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俄關繫到底如何?
送交者: 張臨濤 2002年09月21日23:07:2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筆者在讀了9月9日《聯合早報·天下事》丁斗先生的文章後,頗為贊同其對中俄關係“上熱下冷”的點評。大概因為先生不身處其中(俄羅斯),也可能為篇幅所限,所以對造成“上熱下冷”兩國關係的評析着墨較少。筆者才疏,管見所及,不請自為先生9月9日文章做些補充。

  中俄關係能在蘇聯解體後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實屬不易。首先,從區域戰略角度來講,中俄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在經歷了蘇中關係的磕磕絆絆後發展而來的。

  在某些俄國人眼裡,蘇聯的轟然解體是和中美靠近分不開的。甚至有俄國學者在研究了導致蘇聯解體的外在因素後,得出結論說:中國在冷戰時期倒向美國加速了蘇聯的解體。筆者還認為,毛澤東不想受蘇聯擺布的原則,挑戰了蘇聯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的權威,共產主義地緣結盟也未成鐵板一塊,這也是帝國大廈漸漸不支傾覆的外因之一。

大國沙文主義與排外

  觀看蘇中關係史,不難發現蘇聯大國沙文主義是中蘇從齟齬到反目成仇的主因。如今,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至今還割捨不掉這種大國沙文傾向。對於現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很多俄國人還是不願看到徒弟比師傅強的事實。

  俗話說,媒體是國家的一面鏡子。例如,除了俄國家電視台根據中俄兩國達成的文化交流協議,偶爾播放和展現一點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圖像外,其它媒體很多是帶着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國。這些電視台的攝像機不拍中國的高樓大廈,反而去拍一些低矮斑駁待拆的老牆,不去領略中國年輕人上進奮鬥的風采,卻去拍攝那些衣衫襤褸真假難辨的乞丐。

  實際上,近幾年去過中國的俄國人對在俄羅斯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中國人較為友善客氣。但去過中國的俄國人畢竟還是少數,有些俄國人甚至把在俄的中國人與那些來自獨聯體、越南的經濟難民等同看待。

  因此,在移民問題上,有些俄國國會議員矛頭不斷指向中國人。其實,很多在俄國的中國人屬於短暫的經商、學習行為。但在諸如自民黨總裁日裡諾夫斯基的眼裡,卻變成了“移民和侵占”。

  不光是納粹黨人如此看待外國人,就連某些州長、國會議員也拍手附和。民族主義與納粹排外主義沆瀣一氣的結果造就出臭名昭著的“光頭黨”。在光頭黨和某些政治人物排外的名單中,中國人是他們要趕出俄羅斯的主要族群之一。

  其實,所謂中俄關係“上熱下冷”的現象,只是說對了一半。那些能夠運用國家資源,煽動俄國人排華的往往是位高權重的政客。例如,科拉納亞爾斯克州州長不久前曾說過排華言論;就連俄國遠東遭遇洪水襲擊也被造謠認為是中國一方故意開放水庫水閘所為,所幸得到證實和澄清,洪水和中國毫無關係,這才沒有給某些政客掀起大規模排華得以口實。

中熱俄冷的怪現象

  反觀中國一方,從地緣戰略和貿易角度來看待俄國的地位與市場,給與俄國過多的熱衷。中國現在出現與俄國截然不同“上下齊熱”的怪異現象,就連今年到莫斯科讀書的中國學生都數倍增長。

  因此,筆者對於丁斗先生看到海參葳街頭上有“中國佬滾回去”的標語並不覺得驚訝,所以,才有對中國在俄國愈演愈烈的排華氛圍中深化“中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易的感慨。

  說白了,中俄戰略關係是各取所需,相互利用關係。從深處說,民間交流並未做到有效推動睦鄰友好的目標。相反,無序的民間貿易和商業辦理留俄學習、工作人數大規模的增長,都是俄國民族主義者藉機排華的依據。

  在普通俄國人眼裡,中國還遠不是一個資本輸出國家,對俄經濟開發助益不大。在媒體描述下,中國民間商人在俄的作為,被看作欲掏空俄國人荷包,砍光俄國森林,掠奪俄國資源的“黃禍”。

  再從另類政治角度講,普京同意大量賣給中國先進武器,並不是出於幫助中國統一台灣的目的,而是出於己身戰略需要:即利用增長中國軍力引起宿敵美國、日本不安來提高戰略地位;其次,為了緩解北約東擴,轉移美國壓縮俄國勢力範圍目標所帶來的壓力,給美日塑造出新的主要威脅和敵人,轉嫁壓力是其陰暗用心。

  所以,中俄關係未來走向到底如何,還應由事實和歷史評說。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