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國是否是西方的福音?
送交者: 保羅·肯尼迪 2003年04月14日21:23:0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保羅·肯尼迪: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國是否是西方的福音?

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國是否是西方的福音?

作者 保羅·肯尼迪

簡介 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大國的興衰》一書的作者

西方世界都表示希望看到一個穩定、統一、富饒的中國。但是,西方--尤其是美國--真正為出現這樣的一個中國作好準備了嗎?

500年甚至更長時間以來,西方沒能理解中國,也沒有對中國的未來作出準確的預測。時至今日,我們所能夠做的,也不比前人好到哪裡去。數十年來,我們在北京和中國其他主要城市派駐專門的大使和領事,也未能清楚掌握中國政治得以運轉的動力所在。兩個世紀以來,我們向中國派送傳教士,卻收效甚微。長期以來,我們視中國大陸為世界上最具潛力的市場,而事實是我們的商業期望從未得到完全的實現。我們千方百計想使這片神奇的土地"西化"和"現代化",但它卻不可思議地風采依舊。我們的這種近視觀點來源於相互關聯的兩個難點。第一,我們--特別是美國--沒有認真地研究過我們到底願意看到一個怎樣的中國。這就使得我們的決策者意見不一,在戰略政策上不能始終如一。我們對華政策起伏不定,時常修改,因而有失和諧(如果我們認為中國是個謎,那麼想象一下,我們的政策有時也同樣使中國政府感到困惑不解。);第二,即使我們相信未來的中國將會顧及西方利益,或者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符合西方利益,我們卻沒有真正的能力去影響、更別說確保這種結局的出現。

那麼,我們對華政策跌宕起伏,原因何在?首先,歷史上的多個不同政體中國,其中一些要比另外一些更具吸引力,也更易於(至少我們這樣認為)理解和對付。20世紀前半期,美國對大英帝國的看法是喜憂參半,原因在於事實上當時大英帝國被分為好幾個不同的板塊。我們承認大英帝國的領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因為這些領地住着白種人,實行的是民主制度。與此同時,我們反對英國對印度的專制性的殖民統治,同情印度人民的獨立運動。我們嫉妒英國對馬來西亞(盛產橡膠和錫)、波斯灣(盛產石油)的殖民統治,並希望其儘早終結。但另一方面,我們對英國在非洲的統治漠不關心,因為美國國內的黑人就沒有任何公民權。美國目前對中國的看法,就如同美國在20世紀前半期對大英帝國的看法相仿,也是喜憂參半。

第二,美國國內分為不同的利益集團。在美國的大公司,如Bechtel公司和波音公司看來,對華關係應當儘可能融洽,因為其市場如此巨大。因此,我們應當優先考慮使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消滅政府腐敗、建立完善的商業法律,並與北京官方保持親密接觸。而在自由民主人士、人權觀察家和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看來,中國的體制應該受到質疑,除非它終止對西藏的壓迫,結束對羅馬天主教的迫害和其他傷害西方對自由的感情的行動。

在美國軍方內部--這一點我們更接近於我們所面臨的中國難題的實質,一些戰略家認為中國現在是反恐戰爭的同盟軍,也是制衡俄羅斯和印度的力量;其他人則對中國導彈系統的持續穩定的提升,中國對美國進行的軍事間諜活動,以及北京對其與鄰國的諸多邊界爭端從不妥協的態度充滿疑慮。

實際上,因為中國有許多種發展前景,美國亦是如此,我們不清楚自己希望中國最終實現哪個發展前景。我們不希望中國變得弱小而動盪,如同我們不希望其他任何國家變得弱小而動盪一樣。但是,如同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人一樣,我們確實想當然地認為,如果任何其他國家的人民的生活方式與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越接近,他們就會生活得越好。他們如果仿效美國的生活方式,就會更自由、更富裕,我們也將深深為他們感到高興,並且對我們自己倍感滿意。有什麼比這更令人高興,並且對各方都有利的呢?

