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這支奇特的軍隊,沒有他們,中國的領土要丟掉六分之一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9年03月13日23:11:2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001.jpg

     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中國,風雲激盪,亂局紛紛,存在着許多支事實上獨立存在的勢力及其軍隊,這些“地方軍”,成為獨特的歷史角色。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湘軍。

     湘是湖南的簡稱,湘軍可以理解為以湖南人為主要成員的軍隊。與川軍不同,湘軍是一支統一的武裝,因為湘軍的創始人和統帥,就是曾國藩——講湘軍,就繞不開湖南和曾國藩。

     近代之前的湖南並不顯眼,哪怕經過了兩千年儒學的浸染,湖南人骨子裡仍然尚武執拗,不知道圓滑,這種性格很難在古代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出頭。

      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為了編書,竭力搜集湖南歷史人物材料,卻發現除了歐陽詢、王夫之少數幾個學問家以外,根本找不出幾個。在1982年出版的《中國歷代名人辭典》中,鴉片戰爭之前的歷史名人中,湖南僅22人,只占0.66%,人才寥寥無幾。

     一直到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近代,湖南才開始深度影響中國。要在近代中國的亂局中殺出一條血路來,湖南人的執拗和霸蠻,恰逢其時——

     “中國變法,自行省之湖南起”(康有為)

     “新舊之哄,起於湘而波動於京師”(梁啓超)

     湘軍就是湖南人崛起的載體,近代變革的倡導者、實踐者,很多都出自湘軍,除了軍政人才,還吸收了一批卓越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李善蘭、徐壽、容閎等),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出身於一個底層秀才家庭。曾國藩天資不佳,讀書做事全憑一股蠻憨勁, 27歲時得中進士。太平天國爆發時,曾國藩任兵部右侍郎,因母親去世回老家守孝,不可避免地與太平天國遭遇。

      八旗和綠營腐朽不堪用,財政日益吃緊,咸豐帝不得不下旨放權辦團練,讓各地自己想轍解決太平軍。咸豐任命的“團練大臣”先後有百人之多,但真辦出模樣的寥寥無幾,曾國藩是最成功的一個。

      八旗和綠營相當於“世襲義務兵”,待遇差,地位低,組織爛,缺額多,榮譽感和戰鬥力就更談不上了。曾國藩要自辦武裝,就不能沿襲老一套,而是要“別樹一軍”,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

      首先,湘軍不是“義務兵”,是招募的“僱傭軍”,沒有強制性。

     其次,曾國藩給湘軍定了超出綠營兵1到3倍的“厚餉”,使參軍更具吸引力。

     第三,嚴格挑選兵源,“壯勇貴精而不貴多”,“技藝爛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面而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避免市井之徒、流氓痞子混入部隊。

     第四,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組建優秀的軍官團。在湘軍的197個將領中,儒生出身的有104人,占58%——有文化的軍隊,當然更有戰鬥力。

      第五,建立牢固的團結機制。軍官回鄉招募人員組建部隊,以血緣、地域,文化認同為紐帶,更團結更嚴密——“大帥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葉,都一氣貫通。”有此機制,湘軍極少叛變,相反,還吸引了不少參加過太平軍的湘籍將士投誠。

      第六,建立糧台(後勤部)、轉運局(兵站)、長夫(帶編制的隨軍民工)等制度,首創了專業後勤和工兵,湘軍補給充足,運轉自如,還能避免擾民。

     最後,曾國藩還非常重視“政治工作”,他對部下這樣講:

      “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也就是說,湘軍既是“保大清”,更是“保中華”!這樣,就解決了為何而戰的思想問題。

     當然這一切還得有財政基礎,清廷沒錢,曾國藩只能自籌,為此他要與各地官員、鄉紳、洋人周旋。從別人口袋裡掏錢談何容易,但他仍然想方設法地辦到了(但有時也會屠戮搶掠,例如攻下天京後)。

