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俄媒文章:此次巴以衝突究竟誰是真正的贏家?
送交者: 嵐少爺 2021年05月31日19:12:5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俄羅斯《觀點報》網站5月25日發表題為《俄羅斯在巴以戰爭中勝過美國》的文章,作者為俄羅斯財經大學副教授格沃爾格·米爾扎揚。全文摘編如下:

  分析家們持續總結為期11天的巴以戰爭。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已表示,以色列輸掉了這場戰鬥,並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事實的確如此嗎?為何俄羅斯在這場衝突中的政策取得了勝利?乍一看給人的感覺是,獲勝者包括以色列及其總理內塔尼亞胡。以軍消滅了大量哈馬斯武裝分子,顯現了自己的威力。

  但實際上,一切不是這麼簡單。是的,內塔尼亞胡贏了,但不是作為國家領導人,而是作為政治家。通過對阿拉伯人的強硬行動,他提高了自己的聲望,離間了對手陣營里的政治勢力(它們試圖將多數議員聚集到自己旗幟下,剝奪內塔尼亞胡的總理之位)。

  至於以色列,它並未嗅到勝利的味道。

  首先,以色列人實際上發現自己並無“鐵穹”保護。“鐵穹”防空系統無法攔截從加沙飛向以色列城市的所有火箭彈。同時,這些還是簡陋粗糙的自製火箭彈。

  其次,以色列人不僅在耶路撒冷,而且在其他有大量阿拉伯人口的城市也遭遇了大規模街頭騷亂,並對此束手無策。簡言之,11日戰爭再度證明,以色列對其實力有些過於自信了。

  但同時,以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哈馬斯為代表的巴勒斯坦運動以及巴勒斯坦本身贏了嗎?當地居民相信是的,迄今還在慶祝自己在戰爭中的勝利。但殊不知,一切同樣不是這麼簡單,且情形與以色列類似。法塔赫和哈馬斯的確贏了,但不是作為巴勒斯坦人的代表,而是作為政治運動。兩者都領導了反抗活動,兩者都積攢了支持率。武裝分子們現在可以說,以色列害怕他們。如今,法塔赫和哈馬斯將分享勝利者的地位。

  但巴勒斯坦本身無疑輸了。問題不僅在於,在本就陷入赤貧的加沙,200多名平民喪生,無數房屋被毀。問題在於這些損失都是無謂的——11日戰爭並未推動巴勒斯坦建國、獲得東耶路撒冷、在與以色列的衝突中取勝和打造正常的公民社會。

  至於外部玩家,伊朗和土耳其無疑是贏家。兩國在衝突過程中大力支持巴勒斯坦一方,從而在阿拉伯街頭累積政治分數。

  俄羅斯則更多是置身事外。莫斯科在巴以問題上奉行複雜但實際上唯一有效的策略,即不深度介入也不選邊站。俄羅斯官員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方維持着工作關係,既譴責特拉維夫對巴勒斯坦人的嚴厲行動,也譴責哈馬斯對以色列人的火箭彈襲擊,同時不以任何一方的主要資助者/朋友/保護人自居。多位專家認為,這對莫斯科而言是最明智的政策。

  在伊朗、土耳其和俄羅斯明確的、經過深思熟慮的務實立場的襯托下,美國的態度則顯得有些混亂,甚至不知所措。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稱“兩國方案”是調解衝突的唯一方法。但首先,他沒有說明如何促使擁有以色列國籍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搬到巴境內生活。其次,美國沒有明確阿拉伯國家的邊界,如果說過去它們是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的話,那麼在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後,這種說法就不再適用。

  實際上,美國在巴以問題上試圖腳踩兩條船,同時又不願管得太細。但複製俄羅斯立場的嘗試不太成功,因為美國不僅努力同雙方保持良好關係,還想成為它們的好朋友。也就是說,雙方對美國的期望值都很高。

  巴勒斯坦人想要錢(拜登向他們撥出幾億美元用於援助難民),以色列人則想要武器(每年獲得最高40億美元軍援)。最終,雙方都對美國人不滿,因為用美國的錢購買的武器被用來摧毀用美國的錢修復的巴勒斯坦房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中美俄戰略轟炸機競賽:轟20研發進度遠
2020: 從高調反美鬥士,到刻意討好美國,杜特
2019: 川普出席空軍官校典禮。台灣學員展示青
2019: 台媒:不約而同 中國半導體企業在忙這
2018: 美國為阻中國賣殲7竟使出如此大招:自
2018: 100多年前法國強塞給中國一塊地 現在起
2017: 美軍飛行員稱殲20不是戰鬥機 F35才使出
2017: 疑似國產殲16戰機最新高清照曝光
2016: 深度:印尼要買俄最新潛艇和大飛機背後
2016: 俄印不顧中國反對 就對越南出口巡航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