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國家反導計劃揭密
送交者: 王家鋪子 2002年04月23日16:47:0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第一節:“640工程”始末

  中國的導彈防禦計劃與反衛星戰計劃在時間上可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六十年代的“640工程”,包括全國導彈防禦系統、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反衛星作戰系統;第二階段:八十年代的“863計劃”,主要進行基礎技術的可行性論證與技術儲備;第三階段:九十年代末至今,面對美國的TMD與NMD的威脅,主要進行對抗美國導彈防禦計劃的可行性論證與方案規劃。 1963年12月,毛澤東提出要建立中國“反彈道導彈系統”的主張。從64年到66年,軍方和國防科工委系統召開一系列會議討論反導計劃。毛澤東說:“(導彈防禦計劃)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雄才大略的毛澤東提出中國的NMD(國家導彈防禦),還說了由於研製核潛艇而令人熟悉的“一萬年”。顯示出中國領導人在這件事情上的巨大決心。然而,當時中國大陸的國力已經有些力不從心。國家剛剛從三年困難時期的陰影中走出來,經濟蕭條,人心不穩,一個原子彈工程就用掉200多億人民幣,國家的資源配置捉襟見肘。在這種背景下還要上耗資比原子彈更高出許多的反導工程無異於有些異想天開。但是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形勢,能提出這樣的設想還是令人佩服的。就像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也是不現實的,但是美國人現在對他還是推崇備至。 1967年1月,中國在軍方和科研系統內部召開“640工程”會議,確定了五個分系統代號、各研究單位的分工、系統的研製規劃等,並決定加快反導靶場與反導核彈頭的研製。會上提出計劃在73年到75年左右開始實彈試驗。 1964年8月1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七機部二院為“反導、反衛星總體研究院”。二院已於1964年初開始着手組織前期準備工作,並於1970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計劃論證。 1969年中蘇珍寶島衝突後,中國開始全民進入准戰爭狀態。除了挖洞之外,反彈道導彈計劃變得急迫了。為了儘快投入使用,中國首先進行“反擊二號”反導彈系統的低層攔截試驗。71年10月到72年4月,中國先後進行了六次1:5模型彈的試驗,其中五次成功。該計劃在1973年被中止。 1974年5月到6月,七機部與二院召開“反擊三號”反導彈系統高層攔截計劃論證會。“反擊三號”計劃於1977年中止。 到七十年代末,中國已經完成了“實踐二號乙”衛星計劃與“反擊一號”反導系統的總體設計與部分設備研製試驗,並全部獲得成功。軍方根據反導彈工程的進展情況向中央提出了“北京防區方案設想”。1978年8月到9月,中國兩次進行了“反擊一號”低層高超音速攔截彈的模型彈試射。1980年3月,“反衛一號”停止研製,不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下令中止了整個640計劃。 同反擊系列的反導彈攔截彈相比,640工程的戰略預警雷達系統發展比較順利。該雷達系統包括7010相控雷達和110單脈衝跟蹤雷達。其中,7010雷達於70年5月開始研製,72年部分實驗安裝,74年投入使用,76年開始全面安裝,77年全部完成。該雷達可以連續跟蹤十批以上目標。110雷達於66年開始研製,77交付使用。

  第二節:中國反導彈技術發展概貌

