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國慶游北朝鮮2
送交者: beer 2003年02月05日22:41:0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在朝鮮的第一個夜晚睡得很香,也許是因為太累了吧,但今天早晨醒來的時候才發現了真正的原因:這裡是如此的安靜,聽不到熟悉的汽車噪音,也聽不到早已習慣了的人群的喧譁,睜開眼睛聽到的第一種聲音是海鷗的歡叫。披上衣服,走到臨海的陽台上,太陽剛剛露出一點點兒笑容,燦爛的朝霞映紅天際,清新的海風迎面吹來,遠處的群山籠罩在若有若無的晨霧中,多麼美好的清晨啊。
  
  可是好心情保持了沒多久,早餐時導遊正式通知大家,由於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大都是與金日成有關的革命聖地,因此為了表示對朝鮮人民和金日成同志的尊敬,着裝務必嚴肅,特別是不能穿牛仔褲前往,因為那乃是美國腐朽文化的象徵。一番話聽得我們啼笑皆非,牛仔褲不正是美國勞動人民的發明嗎,怎麼這麼貼近普羅大眾的東西反而不能穿?搖頭歸搖頭,衣服還得老老實實去換,可憐我一共只帶了一條牛仔褲,無奈只好找人借了條肥大的勞動褲穿着,雖然樣子看起來有點兒滑稽,但總比到時被人拒之門外的好。

  早餐後再次出發,車子沿着昨晚經過的高速公路飛快地向平壤駛去。昨天黑燈瞎火的沒有看清楚,今天才有機會仔細觀察了一下這條尚未竣工的公路,應該說路面還是比較寬闊的,只是鋪的瀝青層似乎有點兒太薄了,當然在這方面我是外行,也許這是人家的先進技術也未可知呢。路邊停着不少壓路機之類的施工機械,工人們都穿着軍服,這可能是他們的工程兵部隊吧,很多人看起來都只有十幾歲的樣子。遠處的山坡上,更多穿着平民服裝的人正朝着插在山上的紅旗走去,大概是去參加義務勞動的。朝方陪同白昌浩介紹說,這條公路將作為獻禮,在10月10號勞動黨大慶那天正式竣工,接着他又很自豪地說,整條公路沒有使用太多的施工機械,是靠朝鮮人民的雙手一寸一寸的修築起來的,車廂里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只是我總覺得這掌聲的含義有點兒複雜。

  開了好一陣子,車子在一座橋頭停下,這裡有一個崗亭,持槍的哨兵在橋上游弋,橋頭排了一長溜的老百姓,看樣子是在接受軍人的檢查,氣氛有些緊張。看來平壤不是那麼好進的,不過我們畢竟是“外賓”,因此兩位朝方陪同下去說了幾句,連車也沒下我們就順順噹噹的過關了。

  進入平壤的範圍,路面明顯好了不少,不一會兒又出現了立交橋,雖然橋上的車流並不大,但看起來還是蠻漂亮的。我們的車也開上了一座立交橋,往左一拐,平壤市區就出現在眼前了。

  昨晚第一次經過平壤的時候,天已經黑透了,沒能真切的看見平壤的樣子。現在天已經亮了,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非常美麗而潔淨的城市,街道很寬闊,行駛着的車輛大多是公共汽車,小轎車比較少見。街道與建築物之間有大片的綠地作為過渡,更顯得城市空間的開闊。許多建築(特別是公共建築)都是大尺度的,看起來很有氣勢,而且與國內不同,這裡的建築與建築之間的間距很大,所以在這兒不會有那種令人難受的壓抑感。居民樓大多是高達十幾層的塔樓,這倒是與北京沒有什麼兩樣,不過這裡可是一扇防盜窗也沒有。

在平壤看不到國內比比皆是的商業廣告,取而代之的是大幅的宣傳標語或是政治宣傳畫,其內容和形式和“文革”時期國內的同類東西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好像少一點兒“階級鬥爭”你死我活的火藥味。街上的行人不少,從穿着上看起來並不像想象中那樣是“藍海洋”或“黃海洋”,應該說還是比較豐富的,只是相對比較“土”一點而已。騎自行車的人也很多,這倒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因為來之前看過不少相關的遊記和資料,上面介紹說“平壤是個沒有自行車的城市,原因是勞動黨怕滾滾車流會影響國家形象”,看來不是這位作者老兄壓根兒就沒來過平壤就是朝鮮這兩年確實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這也更讓我堅定了“眼見為實”的觀念。這裡的自行車看起來款式挺眼熟的,據說大部分都是中國生產的,不過與國內不同,不管什麼款式的車子,用的大都是國內只有在28載重自行車上才看得見的那種平底的撐腳,也許自行車在這兒有更多的機會用來載重吧。

