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海灣戰爭的是與非
送交者: ,,, 2003年04月07日16:00:1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海灣伊拉克戰火又起,給人們帶來困惑和是非的紛爭。
1、 合法還是非法------關於國際秩序的是與非
聯合國在國際秩序中的作用有點象一根棍棒,用得着時便操起打人,用不着時便丟棄一邊。假設,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美英對伊拉克進行打擊的提案,法、俄、德三國沒有與之為難,那麼這場海灣戰爭就是合法的了。但事實是,法、德、俄三國在伊拉克都有自己的利益,它們不願看到一個由美國獨霸的、頤指氣使的中東,美英的提案便遭到三國的強烈反對,在聯合國不可能被通過,因此美英對伊拉克的戰爭便是非法的了,便成為“沒有在聯合國框架下的行動”。由此看來,在處理國際秩序的問題上,合法與不合法,取決於美、英、法、德、俄的利益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或者經過做工作,討價還價,“取得了一致”了,任何行動都是合法的了,如果不一致,那就是非法的。國際秩序仍然是強權政治,是大國強國之間討價還價的結果。這一次美英根本就拋開了聯合國,不合法也幹了,看你們怎麼辦!法、德、俄眼睜睜地看着也沒有辦法。反過來想,問題只有在出現後才可能提出解決的辦法,因此,這或許是一件好事,為建立未來更趨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提供了一次機會。但也有人認為可能成為這樣一個局面,美國會對被它認為是邪惡軸心國的其它國家再次進行戰爭。但願不是如此吧,美國人民還會允許這樣打下去嗎?民主制度和獨裁專制制度的區別就在於,前者的政府是受到制約的,而後者是不受制約的。
2、 入侵還是解放------反恐行動的是與非
美英這次出兵伊拉克有兩個理由:一是解除薩達姆的武裝和推翻薩達姆政權。解除薩達姆的武裝是因為薩達姆違背聯合國決議,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雖然聯合國派專家幾番查找,周旋12年,原來清單上有的導彈和化學武器都去向不明,成為疑問。但畢竟沒有找到證據,無法定罪。另一個理由是薩達姆政權是個獨裁專制政權,它與鄰國伊朗和科威特打了八年的仗,它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對中東、美國乃至世界和平造成嚴重威脅,被布什稱為“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美國自去年“911”事件之後便動了除去薩達姆政權的意念,並着手從政治和軍事上作準備。政治上首先確定伊拉克仍然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然後明確伊拉克人民要推翻薩達姆政權。但這兩條都沒有明確的結果。而軍事準備卻大大超前,陳兵2---30萬於中東,撤是撤不回來了,逼上梁山,布什不干也不行了。美國政府便有了以下的宣傳:不能等到薩達姆手中握有了原子彈再動手,不能等到再出現一次“911”再來解除其武裝,應該先發制人,消滅禍源。於是美英聯軍打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的旗幟,出兵伊拉克。對國際恐怖活動確實應該打擊在先,否則平民的生命財產無辜受損,難以彌補。但我們都知道恐怖主義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極端無奈狀態下的復仇行為,這種行為如果再加上民族的或宗教的因素,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信仰和行為。阿拉伯民族就處於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下,他們對美國的仇恨源於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入侵,源於美國對猶太人的單邊支持,因此阿拉伯青年心目中的英雄便是針對美國人和猶太人進行恐怖襲擊的“人體炸彈”。而薩達姆則不同,他曾經依賴美國,後又反叛美國,並支持阿拉伯人對美國人和猶太人實施的恐怖行動,使美國人慾除之而後快。阿拉伯人也不喜歡薩達姆,這是一個十分專制殘暴且又意圖稱霸阿拉伯世界的野心家,其周邊鄰國都十分忌憚他;伊拉克人民對他也未必十分擁護,雖然去年伊拉克舉行大選,薩達姆以100%的票數當選總統,但曾經滄海的中國人都知道,所謂的100%當選那不過是一種專制體制下的必然結果。伊拉克人民自70年代獨立以後,曾經有過相當安逸舒適的生活,那時人均年收入曾達到5000美元,靠着豐富的石油資源,伊拉克人沒有理由不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但是,薩達姆破壞了這一切,他不僅給伊拉克人民帶來了頻繁戰事的災難,而且還帶來了專制統治的殘暴和恐懼。從道理上講,能夠除掉他當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老布什和小布什可能都後悔上一次海灣戰爭沒有乘勝追擊,一舉剷除這個禍根,以至今日小布什還要以政治生命來搏賭這場戰爭。薩達姆老奸巨滑,美國用盡各種手段都奈何不得他,而伊拉克反對派中又沒有可以一呼百應、撐的起台面的人物。百般計較,戰爭便成為政治的最後手段。和平手段能解決問題嗎?12年的反反覆覆着實讓人懷疑;戰爭手段能解決問題嗎?抗擊侵略反而讓阿拉伯人凝聚,民族反抗情緒使薩達姆成了阿拉伯青年人心目中的英雄,戰爭只能加深民族和宗教矛盾,只能種植仇恨的種子。戰爭能給伊拉克人民帶來解放和民主嗎?如果能,未來解決國際爭端的法則會是什麼樣的呢?如果不能,恐怖活動會不會愈演愈烈呢?
