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印度“光輝”再放光輝?
送交者: 嵐少爺 2019年03月12日00:38:2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001.jpg

     光輝要再放光輝,這話說着怎麼那麼拗口呢?沒錯,印度的事情就是這麼拗口。“光輝”當然是指印度斯坦飛機公司(簡稱HAL)製造的輕型戰鬥機,曾名LCA,意思就是輕型戰鬥機。

      LCA計劃是在拉吉夫·甘地時代(1984-1989年)啟動的。他是前總理英迪拉·甘地的兒子。英迪拉·甘地是前總理尼赫魯的女兒,她的甘地是夫家的名字,但與聖雄甘地無關。夫家甘地的原版拼寫是Ghandy,出於對聖雄的崇敬,在30年代改為Gandhi,以至於如今常有把英迪拉混為聖雄甘地的親屬的誤解。不過英迪拉和夫家甘地都不是摘桃子派,兩人在二戰前國大黨抗英鬥爭中認識。據說尼赫魯反對這門親事,但小伙子走丈母娘路線,最後贏得芳心,這是題外話了。

      拉吉夫·甘地是有見識、敢作為的官二代,不僅投身政治,本人也是飛行員,熟諳高科技。母親英迪拉遇刺後,他作為國大黨領導人,接任總理,並在緊接着的大選里當選。他雄心勃勃地推動高科技工業,希望以此帶動印度經濟發展,LCA計劃就是在他的任期內提出的,不光包括戰鬥機,還包括“卡維利”渦扇發動機、數字飛控、先進雷達、空空導彈等。

      有政府的大力推動,在美英和其他歐洲國家中有很好的人緣,又是蘇聯在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少有的關係親密國家,印度這樣左右逢源的國際地位是很令人羨慕的,也是LCA得到各種國際技術援助的基礎。LCA在研發初期,就得到法國達索在氣動設計方面的援助,數字飛控則直接來自美國洛克希德。發動機在試飛階段用美國通用電氣F404,量產後改用“卡維利”。雷達也一樣,初期用以色列埃爾塔的EL/M-2032,以後改為國產或者更先進的外國產品。

      LCA在一開始就高標準、嚴要求,比如復材使用按重量計算達到40%,按面積計算更是高達90%。發動機直奔先進渦扇中推,數字電傳飛控在拉·甘地時代更是高大上,美國空軍到1985年才接收最後一架的F-16A/B還是模擬電傳飛控,採用數字電傳的C/D則剛開始交付。

      LCA八字剛要有一撇,拉·甘地下台了,再次競選正風卷紅旗時,他也遇刺了。

     從拉·甘地到現在,印度總理有:維·辛格、謝卡爾、拉奧、瓦傑帕伊(先後兩次)、高達、古傑拉爾、曼莫漢·辛格,當然還有現在的莫迪。跨度30年。在此期間,“卡維利”不再考慮,直接用F404了;國產雷達走得還沒有“卡維利”遠,後來索性不提了,先用EL/M-2032,以後升級到EL/M-2052。

     目標為“高度國產”(如果不是“全國產”的話)的LCA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在禁運中一下子現了原形,瓦傑帕伊第一次任期內,印度跨過了英迪拉時代定下的“最後一條導線”政策,拉響了第一顆印度原子彈,招來美國的嚴厲制裁,LCA一下子連首飛都突然遙遙無期了。還好911使得美國回心轉意,這才有瓦傑帕伊第二個任期內的LCA首飛,這時已經是2001年1月24日,離拉·甘地啟動計劃10多年了,還不算太晚。但入役可要等到2015年1月17日,這已經是莫迪的任期內了。LCA也得到響亮的名字:“光輝”。

     不過即使入役了,印度空軍依然不放心,不敢派“光輝”上前線。像2019年初克什米爾空戰中,印度空軍從斯利那加出動的還是米格-21BISON,其實這樣的短促出擊本應該是“光輝”的強項。

     “光輝”號稱世界上最輕小的戰鬥機。這一方面是限製成本和技術難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印度空軍對空戰的理解。在印度看來,周邊只有中國和巴基斯坦構成威脅。中國與印度之間隔着喜瑪拉雅山,80年代的中國空軍主力還是殲-6、殲-7,殲-8還沒有整利索,更先進的戰鬥機慢說印度,中國也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LCA頂住殲-7是沒問題的,努把力,頂住殲-8也辦得到。