由於反導計劃的高度敏感性和複雜性,今天要想找到相關資料已經很困難。此外“文革”期間中國的大型國防研究發展相當混亂,各種型號發展計劃搖擺不定,技術、資金、管理、政治等方面隨意性很高,一直到現在,當年參與計劃的當事人提起這件往事也是欲說還休。 導彈防禦計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研究領域涉及航天、太空戰、導彈、核武器、雷達、情報網、防空系統、地面設施等等諸多方面。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同當時中國正在進行的核武器、運載火箭、衛星等工程聯繫在一起。 中國在七十年代的航天計劃包括了偵察衛星、載人航天、反衛星武器等幾大領域。中國首先在東風四號中程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出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之後又在東風五號洲際導彈的基礎上發展出長征二號和風暴一號運載火箭。同大名鼎鼎的長征二號相比,風暴一號幾乎不為一般人所知。事實上,風暴一號與長征一號可謂是孿生兄弟,前者為民用型號,後者正是用於反導彈等計劃的軍用型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於1971年首次飛行,74年11月5日發射“尖兵一號”返回式衛星失敗,以後發射幾乎全部成功(不包括後來的捆綁式長征二號E),到1978年,長征二號和返回式衛星技術都已經相當成熟。與之相比,風暴一號的發展就顯得多災多難,先是改裝的二級火箭發動機發射失敗,不得不改用長征二號的二級火箭發動機,到了八十年代就乾脆把長征二號的二級火箭整個搬過來用, 風暴一號的低軌道載重約1.5噸,於1969年開始研製,其發射記錄可謂是“劣跡斑斑”: 72年8月10日,發射“長空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失敗;73年9月18日,發射技術試驗衛星失敗;74年7月12日,發射技術試驗衛星再次失敗;75年7月26日,發射技術試驗衛星獲得成功,衛星近地點186公里,遠地點464公里;75年12月16日,發射技術試驗衛星獲得成功;76年8月30日,發射技術試驗衛星獲得成功;76年11月10日,發射技術試驗衛星失敗;77、78年各一次新技術試驗,飛行成功。79年7月28日,一箭三星發射失敗,原因為二級火箭發動機故障;81年9月29日,一箭三星發射成功。 縱觀風暴一號的發射記錄,74年以後進入密集發射的階段,一個估計是政治需要,另一個估計是74年的計劃調整的緣故。上海航天局發射風暴一號創下了11次發射5次失敗的記錄,而這以後發射的其它型號卻全部獲得成功,其中原因是令人費解,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估計當時對風暴一號的技術要求過高不無關係。此外,長征二號迄今為止發射的衛星資料全部有案可查,而風暴一號發射的“技術試驗衛星”除了知道重量在一噸多一點之外,卻沒有任何資料,更加顯示出其背景的神秘性。但無論如何,由於二級火箭機動性始終無法滿足要求,風暴一號火箭最終於1982年停止發展。 可以肯定的是,“反衛一號”反衛星系統肯定沒有進行過實際發射,但估計其技術驗證已經在風暴一號火箭搭載的“技術試驗衛星”上進行。 還有一個令人琢磨不透的是實踐二號乙衛星的用途。1981年中國成功地實現了“一箭三星”一般外界認為這是多彈頭導彈的技術驗證。但似乎並不完全。“一箭三星”發射的三顆衛星分別是:“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根據公開發表資料,三顆衛星的軌道相近似,其中“實踐二號”於1974年9月完成設計方案,用途是空間紅外特徵測量,以試驗對地偵察衛星技術,此外估計同紅外導彈預警衛星技術也有關係,近地點237公里,遠地點1622公里,重量250公斤,設計使用壽命半年,但發射之後因旋轉速度過快,12天以後失去控制。“實踐二號甲”計劃於74年後與乙型同時啟動,衛星重500公斤,主要用途是地球大氣電離層測量。 唯有“實踐二號乙”衛星,公開資料僅說是“靠光學跟蹤觀測”,令人莫名其妙,難道是靠預儲存指令飛行?進行過變軌機動?甚至是自殺衛星技術試驗?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實踐二號乙”是一顆重量很輕的小衛星。 六、七十年代,中國的國家戰略核心是準備核戰爭,因此核武器被放在了重中之重。在核武器之後,導彈防禦體系的重要性開始日益提高。但是,由於中國核武器計劃的進展並非十分順利,直到80年才完成東風五號洲際導彈的試驗,因而也推遲了“640工程”的進度。依筆者估計,如果判斷正確的話,當時中國的試驗衛星等航天計劃應該同“640工程”存在密切的關係。 反導用的核彈頭在技術上估計參考了美、蘇的設計。反導、反衛星系統的核心是攔截彈,系統的其餘部分則與航天有密切聯繫。據此可以拼接出“640工程”的大致概貌。 1964年1月,國防科工委和中央專委提出“核武器發展報告”,其具體計劃如下: 二機部爭取在七十年代中期完成核導彈的武器化。 