3、 顧忌與不顧忌------戰略戰術的是與非
美英聯軍這次對伊戰爭的戰略戰術確實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原本人們都是以前次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為藍本來設想這次戰爭的模式,美軍強大的現代武器可以在不接觸的狀態下迅速摧毀伊軍的有生力量,輕而易舉的接管薩達姆政權。戰爭還未開始,速戰論已經先入為主,成為人們的固定思維。結果卻相反,美英沒有以狂轟濫炸開始戰爭,反而是地面部隊先行進入,開始了一場以精確計量為特徵的常規戰爭。就連“斬首行動”的轟炸也是在獲知伊方首腦活動的動向後臨時採取的措施。這樣就有了許多說法,一是說,美英對巴士拉“什葉派”教徒可能會起義反抗薩達姆政權、對巴士拉守軍可能會反水等信息寄以很大的希望,因為在上一次海灣戰爭中就出現了這種情況。但是這次沒有發生,美英聯軍的希望落空了。二是美英這次戰爭的目的是接管伊拉克政權,因此不能完全摧毀伊拉克的經濟文化,必須保護油田、工廠和重要的文化古蹟,保護人民生命財產,以便戰後重建時能夠迅速恢復經濟,並且不至於和伊拉克人民產生更深的民族對立情緒。但這種種顧忌給戰略戰術帶來的麻煩就是束縛了美英聯軍行動的手腳,給薩達姆政權以極大的方便。首先,戰爭就會死人,美英士兵的每一條生命都會被媒體嚴重關注,都會給決策人帶來壓力;而巷戰的短兵相接必然會出現更多的死亡。薩達姆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把部隊都收縮進入城市,期待着通過巷戰來困住入侵者。其次,戰爭對無辜平民的傷害也是不可避免的,美英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使用了精確制導的戰術原則,目標主要是與戰爭有關的政權機關、軍事設施等等。但是還是傷害了許多無辜的平民,雙方媒體在這方面的宣傳和反宣傳特別多,伊方說,在某次轟炸中有多少平民被打死打傷,並播出了傷亡者的電視畫面;而美英方面則通過圖像來說明打擊是多麼的精確,偶爾也對出現的誤傷表示遺憾和道歉,並且指責伊方把軍事設施設置在距離民居很近的地方,把武器藏匿在民用設施里。戰爭的無情給伊拉克人民帶來了難以癒合的瘡傷,對平民的傷害更加激起了世界各地(包括美英本土)反戰的熱潮。再次,讓人奇怪的是這次戰爭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難民潮,約旦在約伊邊境設置了可容納萬人以上的難民營,但只有數十名難民逃來。是什麼原因使伊拉克人民沒有背井離鄉,而是留了下來承受戰爭的苦難?無非有兩個原因,要不是人民自願留下,要不就是被某種力量強制留下。如果是前者,美英聯軍在推翻薩達姆政權後,將面臨更大的麻煩,那就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象在越南那樣,男女老幼都會拿起武器來打擊入侵者;而美英聯軍則無法分清哪些是軍事人員哪些是非軍事人員,處於十分被動挨打的局面。現在許多阿拉伯國家的青年紛紛湧入伊拉克,都是想以身殉道,用“人體炸彈”來打擊美英侵略者。這是一個信號。如果是後者,一旦薩達姆政權倒台,新的由伊拉克人自己組成的政府成立,伊拉克就會新生。戰略戰術的不同是戰爭目的不同的表現,顧忌過多會影響戰略戰術的實施;獨裁政權不顧及民眾利益的,因而他們在實施戰略戰術時往往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極端的殘暴。
4、 保密與監督------戰時新聞管制的是與非