     在巴基斯坦方向,LCA在飛行性能上未必壓得住F-16,但超視距空戰能力是巴基斯坦的F-16 Block 15不具備的。另外,一來印度有數量,二來印巴是線性接觸,巴基斯坦縱深短淺,LCA的航程短不是問題。在巴基斯坦方向上,LCA也是管用的。

     但30年後,乾坤大變了,只是“光輝”沒變。

     “光輝”依然是世界最輕小的戰鬥機。輕小有成本低、部署容易和機動靈活的優點,但根本缺點是戰鬥力低。航程短、載彈量少,所以帶二中二近出擊可能是不可承受的超載出擊,使得本來就令人捉急的作戰半徑進一步受限。對地攻擊也有一樣的問題。

      更大的問題是機載系統的性能很受局限。比如說,雷達的性能受到天線直徑的限制,重量限制也使得數據處理設備的性能受到限制。計算機的速度增長很快,但對計算機的要求增長更快,加上冷卻能力等,功耗和重量要求還是很高的。

     “光輝”還沒有正式入役,印度空軍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但“光輝”Mk1A只是把Mk1的諸多不可描述的問題解決到不傷大雅的地步,起飛重量的問題無法根本解決。因此,負責設計“光輝”的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簡稱DRDO)提出下一代“光輝”的研製計劃,並在2019年班加羅航展上高調推出。當然,現在推出的只是模型和圖版,真飛機還有很長距離。

     與Mk1以取代米格-21為目標不一樣,Mk2以取代米格-29為目標,所以不再是輕型戰鬥機,而是中型戰鬥機(MWF)了。Mk2還要求取代幻影2000和“美洲豹”。不過印度空軍還沒有提出正式的設計要求。看來印度是設計部門提議研製新戰鬥機,然後空軍再量體裁衣制定新戰鬥機技術要求的。

     Mk2將使用通用電氣F414-INS6,加力推力達到97.86kN,這比Mk1的F404-IN20的89.8kN增推9%。但印度對F414的強勁有信心,“光輝”Mk2比Mk1將增重30%,最大起飛重量從13.5噸增加到17.5噸,外掛重量從3.3噸增長到6.5噸。Mk2的長度14.6米,比Mk1增加了1.35米,高度和翼展只有微不足道的增加。

     在氣動布局上,Mk2最大的變化是增加了一對鴨翼。“光輝”Mk1是幻影2000後世界唯一的無尾三角翼戰鬥機,但“光輝”的三角翼是比較特別的凸型雙三角翼,較短的內翼段後掠很小,可以看作為小型固定邊條,起渦流發生器作用;外翼段是典型的大三角翼。空空導彈掛載在靠近翼尖的翼下掛架,但翼尖本身是乾淨的。

     Mk2保留了Mk1特有的凸型雙三角翼,但位置整體向後移動,以與新增的鴨翼配合。這是必須的,否則鴨翼造成的升力中心前移會造成諸多氣動和飛控上的問題,且不說過度重疊的鴨翼與主翼之間的氣動干擾。原來的主翼位置不變的話,就必須加長前機體。DRDO選擇保持Mk1的前機體,把主翼後退。饒是如此,鴨翼的翼根前緣差不多頂着飛行員的後腦勺,但這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這是典型的近耦鴨翼。鴨翼的下洗氣流對主翼增升,鴨翼也控制翼面上方渦流走向。這是比Mk1的固定的渦流發生器有效得多的氣動控制。

     在Mk1的原設計里,凸型雙三角翼的翼根前緣略超前於進氣口,“蓋住”進氣口,這是有意的。“光輝”採用簡單的半圓形固定進氣口,本身的進氣預壓縮能力有限,只有靠內翼段充當激波控制,改善超音速進氣效率。常規的隔板則用來分離附面層,通過翼根上表面的泄流道泄放呆滯氣流。這個設計很常規,F-18經典型也是這樣的。

