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正視中國人的反美心態 (zt)
送交者: goo 2003年02月26日18:22:1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正視中國人的反美心態

王義桅博士

讀了《環球時報》2002年12月30日第十版"五洲雜談"欄目於非同志的文章"'群起而批美'此風不可長",很受啟發,多年的思緒一下湧上心頭,欲一吐為快。

中國人為什麼反美? 中國人並非歷來就有反美傳統的,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的心態和中國外交中的確存在難解的反美情結。在中美相互敵對的年代裡,中國奉行的哲學是"凡是敵人贊成的我們就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贊成",無條件支持世界上的反美英雄,而且反美與反帝、反霸天然聯繫在一起;換言之,美國就是當時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代名詞。某種程度上,反美成為我們當時外交合法性和在第三世界號召力的重要來源。當時,美國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之一,持有這種"惟美是反"的弱者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今天,作為政策層面,這種現象早就沒有了,但反美心態卻仍殘留在不少中國人的心中,以確保"政治的正確性"--中美兩國都存在這種"寧左勿右"的奇怪現象:在中國,反美過頭不會犯政治錯誤,但親美苗頭常常授人以政治上攻擊的把柄;美國也一樣,這就是不少美國國會不時有議員跳出來對中國說三道四、大放厥詞而鮮敢吹捧中國的原因,因為後者是要付出政治代價的。

當今時代,美國作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動輒與羅馬帝國相提並論,尚武精神日濃,在130多個國家有駐軍,許多地方美軍還享有"治外法權",的確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兼之美國近年來忽略公共外交,其頤指氣使行為,使反美成為全球普遍現象。更有甚者,不少人認為全球化就是美國化,因而反全球化運動矛頭首指美國。"9·11"以後的美國所作所為,的確也導致世人對美國的同情心逐漸煙消雲散。美國的霸權心態、帝國作風與單邊主義政策,成為世人津津樂道的反美源泉。

積極入世的中國,其利益主張與國家意志,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美國的世界霸權;美國是不合理、不公正國際舊秩序的主要矛盾所在。愛國心切的國人反美之心常有,而表達形式各異,不足為奇。但從國家層面講--

中國外交:怎一個反美了得?

對中國人而言,反美原因林林總總,但從國家層面講,許多中國人認為:
1、美國是我國家(主權)安全的潛在與現實威脅或其他威脅的始作俑者;
2、美國是中國實現其國家意志的主要障礙,尤其是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等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方面;
3、美國不時傷害我民族情感,動輒以人權大棒敲打中國政府,支持反對中國政府的人物與勢力;
4、美國在世界上扮演世界警察角色,奉行強權政治,行為霸道;
5、美國人自私、傲慢,不尊重他國,干涉他國內政,且常以其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優越感,盜用正義與自由口號。因此,美國常常遭國人反感。但從更本質和更深層次方面講,國人反美心態背後透視的是中華民族對獨立、自主的渴望,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孜孜以求。尤其是後者。今天,中國外交的使命在於正確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而首當其衝是正確處理中國與美國的關係。

有中國學者以靜態、悲觀的眼光得出了中美間存在結構性矛盾的結論,進而預言中美衝突具有不可避免性。在美國,米爾夏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對此分析更是入木三分。但我不同意這種看法。結構並非一成不變,結構外因素作用重大;可怕的不是外在的結構,而是這些人具有的內在的靜態、結構性思維。

中美在台灣、人權等問題及國際事務主張方面存在較大的分歧,但分歧並不構成反美理由;民眾的反美心態並不必然上升到外交上的反美主張。更重要的是,反美不是仇美。《聯合早報》去年夏天圍繞"中國人為何仇美?"的爭論,往壞的方面講,是長期生活在美國話語思維範式下別有用心的提法,往好的方面講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我們不應以反美來獲得外交合法性了,中國積極主動的外交要擺脫反霸(美)陰影。改革開放後,中國與美國的利益交織與日俱增。但作為外交的連續性需要,在必要場合,中國仍重申了反美主張,但更多的以不點名的形式表達。

美國內行想必對中國政治的連續性並不陌生。"反美"字眼不大可能在中國的媒體和外交辭令中消失,只要沒有反美口號,就應欣慰於中國人心態和中國外交的成熟了。

事實提醒我們,--

反美反什麼?

