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兵家泰斗毛澤東
送交者: joe13 2002年12月19日15:47:00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毛澤東是集戰略家、軍事理論家和統帥於一身戰爭藝術大師,也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經 歷衝突類型最多而又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統帥。他從千餘人的農民隊伍起家,經過22年的武裝鬥爭,直到成為數百萬大軍的統帥。他平生直接或間接指揮了四百多個甚稱經典的戰役,留下了五百多萬字的軍事著作和軍事文電,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以人民戰爭為主體的毛澤東軍事思想體系,對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指揮他所領導的軍隊,作戰近二十餘年,殲滅敵軍千餘萬人;他領導他一直都處在弱者地位的國家和人民,一直都在戰勝處於強者地位的敵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象他所領導的人民解放軍一樣,連續22年都在劣勢的情況與強大的敵人作鬥爭而最終能戰而勝之。試問這 還不叫奇蹟的話世界上還有什麼可稱作奇蹟呢?

  許多人讀了幾本洋人的書,每每言必稱巴頓。事實上,巴頓整個一生的作戰經歷不超過 3年,而毛澤東麾下的我人民解放軍授銜時的千員戰將,哪個不是15年以上的作戰經歷 ?從土地革命戰爭參加革命的紅軍將領,一生作戰已不能用“身經百戰”來形容,而是貨真價實的“身經千戰”――據已故肖鋒少將留下的日記所載,他平生作戰1365次。 這,大概可以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了吧?而且他肯定不是作戰紀錄最高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有幾千個“巴頓”。從第二次大戰的歷史來看,美英蘇等強國軍隊和將領,除了在戰爭強度上勝我一籌外,無論從戰略的遠視,謀略的高明,鬥爭的複雜等方面,都不能與毛澤東所指導的中國革命戰爭相提並論。艾森豪朱可夫等著名統帥都是其國家強大的物質條件的保障之下去指導戰爭的。而毛澤東的條件則簡直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他一切本錢都要自己湊。

  毛澤東這樣的兵家泰斗,古今中外,誰人能匹?我們身為中國人,為能在我們的國度產生這樣的兵家泰斗而驕傲和自豪。有人不光睜着眼睛看不到我們民族的英雄和偉人,還跟着別人瞎起鬨去抵毀他,這是非常可悲的。不過這樣的人之所以讓美國人覺得還有作用,恰恰說明了毛澤東的中國在他們心目中已有了興足輕重的意義――試想,如果中國還是 50年前那種萎糜的形象,他用得着費那麼大神來抵毀嗎?

  毛澤東,為病弱古國振軍威,讓一個趴在地下任人宰割的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 樣的功績誰人能匹? 毛澤東,中華民族永垂史冊的民族英雄!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專門為弱者提供的戰勝強者的思想武器,在二十世紀所有統帥中,就指揮戰爭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情況之複雜,內容之豐富,條件之艱苦而言,毛澤東都是首屈一指的。西方的兵家泰斗拿破崙,一生從事戰爭二十餘年,從一個炮兵少尉直到法蘭西皇帝,指揮過60個戰役,其中有少數是以少勝多的,其對手也很少有超過自己一倍以上的力量,拿破崙自己也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只有流傳下來的幾百條 些語錄——較之毛澤東,的確就是“稍遜風騷”了。就憑毛澤東成名之作的第一、二、 三次反圍剿戰役,也足以讓拿破崙狠狠地嫉妒一回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毛澤東所指導的革命戰爭,也毫不遜色於其它強國。蘇聯衛國戰爭是戰爭史上無以倫比的宏篇巨製,然而從雙方的投入和戰果來看,蘇軍的戰略指導很難稱之為高超。

  蘇軍總兵力一直占優勢,裝備水平也不弱於對手,在某些方面甚至還占優勢,可作戰付 出的代價卻遠高於德軍,人員傷亡和兵器損失均高於對方。而美、英等國也好不了哪去, 即或是蒙哥馬利和艾森豪威爾等名將,其取勝的前提無一不是已方軍力遠優於對手。而 那時遠在中國黃土高坡窯洞中穿着破衣爛衫的毛澤東需要面對的對手,卻遠不是大自己一倍兩倍的概念。區區數萬兵力,要在敵偽頑夾擊的環境中生存下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更不要說發展壯大去戰勝對手。

