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王希哲不過是在自己打自己耳刮子罷了。。。1
送交者: 隨便 2006年05月09日14:49:1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王希哲文中開場就說伍子胥/申包胥都是英雄,依據就是人民的口碑。他說傳統戲曲等等都把伍子胥/申包胥都列為英雄。人民的口碑是王的施琅英雄理論的最大依據。

可是他卻不想想看,正是人民的口碑,把所有明末清初投靠滿人政權,對漢人舉起屠刀的漢人都刻上了叛徒漢奸惡人榜。

聽說過4大古典戲劇之一 桃花扇 的故事梗概的人都該知道,一個妓女李香君留名至今不是因為臉蛋長得多漂亮,曲兒唱得多麼好,而是因為她的堅持正義,堅貞不二。在那戰亂紛紛生靈塗炭的年代裡,她反對投降,支持她的愛人與投降派作鬥爭。而戲劇中的所有投向清朝懷抱做官享富貴的,雖然是文官沒有直接舉起屠刀,也全部都是反面角色。

再看看清朝後期太平天國以至孫中山,無不以驅除韃虜為口號而一呼百應。時至滿清成立幾百年後了,驅除滿族統治者卻還是有如此號召力。

如果要說人民口碑,這就是人民的口碑。

王某先用人民的口碑作為自己的論點基礎,然後再反對人民的口碑,這不是打自己耳刮子???

為啥這些投靠滿清的被人民判決為漢奸叛徒,而伍子胥卻沒有呢?這大概是王某人一輩子也想不通的。因為他的頭腦中其實沒有 人民和正義 這兩個概念。

也從王作為他理論根基的 伍子胥/申包胥 談好了。其實王希哲沒有提及一件事情,在人民的口碑中 伍子胥/申包胥 也並不是並列平等的。伍子胥的地位遠比申包胥高的多。從京劇的臉譜中看兩人的差別就知道了。

先請看看史記是如何記載這件事情的。 伍子胥大名叫做伍員,父親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伍家在楚國很有名氣。到了楚平王時候,楚平王是個無道暴君,先強占自己兒子的未婚妻,然後要殺死兒子和兒子的老師伍奢,也就是伍子胥的父親。楚平王為了斬草除根想殺死他全家,就對伍奢說:“能把你兩個兒子叫來,就能活命,不叫來,就處死。”。伍奢說:“伍尚為人寬厚仁慈,叫他,一定能來;伍員人桀驁不訓,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一塊被擒,勢必不來。”平王不聽,派人召伍奢兩個兒子,說:“來,我使你父親活命;不來,現在就殺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武子胥說:“楚王召我們兄弟,並不打算讓我們父親活命,擔心我們逃跑,產生後患,所以,用父親作人質,欺騙我們。我們一到,就要和父親一塊處死。對父親的死有什麼好處呢?去了,就叫我們報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別的國家去,藉助別國的力量洗雪父親的恥辱。一塊去死,沒有意義呀。”伍尚說:“我知道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可是只恨父親召我們是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後又不能洗雪恥辱,終會被天下人恥笑。”對伍子胥說:“你可以逃走,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將要就身去死。”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準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伍奢聽說子胥逃跑了,說:“楚國君臣將要苦於戰火了。”伍尚來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塊殺害了。伍子胥在逃難路上遇上申包胥,告訴他要復仇滅楚,申包胥說你要滅楚我必然復楚。

後來伍子胥歷經多年磨難,終於在吳國立足,並且能夠掌握軍政大權,趁吳楚戰爭的機會,幫助吳國打敗楚國,攻克楚國國都。可惜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只能鞭屍復仇。這時候,申包胥才行動起來,去秦國在朝廷上哭了7天7夜終於哭得秦王心軟,說給了援兵。正好吳國內亂無心占領,於是趕跑了吳國兵馬,復國成功。

根據史記的記載,楚平王是無道暴君,他殺死伍家父子正是濫施暴行。而伍家父子可謂一門忠孝。他老爹在臨死擔心的是楚國將要有戰火,可謂忠,他哥哥能夠逃走卻不走,去陪伴父親一同赴死,可謂孝。正義與非正義是如此鮮明。

人民總是讚賞某些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好的品質。伍子胥能夠以一人之力,終於復仇,固然體現了伍子胥堅毅不拔的精神。同樣的精神也體現在申包胥哭秦庭這件事上。對於申包胥來說,這是他被讚賞的主要原因。

但是對伍子胥而言,人民讚賞他是因為在他努力下正義終於得到了舒張,弱小的正義終於復仇成功。他個人的品質,在這整個事件中只是配色而已。過韶關一夜白髮等等傳說只是塑造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吧。

再回頭看看施琅所投靠的滿清,一系列的血腥屠殺早已把他們自身划進了非正義的一邊。你指望施琅也成為人民口碑上的英雄那是做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致命武器:《致命追殺》第六章
2005: 日本主流媒體對中國歷史教育的看法
2004: 北極的地位及戰略意義
2004: 隱形飛機又遇到新的“剋星”
2003: “五四”的教訓:民主只有平凡,沒有偉
2003: 關於新馬兩地華社的一點認識
2002: 台灣確實沒有誤判情勢的本錢
2002: 理智與情感---我看台灣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