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雁鳴隨筆(8):團結就是力量
送交者: 曉德 2003年05月12日20:50:1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雁鳴隨筆(8):團結就是力量

--曉德

這是一首頗有些古老的歌曲,卻每每在需要它的時候恰如其分地傳達出堅強的力量,讓人自然地在心中泛起激盪,久久難平。香港回歸、申奧成功、世界盃出線、五一勞動節、九一八紀念日、使館被炸……大凡每次盛大的活動,無論是歡樂還是憤怒,團結就是力量的旋律總要在我們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上適時奏響,讓感性的人激動,讓理性的人雖不情願卻可能也是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

今天聽到這支歌,是在CCTV轉播的“首都人民答謝各界支持”集會上,儘管因央視的貪財把歌曲的後半部分攔腰截斷插放了廣告,但斯時仍有很多感慨,於是,才促成了這篇隨筆又一次似乎的“早產”。

《財經》雜誌記者報道中用了“我們以為”的定語來描述4月20日是抗擊非典的一個重大分界點,其實仔細想想,不只是“他們以為”,全中國人幾乎都對那一天記憶深刻,也自然說起北京的疫情都會想當然地認為是從4月20號開始的(儘管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高層的重視與民間的恐慌都始於彼時。從那一天到現在,不過是短短的20天,卻讓我們每一個人對每一天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覺,但當突然看到首都各界的慷慨陳詞的答謝時,卻又忽然覺得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擔驚受怕、搶購生活用品、口罩消毒水風行、交通工具公告頻頻、領導人心急如焚、商業停滯……災難總是最不容易忘記,尤其是影響如此深遠的大災面前,人們的心志已經繃緊到了極點。

首都是全國人民的首都,首都的困難就是全國人民的困難。這話不是我說的,是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代表山東省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在大會上的發言。這幾天,我也一直在想,這場災難讓我們意識到了很多以前曾長期忽略過的東西,除了制度規則需要完善、應急措施必須健全、民眾知情權必須透明等大政方針之外,作為個人來說,我們意識到了親情的可貴,而作為北京人呢?現在終於發現了全國人民的可愛之處。且不說那些急於奔命的北京人四處流竄到外地避難,就說4月23日前後緊急調運北京的物資對市場物價的平抑、恐慌心理的減輕起到了多麼重要的作用。全國人民心繫北京,這場面真是近年罕見、如同答謝會上贈送的同心結一樣,讓人驚嘆中央調配能力的同時,也真的需要那些部分平時喜歡妄自尊大的北京人好好想一想了。

當然,全國人民都是黎民百姓,沒有高低貴賤,再差的部分所謂“城市人”也高傲不到哪裡去。倒是有一些平時習慣飛揚跋扈的官員才需要注意。貴州省的那群貪官從上到下被揪了個底朝天,就好比廈門遠華走私讓整個福建雞飛狗跳一樣,當然也有人例外,非但沒有被追究反而坐着火箭上天,所謂小雞不尿尿各有各的道,咱老百姓充其量也只能罵兩句然後默默接受了“領導”。前幾天,聽說某個喜歡足球的地方要員立了“軍令狀”,所屬地區高校若出現大面積爆發疫情甘願“自動辭職”,人民網還大張旗鼓地為這樣的“軍令狀”叫好。咱中國的事吧,經常是越公開越可能意味着另一層面的掩飾,我倒覺得先有懷疑一下的必要。他想辭職嗎?顯然不,那萬一出現爆發怎麼辦?就只好捂着蓋着壓着。我不是記者,我要是記者,就到那裡去搞民間調查,看看當地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出現。當然,我還不能先透露記者身份,因為據說這人對“揭露陰暗面”的記者可是下過狠勁:)。

老百姓常常習慣了被人用紅布蒙着臉說話,所以嘴上說的都是“我看到了幸福”,可心裡卻敲着響鼓罵娘。這次中央史無前例地向百姓公開疫情,實乃國之幸民之幸,但對地方官員來說,則必須小心翼翼,生怕再出什麼亂子讓自己丟了烏紗。自北京前市長和那個御醫下台後,好象各地再抓出來的都是些小鳥,什麼村委會主任、鄉鎮衛生院院長什麼的,所以老百姓就又開始懷疑上了:某某省人口那麼多外地民工那麼多怎麼就可能控制那麼好?

