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天舟二號兩度推遲發射?細節公開 9天上演絕地反擊
送交者: 嵐少爺 2021年05月31日18:12:2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5月29日晚,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新華社  圖

  中國青年報6月1日消息,5月29日晚,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點亮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夜空,成功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在經歷了“推遲發射”的波折後,中國人終於迎來了這份“穩穩的幸福”。

  5月19日21時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稱,計劃5月20日凌晨1時許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然而,幾個小時後,人們在5月20日凌晨收到任務推遲的消息: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因技術原因推遲實施,發射時間另行確定。

  作為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的第二發任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承上啟下,將與此前發射的天和核心艙實現交會對接,為空間站提供物資運輸和燃料補加,迎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到來。其意義之重大可見一斑。

  然而,一切都隨着發射推遲的消息戛然而止,椰林深處的文昌航天發射場塔架逐漸暗淡,只留下輕撫沙灘的海浪,以及依然在現場忙碌奮戰的科技人員身影。

  推遲發射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發射推遲的9天,中國航天人又經歷了一場怎樣的鏖戰?

  記者近日走近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試驗隊。

  1個異常:意外不期而至

  5月19日下午1時許,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進入負12小時發射流程。

  煤油加注、液氧加注,發射任務依規程有序進行,傳話筒中的一句句“正常”不時傳來,每一名試驗隊員各司其職,忙而不亂。當時,很多試驗隊員認為他們正在一步步向最後的成功邁進。

  直到當天晚上21時許,一個異常出現了。

  那時,距離發射不到4個小時,發射指控大廳中的數據信息顯示:一個壓力值參數異常,已經不能滿足發射的指標要求。

  瞬間,發射大廳現場陷入一片寂靜。

  “出問題了!這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火箭院型號辦工作人員任京濤說。

  說起發射當晚的情形,火箭設計師王浩蘇沉默了片刻,“當時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心痛,根本沒有想到……”說到這裡,他垂着頭,手不停地翻動着桌子上的報告。

  和王浩蘇同樣失落的,還有增壓輸送系統的十幾名後方保障人員,他們從5月19日開始,就一直和發射場同事保持連線,以便在火箭發射前出現異常情況時,第一時間進行數據分析和技術提升。但他們中的任何一人都不希望這種情況真的發生。

  “當時沒有時間想那麼多,大家很快調整狀態,一心想着解決問題,不能讓空間站建造任務受到影響。”任京濤告訴記者。

  型號隊伍開始組織問題排查,分析故障。然而,偌大的火箭,龐大的系統,問題出在哪裡?

  火箭院動力系統指揮邵業濤告訴記者:“那時,誰也不知道,這枚低溫火箭竟會經歷了一場9天的嚴酷考驗,試驗隊員也將面對連續80多個小時的煎熬。”

  兩個不眠之夜:再撤弦上之箭

  究竟是火箭的哪個部段出了問題?是閥門的問題,還是零部件的問題?這是異常出現後,試驗隊員最關心的問題。

  火箭院總體設計部當即牽頭部署,他們一方面組織試驗隊員緊急進艙排故,另一方面與後端緊密配合,希望儘快查出故障。

  邵業濤告訴記者,今年,文昌航天發射場與北京遠程測試大廳實現了前後方數據的實時互聯互通。北京的技術保障人員得知前方故障信息後,第一時間成立後方保障工作組,查驗過往數據,開展仿真試驗、推演診斷,同步配合發射場故障快速排查與定位。

  後端通宵達旦地忙碌着,前方的排故同樣緊鑼密鼓。

  彼時,火箭箭體已完成加注,尾艙內一直處於熱氮氣吹除狀態,以防濕氣進入管路。這意味着試驗隊員必須要帶呼吸面罩進艙。當時,火箭院211廠天津火箭公司工藝員國冰正在發射塔9層確認整流罩最後狀態。

  一聽說有問題,他來不及等電梯就跑向發射平台。國冰說,確認隊友要進艙排故後,他二話沒說就去取搶險物資,扛着40斤的氣瓶在樓梯間爬上爬下。

  隨即,兩名火箭總裝人員換好服裝、戴好面罩,從50公分見方的艙門鑽進了箭體。艙內一片漆黑,氣體吹除的聲音震耳欲聾,密閉空間的憋悶、零下183℃的嚴寒,一切都無暇顧及,他們攀爬在箭體結構件上,摸索着檢漏點。

  “找到了!”試驗隊員兩次核查後,鎖定了問題。然而,正當他們準備鬆一口氣時,後方傳來消息,這並不是元兇。

  5月19日深夜,距離發射預定時間還有不到兩小時,型號領導一致決定:“推遲發射。”