     在具體的戰術上,曾國藩從不投機取巧,也不搞縱深穿插,就“結硬寨,打呆仗”這一招。每到戰場,必先築深溝堅壘,嚴禁“出壕浪戰”。太平軍只要來攻,每每在堅固工事和優勢火力面前“積屍如山”——湘軍早歐洲幾十年發明了塹壕戰!不來呢?那就耗唄,反正後勤無憂,對手總會糧草不繼……

     靠這種看似愚笨的戰法,曾國藩頂住了太平軍,並一點點啃下了所有據點,最終消滅了太平天國。

     藉此一戰,湖南人開始嶄露頭角。近代湖南籍革命家楊篤生曾這樣說:

     “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無所輕重於天下,亦幾不知有所謂對於天下之責任。知所謂對天下之責任者,當自洪楊之難始。”

     據《湘軍兵志》統計,湘軍出身的清朝高官,有總督14人,巡撫13人,司道、州縣一級的更多。他們很多成為近代變革的主力,這是湘軍,或者說湖南的一大貢獻。

     但湘軍並不只會打內戰,打外戰也不含糊,這就要提到湘軍的另一個大BOSS——左宗棠。

     左宗棠是湖南湘陰人,生活簡樸,勤苦自律,性格張揚,更具“霸蠻”之氣。左宗棠的名聲一度大過曾國藩,梁啓超說他是“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潘祖蔭在奏疏中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左宗棠何以得此大名?因為他保住了中國一片大大的疆土!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占今天中國領土的六分之一。如此廣大的土地,在晚清時代,一直為貪婪的沙俄所覬覦。

     1865年,得到英國和沙俄支持的阿古柏(Yaqub Beg)入侵新疆,先後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和“洪福汗國”。到1871年,除塔城、烏蘇等少數據點仍為清軍控制外,阿古柏侵略軍幾乎完全占領了新疆。

     形勢危急,清廷猶豫不決——國力有限,財政吃緊,建海軍還守西北?

     左宗棠認為:“既事關君國,兼涉中外,不能將就了局,且索性干去而已”。他直接開干,率湘軍進駐蘭州,準備收復新疆。

     左宗棠的準備工作非常專業和精細,他的策略是“緩進急戰”。

     緩進,就是用一年半的時間籌足軍餉、糧草、彈藥,整頓部隊。凡不願出戰者絕不勉強,一律給路費送回家,留下來的都是士氣高漲的“湖南志願軍”。他還設立了“蘭州製造局”,從廣東浙江調來工人和專家修造槍炮,就近提供武器裝備。

     急戰,就是速戰速決,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內滅掉阿古柏。考慮到經費和物資有限,新疆地域廣大,再以結硬寨,打呆仗的戰法,勢必不能持久。

     左宗棠一邊做準備,一面上奏,力陳放棄西北的巨大危害,最終駁倒李鴻章,讓清廷下決心收復新疆。此時他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好,可以立刻出動。

     1876年,左宗棠率領150多個營,共8萬湘軍,從酒泉出發,跋涉1700里到達哈密。按照先北後南的戰略依次收復新疆要地,遇到敵軍據點就用“開花大炮”轟開,掩護步兵殺入,已經頗有近代軍隊的風範。

     士氣高昂,武器占優,後勤給力,這個仗就是怎麼打怎麼有了。湘軍每戰必勝,一路碾壓。經過一年多的戰鬥,阿古柏暴死,其部又自相殘殺,很快敗亡,除伊犁外,新疆全境收復。

     後來,在左宗棠軍力的威懾下,沙俄不得不歸還伊犁。此後,左宗棠上疏,建議設立行省。1884年,清朝接受建議,設立“甘肅新疆省”,下轄6府9廳2州,從此新疆更加牢固地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這一片16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若無湘軍的戰鬥,險些真的就失去了。幾萬來自湖南的霸蠻漢子,遠赴西北,為中國收復了面積最大的一個省,單憑這一功績,湘軍便足以彪炳千秋了!

     但是,湘軍雖然能打,但太后不放心啊!湘軍經費自籌,不依賴中央,還都是漢人,內部又團結,難以分化。於是,仗一打完,又成了清朝的心頭大患——假如湘軍要造反,可就真沒人擋得住了!