  有人曾說毛澤東沾了日本人的光,殊不知面對一個已經 很兇悍的對手的同時還要面對另一個,這本身就需要氣魄和膽略。說這話的人有幾個有 這樣的氣魄和膽略同時面對兩個以上的恨不得活吞下自己的對手?再者說啦,和毛澤東 同時代的各路豪傑,哪一個不比毛澤東的本錢大?可這些人怎麼沒沾上日本人的光?國軍當年在敵後留下了近百萬部隊,為什麼沒有象共軍那樣生存下來並且發展壯大起來? 那個時候,一遇上日本人和蔣先生眉來眼去暗遞秋波的時候,最先被出賣的就是毛澤東領導的中共。可最後笑到最後的是誰?蔣先生當年總罵共產黨的靠盧布餵大的?可是細究起來,蔣先生拿的盧布是共產黨的幾百倍,且不說當年黃埔軍就是蘇聯裝備起來的,蔣先生的中央銀行是一千萬金盧布奠的底(那時中共只是在北伐那幾年每年從共產國際領幾十萬銀元,蔣先生和共產黨翻臉的時候,共產黨就沒地兒拿這份錢了)。抗戰時,蔣先生獨攬了三億美元的蘇援,共產黨只得幾次星星點點零頭。最大的一筆也就是王稼 祥帶回的30萬美元。

  至於抗戰勝利,中共也就是在東北從老毛子手中得了三十萬支日本 步槍。連最親蔣的美國總統特使魏德邁將軍也說了句公道話:“中共既使有蘇援,也不 能和蔣先生的美援相提並論。”毛澤東在這樣的環境下鑄造了一支無敵的鐵軍,不叫奇蹟叫什麼?倘不論戰爭的強度(強度是由客觀情況決定的,不是毛澤東決定的),毛澤東的謀略高明,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有人把世界列強的軍事指導藝術分為美英為代 表的技術型、蘇聯為代表的力量型,那麼中國為代表的就是最高層次--謀略型。以此為據,有人曾戲言,讓諸葛亮與巴頓在同等情況下對壘,巴頓極有可能敗北!同樣,毛澤東彼時倘有美英蘇等國的物質力量,和彼輩對壘,鹿死誰手,誰能測之?

  “圖書館的書架被那些稱頌毛澤東為卓越的游擊戰權威的書本壓彎了。但是,毛何 止是一位游擊戰士!他是位偉大的戰略家。在本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 輝煌的游擊作戰中,把蔣介石及其國民黨政府弄得痛苦不堪。10年後,他以游擊戰和運 動戰相結合,在中國打敗了日本人。40年代後期,他在一系列得心應手的運動戰中征服了中國。最後,他的部隊在朝鮮的陣地戰中頂住了美國。哪個領袖能象他這樣在這麼多 不同類型的衝突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美國前國防部助理部長菲利普?戴維遜在其著作《毛澤東的戰略》開篇就發出了這一連串的驚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提醒人 們:“關於共產黨軍事思想的最好闡述,不見諸於蘇聯的著作,而見諸於中國的著作。 這並不是偶然的。

  蘇聯的勢力擴張,主要得力於政治鬥爭的巧妙運用,以及德國在中歐 垮台後所造成的許多有利條件。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全部勝利,或更確切一點地說,他們之所以能維持生存,其原因在於他們能夠利用軍事行動獲得政治上的利益。”這位國際關係問題的大師還警告西方:“如果你對毛澤東一切都不記得了,那麼,你只要記住,他是一切戰略家中最重實效,最主張批判地接受的經驗的一個。” 毛澤東,既是一位軍事理論巨匠,也是一位舉世聞名的戰爭藝術大師。毛澤東眾多的軍事理論論著,奠定了現代中國軍事理論、軍事思想的基礎,培養出許許多多著名將領,至今仍是現代中國軍人學習軍事,了解戰爭,研究戰爭的鑰匙,並常年擺在世界各國政治家和軍人的案頭。毛澤東一生指揮過眾多富於傳奇色彩的大小戰鬥,更是現代中國軍人引為自豪的戰爭藝術精品。