     內翼段的另一個作用是在大迎角機動時,“兜住”進氣氣流,利用衝壓把進氣氣流轉向進氣口,理順進氣流場,改善壓氣機工作條件。

     但Mk2把主翼往後移動後,內翼段從略“領先”於進氣口的位置,移動到“落後”於進氣口的位置了,上述激波控制和進氣整流作用都沒有了。翼根前緣與附面層分離版前緣之間有一條細小的過渡,難說是結構強度上的需要,還是有一點點激波控制的作用,但要有也不可能有多少。問題是固定進氣口還沒有一點預壓縮,這樣的簡單正激波進氣口的超音速效率很糟糕,可以預料,Mk2的超音速性能還不如Mk1,遠遠低於F-16、F-18這些本來就不以超音速性能為重點的第三代戰鬥機。

     缺乏進氣整流作用後,大迎角機動時發動機的工作條件急劇惡化,這可能大大限制Mk2的機動性。不過瑞典薩伯JAS-39“鷹獅”的進氣口也沒有什麼外整流手段,機動性還不錯,說不定有什麼內部訣竅,被印度學了去,所以敢這樣做。這兩架是世界上僅有的採用“裸”進氣口的第三代戰鬥機,Mk2還是從本來的“半裸”變到現在的“全裸”。所有其他美歐及中國第三代戰鬥機進氣口都在不同程度上採用一定的預壓縮和大迎角整流技術。

     另一方面,內翼段的渦流發生器作用還在,與鴨翼的渦流可能形成干擾。到底是有利干擾,還是不利干擾,就要看DRDO的功力了。這還真是全在一念之間。難說DRDO是否有意保留內翼段的渦流發生器功能。比照氣動布局最接近的法國“陣風”,這裡應該採用圓滑過渡的小邊條,而不是Mk2這樣凸起然後再凹下。估計DRDO 很可能是“慎之又慎”了,不想更動主翼翼根的氣動和結構了。

     翼尖增加了一對掛架,這樣掛架總數比Mk1更多,翼展也因此而稍微加大。翼面積保持不變,也就是說,翼載增加30%。這是符合機動性下降的大主題的。也或許DRDO得到洛克希德的真傳,可以用數學技巧打敗物理原理,像F-35一樣“向飛控要機動性”,翼載增加、推重比下降都擋不住機動性呼呼往上漲。

     Mk2的其他部分都是常規的三代半,將裝備主動電掃雷達(大概率是指以色列埃爾塔EL/M-2052)、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導彈來襲預警、智能座艙顯控、增強的數字飛控,還有機載制氧系統(簡稱OBORG)。Mk2採用OBORG是挺有意思的事情。OBORG消除了起飛準備中的充氣步驟,不需要氧氣、氮氣鋼瓶,取消了留空時間因為氧氣、氮氣供應的限制,是各國先進戰鬥機的共同方向。但美國空軍和海軍的OBORG使用體驗不好,F-22甚至因此被迫停飛了好一段時間,F-18E/F也受到影響。“光輝”Mk2的航程和留空時間都加長了,但與F-22、F-18E/F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印度也沒有那麼多加油機,OBORG的優點發揮不出來,技術風險卻很大,似乎必要性並不大。

     不過Mk2是具有空中加油能力的。採用美國空軍以外世界通用的軟式空中加油,固定的探頭安裝在座艙右前方。

     總的來說,Mk2的改進並無太大意外,比較費解的是對Mk2的總體定位。現代戰鬥機都具有多用途能力,但還是有以空優為主的空戰戰鬥機和以對地攻擊為主的打擊戰鬥機之分的。“光輝”Mk1看來是空優為主的,這點載彈量和航程也很難以對地攻擊為主。

     Mk2的載彈量和航程都有顯著增加,但機動性就不大好說了。一方面鴨翼可以增強機動性,另一方面降低的推重比(儘管發動機推力增加了)和增加的翼載都是不利於機動性的。Mk2與Mk1相比,推重比從0.94下降到0.78,翼載從255公斤/平方米上升到332公斤/平方米。與典型的三代和三代半如瑞典“鷹獅”、法國“陣風”、歐洲“颱風”、中國殲-10相比,這可能是很使印度空軍不放心的數據,儘管與幻影2000相比,還是很可比的。或許印度的雄心從替換米格-21升級到替換幻影2000,更加高遠的目標就不考慮了。