美國社會是個大雜燴。政治體制上,美國是個混合政體,既有帝王般的總統,又有三權分立的現代架構,更有某種直接民主味道的代議制民主形式,尤其體現在其選區、眾議院設置上;外交政策上,殘留帝國思維--象古羅馬帝國那樣崇尚武力、先發制人,具有戰爭偏好(前主權國家思維)、門羅主義昭示的美州霸權體系尤存,兼以聯盟(主權國家思維)輔佐,地緣政治思想絲毫未丟,同時還熱衷於後現代的東西並努力應用於美歐關係實踐。

美國還是個移民國家,內政與外交高度融合,國際矛盾常常反映到國內。這使美國國內和世人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理解、批判美國似乎都有道理--如果這還只是個片面的問題,更嚴重的是想象化的美國、被妖魔化的美國--認為美國才是恐怖主義的根源。對過去基地組織曾受訓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等有關新聞報道與評論,不亦樂乎。我們過去一再申明中國對世界事務根據其是非曲直作判斷,但對於美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行為和舉措,我們讚美的少。相反,一有風吹草動,則群起而攻之。這種現象很不正常。

美國並不等於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那麼,反美反什麼呢?反的應是美國的霸權行為、霸權政策、霸權作風,而且申明,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美國之外的國家有這種苗頭,我們也要反,包括中國自身也要申明"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既然反美不是目的,那麼--

反美立足點何在?

反美的立足點何在?一是中國的國家利益,二是世界的前途命運。

首先,凡是讚美的就堅決讚美,凡是反美的就得反,但外交講究策略。釐清中國的國家利益層次。不涉及中國的國家利益,反美要適可而止,要慎重。要區分美國對中國國家利益的邊緣、中觀、到核心層面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傷害程度與時效,決定反美力度、反美方式;反之,美國的外交行為與國內政治和輿論中,任何有利於增進中國國家安全、利益,改善兩國關係氣氛,改善中國國家形象的努力、舉措、動向與國內社會變化,在外交和輿論上我們都應該給予及時的、到位的鼓勵。

在中國積極入世,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今天,中國在國際上與西方世界包括美國的利益匯合點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從革命心態轉到改良心態。1972年的中美《上海聯合公報》指出,"任何國家都不應自稱一貫正確,各國都要準備為了共同利益重新檢查自己的態度。" 其後,中美合作就是不斷發掘、發展兩國間共同利益的過程。在當前,我們更應作好增進、把握好中美共同利益這篇大文章。以此精神,我們要深刻挖掘、強調中美在維護台海局勢穩定、反對"台獨"、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共同點。有所作為的外交不要把美國老是視為消極力量。

當然,這只是紙上談兵。反美在中國更多是一個感性話題。理性化的對美態度,需要媒體、學者與大眾的互動。其次要抓住世界的主要矛盾。反恐時期,尤其要正確處理反美-反霸-反恐的關係。中國要在國際社會上樹立起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而非意氣用事。畢竟,反美,反不出一個戰略機遇期。

反美要達到怎樣的效果?

反霸、反美,一方面對第三世界是極大鼓舞,但給發達國家的印象往往是中國試圖成為挑戰者,中國只懂現實主義,進而發展為"中國威脅論"。我們的許多反美行為,明明是愛國主義行為,卻被美國人視為民族主義的反美宣泄。箇中原因,有深層次的,也有淺層次的。但提醒我們--我們對反美有怎樣的期待?美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行為本質上是其國內利益鬥爭和協調的產物。我們不要指望美國會由於中國的反對而輕易改變其行為,這就要求我們理性地正視中國的反美心態。如果不能達到以下三個效果之一,反美就是多餘甚至是得不償失的:

1、爭取美國輿論,與美國國內反對聲音相呼應,對美國百姓、利益團體、決策者曉以利害,進而形成對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壓力,使之放棄和弱化對中國的損害;

2、爭取外交資源,爭取外交籌碼。反美要有針對性,從這個意義講,要以己利而反美。為中國採取進一步外交措施增加合法性;

3、爭取世界輿論,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國際地位,給世人形成中國是一負責任大國的現象,從這個意義講,不以己利而反美。

為此,中國應該重視對美公共外交。總體上,我們的反美效果不盡理想。反美往往成為對內宣傳的政治手段。我經常對美國人講,不要太在乎中國媒體的反美宣傳,那更多是給國人看的。

讚美與反美的辯證統一

國人反美並不掩蓋其對美國的好感和嚮往之情,年輕人尤其是這樣。許多人是讚美與反美並行不悖。這看來奇怪的形象,實則是國人心態成熟的表現。

這就提醒我們,反美,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反美不能是簡單的情感宣泄,而是要講究形式,講究效果,講究策略。爭取用美國人聽得懂的話,能夠和容易接受的方式說給美國的老百姓和當權者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有理、有利、有節,但關鍵是要有效。撞機事件期間,楊潔篪大使接受CNN採訪,用美國日常生活的道理,通過比喻的方式,說明事件的是非曲直,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要利用好外交部新聞發布會和答記者問的渠道,儘量用人性化、個性化的方式,生動活潑而不失嚴謹地向國際社會傳達信息,形成互動。反美更不是無條件的。為贏得今後二十年的戰略機遇期,恐怕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增進中美間的共同利益,而非反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三百年間同曉夢
2002: 五角大樓玩假——美國新宣傳戰略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