  西方軍事學校目前學習戰略思想的基本方法主要還是學習戰爭史,讀戰例,這就使他們比我們許多似乎懂很多現代戰爭知識的人更注重從巨人們身上汲取戰爭藝術的養料。 曾經有這樣一件事,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報告赫魯曉夫,蘇聯軍方印發出版了一批俄文版的毛澤東軍事著作。赫魯曉夫極為反感,說:咱在大兵團機械化作戰的時候,毛還在玩紅纓槍呢!替他吹呼什麼?遂停止發行。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說明了赫氏淺薄和無知。對於戰略家來說,玩什麼並不重要,重 要的是能否將就你所玩的傢伙,去掙到你想要的東西。表述清楚一點,就在客觀條件界 定範圍內,去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倘若你老毛子也只是玩紅纓槍的條件,你是否還能象毛氏一樣玩出個天下來?軍備和技術可以日新月異千變萬化,而思想的火花卻光艷奪目永恆不朽――否則為什麼幾千年前的《孫子兵法》還被今天的軍界奉為聖經寶典? 包括美利堅合眾國這樣的頭號強國的軍隊,在打最現代化的海灣戰爭時,還要撿起孫子的法寶?

  毛澤東是游擊戰的大師,又豈止是游擊戰的大師。游擊戰不是毛澤東的發明,但讓旁門左道為正規(?)軍事家們所不恥的游擊戰在戰略思想的聖殿登堂入室,則是毛澤東的非凡貢獻。遍查打上了毛氏鮮明烙印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無一不有毛所擅長的大規模 運動戰的胎記。毛的游擊戰,是上升到戰略高度的游擊戰,是包含了戰略進攻戰役迂迴包圍戰術突擊的游擊戰。戰爭史上所有的游擊戰爭,無論從承擔的重負、起到的作用和規模的巨大等皆無法與之同日而語。與草寇之舉更有天壤之別,無統一協調無統一組織 無調度配合的游擊戰始終不能成就大氣。有人曾說,毛澤東的軍隊在敵後是“游而不擊”,以致“坐大”。殊不知,在強大的敵人後方建立根據地,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 必然會和敵人發生根本衝突,招致敵人的圍剿和掃蕩。倘毛氏真是“游而不擊”,焉能 “坐大”?恐怕連生存都成問題。又要保存和發展自己,又要消滅敵人。這種題目,不是誰都能應付裕如遊刃有餘的。以平型關戰鬥為例,象那種兩頭都是敵人的縫隙中設 伏,當時也只就只有毛氏的隊伍敢作這樣的表演,這是戰略思想的影響所致。縱觀國軍在抗戰時的全部上佳表演,鮮有向敵後大踏步的戰略前進,連戰役性的迂迴動作都很少,多是正面硬頂,下層官兵固然英勇,但犧牲巨大也讓人扼腕。向敵後迂迴這種動作,風險很大,非有膽略和才力者不能為之――尤其是戰略動作。否則國軍滯留敵後的 百萬部隊,怎麼會是要麼投敵“曲線救國”,要麼在敵偽的剿殺中自生自滅,(只有傅作義部在綏遠的夾縫中生存下來了)而唯共軍的部隊是蓬勃興旺呢?是國軍悍將衛立煌 將軍曾慨嘆:“八路的打法好是好,咱們學不了。咱們的部隊一撒出去,就收不攏來羅!? “別說讓總司令和大家同甘共苦,就是讓一個連長和士兵一樣,恐怕他也不會幹!”。

  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時間12月8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給美太平洋艦隊以毀滅性打擊,同時向英美宣戰。 這個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在中國黃土高坡的窯洞中有一個中國人在發表他對世界 戰爭局勢驚人的預言! 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討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時局時這樣說: “自羅斯托夫勝利開始,蘇德戰爭的好轉已確定。日美戰爭爆發後已解除日蘇戰爭 危險。日美戰爭爆發,對中蘇有利處有六點:第一、華北華中日軍的掃蕩勢將減弱,即 是說無大舉增兵之可能了;第二、國民黨對邊區進攻的可能會減少;第三、給親德親日 兩派一致命打擊,我們使國民黨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的可能性增大了;第四、中國民 主政治的前途也更加大了;第五、蘇聯可從東方抽調一部分兵力向西;第六、歐州有建 立第二條戰線之可能。將來戰爭歐洲會短些,亞洲會長些。日美戰爭前途,最初對日會 有利,戰爭會延長,將要在兩三年後,英、美準備好才能決戰。英、美可能集中力量先 打敗德國,然後英、美力量均向東打敗日本。”