  失落占據了試驗隊員的心情,很多人感到“心涼了半截”。

  任京濤說,其實很多人心裡也清楚,這是任務指揮部經過慎重研究的結果,不讓火箭帶一絲隱患上天,這是鐵的紀律,是底線,不可動搖。

  5月20日凌晨1時許,推遲發射的消息公布了:發射任務因技術原因推遲實施。

  關注航天的網友們紛紛留言:“沒事不着急,我們等着。”“理解理解,不要帶着問題上天。”“沒事,我們要穩穩的幸福”……

  然而,中國航天人的忙碌節奏依舊,緊張的故障排查,還在繼續。

  5月20日,試驗隊員先後分4撥再次進艙排故,找到了新問題。

  “又有希望了!”不少試驗隊員長吁一口氣,準備迎接5月21日凌晨的發射。

  然而,這一天,負8小時液氧補加之後,異常再次出現,發射再度推遲。

  “當發現測量曲線出現問題時,我們就覺得不對勁了。”火箭增壓輸送系統設計師張立強回憶道。同一個問題再次出現,也讓大家認識到事情絕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又是一夜無眠。

  那一晚,火箭院總體設計部部長張兵安慰同事,“不能讓火箭帶着問題上天,推遲是為了更好的發射。要科學嚴肅對待,儘快找出問題所在”。

  距離下一個發射窗口還有幾天,火箭燃料兩加兩泄,高溫高濕高鹽霧之中,一枚冰箭要經歷怎樣的磨練?這,註定是一場鏖戰。

  4天歸零:冰火兩重天的堅守

  “看日出,看日落,看星星閃爍……”火箭院211廠天津火箭公司57車間副主任趙鴻飛在朋友圈中這樣寫道。她說,對每一個試驗隊員來說,第一次推遲,是難免的失落,第二次推遲,則是沉重的打擊。

  但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必須重整旗鼓。發射推遲後,型號隊伍調整狀態,倒排計劃,開始為期4天的歸零。

  試驗隊員樊宇說,為了進一步摸排故障,他們仍然要一批批進艙。艙內低溫、憋悶,一名試驗隊員剛出艙便吐了一地。然而,連續48小時作業,沒有人喊苦叫累。

  艙外,箭體上的水嘩嘩往下流,樊宇被澆了個透。他時不時探着大半個身子鑽進艙體,觀察隊友們的狀態。作為一名守艙人,這樣的動作他做了不止一次。

  長征七號是名副其實的“冰箭”。火箭第一次推遲發射後,試驗隊員發現,箭體出現結冰現象。趙鴻飛說,火箭在大量的低溫燃料加注後暴露這麼長的時間,這在中國航天史上還是第一次。

  5月的海南,酷暑難耐,室外溫度36℃,濕度達到90%以上。然而,冰箭之中,卻是零下183℃的低溫。“冰火兩重天”考驗着中國火箭,也考驗着每一名身處前線的試驗隊員。

  趙鴻飛說,箭體上,冰塊一個接一個,大的足足有30-40厘米長,10厘米厚,10厘米寬。隊員們用工具小心翼翼地鑿冰,有人拿着兜子接冰,唯恐冰塊傷到產品。

  按照負12小時的正常流程,總裝人員會按照時序拆除可能影響飛行或者分離動作的防水。歷經兩次發射推遲,拆防水、補防水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反反覆覆中,試驗隊員不眠不休。

  這批天津火箭的總裝團隊裡,90後的年輕人占了90%以上。趙鴻飛說:最難忘隊員們眼睛裡熬出了血絲,雙腿起滿了痱子,嘴上卻說:“我們能行。”最難忘危急時刻,隊員們心懷大愛,說:“我們怎麼都行,別把產品弄壞了。”艱難關頭,大家彼此之間沒有抱怨,唯有體恤和鼓勵。為了趕時間、追進度,塔架下送來的綠豆湯,沒有人來得及喝一口。

  這群“第一批見到火箭”、發射現場“最後一批撤崗”的火箭青年,再次用實際行動續寫了“後牆不倒”的錚錚誓言。危急面前,他們沖在前,擔大任,讓青春在奮鬥中綻放出絢麗之花。

  深夜的發射場,靜謐清幽,椰林和着風,偶爾沙沙作響,塔架上的點點燈影下,中國航天人忙碌的身影熠熠閃耀,成了這個5月最美的畫面。

  兩地聯動:為火箭“療傷”

  千里之外的北京,一撥撥航天人同樣牽掛着這枚待發的火箭。

  5月20日凌晨1時,北京。火箭院211廠23車間員工宋征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產品出問題了!”

  放下老組長的電話,宋征懸着一顆心,跨上摩托車就往單位趕。

  車間裡,工藝人員、質量人員、生產人員全都在場。短暫的會議後,每個人按照各自任務立即行動。宋征需要乘坐第一班飛機趕往文昌航天發射場更換產品。

  這是他第一次進航天發射場,也是第一次目睹火箭的真容。當看到高大帥氣的長征七號遙三火箭矗立在發射塔架上,一股莫名的激動在他的心裡升騰。但他知道,此時的火箭“生病”了,他一定要出一分力。

  同一時間,火箭院703所余小軍也正在趕往海南,他的工作任務是配合拆除包覆在某產品外的絕熱層。這一產品與火箭其他重要產品距離很近,只有包覆上絕熱層才得以正常運作。因此更換產品前,絕熱層必須要首先拆除。