  正看得眼花繚亂呢,我們的車子在一個廣場停了下來,這裡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第一個景點:平壤凱旋門。據導遊介紹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凱旋門,是1982年金日成70壽辰時修建的,比著名的巴黎凱旋門要高出整整10米,不過它看起來可沒有巴黎凱旋門那麼雄偉,也許是因為頭上戴着一頂過於沉重的大“帽子”的緣故吧。對於這種紀念性的建築我不是很感興趣,因此匆匆看過幾眼就離開了。

  廣場的另一側有不少中學生模樣的人,在老師的帶領下正在列隊,看樣子是要去參加什麼集體活動。趁朝方陪同不注意,我一個人悄悄離開了大部隊,朝那些學生的方向走去,我很想看看普通的朝鮮老百姓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他們對於我這樣一個“老外”又會是什麼樣的態度呢?來之前聽說了不少故事,在這些故
事裡,朝鮮百姓是充滿革命警惕性的,甚至到了令外人毛骨悚然的地步。不過既然已經來了,不去看看似乎有點可惜,大不了就是抽膠捲吧,反正我剛剛到達,
還沒來得及拍幾張照片呢。

  走到離這些中學生不遠的地方,我觀察了一下四周,取出已經換上長焦鏡頭的相機,小心翼翼的準備開始拍照,就在這時,忽然----他們一齊回過頭,朝我這邊望來,糟了,被發現了!頓時,聽說過的各種各樣的傳說一下子浮現在腦海里,我仿佛已經看見自己被一大群激憤的革命群眾包圍在中間,一個威嚴的大兵哥拿着剛從我的相機里抽出來的膠捲,正在大聲的呵斥。唉,沒想到甫抵平壤,第一次與老百姓的親密接觸就以失敗而告終。可是----且慢,他們的表情看起來好像不是那麼的憤怒啊,而且好像也並沒有要衝將過來將我擒拿歸案的意思,倒是似乎正在向我微笑呢。我定了定神,仔細再看看,沒錯,他們確實在微笑,還有的人友好地朝我揮手,雖然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這無疑是個好兆頭,至少我知道自己不會有事了。

  有驚無險地(其實是自己嚇自己)拍完了想拍的東西,那邊導遊小姐已經在招呼大家上車了。回到車上,一邊想着剛才的事情,一邊繼續開始走馬觀花。

  在朝鮮人眼裡,錦繡山紀念堂是個非常神聖的地方,一般情況下,別說外國遊客,就是本國的普通老百姓都很少有機會一睹真容。幸運的是我們這次是以“在華朝僑探親團”的名義來的,也許是朝方認為應該讓我們這些“海外遊子”接受一下革命再教育,因此我們才得到了這個難得的機會。不過,一開始我仍然是對這個行程安排不以為然的,畢竟我對金日成並無什麼深厚的感情,何況這種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的厚葬方式是我所很反感的。然而,後來的經歷讓我徹底改變了想法,這真是一次大開眼界的奇異之旅。

據說錦繡山紀念堂原先叫錦繡山議事堂,是金日成生前辦公和居住的地方,類似於咱們的中南海。在金日成逝世後,朝鮮勞動黨決定將其改造成紀念堂,以永久紀念金日成為朝鮮人民做出的豐功偉績。這個舉動讓人吃驚,當年毛主席在中國那麼崇高的地位,他死後也只是在天安門廣場修了一座紀念堂,從來沒有人想過要把整個中南海都變成毛主席紀念堂,但朝鮮人不但這麼想了,也這麼做了。

  我們的大巴在平壤乾淨寬闊的大路上開了好一會兒,又爬了一點兒坡,最後停在一個空曠的小廣場上,廣場的一邊是一條長長的迴廊,這就是進入紀念堂內部的通道了。下車前,導遊再次強調了參觀時的注意事項,並且讓我們把身上所有的金屬物品都留在車上,因為待會兒進去的時候要進行安檢。另外,她還讓團里的兒童也留在車上,小孩子是不讓進入紀念堂的,也許是怕不懂事的孩子會在這個莊嚴的地方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來吧。迴廊里已經有一批朝鮮軍人在列隊,準備進去瞻仰金日成遺容了。我們也跟在後面,排成三路縱隊,這時我才注意到,團里許多真正的朝鮮族女團員已經換上了鮮艷的民族服裝(她們和我們分乘兩輛大客車),看來金日成在中國的朝鮮族同胞中還是有挺高威望的。

