生活有所提高,普京也因此被很多俄羅斯人視作未來的彼得大帝,民意支持率高達80%左右,從他的作風、權勢、威望等方面看,堪稱一位強勢總統。

反觀外交領域,雖然普京上任以來,頻繁出訪,足跡遍布歐亞美洲大陸,有人稱他是自彼得大帝以來首位在國外呆上數周的俄羅斯領導人,但取得的成果卻極為有限,特別是在處理與美國、北約、對華關係等重要外交領域乏善可陳,屢屢受挫,箇中緣由,耐人尋味。

對美緩和——普京進退失據

普京對美國的態度基本呈現出一個先抑後揚的態勢。他上台不久即頻訪英、德、法等西歐強國,把外交重點放在歐洲,倡議與歐洲共建導彈防禦體系,與歐盟建立“能源戰略關係”。而對美國,普京則較為冷淡,認為“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威脅俄羅斯國家利益”,對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堅決說“不”,拉歐抑美的用意十分明顯,俄美關係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溫吞水”、缺乏熱度。有學者因此認為,普京是在探求一條既非“親美”又非“親華”的等距離務實外交之路。但“9·11”事件的突然發生,仿佛令俄美關係在一夜之間有了突破性進展。普京成為第一個打電話給布什、向他表示同情和支持的外國元首,並在反恐怖問題上採取了異乎尋常的與美國積極合作的策略,全面支持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不僅大力援助阿富汗北方聯盟,主動與美分享恐怖分子活動的情報,向美運送人道和補給物資的飛機開放領空;而且對於美國人在其腹心地區——中亞的軍事存在,也沒有說過一個“不”字。普京還不失時機地宣布撤出其在古巴和越南的軍事基地,一時間俄美“親密無間”的輿論甚囂塵上,外界普遍認為,普京抓住了“9·11”事件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巧妙化解了西方對車臣問題的指責,改善了俄美關係,重樹了俄羅斯的世界大國地位;還有人進一步認為,普京既贏得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一片讚賞,也為自己在加入WTO問題上做了鋪墊,還為解決北約東擴問題和反導問題增加了談判的籌碼和基礎。

事實真是如上所言嗎?冷靜地審視美俄兩國在“9·11”事件後的所做所為、所得所失後,筆者不禁要問一句:俄羅斯究竟得到了什麼?

應該說,“9·11”事件爆發之初,美國政府只是在被動應對挑戰,對於在阿富汗開展的軍事行動前景(會不會像前蘇聯一樣陷入在阿富汗的戰爭泥潭)沒有十足的把握,普京在此時慷慨有力的支援和幫助,無異於雪中送炭,對此美國政府的高級官員們曾不止一次地說過,俄羅斯對反恐鬥爭的支持,其重大意義已經超過了整個北約集團的行動,布什總統在一些場合對普京也是讚揚有加。筆者相信美國官員的表態應是肺腑之言,對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也是有誠意的。然而隨着美軍在阿富汗戰事的順利展開,主動權又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過籌組反恐怖聯盟,美國牢牢掌握着“反恐怖主義”這面大旗,以“反恐旗手”自居,動輒就要“替天行道”,一時間美國顧問滿天飛,從中亞到北高加索,反恐戰線不斷擴大,美國的反恐活動已深入到獨聯體國家,其遏制俄羅斯的用心昭然若揭,但奇怪的是,普京卻對此視而不見,甚至對美國的行為表示理解。

核戰略關係是普京處理對美關係的一個核心。2001年月11中旬,普京抱着“建立俄美新型關係”的良好願望踏上了訪美行程,他希望能夠把美國看作是可靠和穩定的夥伴,與美國在反導問題、裁減核武器、雙邊關係等問題上達成某種程度的諒解。然而美俄領導人除了建立起“良好的私人關係”外,僅僅達成了雙方在10年內削減三分之二核彈頭的口頭協議,普京希望就此問題簽署監控條約以保障俄羅斯在防禦武器上的利益,遭到布什的明確拒絕。一個月後,布什發表聲明,正式宣布美國退出《反彈道導彈對俄條約》,這對俄羅斯極為看重的核戰略均勢,不啻於一記重擊,俄軍方對此反應強烈,普京則作了低調回應,避免了俄美之間的一場重大危機。但美國人並不領情,在車臣問題上美國政府霸道兼狡詐的本色暴露無遺,雖然普京總統竭力將把俄境內發生的恐怖事件與製造“9·11”事件的恐怖分子聯繫起來,甚至說車臣武裝分子與“9·11”事件有染。但美國政府仍然奉行明顯的雙重標準,把恐怖分子劃分為“好的”和“壞的”兩種,聲稱俄羅斯在車臣的行動“不合適宜”;同時,美國又以俄方宣稱的“以格魯吉亞潘基西峽谷為基地的車臣武裝分子與本·拉登有關係”為口實,趁機與格魯吉亞達成軍事合作協議,令俄羅斯“後院起火”,卻又有苦難言。

普京在處理俄美關係上所遇到的難題遠不止此。繼近期美媒體披露出的五角大樓《核態勢評估》報告將俄羅斯列入七個核打擊目標後;美高級官員又指責俄羅斯是化學、生物和核武器擴散的主要責任者;再聯繫到俄美之間所謂的“雞腿衝突”、“鋼鐵大戰”。筆者認為,美方在反恐戰事暫告一段之際,接連釋出的一系列的動作,受損害的絕不僅僅是普京的地位和威信,更重要的是,它傳遞出一個信息:美國對俄羅斯在反恐慌戰爭初期給予合作所抱有感激之情已消失殆盡,對美國而言,俄羅斯的利用價值或者說國際地位明升暗降。美國更感興趣的是如何更好地發揮世界領導者的作用。對於俄羅斯,美國關心的是俄羅斯是否願意無條件地按美國的規則行事,作一個令美國人稱心的“被保護人”。由此普京面臨着尷尬的兩難境地:默認美國的步步緊逼,就意味着俄羅斯將在政治、經濟、軍事諸領域受到越來越大的束縛,直至徹底喪失自己的發展空間,淪為一個二流國家;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就可能斷送“9·11”事件後剛剛有所恢復的俄美關係,導致俄美新一輪衝突的開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