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在那個上了新聞聯播的省說是當地組織了搶收小組讓民工安心在外,事實上民間的傳說是仍有大量民工已經返回當地。而在北方某個城市的機場,說是登機前都要檢查身體測量體溫,可前邊的顧客剛測量完,後面的正膽戰心驚地等着被那個掃描儀過濾呢,測量溫度的人員已經不見了蹤影,原來上廁所去了,於是旅客們魚貫而出就那麼“全部測量體溫後才可以離開”了,故事就發生在東北三省中惟一大面積發生感染的省份,你說這樣的措施怎麼能讓人放心?

還是有一點足以讓我們欣慰的畫面,比如今天首都答謝全國的集會上,農民工第一次(在我記憶中)正式亮相,且給了他們足夠的空間來表達他們的聲音,雖然被安排在靠後的位置。那個代表大學生講話的女學生可實在不怎麼樣,發言漏洞百出,沒背下來大可照着稿念,如果我們稍微偏頗一點的話,那麼這大學生所代表的八十年代確實有點太一般。哈,還是不說這個,八十年代又該不滿意了。

這幾天,報紙上都在論證着一件事:政府該不該為治療埋單?而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已經精確地計算出即使是全額承擔也不過區區4億元,與我們龐大的國庫相比不足掛齒,並找出50年代防治血吸蟲病時“第一代”的舉措來論證。政府顯然不願意這樣做,大概他們考慮的是已經公布的營業性場所稅收的減免、另外現有財政的錢還要為疫情度過後繼續擴大內需投資來拉動已呈疲態的經濟,可能還有很多很多。所以,儘管呼聲多多,但政府沒表達全部免費治療的意思,只有農民是個例外。“為農民埋單”,着實讓我們看到了又一個積極的亮點,雖然對農民實質的支持和關注未免顯得有幾分悲劇色彩。我還記得有一段日子,一些報紙報道過城市人到農村承包土地種糧賣的新聞,那時的農民生活有奔頭,日子有盼頭,雖不是家財萬貫,倒也樂得個安穩殷實。現在呢,朱老闆五年任內天天為農民發愁,最後還是一紙WTO將農民和農業率先“出賣”(這裡沒有貶義),讓農民的日子更是可能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雪上加霜,而負擔卻是與日俱增。費改成了稅,卻依然無法卸下包袱。這幾天讀凌志軍的《變化》,讓我也體會到了朱的為難,也可能我們不該怨他,但怪誰呢?這個時代嗎?

農民被關注的時候,總是遇到某些困難的時候。比如春運時想方設法不許農民工回家,不惜調整價格,讓運輸系統大賺昧心錢。此次得到史無前例的關注,是因為擔心疫情的大規模爆發所至,可憐我那父老鄉親,在災難面前無以依靠,只能求助於神漢巫婆甚至聽信傳言往農用車上拴紅布條早晨大喝綠豆湯。面對很多人指責他們的愚昧,可這是他們自己的錯嗎?國家要負什麼責任?

孫志剛不是民工,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懷揣着證明自己學歷的畢業證和最能證明自己公民身份的身份證,卻因無暫住證被毆打身亡。這個事件最近繼續被關注着,網絡時代人們的話語權得到了相對大規模的釋放,在我們看到的警察把犯罪嫌疑人放在地上,然後雙腳向兩側分開並被踩住等等惡行時,我不知道我該說什麼。那好象應該是當年革命志士在“反動派”的監牢裡才會有的嚴刑拷打啊,今天卻就活生生地被一部分披着“人民警察”外衣的人重演着,而被拷打的對象可能僅僅是個沒有暫住證的大學生或無證經營沿街叫賣茶葉蛋的老人!