  列隊完畢,在朝方陪同的帶領下,我們開始沿着長長的迴廊向紀念堂內部走去。迴廊盡頭是一道門,門的上方安裝着大商場裡常見的那種風簾,進到門裡,一下子感覺涼爽了不少,看樣子是安裝了中央空調。門裡邊又是一條長長的過道,地面鋪着光潔的大理石,兩邊是大扇的玻璃窗,採光很好。整個過道非常的乾淨和整潔,天花板也很高,可是不知為什麼總給我一種很壓抑的感覺。大家都不敢大聲說話,只是靜靜地向前走。走不多遠是一個類似於機場那樣的安檢口,通過之後有不短的一段兩邊都是黑色幕牆的通道,估計是X光之類的設備,也許幕牆背後的人正看着一個個“骷髏”從他面前走過呢。這樣嚴格的安檢措施我倒是第一次碰到,也平添了幾分緊張和神秘的氣氛。走過這段黑色通道,眼前的景象讓我小小的吃了一驚:這裡仍然是長長的通道,但比前邊的要長得多,更大的意外是,這條通道上居然安裝着機場才能見到的那種類似於傳送帶的人行電梯,而且還是對開的,也就是說兩個方向一邊一條。按說這本來沒有什麼,可別忘了這是在朝鮮,是在一個物資和電力同樣匱乏的國度里啊,這簡直可以說是奢華了。不過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這條“傳送帶”倒是安裝得挺體貼的,幫我省了不少力氣。

  傳送帶的盡頭是一個大廳,這裡是寄存隨身物品的地方,有幾個非常漂亮的身着民族服裝的朝鮮姑娘在這兒服務。出了大廳,又是一條同樣安裝着傳送帶的通道,這裡已經深入到建築物的內部,所以不再有窗戶,全靠燈光照明。站在傳送帶上,大家都沉默不語,眼前能看到的只有冰冷的牆壁,和不知通向何方的深深的通道。就在這時,對面的傳送帶帶來了一大批剛剛瞻仰完畢的朝鮮群眾,面對面的,慢慢向我們接近。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近的距離上看他們,這群人看起來像是從地方上來的群眾,穿着比剛才在平壤街頭看到的百姓要更土些,每個人的胸前都別着一枚領袖像章,男人大都穿着土黃色的類似於中山裝的幹部服(就是電視上金正日經常穿的那種),也有穿西裝的,女人則大都身着藏藍色的套裙。這些人普遍比較矮小,臉色也比較黃,一看就象是營養不良的樣子。

更加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神情,我們觀察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注視着我們,我試圖從他們的眼神中找出點什麼來,但是,什麼也沒有,他們的眼神全都是那樣的空洞,讓你無法看出他們的真實想法,沒有歡迎,也沒有排斥,沒有羨慕,也沒有鄙視,甚至連好奇都沒有。他們只是漠然地看着我們,沒有人向我們致意,也沒有人交頭接耳地議論。兩隊人就這樣沒有表情地沉默着,面對面地擦肩而過,慘白的燈光下,一張張神情木然的臉孔從我眼前緩緩流過。這麼多的人,這麼擁擠的空間,竟沒有一點點聲音,讓人窒息地死寂。我感到一股寒意從背後冒起,莫名的恐懼占據了我的心靈,這真是一種令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中國人終生難以忘懷的經歷。直到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朝鮮的另一面,也許是更接近真實的一面,雖然這只是在美麗外表下面深深隱藏着的冰山一角。

  好容易走到了傳送帶的盡頭,我們發現緊接着的又是一個電梯,不過這回是把我們送到地下的一層樓面去了,到了下面,走了幾步路,拐過彎去,居然又踏上了一條同樣漫長的傳送帶。也許是因為越來越深入的原因吧,越來越多的朝鮮人出現在對面的傳送帶上,有軍人也有平民,許多人都穿着統一的服裝,應該是被組織來瞻仰的。驚人相似的是那種同樣麻木的表情,和同樣令人壓抑的死寂。在他們的眼裡,我們自己也已經變成這樣了吧?我暗暗地想。真的,在這樣的環境裡呆的時間長了,沒有人能夠逃避得了被同化的命運。死寂啊死寂,讓人絕望的死寂,就在這樣的死寂里,走向宿命。

