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曇花一現的"戰神"前輩:未能登場的轟6家族"特種兵"
送交者: 三把刀 2020年11月09日19:05:0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40年前的11月8日,海航3師8團出動兩架在彈艙內攜帶相機的轟-6,分別由郝安富機組和史華達機組駕駛,從海南陵水場站起飛,首次飛臨南沙進行偵察拍照,在宣示主權的同時,也充分發揮出了轟-6這款當時我軍作戰半徑最大的機型的性能。而差不多是20年前的這個時候,隨着轟-6H空地導彈機完成初步調整試飛,開始小批交付部隊,總參和空軍也開始論證轟-6的下一步發展,以飛向更遠的海天。

  ▲轟-6H的批量交付,為21世紀第一個十年對台軍事鬥爭準備提供了頂用的裝備,但要想“打破”乃至“殺出”島鏈,這還是不夠的

  儘管此時國產第一款陸基巡航導彈長劍-10還只打過一發,正在準備第二發遙測彈(2001年1月發射後不久因故障墜毀),但這個“撒手鐧”工程那是肯定要做下去的,其空射型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兒。所以論證過程較為順利,最後也研製成功,並進入部隊裝備體系的,就是轟-6M和轟-6K這兩個可以發射長劍-20空射巡航導彈的型號。

  而說到這兩個排在轟-6H之後的型號,為了防止與上世紀70年代的轟-6Ⅰ(型號後綴為羅馬數字Ⅰ,改裝四台“斯貝”渦扇發動機)混淆,沒有使用轟-6I這個型號還好理解;那麼為什麼把在轟-6H基礎上小改的“四掛架”,排為更靠後的轟-6M,而把首飛更晚、改進幅度更大的六掛架“戰神”,定為靠前一些的轟-6K呢?

  ▲轟-6M雖然性能不如轟-6K,裝備數量不多,但它為長劍-20的定型試驗立了頭功

  雖然從後來的正式立項順序來看,轟-6M的確排在轟-6K的前面;但在2000-2001年大家剛開始論證轟-6系列在新世紀的發展時,轟-6K作為“目標機”也確實是先被提出來的,而轟-6M則是作為預防轟-6K進度拖延的“保底”型號。最終,它也確實用從首飛到第一階段鑑定僅用時16個月的速度,實現了“後來居上”。

  轟-6K/M的順序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字母順序排在這倆前面的轟-6J、以及排在這倆當間的轟-6L呢?我們現在知道,今天的轟-6J和轟-6L是兩個分別依託轟-6K平台和轟-6G平台改進,以鷹擊-12超音速空艦導彈為“核心競爭力”的海軍空艦導彈載機型,其關係與轟-6K和轟-6M頗為相似。不過在20年前的那次規劃中,第一代轟-6J和轟-6L,和海軍航空兵並沒有什麼關係。

  ▲現如今在空軍加強反艦攻擊訓練的大背景下,轟-6K都能掛四個鷹擊-12出門值班了,轟-6L/J的“軍種特色”也就不那麼明顯了

  雖然轟-6H服役後,臨空投彈終於不再是空軍轟炸機部隊的唯一攻擊手段,但鷹擊-63一百多公里的射程,還遠不能保證轟炸機群不受敵戰鬥機和地空導彈系統的威脅。當時空軍僅有兩架轟-6自衛干擾機,這兩架1984年服役的老機,已經無法滿足伴隨轟-6H機群的需要——轟-6M相比轟-6H增加的一對掛點,主要就是用於掛載電子戰吊艙的。

  ▲“無電戰、不升空”,現役轟-6系列掛載電子戰吊艙的畫面也越來越多(上圖為轟-6G,下圖為轟-6J)

  不過轟-6M的吊艙,更多還是用於小編隊自身的“軟防護”。早在上世紀末,隨着對台軍事鬥爭準備中,空中戰役重要性與複雜程度的空前提升,人民空軍就認識到必須裝備一型功率更大,干擾功能更為全面完善的遠距離支援干擾機,因此這款計劃基於轟-6平台研製,當時暫時被稱作轟-6J的新機的論證,要比轟-6K/M更早。