     所以,在平定捻軍之後,湘軍最終被裁撤。但湘軍從此成為湖南人的圖騰和驕傲,後來的湘籍志士,多以曾左等人為榜樣,開拓進取,建功立業。

     毛澤東字“潤之”,與湘軍名將胡林翼的字相同,他的父親毛貽昌就曾經是一名湘軍,他的老師楊昌濟非常推崇曾國藩,後來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很難讓人不聯想到曾國藩的《愛民歌》——湘軍的影響,可謂深遠矣。

     清朝滅亡後,湖南出現了新的湘軍,大致分為譚延闓、程潛、趙恆惕、唐生智、何鍵五個系統。他們和老湘軍一樣,打起仗來狠勁十足,相互之間打過(袁世凱死後分裂為憲政派和孫派,北伐時又分裂),又和紅軍打過。紅軍中也有不少湖南人,也許這是一種宿命,上天讓湖南人霸蠻執着,卻又要讓這種秉性用在彼此之間……

     但抗戰時的湘軍,打起鬼子來更狠!

     湘軍十幾個師首先投入淞滬戰場,幾乎全部打光!1938年,譚道源帶領50師的數千湖湘子弟參加徐州會戰,在下邳頑強阻擊了日軍磯谷師團,然後陷入重圍,僅有譚道源和參謀長兩人生還。

     1943年秋,彭士量率73軍暫5師防守石門縣城,73軍源自於唐生智系的湘軍,彭士量是湖南瀏陽人,果敢能戰。11月6日,2萬多日軍如潮水般湧來,暫5師以7000兵力死戰不退,從外圍野戰打到巷戰肉搏,傷亡高達80%,彭士量被機槍擊中,臨終前對部下高呼:“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死何憾焉!”不愧湘軍本色!

     中國遠征軍的將領,約三分之二為湖南籍,抗戰中犧牲的湖南將領也是全國最多的,湖南貢獻了210萬兵員,居全國第二。湖南同時也是抗日主戰場,中國四分之一的兵力聚於湖南,四次長沙會戰和許多慘烈的城市保衛戰,都發生在湖南。湖南人民在淪陷區內組織了數百支游擊隊,人數有10萬之眾,衡陽縣的游擊隊曾在一年內斃俘日軍近千人。抗戰勝利後接收台灣的70軍,也是出自湘軍的部隊。

     抗戰之後,已經沒有地方武裝性質的湘軍了,陳明仁指揮的國民黨軍一兵團(29軍和71軍)官兵大多為湖南人,可算是最後的湘軍,結局是隨同陳明仁和程潛起義,加入了人民解放軍。

     湘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向現代化邁進的軍隊,湘軍及其產生的人才,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直到現在,湘軍仍然是湖南最顯著的文化符號,湖南人每以湘軍中的傑出人物自比,湖南各界常以湘軍自稱(文化湘軍、金融湘軍、科技湘軍、汽車湘軍……),更以湘軍為豪。

     這種自豪是有理由的——只要看看中國地圖“雞尾巴”上的那一大片國土,以及遍布湖南的抗戰遺蹟,就沒有人會否認。非常之人,非常之軍,經歷非常之苦,成就非常事業,這就是湖南人,這就是湘軍!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中國"超級鋼"領先西方競品20
2018: 美針對東風21D武器亮相 使F35作戰半徑
2017: 見過拿膠帶粘導彈的嗎?跟着台灣海軍真
2017: 白雲先生解說美國的安全觀與蘇俄的安全
2016: 從一個忠誠黨員給習近平的公開信看我相
2016: 時殷弘警告中國在南海“戰略透支” 風
2015: 為什麼所謂哈佛教授學者以中華崩潰相威
2015: 緬軍機炸彈造成中方人員傷亡,無辜平民
2014: 戰略之頁:俄軍是只紙老虎。
2014: 大批尖端武器出現“中國製造”令美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