     幻影2000的根子最早開始於1965年,確實比開始於50年代初的米格-21要先進不止10年。幻影2000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達索最後把單一設計一分為二,單發輕型的稱為“小幻影”(Mini Mirage),簡稱“咪咪”;雙發重型的稱為“大幻影”(Maxi Mirage),簡稱“媽咪”。最後“咪咪”成為幻影2000,“媽咪”成為幻影4000,但只有幻影2000投產。

     幻影2000用電傳飛控把無尾三角翼技術發揮到了極致,但也把這條胡同走到了頂。“光輝”是幻影2000之後唯一的無尾三角翼,儘管已經不再是簡單三角翼了。看來DRDO也明白過來,這條胡同到頂了就是到頂了,只有走鴨式三角翼的側胡同才能走得出去。

     和“光輝MK2”相比,“肥電”堪稱輕捷如燕……

     但哪條胡同都需要基本氣動和推力才走得通。與Mk2相比,F-35簡直輕捷如燕了,推重比“高達”0.87。翼載更高,達到525公斤/平方米,但常規機翼與大三角翼不能簡單地比翼面積,前者的氣動效率高於後者,也就是說,後者需要更大的翼面積才能產生同樣的升力貢獻。推重比和翼載的問題將使得Mk2的機動性最多只夠作為打擊戰鬥機使用,或許這才是Mk2的真實定位。鴨翼只是對降低的機動性的某種補償,而不是將Mk2打造為高機動空戰戰鬥機的企圖。

     DRDO宣稱,如果投資到位,Mk2可在2023年首飛,2025年達到初始作戰狀態(簡稱IOC)。有意思的是,同樣由DRDO負責並在歷年班加羅航展賺足眼球和口水的“先進中型戰鬥機”(簡稱AMCA)要在2025年首飛,很難想象DRDO有足夠力量同時推進兩個大項目。

     別忘了DRDO還有個AMCA的坑要填呢……

     AMCA也採用通用電氣F414,以後要換用印度國產的帶矢推的先進中推,很難不使人產生對“光輝”發展歷程的聯想。

     30年後,“光輝”功成不居,在克什米爾前線把建功立業的機會讓給老前輩米格-21,無奈小鬍子中校不領情,竟然沒有把送上門來的24架巴基斯坦F-16敲下幾架來。

     Mk1A在2019年班加羅航展上得到印度空軍頒發的完全作戰狀態(簡稱FOC)證書,IOC是在2013年達到的,進入印度空軍中隊批量服役是在2016年7月。

     HAL在航展上宣布,Mk1已接到40架訂購,其中包括8架雙座,分兩批每批20架交付。目前只有12架按照IOC標準已經交付,3月底前再交付4架。最後4架將按印度空軍要求,按FOC標準交付,但作為為訓練型。第二批20架全部為FOC標準,HAL希望在2020年前交付完畢。

     印度空軍還要求HAL投標新83架的計劃。這是有點奇怪的。投標一般是多家競標,但“光輝”是獨家供應,也要走一遍程序或許是民主國家的必須。也好,反正印度不差時間,不差錢。

     HAL對“光輝”增產的前景很興奮,希望在西部的馬哈拉什特拉建造第二條生產線,好與班加羅的主生產線一起,把年產量從8架提高到16架,這將是HAL歷史上最宏偉的生產規模。

     但這一切取決於印度空軍首先把Mk2的戰術技術要求制定完畢,還要符合DRDO的基本設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習近平木馬奴顏卑膝三跪九叩,金正恩王
2018: 美罕見公開全部戰機妥善率 俄軍笑稱蘇3
2017: 六方會談才是罪魁禍首
2017: 韓國人部署美國薩德,中國人砸幾輛韓國
2016: 韓國自以為檢到朝鮮亡統一的機遇,但卻
2016: 從Alpha圍棋熱看我軍太平洋戰略的絕望
2015: 令完成手上有一批令計劃陰謀入劃人士材
2015: 為了保護民族登高的成果和反腐的最終勝
2014: 孟學農“兩會”抨擊溫家寶:拍腦瓜決策
2014: 再問各位物理大拿一個簡單的物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