  彼時距珍珠港戰事爆發後僅幾個小時,日後的戰爭進程竟被他完全言中!這不是神話又是什麼? 幾天后,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的電報中更完整地構想了戰爭的進程: “在半年之內,英、美均非日本之敵,但只要留得新加坡、馬尼拉、達爾文等二三 據點,即可在半年後造成對日相持局面,以待日本之敝,然後舉行反攻。......英、美 的總方針可能是對日取守,而對德取攻,先集合英、美、蘇力量解決德國,然後集合 英、美、蘇、中力量解決日本,而兩方面蘇聯都將是決定力量。.....德國目前進入了 進退維谷的歧途,但東線既無路可走,便有迫使希特勒在東線取守勢,在南線或西線取 攻勢的可能,如此則是希特勒自己造成第二條戰線,也有了迫使英、美採取集中主力打 德之可能性。” 希特勒、東條英機、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彼年彼月彼日彼時,沒有一個人 能產生出象這樣完整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構想。而蔣先生呢,此時還在做着讓 英、美將戰略重點放到亞洲來的一廂情願的美夢。

  作為戰略家、軍事家,放眼世界,同時代人再無出毛澤東之右者!他之所以創造出讓世界匪夷所思的奇蹟,實在是歷史的選擇!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並不在幾句秘訣上,也不在於他創造了什麼具體的打法, 而在於他尊重實際和批判地接受理論和經驗的思想。毛的某些具體的打法當然不會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毛的思想只要在,他在四川或別的什麼地方就會創造出四川地打法或別的什麼地方的打法。實際上,毛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也總結了徐帥等四川的經驗。至於徐帥說中央蘇區的某些打法不適合四川,這有可能。但如果徐說毛澤東整個戰略戰術思想不適合四川,我可以負責地告訴你,沒有這回事。我因工作關係,與徐帥傳記組的同志有過接觸,據他們說,徐帥這個非常嚴肅,有一是一,有二是二,非常尊崇毛澤東和毛澤東軍事思想。 至於西路軍問題,請你認真地全面的看徐帥是怎麼說的,不要斷章取義――這個問題也不象你闡述的那麼簡單。西路軍渡黃河本是執行通莊靜會戰役計劃,本來沒有戰略任務而僅有戰役任務。

  結果因張國燾而泡湯,最後改變任務為打通國際路線,變成戰略任務。而在其間又因西安事變需策應中央紅軍,任務幾經變更,加上西路軍主要負責人陳昌 浩因怕受張國燾的牽連,機械的不打折扣地執行中央命令,使西路軍在河西走廊輾轉往返,失去了斷然東返和西去的時機,以至被消滅。從一般對命令理解的意義上來說,毛澤東當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毛澤東從來不喜歡機械地執行命令,而希望戰場指揮員根據戰場實際提供真實的意見,因為戰場指揮員肯定比毛澤東更了解戰場的實際情況。而且毛澤東下命令也很特別,全有徵詢句式!你可以看看徐帥的回憶錄和當時軍委的電報,最後全是徵詢意見。比如36年11月11日,軍委即去電讓西路軍領導考慮回答“有接近新疆取得接濟的把握否?如果返河東有困難否?能否解決衣服?”是西路軍堅稱有西進把握,中央最後予以同意的。後因河東情況變化,中央建議停止西進。再後來還因蘇聯不同意西路軍退入新疆和西安事變等情況變化,全局的戰略要求使西路軍幾度變更任務,以至喪失了西進和東返的時機。但即使如此,軍委電報仍賦予“行動方向讓你們自決”的機斷行事之權,從未有硬性命令――這是毛澤東指揮藝術 最高明的地方。可陳昌浩不聽徐向前之諫,向中央報告錯誤的情況估計,一意孤行,本已撤出倪家營子又回來就敵,最後導致全軍覆滅。所以,戰場指揮員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是陳昌浩,當時仿效蘇聯制度,政治委員有最後決定權。 至於林、陳、粟等將有不同意見最後按其意見辦取得勝利這很正常,而且毛忒喜歡這種將領,毛也鼓勵這些將領大膽陳述意見。不存在所謂抗命問題,因為毛很少下硬性的死命令,建國後蘇聯顧問特別不理解這一點,問當時的代總長聶帥:“這象命令嗎?”聶答:“我們毛主席就是這樣指揮我們打勝仗的,你們不懂!”