有人稱孫志剛為英雄,是在我的紀念五八烈士文字後面的回帖中,還有人想起了那些可能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礦工,認為他們也是英雄。英雄長已矣,托體同山阿。

那麼,活着的人呢?他們該怎樣去面對過去難以撫平的苦難?也許,那個名叫朴永心的朝鮮老人此刻還在眼巴巴地期待着她新認的“中國兒子”朱弘能給她伸冤吧?這個年已82歲高齡的老太太,終於義無返顧地指認自己當年被日本人從平壤騙到仰光、新加坡、越南最後又到中國雲南騰衝做慰安婦的屈辱經歷,並將生命中最後的心願寄托在日本人的謝罪和賠償上。我們無從體會這位老人面對考證者拿着當年她在雲南的裸體照片讓她指認時的複雜心情,更無從知曉她們倖存下來後是怎樣刻意地忘卻這些曾經的傷痕。

這是今年第二期《華夏人文地理》的封面主題。相比《文明》、《旅行家》,這本雜誌總是要在選材構思上勝過一籌,兩月一期傾注着內在厚重的人文底蘊,他們的目光所及,都在關注邊緣的人群邊緣的環境和邊緣的歷史,比如曾經的大篷車部落報道,比如上一期關于吉沙項目的調查報告。

邊緣總是容易被忽略,但畢竟還需要人去做,也還有人正在做着。吉沙環保項目中的李波和小謝這樣做着,儘管他們苦難重重,在當地部門急於獲利的心態下苦口婆心,旅遊開發與環境保護問題就像一個魔咒,在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中華大地上較量着,一個是大刀闊斧的現代化機器開山架橋,一個是孤苦伶仃的默默守侯。北京終於意識到了舊城喪失的“損失”,四合院保護已經開始進行,但是不是能落到實處,就像先前南方周末後來跑到中央電視台那個記者壽蓓蓓當年采寫的那篇《拆》一樣,兩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為了保住自家的院落一步也不敢離開,因為一旦他們出去可能推土機馬上就要進入。

除舊革新,就這樣繼續在我們這裡上演。深圳是新的,所以今天CCTV張泉靈對當地非典防治問題直播連線深圳市長于幼軍時,他依舊執着於把深圳建設成“國際大都市”。深圳能不能成為國際大都市咱不敢說,因為深圳的優勢已經化為幾乎所有沿海城市的常態,除了那裡可能老邁需要承擔包袱的人比較稀少之外。

昨天到書店,看到這樣一本書,《天亮以後說分手—19位都市女性一夜情自述實錄》。這可真是“實錄”越來越深入,想當初安頓那個“情感實錄”出現時還曾引起過爭議,後來是全國媒體競相搞什麼“傾訴”,接着就是各種版本的“實錄”登場,到了2003年的春天,開始談一夜情了,以後會發展到哪裡呢?也許有人愛說,有人愛聽,有人愛看,“三贏”的大好局面不容我在這裡說什麼,只是翻看了一下首頁時,作者自我開脫讓我覺得很無趣。大意是作為財經記者,本不想寫這類文字,但因為在京城一酒吧邂逅一名為歐陽雪(好象是這名字)之女,看着他像作家所以就想對他“傾訴”,於是開始一發不可收拾起來,連續“傾聽”了一十九人的一夜情或N夜情經歷。

天上掉餡餅,而且每張還可以賣20幾元的價錢,你信嗎?

其實現在的書都是這樣了吧,比如那本有了快感就要喊的女作家,現在想來,衛慧們應該是這些老作家們的鼻祖了,起碼從書名上看如此。

體壇周報1000期了,這是4月27日或28日的事,但我沒看到模樣。1000期的報紙多了去了,南方周末的眼淚還沒擦乾,這家體育媒體的盛筵又開始了。體壇周報繼《足球周刊》、《玫瑰周刊》後,《全體育》雜誌橫空出世,看來瞿優遠的野心果然不小,“1000+60+1”,體壇(TITAN)紙媒體通吃的胃口才剛剛開始嗎?可憐南方體育的龔曉躍們,當初看中了體壇和足球嚴肅有餘趣味不足的軟肋一門心思想辦個中國的趣味性報紙,但南方體育已出師未捷身先死,於是張羅着做個競賽畫報類的雜誌,這邊又遭到瞿老大的阻擊。如同喬紅之於鄧亞萍、梁啓超之於老師康有為,龔曉躍大概只能感嘆“命不好”了罷。