  別說,這個J的後綴還跟英文裡的“干擾”(Jamming)對上了,如果研製出來,這將是一架定位接近空軍現役的運干-8(也就是常被戲稱為“腮腺炎”的高新3號)遠距離支援干擾機。不過該機沒能進入正式立項,原因咱們也不知道,如果硬要猜的話,除了留空時間差點,可能與其布局難以布置運干-8身上的大尺寸天線有關。

  ▲運干-8在演習中被譽為“毀天滅地”、經常需要導演部控制數量予以限制的干擾壓制效果,與其龐大的天線孔徑是分不開的;相比之下,轟-6機身較為纖細,而且增裝大尺寸天線可能對進氣道也會造成干擾

  如果說第一代轟-6J是個基於空軍“複雜電磁環境”現實需求的型號,那麼說到第一代轟-6L,這裡頭就更多與步入新世紀、任務空前繁重的中國試飛院有關了。自從1996年10月6日,086號圖-16發動機飛行台到壽停飛之後,此時試飛院的發動機飛行台已經缺位四年有餘,對渦噴-14“崑崙”、渦扇-10“太行”等重點型號的研製造成了嚴重影響。

  ▲從1994年到1999年,圍繞在轟-6平台上打造“086號的後續者”,中航工業總公司開了N次會,雖然口頭上的共識和方案一堆一堆,但一嘮到“財力”就歇了

  雖然在2000年12月,中俄簽署了總經費1285萬美元的購買一架伊爾-76,並改裝為飛行台的合同,但由於當時俄羅斯的客觀情況限制,合同簽了一年之後,履行進度仍然非常緩慢。而與此同時,“太行”的試驗進度卻不能再等,這就有了2001年6月6日首飛的那架右發改裝渦扇-10,左發保留AL-31F的殲-11——雖然如今看來這算是讓“太行”修成正果,但說白了,當初這也是個沒辦法的辦法。

  ▲等到這架760號伊爾-76飛行台2005年交付,並在2006年12月通過合同驗收時,“太行”已經設計定型了——當然大家現在都知道,當時的“太行”身上還有一堆沒解決的問題

  以此事為契機,試飛院與空軍試飛團探討,能否借鑑蘇/俄利用圖-16系列改裝多種不同用途飛行試驗平台(其中僅發動機飛行台圖-16LL就有9架之多)的經驗,至少調撥一架(當時稱“最好幾架”)轟-6進行改裝,去掉原有的軍械繫統,計劃分別執行發動機飛行台、雷達電子設備、彈射救生系統等不同領域的試飛驗證工作。當時有人設想,為方便與同場試飛的其他轟-6區分技術狀態,可以把這些“空中實驗室”統稱為轟-6L。

  ▲圖-16LL、轟-6L。。。。。。這後綴從俄語這邊也對上一半了。圖中分別是圖-16LL測試雅克-36M艦載垂直起降飛機和L-39教練機使用的發動機,為了驗證進發匹配效果,飛行台分別吊掛了兩型機的全尺寸機身,起降時半埋入機身

  雖然上報後沒多久,經費問題就決定了上級不可能批出“幾架”來;但試飛院仍不放棄,提出了“如果只能批一架,能否‘一機多試’”的設想。當時試飛院雖然剛通過從殲-10科研經費里“擠牙膏”,改裝出了運-8CA雷達電子試驗機,並已經投入試飛一年多,獲得了大量寶貴數據;但受限於運-8平台原始性能限制,運-8CA飛行速度和高度有限,且無法掛載並發射導彈,以完成新機火控系統的全流程“它機試飛”。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還真有過基於圖-16系列平台的類似型號:蘇聯在研製米格-31截擊機之前,曾經動用過兩架圖-104客機,在機頭部位改裝包括N007/RP-31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在內的全套米格-31火控系統,作為航電試驗台。其中一架圖-104A還在翼下增設了一對用於外掛R-33(北約代號AA-9“Amos”)遠程空空導彈的掛架,並於1975年3月開始發射試驗。

  ▲圖-104是在圖-16基礎上加粗機身發展而來的民航客機。圖為這架圖-104A作為航電試驗台的狀態,注意機頭雷達罩的轉接段;發射R-33的圖片是由伴飛的米格-21U拍攝的