當然,也存在下述難題,它需要以最為坦率的方式表達出來。不爭的事實是:中國越接近美國的生活方式,美國在世界力量中占有的份額就會越少。讓我們看一下一些基本數據。我們的人口不足世界總人口的5%,但我們卻生產世界總產品的30%;在世界國防總支出中,我們占40%;全球網絡信息量的45%,由美國人掌控;在科學和醫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美國占75%。從純粹自私的角度講,現在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美國這種長期以來的有利地位被加以改變。

然而世界在變,主要是因為中國在變。中國年復一年地變得越來越富裕,因而全球的力量平衡開始向中國傾斜。這裡有另外一組數據:美國經濟,按照國民生產總值(GNP)來計算,大約是8萬億或者9萬億美元,而中國則達到1.5萬億美元。但中國人口是美國的5倍,如果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韓國,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極有可能達到10萬億美元;如果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日本,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則有40萬億美元--遠遠超過美國。在這樣龐大的國民生產總值之下,如果北京的國防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與美國目前的比例一樣大,中國的國防預算將是美國的3到4倍。

如果中國經濟以持續的、奇蹟般的速度增長,在25到50年之後,中國將會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如同它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一樣),世界在那時將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確實無從得知。樂觀的觀點是,如果中國確實變為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它將成為全球民族國家大家庭的一個完全成員,把其怕人的軍事力量變為發展經濟的動力,並且成為西方的夥伴和朋友。即使中國變得更為民族主義化和更為棘手,它從未對在海外炫耀武力表現出任何興趣,也從未對美國目前自認為屬於其發揮全球作用的干涉其他地區事務的行為,表現出一丁點兒的關心。中國的航空母艦編隊到加利福尼亞海岸執行任務,這聽起來是極其荒謬的。而且,純粹從商業的角度來考慮,在保持雙邊穩定關係方面,中國獲得的利益要遠大於我們。

因此,國際關係學中的現實主義者認為,日漸崛起的中國與維持現狀的美國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理想主義者認為,中國與美國會成為最親密的夥伴。這兩種觀點都過於極端,是錯誤的。我們應持的觀點是,中美之間的關係,是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正常關係:有時親密合作,有時吵吵鬧鬧,但是,肯定不會公開地相互敵對。中國將要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一個"更大一些的法國"。

但是,問題在於,美國人能否容忍一個崛起的中國,或其他任何一個經濟規模是美國的三倍、而非1/4的大國。如果這種情況出現,這將是一個美國公眾共同面對的心理難題,而不僅僅是少數美國人所顧慮的難題。我出生於1945年6月,當時正值聯盟國在歐洲節節勝利、日本在亞洲戰敗及大英帝國走向窮途末路之時,我是在帝國主義大撤退的氛圍中長大:英國軍團從印度、新加坡撤回,從西非和海灣地區撤回。那種境況不算太糟糕,英國逐漸學會了適應自己在國際上日漸衰落的地位,雖然不太情願。英國以全國健康服務系統,取代了原來的地中海艦隊。

美國可能要在很長時間之後才會感受大英帝國走向衰落時的那種氣氛,因為它目前正處於最為強大的鼎盛時期。但是,美國走向衰落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整個世界一直處於跌宕起伏之中,民族國家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的不斷變化也從未停息。所有的跡象都表明,亞洲,尤其是中國,正處於一個上升期。

我們到底希望看到哪一種發展前景的中國?當然,這樣問表現出美國在文化上的傲慢自大。但是,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中國的一黨統治制度的繼續,與我們西方的價值觀和民主理念是相悖的。如果出現一個走向分裂和戰爭連綿不斷的中國,整個東亞和世界都將面臨巨大的危險。但是,如果出現一個超高效率、生產力超強、國際地位空前提升、前途無量的中國,我們對出現這樣的局面作好準備了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