“我們國家的大多數苦難並非來自上天,而是人造成的。大凡中國人遇到人禍,各路潮流總是分道揚鑣,明爭暗鬥,紛紛去尋找各自的武器和各自的祖宗。可是一遇天災,又會出現眾志成城,百川歸一的局面”。這是《變化》的作者描述1991年水災時的感慨,他應該絕沒有想到今年我們依然要面對這樣說不清是天災還是人禍的局面。好在CCTV新聞聯播中宣傳抗非典“眾志成城”鏡頭已經由兩人增加到了九人,團結的畫面起碼已經讓我們看見了,至於能不能堵住外國人的嘴和本國老百姓的想法倒未可知。

百姓只能從深諳內情的人日後寫的記錄或回憶文章中分析正在面對的時局,所以《走向共和》也依然被繼續熱炒着。相比對歷史的所謂“修正”,我寧願從中找出對現實的折射。

團結真的是一種積極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們暫時忘卻利益的紛爭,除了那些趁機投機發國難財的奸商。但有一件事卻讓我想不通,就是中央電視台的那場晚會,以及晚會的歌曲。本來,萬眾一心是好事,眾多主持人演員傾力出場唱歌也很主旋律,但涉及到是否讓百姓傳唱上CCTV再次充當了守財奴。央視網站上放的幾首歌根本就不讓下載,後來不知是不是本人機器使然連收聽收看都無法做到了。你保護知識產權也好,防止盜版也罷,那些歌曲既然是抗非典的,我想怎麼也算個公益歌曲,而且旋律的確優美,比如《凝聚每份愛》、《姐妹弟兄》等等,湖南台就做了表率,香港藝人的捐助晚會歌曲也是一樣,都放在新浪和其他網站供人們免費下載。但CCTV不,他們可能一定要保護好知識產權,如果是這樣,那你的出版是不是要跟上,我前幾天遍尋所在城市幾個音像店,居然都說沒有。

團結在金錢的周圍,CCTV也有着無窮的力量,只是那邊還在厚顏無恥地高呼着自己的“奉獻精神”。如此說來,我倒覺得記者盡職去採訪非典,與他們單位抱着所謂版權不放放在一起,正好扯平了。

寫到這,想起了兩個重要的節日。今天,母親節。我的那個討論版(http://b167200.xici.net)舉辦的筆會,有很多的朋友參與,述說對母親的愛,在此也向他們感謝了。這是所有西方節日中,最能讓每一個國人為之動情的日子吧。剛剛給家裡打了電話,父親根本就不知道,母親知道但是也沒說。這就是我們的母親,值得我們一輩子去愛的母親。

明天,護士節。很早的時候就知道這個節日,那是因為在衛校讀書的姐姐。中國人也許這次是有史以來最隆重的一次慶祝護士節吧。醫務工作者,在這個春天和夏天,擔負起了最最危險的工作,包括我們雁鳴天空討論版(http://b167200.xici.net那個叫“第三季”的小妹妹,此刻正在一線值班。我們祝福她,祝福所有的醫務工作者節日快樂吧。

寫很多了吧,還是到這吧。這兩天迷上了用各種各樣的工具聊天,好象剛開始上網時的趣味一樣,現在的聊天工具真是五花八門,ICQ、OICQ、MSN、NeetMeeting、YAHOO通,電信部門還在費勁八力地贊助什麼可視電話,還不如給那些醫院裝幾台電腦算了,這樣就可以更隨意更及時與家人聯絡了。

又用了兩個多小時,今天伴隨我寫作此文的,是男生版的《我願意》。書寫這樣的文字,我願意;過無拘無束的生活,我願意;大家團結在一起,我願意……只是,你願意嗎?

(曉德 2003.5.11. 18:50分 http://xiaode.vip.sina.com)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探索島嶼封鎖作戰
2002: 防衛廳要升防衛省 日本動向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