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小國軍隊能承受多大傷亡?亞美尼亞陣亡2000後認輸
送交者: 三把刀 2020年11月23日19:14:2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2020年9月底到11月初,南高加索國家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間爆發了一場短暫而較高烈度的戰爭,這場戰爭,其實值得研究和探討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說一個小國家軍隊的傷亡承受力。

  為什麼強調是小國呢?我們在之前就說過,大國跟小國不是一個位面,而世界上發生的戰爭大都是大國打小國或者是小國之間的互搏。無論如何大國承受傷亡的能力都要強於小國,因此我們來研究下小國家,尤其是處於和平狀態的小國家在突然遭到戰爭時的傷亡承受能力就很有必要了。

  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前都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他們的軍隊都是從當年的前蘇軍中脫胎而來的,都見過大世面。蘇聯解體後,蘇軍的烙印在這些國家軍隊中都存在,這類國家的軍隊往往也都比較正規化,而且秉承了蘇軍重裝甲的特點,地面部隊中的機械化水平很高。

  ▲亞美尼亞軍隊

  在這次戰爭爆發前,雖然兩國也屢有衝突,但總體仍處於和平狀態。當戰爭開打後,兩國迅速從和平狀態轉入到戰爭狀態,而且這一個半月的交戰對兩個小國家來說烈度很高,最終亞美尼亞戰敗了,戰敗的結果是自1990年代初期吞掉的阿塞拜疆領土全部吐出,而且極為關鍵的納卡核心區也成為了一個很微妙的存在。

  那麼在這場為期一個多月的戰爭中,作為戰敗方的亞美尼亞軍隊是在付出多大傷亡的情況下撐不住的呢?

  前幾天亞美尼亞方面公布了一組數字,稱該國軍隊(含所謂的納卡軍隊)在為期一個半月時間的戰爭中陣亡了2317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衛生部門給出的數字,可信性較高,而此前亞美尼亞及納卡當局公布的戰場陣亡不到1400人,實際上少對外發布了將近1000人的陣亡。其中自然有戰場統計滯後的因素,但也有戰時宣傳的因素在內。

  值得注意的是,衛生部門公布的這2317人是找到屍體的軍人,按照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在11月16日的說法,尚有數百名亞美尼亞軍人處於失蹤狀態。

  雖然帕什尼揚舉了一個先列入失蹤而後被證實僅僅是負傷的例子,但實際上這只是個例,這些失蹤的軍人極大可能是陣亡後屍體無法找到或者是被俘(註:很多亞軍被俘後遭虐殺),生還幾率很低。

  ▲很多亞美尼亞的父母希望失蹤的兒子還能回來

  但希望真的不大了

  所以亞美尼亞現在的這個2317人的陣亡數據只是一個起點,到最終確認大部分失蹤者身份後,亞美尼亞軍隊的實際死亡人數恐怕還要增加至少數百人(含被俘後被殺害者)。

  不太關注軍事的朋友可能覺得,只不過陣亡了兩三千人,亞美尼亞怎麼就撐不住了?

  在這裡我們提一個軍事統計的常識:在戰爭中己方軍隊的損失不僅僅是陣亡,還包括戰鬥負傷、被俘,通常而言陣亡、負傷、被俘的總結稱為是戰鬥減員,而除了戰鬥減員外,軍人在前線也會生病、還有事故損失和一些其他減員,這些合計即為非戰鬥減員。

  我們以亞美尼亞官方統計的2300多名陣亡者來推算,該國軍隊至少還有2倍於此數的負傷者,加上被俘人員和失蹤人員,該國軍隊的實際戰鬥損失可能要在8000人到9000人之間。

  俄羅斯總統普京之前拿到過俄軍情報部門提供的一組數據,即雙方死亡合計4000多人,負傷8000多人,其中包含平民數字。

  因為平民在這次戰爭中的傷亡並不大,因此這個統計絕大多數為軍人傷亡。但這個數據可能來源於亞阿兩軍的內部統計,實際也會有一些疏漏。

  如果將這些疏漏與平民傷亡相抵消,那麼以雙方軍人傷亡合計12000人而計,亞軍戰損8000到9000人,那麼阿軍戰損估計為3000到4000人。阿軍中僱傭軍傷亡大約是1000人左右,那麼純阿塞拜疆人的戰損約為2000到3000人左右,只是亞軍的大約三分之一。

  這個戰損大體比較符合雙方在戰場上的實際情況,特別有意思的是在雙方真正停戰前,亞美尼亞公布的“戰果”統計顯示阿軍傷亡超過7500人,這一數字極有可能是亞軍當時自己統計到己方損失的真實數據(另外還有部分延遲統計的傷亡,加上後面這些亞軍實際損失為我們上面所說的8000到9000人)。

  而在宣傳上,亞軍將自己的戰損實際壓低了一半,而將對方的實際戰損則翻倍,給國內民眾造成了己方接連勝利的假象。

  另外請注意,以上我們估計的亞方8000到9000人的戰損是其戰鬥減員,如果包含非戰鬥減員的話,其戰鬥部隊的減員人數肯定在1萬人甚至要更多些了。

  而亞美尼亞有多少軍隊呢?