  而且就總的來說,毛的戰略指導確實要高出眾將一頭,比如粟裕只有戰役企圖的“小淮海”到毛這裡就被升華成了“大淮海”,最後釀成戰略總決戰的。而事實證明,毛澤東對戰略和戰役的指導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正確的――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不得了,可以稱作奇蹟了。毛的戰略預見絕大多 數都得到也事實的驗證,這在古今中外的將帥中有幾人能達此境界?如果有人告訴你某某某從來不打敗仗從來不失算,那是扯蛋!這種人要麼就是沒一輩子沒打過仗,要麼就是一輩子就打過那麼一兩仗。象一個從事二十多年戰爭的人達到絕大多數情況不失算,而且一再因勢利導把失利轉化為有利,那可只能稱作“了不起”吧!

  作為偉大的戰略家和統帥,毛澤東指導戰爭與其它同時代的統帥有很大不同,毛澤東是從戰役指揮起家的,他在後來進行戰略指導的同時,也對每一個具體的戰役為戰場指揮員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斯大林等統帥指導戰爭,主要是通大本營總參謀部實施,斯大林本人進行戰略決策,從不參與戰役指揮。而毛澤東除了進行戰略決策,還對每一個戰役提出具體的指導性意見,甚至連電報也自己起草――二戰中的戰略統帥中你肯定找不到第二個!同時還非常尊重戰場指揮員的意見,每封電報最後都有“熟籌見復”、“視情況且酌定”等,給戰場指揮員以充分的機斷行事的餘地――有心者不妨讀讀《毛澤東軍事文選》,看看那些閃爍着思想火花的奇招妙着,看看那些戰爭藝術的傑作是怎麼來的。從遼瀋戰役策划過程中毛、林之間往返多達百餘封的電報中就可看出,毛澤東從不強擰不甜的瓜,在條件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甚至不惜等待,一定要戰場指揮員從根本上理解自己的戰略構想。這在蘇軍是不能理解的,發個命令就得了嘛,討論什麼啊? 斯大林從來不這樣。

  抗美援朝期間蘇聯顧問就曾對代總長聶榮臻說:“這叫命令嗎?” 聶答:“毛澤東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領導我們打勝仗得天下的,你們不懂!” 出身行伍的彭德懷、劉伯承、葉劍英、賀龍、林彪、粟裕、陳賡等戰將對毛澤東從心悅臣服衷心擁戴直到頂膜拜禮,首先是緣於對其戰爭指導藝術的認識和傾倒,緣於其“用兵如神”,如第二次反圍剿後彭就說“還是搖鵝毛扇的人厲害”,林根本就是毛一手裁陪起來的。

  有人說毛只會“將將”不會“用兵”實在是沒有道理,尤其是那些行伍 出身正經進過科班的戰將,你沒兩招誰會服你?你光會將將誰搭理你?――毛澤東最先 就不被行伍們搭理――最早和毛澤東合作的余灑度等黃埔生就因瞧不起毛澤東而離去。 那時候毛可不是領袖,一句頂一萬句?紅軍發展的事實也說明,無論是建軍還是打仗,離開了毛澤東就有問題。有了毛澤東就有聲有色,這是中共將帥們通過事實比較作出的選擇。事實證明,毛指揮小部隊遊刃有餘,指揮百萬大軍亦得心應手,轉戰陝北既指揮 警衛部隊讓統帥部充當誘餌,又指揮陝北戰事遙控全國戰爭,何等的磅薄氣慨又何等具有科學態度?請問歷史上有過這種先例嗎?有朋友褒揚被毛澤東思想體系武裝起來培育起來的將領,貶斥創立了這個思想體系的人,這不是很荒唐的事情麼?筆者當時因工作原因曾多次與當年跟毛麾下的戰將探討,他們說起毛的指揮藝術都素然起敬。當年我與紅26軍的李赤然將軍(55年少將)交談,他說起毛親自指揮直羅鎮戰役和東征的――包括毛等候敵人幾天不致時毛跟他們作工作――情況非常激動和振奮,“毛主席真是用兵如神!”這樣的話他反覆重複了數遍。