  電梯、傳送帶,傳送帶、電梯,上上下下的不知折騰了幾回,建築物的裝飾越來越豪華,人也越來越多,不時還有穿着非常艷麗的民族服裝的漂亮女服務員出現在眼前,可是壓倒這一切的仍是死一般的寂靜。走在長長的過道中,我忽然有一種走在墳墓中的感覺。不是嗎?儘管燈火通明、人來人往,但這整整一座極盡奢華的宏大建築,不正是一座巨大的陵墓嗎?而建設和守衛這建築的人們,甚至包括他們的國家,在某種意義上,都不過是這現代帝王陵的陪葬品罷了。這樣的想法讓我非常不舒服,因為我實在是無法將剛剛才得到的對於平壤的美好印象和這種感覺統一起來。

  不知走了多久,在下了又一個電梯之後,寂靜終於被莊嚴的音樂聲打破了。朝方陪同帶着我們朝着樂聲響起的地方走去,原來這是一個非常宏偉的大廳,大廳的盡頭是一座巨大的金日成坐像,在粉紅色的背景燈襯托下,金主席慈祥地俯瞰着他的子民們。持槍的衛兵威嚴地守衛在兩旁,響徹整個大廳的就是剛才我們聽到的莊嚴樂聲,這音樂雄厚而略帶悲壯,估計是專門為紀念金日成而譜寫的,僅就音樂本身而言,應該說還是挺有感染力的。在我們之前,大廳里已經有不少朝鮮群眾,他們正列隊向金日成像鞠躬。雖然看不見他們的表情,但從動作來看,還是非常嚴肅的。朝方陪同讓我們也4個一排的列好隊,準備鞠躬。面對這樣的場景,我說不上很感動,不過也並不反感,只是看到我們這些與金日成毫無關係的中國人也煞有介事的排着隊,竟忍不住想笑。當然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這樣造次的事我還沒膽量去做,何況前面一個朝鮮攝像師一直把鏡頭對準我們,這讓我把哪怕是偷偷笑一下的念頭也縮了回去。只能盡力繃着吧,我心裡想,千萬可別出問題。好容易輪到我們,趕緊走上前去,頭也不敢抬地鞠了一大躬,逃也似的離開了大廳。走出門去,和同伴交換了一個會心的眼神,心裡不禁輕鬆了許多。

  門外是一個小的過渡廳,對面的牆壁上開了幾個小門,走進小門,一股強勁的風從四面八方吹來,一時讓我暈頭轉向,待得定下神來才發現,這裡居然是一個很完備的消毒室,就像生產計算機芯片的車間裡的那種,真是匪夷所思。被消過毒的我們走出另一側的小門,眼前是一座豪華的樓梯,跟着剛才鞠躬的那些朝鮮群眾走上樓梯,面前又是一個大廳,兩名威武的人民軍戰士守護在門口,這裡就是整個建築群的核心了,金日成的遺體就保存在這裡。再次整理好隊伍,在朝方人員的陪同或曰監視下,我們魚貫而入,進入了這個神聖而神秘的地方。

  這是一個非常高曠的大廳,燈光比外邊要幽暗得多,悲壯莊嚴的音樂迴蕩在大廳中,氣氛非常凝重,正面的牆壁用墨綠色的幕布遮蓋起來,中間懸掛着金日成的巨幅畫像,下邊站着持槍的戰士。大廳的正中央,鮮花簇擁着一副水晶棺,金日成的遺體就靜靜地躺在裡面。一束柔和的燈光照在他的臉上,營造出一種安詳的效果。這就是那個曾經影響了、並且仍在深刻影響着整個朝鮮半島命運的人,這就是那個在他的人民當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威望的人,這就是那個極盡傳奇色彩、貫穿了整個東西方對抗史的人,這就是那個和我們的祖國有着難以言說的複雜聯繫的人,如今一切的轟轟烈烈已隨着生命的逝去而隨風飄去,只留下這副軀殼躺在這裡供人們憑弔。前邊的朝鮮群眾按順序一排排向金日成的遺體三鞠躬,大廳里的人個個神情莊重,舉止嚴肅。這種氣氛不知不覺中感染了我們,讓我們也一下子嚴肅起來。輪到我們了,我和同伴走上前去,按照朝鮮人民的慣例,分別在水晶棺的前邊、左邊和右邊各深深地鞠了一躬。無論人們怎樣評價,眼前的這個人畢竟是一個曾經為自己的理想而戰鬥過的勇士,只此一點,他就有資格得到人們的尊重。