七機部的東風系列導彈力爭在72年完成,液體燃料導彈優先,並在東風五號的基礎上發展運載火箭。 六機部負責核潛艇“091工程”。 中科院負責衛星計劃。 中共中央於65年前後批准了這個計劃。在隨後“三五”國防計劃中基本完成。 1971年到75年的“四五”國防計劃提出:“前三年趕上,後兩年超過”世界水平。計劃在5年內讓14種航天器上天,平均每年要上天9顆衛星。 1971年“9·13”事件之後對核武器計划進行了調整。 1974年“批林批孔”後又開始大上戰略武器計劃,包括新型的核武器、導彈、返衛式試驗衛星等等。當時張愛萍任國防科委主任曾親自到七機部現場辦公。 74年6月30日,毛澤東批發“關於解決七機部問題的報告”,開始整頓各部。7月成立導彈工業總局。 1975年1月,國防戰略計劃調整,開始上馬導彈核武器與“331工程”的“東方紅二號”衛星,並加速“巨浪一號”潛射彈道導彈的研製工作。

第三節:中國反導彈系統的建設

在導彈試驗場方面:“640工程”中的反導彈試射靶場地址不詳。1970年在甘肅酒泉的西北基地建設完成,這個基地主要負責戰略導彈的試驗工作。華北基地(山西五寨?)於1966年上馬,主要負責中程彈道導彈的全程飛行、洲際與固體導彈試驗等任務。1967年3月東北基地上馬,主要用於中遠程導彈全程飛行試驗。1975年5月太原基地上馬。 在核彈頭方面:反導系統使用的核彈頭沒有公開資料,但核彈頭小型化是這種武器系統的關鍵。中國在1972年1月7日用強五強擊機空投氫彈成功。強五的標準載彈量在一噸多,因此估計中國此時已經實現了核武器的小型化。中國在1976年1月23日進行2萬噸級的核試驗,這一時期的其它核試驗的當量從100萬噸級到2千噸級,估計使用在反導彈系統上沒有太大問題。在時間上,73年以後中國的核試驗重點是實戰型核武器試驗,以及東風系列導彈彈頭的改進與裝備測試試驗。至於反導核彈頭是否進行了試驗則不得而知。 在衛星測控網方面:工程最早於1965年上馬,主要用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701工程”,整個工程於1970年完工。一期工程包括:用於地球軌道測量的154-2乙型單脈衝雷達、701-5型無源引導雷達、多譜勒頻移測速儀、比相干涉儀、光角望遠鏡、160型電影經緯儀、150型光學經緯儀等;用於微波遙測的930時統、717計算機數字處理機;用於指管通情(C3I)的控制中心,108乙型計算機等。 七十年代中期,用於中、低軌道測控的測控網二期工程完工,其中包括“遠望”號測量船上的新型180單脈衝精確測量雷達、331激光電影經緯儀、120微波遙測、雙頻測速設備等等。 在導彈方面,考慮到使用中國第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巨浪一號”潛射導彈到1978年還沒有解決發動機的技術問題,因此估計“640工程”中使用的反擊系列攔截彈均為液體燃料。其中:“反擊一號”是低層高超音速攔截彈,概念大約類似蘇聯的“橡皮套鞋”反導彈系統,飛行速度在5馬赫以上;“反擊三號”屬於高層攔截彈,而且居然還使用了美國前不久才提出的“雙層攔截系統概念”(即保證在第一枚攔截彈沒有擊中目標的情況下,還有時間再發射第二枚攔截彈,以保證攔截效果),顯然大大超出中國的技術水平。“反擊二號”是低層攔截彈,接近目前俄羅斯的S-300V防空導彈。顯示出“640工程”的總體概念相當超前,事實上直到今天中國的導彈防禦體系也沒有超出“640工程”的規劃範疇。 中國曾經在七十年代中期先後數次使用“紅旗二號”防空導彈進行反導彈試驗,擊落了“某型”近程地地彈道導彈(估計是東風一號或二號)。“紅旗二號”的飛行速度是1150米/秒,估計與反擊系列攔截彈有不少關聯(攜帶核彈頭的“紅旗二號”?)。有資料顯示,“反擊二號”低層攔截彈與中國在七十年代發展的“紅旗三號”有相當的技術重合,但奇怪的是,“紅旗三號”在1974年完成定型後中止發展,也許是因為有了更新的計劃,如“紅旗四號”?“紅旗三號”屬於高空遠程防空導彈,使用雙推力液體主發動機,並有固體發動機助推。 縱觀整個“640工程”可謂是蔚為壯觀,在許多方面已經解決“有無”的問題,其技術瓶頸實際在導彈與航天技術上。整個計劃的發展雖然混亂,但其探索精神讓人無可厚非。“640工程”最終徹底失敗了,但是後來的“863計劃”中的導彈防禦規劃仍然在繼續“640工程”的概念。 對一個大型的國防工程而言,其發展過程大體說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技術研究與可行性分析等預研階段、工程研製階段與裝備使用階段。