  毛澤東用兵如神,是一句帶有文學色彩的褒揚。毛澤東是人不是神,他出的招有高招,也有不那麼高的招,比如他遵義會議後指揮的第一仗土城戰鬥就是個失利戰鬥―― 話又說回來,任何人都是這樣――如果說用兵如神就是判斷上不出一點毛病的話,我估計這樣的人是沒有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上既沒有用兵如神的人,也沒有將將如神的人。說毛澤東用兵如神,只在一個意義上是正確的,那就是:毛澤東極善於因勢利導 將不利轉化為有利,譬如前如言土城戰鬥雖失利,毛卻將審時度勢斷然撤出,一渡赤水調動敵人,最後演出了四渡赤水大幅度機動制敵殲敵的活劇。再如在很多人眼中,皖南事變是中共的大悲劇,中共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大損失。可毛澤東卻因勢利導,發起政治攻勢,重建新四軍軍部,把新四軍從帶有統一戰線色彩的軍隊變成了由中共完全獨立控制的武裝,使其在大江南北迅猛發展,成為日後與蔣爭天下的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即便後來壯得不得了的林彪,其麾下戰將和王牌勁旅也有不少來自華中新四軍。又如解放台灣擱淺攻金門不克,後來卻因勢利導乾脆不攻,演出了金門炮戰這樣的傑作。

  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我們既能找到大量軍事戰場的傳世之作,也能見到大量的以其它 鬥爭方式配合軍事鬥爭的高妙之筆。尤其是後者,幾乎成了毛澤東指導戰爭不同於一般統帥的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他一生軍事生涯可以用這樣兩句話來形容:當一般統帥把注意集中於戰場時,他卻能跳出戰場的有限範圍,看到更高層次的政治鬥爭,把許多見不到刀光血影的鬥爭方式信手拈來,結果換來了一般統帥不敢想象的戰場勝利;而當一般的政治家僅把注意力放在政治鬥爭舞台上時,他又能跳到戰場上去,利用軍事打擊去為 政治鬥爭開劈道路,提供後盾,從而常常得到一般的政治家不敢企望的收穫。超越軍事的政治指導,善於用軍事方式去解決政治問題,用政治方式去加速軍事鬥爭的進程,或許就是他一生在軍事領域裡能獲得比一般統帥更大成就的關鍵。

  有人把毛澤東戰爭指導藝術歸結為打運動戰,歸結為“十六字訣”,歸結為“十大軍事 原則”,其實這些東西都不是毛澤東戰爭指導藝術的真諦所在――儘管他確實是一位運 動戰和游擊戰大師。自古以來有許多這樣的“秘訣”,譬如“三十六計”,熟讀“三十 六計”的人多如牛毛,能大談特談“三十六計”的人也不稀罕。可真正能在戰爭(或生 活或經商)中措置裕如,自由往來者又有幾人?毛澤東有超人的指揮藝術,不在於他背過或說出過多少秘訣。而在於他能根據環境和條件,根據敵我雙方的具體條件,來確定 具體的戰法――比如在朝鮮,就打了他一生都在避免的陣地戰,打了他一直反對的“短促突擊”。

  1950年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內還有國軍殘餘部隊和大量土匪,整個一個廢墟一片滿目瘡痍的家底,毛澤東們就敢和頭號強國糾集的17國聯軍較勁,而且還讓他們一而再再而叄地遭受敗績,最後不得不在有利於新中國的情況下結束戰爭。站在這個歷史橫斷面上的中國人民可以很方便地進行比較。

  曾幾何時,數萬侵略軍就可以在中國橫行無忌,而今呢?為數上百萬的16國聯軍卻在鄰邦的土地就被遏制。飽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欺凌的億萬同胞,能不煥發出空前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來嗎?能不在切切實實地享受“站起來”的感覺時,由衷地喊出“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嗎?自此以後,中國,再沒有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歷史了。

  自此以後,中國,再沒有外敵深入國土肆虐橫行的歷史了。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沃爾特·赫爾姆斯在《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中,從對手的角度一語道出了抗美援朝戰爭對於新中國的意義: 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禦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共產黨中國已成為一個可怕的對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

  一個當時在中國經歷過那個年月的外國人說:“中國人在朝鮮戰爭中認識了自己。”

  抗美援朝時期,在對外戰爭取得勝利的同時,國內的中國軍隊也完成了歷時4年的大規模剿匪鬥爭,殲滅國民黨軍殘餘部隊和政治匪特268萬餘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當局在大陸建立"游擊根據地"、同共產党進行長期對抗和伺機反攻大陸的企圖,消除了顛覆破壞新生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巨大威脅,保衛了人民革命的勝利成果,徹底消除了中國人民長期以來深惡痛絕的匪患,安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在剿匪作戰的同時,人民解放軍還粉碎了台灣國民黨軍在東南沿海和西南邊疆對大陸的陸上、海上和空中的多次竄擾,鞏固了一百多年來形同虛設的邊防。