  亞美尼亞本土軍隊共計4.5萬人,納卡軍隊約有近2萬人,二者之間的關係比較特殊。

  納卡地區軍隊中本地軍人比例很高,不過納卡本地只有15萬居民,儘管是老中青三代齊上陣,但仍然需要從亞美尼亞本土補充很大一部分軍力才能湊齊這2萬軍隊。不過這2萬軍隊中技術裝備很多,有的甚至比本土軍還要多,這支軍隊是亞美尼亞方面的精華。

  也就是說,所謂的納卡地區可以視為是一個軍事化的移民區,我們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納卡軍隊就相當於是明朝的邊防衛所,亞美尼亞本土軍就相當於是京軍。納卡地區的防衛由本地衛所軍及京軍一部擔任,而京軍主力可在開戰後對其實施支援(一般來說,邊軍實際戰力強於京軍,不過京軍在邊軍的那一部分戰力也不差)。

  當納卡戰爭開始後,在納卡的近2萬軍隊自然是全部參戰。此外當地和亞美尼亞國內還進行了動員(主要是在納卡地區進行的動員,當然也動員不了多少人,畢竟當地人口太少了,這也是我們看到不少老年兵的原因)。

  另外從亞美尼亞本土還調派機動部隊和一些遠程打擊部隊、防空部隊進入納卡地區參戰。

  經過動員後的亞美尼亞及納卡軍隊估計有8萬人左右,其中在納卡戰區投入作戰的有大約4萬人,這已經是一個最大限度了。因為現代軍隊中,純戰鬥部隊的比例並不太高,而且亞美尼亞還要留必要的軍力防備西邊的土耳其,拋開這兩部分後能在納卡地區投入4萬軍隊,已經是極限了。

  這4萬軍隊中,有近2萬是之前現役的納卡軍(包含一部分亞美尼亞本土精銳),從本土開來的1萬多人的援軍,另有數千人是在納卡本地動員的軍力。

  我們之前說過,亞美尼亞軍隊在戰爭爆發後依然選擇了傳統式的打法,完全沒有注意到阿軍將無人機大量投入到了戰區(亞軍的情報部門應該追責,畢竟土系無人機在年初的對敘作戰中已經展現出了對無防護正規軍強大的殺傷力,而阿土關係眾所周知)的情況,導致亞軍一線精銳在最初作戰中損失很大。

  但亞軍在最初投入的部隊中(主要是納卡軍),多為精銳,其在自身傷亡很大的同時,也給予阿軍地面部隊較大殺傷,使得後者的地面攻勢進展不大,雙方的戰鬥也一度陷入相持狀態。

  相持戰鬥的關鍵說白了就是拼消耗,但沒有任何國家對亞美尼亞進行實質性支援;而阿塞拜疆卻得到了土耳其、以色列等國的強勢支援,無論是武器還是人力都是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亞美尼亞只能是死耗,希望通過大國干預來阻止阿塞拜疆的進攻。但是前後三次停火協議都未能奏效,使得亞美尼亞方寸大亂。

  當戰線終於推進到山區作戰時,亞美尼亞發現自己有經驗的老兵已經損耗殆盡,而且技術裝備和彈藥大量消耗,還無法得到及時補充。

  這就使得其本來可以削弱對方優勢、發揮己方優勢的山地近戰也難以有效組織,阿塞拜疆軍隊甚至大膽地沿着山谷公路進行穿插,直指納卡首府的門戶舒沙鎮。

  此時,亞美尼亞軍隊的戰鬥與非戰鬥減員已達1萬餘人,尤其精銳損失很大。

  當時在戰區的亞美尼亞軍隊還有不少,但新動員的本土軍在保衛納卡的決心上遠不如納卡軍那麼堅決,而納卡軍的精銳大量損耗後其餘部隊在缺乏技術裝備和彈藥的情況下已經處於很危險的境地。無論是戰鬥意志還是戰鬥力都大為下降。