  狹小的空間裡,余小軍生怕把箭體內的某個部件踩壞了,兩隻腳踩在兩個固定的支撐點上,一踩就是10多個小時。

  產品周邊結構複雜,凹凸不平,余小軍摳除絕熱層時,連每一個螺釘上的鉛封絲都不能放過。由於特製工具無法運抵海南,余小軍只能拿着水果刀一點點兒往下挖。

  他的同事透露,為了更細緻地作業,余小軍不能戴手套,因而手上密密麻麻留下了許多道劃痕,“用酒精布一擦,生疼”。

  等到余小軍清理完,就輪到宋征上場了。

  產品的裝配,宋征再熟悉不過了,然而上塔裝配還是頭一回。為了萬無一失完成任務,他提前3次上箭模擬操作,在宿舍反覆思考各種可能,最終五進五出,連續作戰18個小時,完成了全部更換。

  艙內的他,幾乎全程單腳站立,汗水一次次濕透衣背。

  5月24日早上9時整,是出艙的時間,那一刻,宋征只有扶着扶手才得以站穩。他告訴記者,也是那一刻,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與火箭是如此親近。

  張兵說,每逢重大發射任務,火箭研製團隊都會集中各型號、各專業的精兵強將,在前方和後方兩地聯動保障。

  發射推遲後,總體設計部再次派出精兵強將赴文昌航天發射場參與歸零工作。這支應急保障隊伍包含長征五號、長征八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主管設計師——中國航天“大力協同”的傳統精神再一次體現得淋漓盡致。

  9天磨礪:“時間後牆”前的絕地反擊

  歸零工作是煎熬的。分析人員、試驗人員都憋着一股勁,一定要儘快完成問題定位。張兵說,大家也愈發深刻地認識到:航天工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動力總體工程組副組長胡久輝告訴記者,每一天,研製人員都要進行更全面的數據分析,以求儘快定位故障原因。研製人員通過大量的仿真試驗模擬箭上狀態,分析故障模式,進行故障復現。

  “24小時都在單位連軸轉,大家都想儘快找出問題。”胡久輝說。

  和他們一同進入“歸零”作息時間的,還有負責質量、結構系統的其他火箭抓總研製人員。增壓輸送系統設計組組長吳俊峰說,“每個人平均每天也就休息三四個小時吧……”

  5月25日,歸零工作接近尾聲,天空湛藍,雲朵潔白。

  發射塔架上,有的試驗隊員擦拭着火箭整流罩的“罩衣”,有的則用毛巾一絲不苟地擦拭着箭體。塔架上的暴曬,連續的熬夜,不少人的臉龐變得黢黑。

  火箭院長征七號火箭總指揮孟剛很清楚:長征七號遙三發射任務是空間站建造承上啟下的關鍵之戰,研製隊伍經歷了長達9天的高負荷工作,面對等不及的“時間後牆”,每一個設計人員心中都緊緊繃着一根弦。

  “天舟二號發射任務迫在眉睫,牽一髮而動全身。”孟剛說,它關繫着空間站“天地運輸走廊”能否順利搭建,更關繫着後續載人航天計劃能否順利實施。發射任務環環相扣,已到了絕地反擊的緊要關頭。

  面對試驗隊員,孟剛不斷打氣鼓勵:“我們都是真正的強者,經得起考驗和磨練,抱着必勝的信心,放下心理包袱,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5月26日,模擬發射演練。

  5月27-28日,加注準備。

  “透過現象,把真實的問題找出來。”這是張立強在這次歸零中最大的感悟。中國航天絕不帶疑點和隱患上天,必須背水一戰,“幹掉”所有隱患,尤其在重大工程任務面前絲毫不打折扣。

  如今歷時9天磨礪,長征七號和天舟二號終於攜手歸來,再度踏上太空征途。

  5月29日,推進劑加注,當晚,成功發射!

  火箭院長征七號火箭型號總師程堂明說:“這是空間站建造承上啟下的關鍵之戰,我們的目標有且只有一個,我們追求的就是‘穩穩的成功’。”

  星河滾燙,天舟穿梭。當火箭的尾焰劃破寂靜的夜空,天舟二號這位中國最強“快遞小哥”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一場鏖戰,留下的是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火箭院黨委書記李明華感慨道:“我們天生具有打逆風球、走上坡路的能力,沒有什麼風雨波折能夠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中美俄戰略轟炸機競賽:轟20研發進度遠
2020: 從高調反美鬥士,到刻意討好美國,杜特
2019: 川普出席空軍官校典禮。台灣學員展示青
2019: 台媒:不約而同 中國半導體企業在忙這
2018: 美國為阻中國賣殲7竟使出如此大招:自
2018: 100多年前法國強塞給中國一塊地 現在起
2017: 美軍飛行員稱殲20不是戰鬥機 F35才使出
2017: 疑似國產殲16戰機最新高清照曝光
2016: 深度:印尼要買俄最新潛艇和大飛機背後
2016: 俄印不顧中國反對 就對越南出口巡航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