  與新中國百萬優秀兒女在國門外與敵人浴血奮戰的同時,國內人民還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抗美援朝運動,清除了農村封建勢力,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時,全國除新疆、西藏和台灣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這一切,都為儘快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生產建設,提供了必要條件。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挾昌都戰役勝利之勢,與西藏地方政府友好協商,排除了帝國主義勢力和西藏分裂主義分子的重重干擾,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並1951年12月20日,完成了進軍西藏的偉大壯舉。 中國,從此開始真正成為一個各民族團結統一的國家。在一個瘡痍滿目的土地上,出現了百年未有的嶄新氣象。

  想想那個敵寇已深入國土還說"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有什麼感覺?

  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還大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這個恢復,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完成的。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的威望,對於中國國內的政治安定和經濟建設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雖然戰爭耗費了62億元人民幣的戰費,但並未對國民經濟的恢復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這固然是人民群眾空前高漲的愛國熱情所帶來的巨大的生產動力所致,但出兵及時,初戰獲勝,將敵軍從鴨綠江邊逐回到三八線附近,避免了在漫長的中朝邊境長期設防而可能付出的更大代價,使原訂的南滿工業搬遷計劃得已取消,東北地區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又成為了建設的重點,起到了擔綱的作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由於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蘇聯也改變了過去援華態度不甚積極的態度,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援助中國建設了156個大型工業企業,從而使新中國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和22個空軍師的的裝備,其中大部分是有償的,共折合人民幣30億元,按當時比價,折合成為美元為13億。

  這些裝備,大都是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末期到達並裝備部隊的,那時戰場的大格局已經穩定,但這批裝備在中國軍隊防禦作戰階段的作戰中仍然發揮了巨大作用,因而對於中國軍隊最後奪得戰場主動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955年,蘇軍從旅大、丹東撤退時,又有償移交了記賬款10億人民幣的裝備。 整個50年代,中國欠下蘇聯貸款59億人民幣。

  1965年以前,中國全部還清這筆款項。

  還是那句話,站得直有本事的人最好交朋友。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使毛澤東很有底氣地對世界說: "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中國人民有這麼一條,和平是贊成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干。"

  "毛澤東要是剛一建國不去打仗而搞改革開放多好!" "當時就和美國人和和氣氣談判多好。"

  如今許多深受改革開放之益的中國人如是評說。 他們忘記了,搞改革開放也好,搞經濟建設也好,都需要具備一個很重要的大前提--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安全環境。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外部安全環境,連休養生息過安生日子都不能保障,哪裡還談得上什麼改革開放。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說:沒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毅然決定出兵投入並贏得的這場國際局部戰爭,就絕不會有新中國第二代領導人的這場改革開放盤活中國的的豐功偉績。 改革開放不是空中樓閣,它要有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

  剛一建國就能和人家和和氣氣地談當然好,可這是一廂情願單相思能想來的麼,人家整個國策就是敵視你歧視你封鎖你壓迫你,你拿什麼底牌去跟人家談?坦率地說,低三下四地去求着人家談未必就談不出個結果來,可那會兒是什麼樣的一個結果?

  毛澤東說得很形象:"讓中國人把腰弓起來當座橋,讓美國人踩着到蘇聯,讓蘇聯人踩着到美國。" 中國人,願意去扮演這等角色麼?

  可以想見,如果當初毛澤東們忍氣吞聲讓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違背諾言壓到鴨綠江邊來,把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中國人頭上,就算是人家真是菩薩心腸不蹬鼻子上臉殺將進來再踩你一腳,那後來的新中國,還有那個份量嗎?以後跟美國人談也好,跟英國人談也好,還會是那樣一種理直氣壯胸有成竹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談法麼?

  那時候,人家那言來語去就算客氣到了家,你也沒底氣!

  自抗美援朝戰爭後,新中國軍隊多次與外國軍隊交手。美國軍隊、印度軍隊、蘇聯軍隊、越南軍隊。他們之中沒有一個,能通過戰爭手段從新中國軍隊手中獲取哪怕是一分一厘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從此,中國人民有了一個已保持了50年的外部安全環境。如今,我們都在這個安全環境中休養生息。換句話說,我們都在享受這個安全環境。可是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環境是怎麼得來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1: “九·一八”事變和蔣宋婚禮 
2001: 評美國在亞洲打過的叄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