  ▲任務完成後,該機被改為氣象研究機,機頭更換了較短的氣象雷達天線罩,翼下掛架改為與人工降雨劑吊艙適配的型號,全機按1973年蘇聯民航總局標準重新塗裝。該機此後長期在蘇聯南部地區執行人工降雨任務,直到1980年代中期退役

  雖然轟-6的機身直徑(約2.5米)相比圖-104(約3米)確實細了一點,但按照試飛院的設想,以及包括086號飛行台在內的圖-16系列飛行台的使用經驗,在徹底去除前機身內的自衛航炮、及與轟炸瞄準相關的軍械繫統後,其前機身內部空間是足以容納測試設備和人員的。

  然而從一方面說,當時研製中的幾型國產新機在航電武器試驗上,的確不太需要額外的試驗台了:隨着1005和1006兩架配備全狀態國產化航電系統的原型機投入試飛,殲-10已經沒必要在“它機試飛”上另起爐灶;殲轟-7A雖然尚未開始試飛,但其航電武器系統完全可以通過殲轟-7基本型先行試飛,殲-8H/F的情況也與之類似;至於殲-11B,該機2003年12月首飛時,殲-10的定型工作正好收尾,因此通過對079號運-8CA進行二期改裝,即完成了殲-11B的火控雷達“它機試飛”,而該機使用的武器又與殲-8F基本一致,無需額外的“它機試飛”。

  ▲後來需求更高的時候,圖-204試驗台也就“適時登場”了

  而從另一方面說,當時已經確定,單發的殲-10系列暫不使用“太行”,而雙發的殲-11系列與“太行”的配套,又可以用本機平台的單發替代試飛“對付”一下。與之類似的,國產化“斯貝”——渦扇-9“秦嶺”的第一階段試飛,同樣是用一台試製批發動機,換下082號殲轟-7“飛豹”原型機右發的原裝“斯貝”,在2002-2003年飛了55個架次,也“對付”着技術鑑定投入小批量生產了。

  至於配裝教-8的渦扇-11這種“更沒人權”的型號,就算在隨機定型期間因喘振、起動故障而險情不斷(教-8那也是個單發機啊),輔助動力裝置性能不達標,最後也靠着下調指標在2001年10月“對付”完成了定型試飛。。。。。。反正是教練機用的,在當時看來,更可以先“對付”一下。

  ▲等到伊爾-76飛行台到位了,渦扇-11還是掛上去進行了深入的摸底測試並改進。相比在教-8上測試,飛行台不僅安全係數遠遠超出,一個架次測試的內容、拿到的數據也更為豐富

  既然國產發動機靠“對付”,就能取得一個接一個的“勝利”——至少在咱們這些知情甚少的外人看來,當時那是真覺得“勝利”了(特別是“太行”);那麼回頭來看,第一代轟-6L的設想從“多架”到“一架”再到最後未能實現,也的確是“情理之中”。另外,新世紀的轟-6家族中還有其他一些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的方案(而且又有與實際服役的型號重複的),相信它們的細節未來也會有公布的一天。

  在綜合國力相比20年前提升了不止一個量級、新裝備層出不窮的今天,人們對於人民空軍新一代裝備最集中的想象,基本都落在抗美援朝空戰英雄劉玉堤將軍臨終前那句“大大發展轟炸機”上;但要想真正成為能與美國比肩的一流航空強國,中國同樣需要注重包括試驗飛機、試飛場地和測試系統配置、地面實驗室等試飛支援領域的建設,才能打牢基礎,在未來更加激烈的尖端航空科技競爭中攀登新高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畢竟這題,妖妖也想一整晚才想出來,要
2019: 一枚核導彈破水而出,射程覆蓋巴基斯坦
2018: 何為人生
2018: 戲說文貴口中的“錢”
2017: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大比拼 中國北斗有“
2017: 三大航母艦隊在中國門口耀武揚威之下,
2016: 我對十一月二日對美國大選的預測完全實
2016: 金燦榮:特朗普或放縱日韓擴軍 中國不
2015: 中國距離收回藏南又前進了一大步
2015: 靠,還以為美國佬多猖狂呢,原來與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