“863計劃”屬於技術儲備與可行性探索的初級階段,可算是以退為進。通過“640工程”和“863計劃”已經可以讓中國解決在反導領域“有沒有”的問題,個別領域甚至是“好不好”的問題。當然是否會進入到工程研製階段,則屬於國家政策問題,個人無從猜測。 “863計劃”的許多內容仍然嚴格保密,不過其中一些計劃的名稱已經透露出來。在此本文將根據一些已經透露出來的信息,再通過與美、俄(蘇)的反導彈系統的對比來評估一下中國反導技術發展的大致水準。 蘇聯的“橡皮套鞋”反戰略彈道導彈系統於1953年提出設想,56年開始研製,61年在試驗中擊毀了R-12彈道導彈,整個系統於1964年開始部署,72年完成。其攔截彈的核彈頭當量100?200萬噸級,有效殺傷半徑6?8公里,射程350?640公里,射高320公里。對付每個方向有8枚導彈,2發連射,間隔5?30秒。導彈由載重車運載,存儲在發射筒內。預警搜索雷達採用“雞籠”相控陣雷達,搜索距離6000?7300公里,指揮中心處理後能夠提供10?15分鐘的預警時間。“狗窩”相控陣雷達負責距離2800?3000公里範圍的目標跟蹤,到1500公里以內後由“脫萊艾德”雷達跟蹤,最後由“契科夫” 制導雷達引導攔截彈擊中目標。 美國從五十年代開始實施導彈防禦計劃,迄今已經花費了1200億美元,卻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裝備,目前的導彈防禦計劃NMD和TMD也決非可以很快投入實用的。 一般而言,導彈防禦體系的內容包括:探測系統(包括全天候監視、探測、預警、分析等)、攔截武器、C3I系統、反衛星武器、動能彈(地基、空基、天基)、定向能武器、核武器、主動電子或光對抗等等。 美國於八十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SDI)的內容包括:監視、捕獲、跟蹤、殺傷判定、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等關鍵技術計劃,以及系統分析與作戰管理等內容。“星球大戰”計劃細分為紅外、激光、微波雷達。天/空/地基激光、天基粒子束、核定向、動能武器、天/地基導彈、末端反導與戰區導彈防禦(TMD),以及後來布什總統提出的“智能卵石”計劃等。 在探測方面,中國的衛星比較令人失望,大型衛星的研製還是任重道遠。雖然中國已經在CCD相機、合成孔徑雷達等方面有所突破,但即使有了技術,離轉變為工程產品還有一段距離。中國目前仍然缺乏實用的探測衛星。 相比之下,中國在地基雷達方面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是大型雷達研製還是需要解決“好壞”的問題。後向散射超視距雷達(OTH)能夠探測到電離層以下目標以及隱形目標,可以提供導彈發射的預警信息。OTH雷達占地大,使用維護複雜,主要的技術難點是目標分析,中國在這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美國的OTH雷達的探測距離是800?3300公里;俄羅斯是925?3300公里;而中國是700?3500公里。中國的大型相控陣與單脈衝中程預警雷達“好壞”問題還有待解決,6000公里以上的遠程警戒雷達中國還沒有。近程制導雷達方面則幾乎沒有問題,近幾年如潮水般湧來各種雷達型號可以說是琳琅滿目。 在軌道監視方面,美國的1米口徑光學相機能夠捕獲到4萬公里外足球大小的目標,此外還有多譜勒效應無線電干涉儀測量衛星,估計中國在這些方面的差距不大。 在核武器系統方面,中國的核專家一再聲稱:“當前中國核武器的設計水平與國際水平處於同一檔次。”比較引人注意的是電磁脈衝核彈,它可以用於電子戰、定向等離子武器等,但都有一個定向問題,技術難度較高。美蘇都試驗過核爆激勵X射線激光武器,但定向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離實用距離相差太遠。比較現實的是傳統核武器,例如一枚100萬噸級核爆炸可以使上千公里的無防護的衛星毀壞或失去作用。 至於美國以往試驗過的上升式用動能彈、共軌式反衛星,太空雷,甚至於“智能卵石”概念武器等,在中國實現“921”載人航天工程以後可行性也大大增加,大的技術困難已經沒有。載人飛船還可以進行軌道監測和預警,必要時,甚至可以攻擊衛星。“921工程”是“863計劃”的一個巨大成功,中國早在六十年代就成功地將狗送入太空,七十年代也準備過載人航天,但直到今天才算是接近成功的最後一步。 “640工程”還有一個動能彈的技術瓶頸,現在也已經看見曙光,可以解決“有無”的問題了。