美國是民主國家,“言論自由”是其建國的基礎,是“五項人權”之一。自“911”後,為了防止和打擊恐怖活動,安全部門被授予了更大的權力,使人權受到了更多的限止,這能夠為人們所理解。在這次對伊戰爭中,雖然美國國防部首次允許記者隨軍採訪,但又出台了新聞管制“六大守則”和“三不准”,使記者無法得到或發布有價值的新聞,有線新聞電視網前主持人伯納德·肖很清楚戰爭的特殊性,在戰前他就曾做過判斷:“美國觀眾永遠無法看到美伊戰爭全面而真實的情景。”前次海灣戰爭如此,此次伊拉克戰爭也會如此。戰爭是殘酷的,戰爭中的保密是不容置疑的,更何況戰爭中不可能規矩老實,“兵不厭詐”是人所共知的兵法原則。在今天利用宣傳媒介散布真真假假的信息以渙散敵軍軍心、鼓午自己的士氣,迷亂信息、干擾敵軍部署是戰時常用的戰術行為,戰時雙方確實都在充分利用這種宣傳來為自己創造戰機和贏得輿論的支持。在這次戰爭中伊方用的更為有利,一則因為美英出師無名,先輸一招;而伊方為弱者和被入侵者,所以贏得了國際輿論的同情;二則伊方通過媒體大肆宣傳被美英轟炸造成平民傷亡的影像,使美英的國際地位更為孤立。新聞要求真實客觀性和時效性,這就與戰時的新聞管制產生了矛盾,這在伊拉克這樣的獨裁國家是不存在問題的,它的新聞管制本來就存在。但在美英這樣的民主國度就引起新聞媒體與軍方的衝突,面對美國媒體日益升級的對伊拉克戰爭計劃和進程批評,五角大樓的高官們在4月1日的新聞吹風會上稱媒體對戰爭的評論是“不負責任、虛假的和不友好的”。美英兩國政府開始對新聞媒體進行干預,特別是在“半島”電視台播出美軍士兵的屍體和俘虜鏡頭後,英國防部就告誡媒體不要轉播這段錄像,以免“成為伊拉克的宣傳工具”。英國外交大臣斯特勞專門到英國記者協會做了政治動員般的長篇講話,反覆強調了戰時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 這些要求對於戰時新聞管制都是必須的,是沒有違背“新聞自由“的原則的,這和和平時期的新聞自由原則是有所區別的,誰也不應該有意或無意的損害自己的利益來進行戰時宣傳。如美國兩位著名的戰地記者先後被封殺(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的著名記者彼德-阿內特因接受伊拉克國家電視台的採訪並發表了對美英聯軍不利的言論而被解僱;美國洛杉磯時報的資深攝影記者沃爾斯基因偽造戰爭照片而被解僱)就是例子,事後,彼德-阿內特因向美國人民道歉是對的,因為他的行為確實損害了美國人民的利益。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戰時報道也受到了公開的批評,英國工黨主席里德指責BBC的報道就像在為阿拉伯做宣傳。在巴格達市場爆炸現場做報道的BBC記者奧馬爾,被指責像“巴格達的朋友”。但如果政府的行為有損本國民眾的利益,那種暴露性報道將是另外一回事。新聞自由是為民眾主權設立的民主原則,是民眾用以監督政府的重要工具,也是民眾了解社會,主持政權的主要渠道;民眾不會允許新聞自由來損害自己的利益。相反,獨裁專制政權是不會容忍新聞自由的,因為這樣不利於獨裁者的統治。戰時的新聞自由也應該遵循服從民眾利益的原則,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要麼就是太書生氣太迂腐,要不就是另有企圖。即使這樣,在民主國度里,戰時政府的政策在戰後也要接受民眾的檢查和質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布什試探放棄一個中國政策
2002: 中國的強大與外蒙,台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