  11月8日,阿塞拜疆軍隊沒有費太大力氣占領了有天險做輔助的重鎮舒沙鎮,納卡首府近在咫尺。

  亞美尼亞國內指責軍隊沒有堅守舒沙,但後來有說法稱亞軍在舒沙留下了上百具屍體,這說明亞軍確實是戰鬥力大降,想打也打不好了。甚至在戰鬥中還出現了有的部隊拒絕執行命令的情況,我們都知道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接下來如果阿軍再猛攻下去,納卡首府不僅保不住,所剩的這幾萬軍隊也非常危險。

  這些信息我們當時並不清楚,但是亞美尼亞的最高層是明白的,這也是舒沙一丟,亞美尼亞總理趕緊服軟,急於達成停火協議的關鍵。

  後來亞美尼亞總理解釋稱:簽署納卡停火協議有着極其重要的因素,確認的事實是納卡首府斯捷潘納克特在重鎮舒沙淪陷後完全無力防禦,如果不在幾小時內停止戰爭,斯捷潘納克特也會被攻占,而後是阿斯克蘭、馬爾塔克爾特,還有3萬多名亞美尼亞士兵也會被包圍。

  ▲註:在另外的講話中亞美尼亞總理說可能有2萬多名士兵被包圍,這可能是統計口徑的因素,如包含臨時動員部隊或不包含的區別,但在戰區中尚有3萬左右的作戰人員應該出入不大)

  一旦這3萬人的部隊被阿塞拜疆軍隊吃掉了,亞美尼亞這個國家的脊梁就要被打斷了——畢竟本國人口才300萬人。

  所以在更可怕結果的面前,亞美尼亞總理吞下了戰敗割地的苦果(雖然那些地本來就是阿塞拜疆的)。

  帕希尼揚的說辭在他們國內沒人買賬,但筆者認為到這個份兒上,他說出來的大概率是實情。

  我們前面說過,亞美尼亞本土軍及納卡軍的常備兵力是6.5萬人左右,經過動員後可能有8萬人,這其中有一半投入到了納卡方向。

  大約4萬人的部隊,戰鬥和非戰鬥減員的1萬餘人大都是精銳,而技術裝備的損失更是驚人,這使得亞美尼亞軍隊在戰區的部隊失去了主心骨,同時由於技術裝備損失以及彈藥的消耗,使得剩下3萬左右的部隊雖然處於兵力仍不少,但戰力岌岌可危的危險境地。

  自己能不能打下去,自己最清楚,而亞美尼亞最終為了避免更不利情況的出現,選擇了目前的這個結果。總結一下就是,一支總動員8萬兵力,實際參戰約4萬人的部隊,當其精銳部隊的損失達到參戰人數的四分之一,而且技術裝備大量損傷後,便不再具有繼續戰鬥下去的實力。

  這讓筆者想起了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當然印度不算小國,我們只是舉個戰損的例子),當時印度全國兵力已有60萬人,但由於各種因素其在戰區實際投入的正規軍最多是5萬多人。解放軍接連擊敗印軍後統計戰果為8700餘人,當然印軍實際損失要比這個更大,因為負傷逃回或在逃跑過程中的死傷我們這邊沒有統計,大致印軍的實際損失也是1萬多人。

  但是這1萬多人基本都是印軍的精銳,而且都是戰鬥部隊,5萬多印軍中戰兵大約是3萬多人,其精銳戰鬥部隊被消滅1萬餘人後,其他部隊便已無力再戰了。

  這個比例跟亞美尼亞這次的情況差不多,當參戰部隊的25%到30%,而且是最精銳的那一部分戰鬥部隊被消滅,那麼這支部隊的其餘部分將不再具備可靠的可持續作戰能力。

  我想這個傷亡率所導致的亞美尼亞接受戰敗的事實倒是可以給我們一個參考,尤其對一些小國家在傷亡承受度上的認識可能會更深一些。當然了,以上有些數據是我們根據現在得到確認數據的情況下,依照戰爭中的一些常識進行的估算,大體上雖然不會差太多,但還是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一個前線特務會“攜帶大量機密文件”向
2019: 香港無寧日皆因林鄭搶黃瓜
2018: 中印一戰打出數十年和平,中越之戰爭為
2018: 東南亞第一大國也要造客機 中國新舟700
2017: 殲20進行電磁彈射根本不是問題 能否上
2017: 是誰封殺了反轉鬥士崔永元?
2016: 美國要對外國的有害生物下手了,蛆蟲們
2016: 戰爭與政治:讓你死?太便宜了!讓你生
2015: 張靈甫升官發財死老婆的幸福生活:發財
2015: 1945年前中國的房價:北京魯迅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