對於動能彈精密探測與識別,美國也還沒有達到實用的水平,但如果使用核彈頭就沒這個麻煩,其副作用是對地面可能有一定影響(比如核輻射等),但中國幅員遼闊,可以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實施攔截,把副作用減到最小。 攔截彈使用的固體燃料中國也已經在解決“好壞”的問題。“921工程”使用了小動量固體發動機陣列姿態控制,在二炮部隊裝備的東風-11彈道導彈上也有使用末制導發動機的跡象。空間變軌機動的問題很快會得到解決。 在軍用戰略激光武器的研製方面,目前沒有任何公開資料。但一般認為中國的激光水平基本與世界同步,在一些技術領域是領先的。據說中國早在八十年代就在部隊試用了激光防護眼鏡。總而言之,在戰略級別的激光、粒子、微波武器、定向能武器等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還沒有達到實用階段,即使進入工程研製,離最後成功還很遙遠。中國在激光技術領域的領先,在於六十年代以後的決策,雖然這是一個前景極為誘人的項目,但經過多年投入血本,卻也沒有看到多少令人感興趣的東西。1997年美國以中紅外線化學激光炮兩次擊中在軌道上運行的廢棄衛星,但是離實用的戰略激光武器還很遙遠。其中的困難,一是動力源問題,需要用核能,還有一個定向問題。二是目標精確定位,這比動能彈更為複雜。

第四節:展望中國的TMD

  1999年,中國公開了一些“640工程”的內幕,並且在考慮上馬TMD。去年,中國大陸官方媒體文章也出現“導彈防禦”這樣的字眼。中國在進行區域反導彈系統的可行性論證方面已經有一些年頭。最主要的目標是北京,另外可能還有珠江三角洲。 解放軍空軍第一代自動化防空系統於1975年開始研製,已知的成果包括:中程多波束三坐標,固態一維相掃三坐標,大型三坐標雷達等,還有進口雷達的民用空管網。研製類似於S-300級別的防空導彈對於中國已經沒有多少技術困難,如中國自行研製的FT-2000反輻射防空導彈。但是要研製以色列的箭2級別的反導彈在目標定位方面還有困難。畢竟擁有技術與綜合性的工程研製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兒。 中國要想達到成熟的TMD還有一段努力,特別是研製新導彈所需要的巨額投資。中國目前在論證的還屬於“區域防空”,而不是真正的TMD。此外,FT-2000與S-300(及其國產型號紅旗-15)在功能上明顯重疊,不知道原因是什麼。是否當時中國準備利用S-300的技術發展自己的TMD導彈技術? 解放軍海軍也有一個區域防空計劃。在海軍內部有一個“2020規劃”,中文互聯網上出口轉內銷的消息是:海軍將在2020年左右推進到西太平洋的第二島鏈,在航空母艦一時還無法形成戰鬥力的情況下,海上防空問題更加顯得突出。解放軍屆時能否推進到第二島鏈,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將台灣完整地包擴進海軍的攻擊區域則顯得意義重大,有了海基的TMD,台灣研製中的彈道導彈立即沒了威脅。另外,對美軍核潛艇潛射導彈的攻擊,也有了第一道防線。 因此,解放軍海軍有充分的理由上TMD項目,並且需要類似於伯克、金剛等宙斯盾級別的大艦。海軍在167艦下水後,兩年之內沒有大動靜,估計也許不久會有大艦下水的消息。但是解放軍海軍目前的技術瓶頸還有不少。其中最致命的是導彈垂直發射技術。這種技術相當複雜,連日本都需要從美國進口。中國經過十餘年的研製,進展情況仍然不明朗。此外還有相控陣雷達以及目標信息處理方面的技術問題。因此,在近十年內解放軍海軍上TMD項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當有了優秀的平台和探測系統時,加一個動能彈就順理成章地成為TMD的框架。 解放軍海、空軍的區域防空計劃,沒有大的技術難題,但是具體的工程研製困難不小。對於TMD系統,筆者總的來說並不看好。實際上各國的彈道導彈大多是政治武器,常規彈頭在軍事上的價值值得懷疑,相比之下巡航導彈的實用性要高很多。TMD用於防空還可以,要用來對付彈道導彈,其實也是一種政治武器,在核戰爭的條件下,摧毀TMD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導彈防禦的動能彈技術還是不成熟的,尤其是目標定位,C3I的技術難度更高,龐大的系統更是資金的無底洞。以目前現有的彈道導彈技術就完全可以撕破十幾年後才可能出現的TMD防線。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