  離開大廳的時候,忍不住回頭多看了幾眼,和一個歷史人物如此近距離的接觸,讓我不免生出許多感慨。走過一段通道,我們又被帶到了另一個開闊的大廳,這裡四面的牆壁上有不少銅質的浮雕,幾位漂亮的朝鮮女解說員正在給前來瞻仰的人們講解。朝方為我們也專門安排了一位講解員,可惜她講的朝語我一句也聽不懂,但她講話的那種語調倒是很有意思。以前看過不少朝鮮拍的電影或電視劇,裡邊的人物一提到金日成的時候,語調馬上變得顫抖起來,非常激動的樣子。本來以為這只是藝術作品中的誇張手法,現在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這麼說話的,眼前的這位漂亮姑娘就正在用這種聲情並茂、幾乎是帶着哭腔的語調在為我們講解,雖然我不明白她究竟在講些什麼,但看得出來是在表達對偉大領袖金日成的無比敬仰和懷念。聽不明白,我只好自己看了,看着看着也算是看出了一點門道,這些浮雕表現的主要是朝鮮人民得知金日成逝世的消息後悲痛欲絕的情景,畫面上來自不同戰線的人們或立或坐,神色悲戚,追憶着金日成的偉大革命功績。在其中一個人物手中拿着的緞帶上,還能看見用漢字書寫的“民族的太陽”幾個大字。

在朝鮮,金日成常常被人民比喻為天上的太陽,他的生日也成為了朝鮮最隆重的節日——太陽節,如今太陽墜落了,難怪人們會如此地悲傷。在這組浮雕的最後幾段,主人公已經變成了高鼻深目的白人同志和捲髮厚唇的非洲兄弟,表情和神態是一樣的悲痛萬分,我猜想這可能是表示金日成的逝世同時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這種自戀自大的思維方式過去曾是我們那麼熟悉的,如今在這兒又看到了,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也許是因為已經去過最要緊的地方了,朝方陪同對我們的“看管”鬆懈了不少,我們的隊伍也越走越散,漸漸地我竟和大部隊脫鈎了。看看四周,幾乎全都是陌生的面孔,想停留一下,又總是很快被工作人員用手勢制止,無奈只好跟在一群朝鮮人後面向外走去。上樓、下樓,電梯、傳送帶,漫長的路程又被重複了一次,只是這次只剩下我們不多的幾個人了。不知是有意無意,朝鮮人慢慢地和我們拉開了距離,站在傳送帶上,前面後面都空蕩蕩的,只有對面是越來越多面無表情的朝鮮群眾。仍然沒有人說話,仍然是木然的臉孔,仍然是死一般的寂靜。回過頭看看,一群同樣神情麻木的軍人遠遠地跟在後邊。一瞬間我的神志有些恍惚,我這是在哪兒?這是夢境還是現實?為什麼一切看起來是這樣的不可理喻?我快要無法忍受這種讓人瘋狂的壓抑感了,可是他們,那些朝鮮老百姓,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着,一張張沒有任何表情的臉緩緩流過。

  當我終於完成這漫長的行程,重又看到天空的時候,不禁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在朝鮮的第二天,是感觸最深的一天,而錦繡山紀念堂,又是整個朝鮮之行中給我衝擊最大的一個地方。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宏大氣勢,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極盡奢華,對我而言,最難以忘懷的是那些沒有表情的面孔,那麼多,一排排地向我眼前湧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木然的面孔,也從來沒有感受過這樣令人窒息的壓抑感。我終於明白朝鮮的今天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個樣子了,當人們能夠把自己的思想隱藏得或者說是壓抑得這麼深的時候,同時也就扼殺了創造力和前進的動力。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整個民族的悲劇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然而,這種令人窒息的沉默的涵義恐怕並不只這麼簡單,要知道的是,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可是朝鮮給我的感覺又是多面的,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它美好的一面:美麗的城市,友好的人民,純真的笑容,這讓我越來越糊塗,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朝鮮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中國海軍力量作戰配屬詳細數量 (轉載)
2002: 台軍港易遭致命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