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論林彪的戰略,戰術和作戰指揮藝術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05月24日19:28:0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四野眾將帥,不怒自有威。

論林彪的戰略,戰術和作戰指揮藝術

一。林彪在戰略方面的貢獻

1、東北初期,中央和東北局都認為國內和平是可能的,命令林彪集中主力與敵人決戰,而林彪認為與蔣介石的和平是假的,建議作長期打算,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林彪1946年1月5日9時一封電報:中央並東北局:“國內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則我們在東北部隊目前應集中力量作最後一戰,如不可靠則仍分散建立根據地,準備應付敵明年之進攻。盼覆” 顯然,林彪對和平,對“最後一戰”,是懷疑的和有保留的。1月6日,中央在復電中說:“國內和平有希望,保衛熱河的戰鬥是帶着決定性的。目前階段中並可能是最後一戰。”1月26日,中央在《對東北和戰方針問題的指示》中,明確指出:“我們完全不應該懷疑東北問題有和平解決與國民黨實行和平合作的可能。”  林彪不但仍然懷疑,而且致電中央,據理力爭,說明戰爭的危險性。“如我在這方面停戰,而讓敵自由攻擊東北,則對我黨的後果是很不利的,華北之暫安局面也決不會長久的。因此我們對現在所謂和平的實際收穫,須清醒考慮之。” “和平在蔣介石的腦筋里根本就沒有這兩個字, 他只是在進行欺騙時才偶爾使用它.”“全國的和平是否有可能我們不了解情況,不好說,但在東北肯定沒有和平!”當時在“東總”工作過的老人,都說林彪從未講過“最後一戰”(但在四平保衛戰期間,為了宣傳和鼓舞士氣的需要,林也配合毛澤東說過“化四平為馬德里”.但林彪從未講過“最後一戰”)。 秀水河子戰鬥前,林彪給1師和7旅營以上幹部做一次報告,講東北形勢,講建立根據地.林彪說:“沒有自衛戰爭的勝利,就不會有真正的和平。對這一點不保持警惕,就會陷入被動。”實踐證明,在東北初期,林彪對“戰與和”的戰略判斷是正確的。

2、在1946年8月份的東北局會議上,林彪對於東北局勢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戰略意見。即:“東北戰局的發展大體上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敵人進攻,我們運動防禦並主動撤出一些地區;第二階段:敵人占領了城市,進攻遲緩下來,我們則在運動中伺機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並開始局部反攻;第三階段:我們發動全面反攻,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把剩餘敵人孤立在幾個點和線上,最後加以消滅。在第一、二階段,林彪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敵人過早的決戰,不與敵人計較一日之長短,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堅持集中兵力消滅分散和運動中的敵人,在很短的時間內使東北形勢變被動為主動,並率先奪取勝利,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的進程!共產黨軍隊進入東北的軍隊少於國民黨派到東北的軍隊。但是,林彪在戰略決戰前卻已經取得了明顯的壓倒優勢,到了戰略決戰時,敵人就是換了神仙來指揮,也無法挽回敗局,用象棋的術語來說,是“中盤獲勝”!

“過強無損,過殘則可致命”(美國軍事家蘭沙),孫子說:“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擅於打仗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又不放過擊敗敵人的機會。打勝仗的將軍不打無把握之仗,充分了解敵情,有了進攻敵人的機會才會出戰。林彪依靠的是正確的戰略,使自己處於勝利的戰略地位,是大智慧。充分表現了林彪作為一個成熟軍事家的的戰略眼光。在淮海戰場,我軍在戰略決戰前還處於劣勢,雖然最後在決戰中獲得了勝利,依靠的卻是我地下共產黨在關鍵時刻的戰場起義(打黃百韜時張克俠起義,打黃維時廖雲周起義)和在國民黨最高層的情報,以及蔣介石、黃百韜、黃維、杜聿明屢犯低級錯誤。少任何一個因素,都不是這個結果,不足為訓。作為棋手,一個是依靠大智慧在“中盤”穩獲勝利,另幾個是在“尾盤”時才僥倖取得勝利,哪一個更高明,只有呆子才分辨不出!

3、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後,林彪不失時機的提出南北滿聯軍合二為一,以便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實踐證明是有戰略眼光的!

4、1948年初,林彪拒絕了毛澤東要他在春天南下作戰的意見,避免了對我不利的過早的戰略決戰。在1948年7月,林彪主動提出了在秋天“以最大主力南下作戰”,此次南下最後演變成了遼瀋戰役並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這是林彪戰略的勝利!與粟裕力諫毛澤東“華野一兵團暫緩渡江”性質上相當。毛澤東要林彪春天南下是錯誤的,這一點毛澤東在後來也認識到“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同意了林彪的意見,說明毛澤東比現在一些人懂打仗!英國軍事家利德爾。哈特說:“軍事知識的第一個特徵就是要有能力區別哪些是能夠辦到的和哪些是不能辦到的。”

5、遼瀋戰役後期,林彪建議中央暫不攻打太原,“圍而不打”以拖住傅作義也是有戰略眼光的!

6、平津戰役中,林彪把毛澤東的“先打兩頭後打中間”戰略,改為“放棄兩頭直取中間”,實踐證明其是正確的。毛澤東開始提出的平津戰役的總戰略是“先打兩頭後打中間”,即:北打新保安、綏遠、大同,南打塘沽、大沽、蘆台,然後再對北平、天津包圍殲滅。對這一戰略當時上下均認為很高明。但林彪卻對這一戰略做了根本性的重大調整。即:“放棄兩頭打中間”。南面放棄打塘沽、大沽,集中兵力包打天津,北面放棄打綏遠、大同,調“兩楊兵團”參與集中兵力圍打北平。林彪擔心按毛澤東的打法,在我先打兩頭時,北平、天津的敵人重點兵團會乘我中間兵力相對薄弱,“以孤注一擲之決心強行突圍,以圖僥倖之成功。”那樣的話,平津戰役打成怎樣的結果就很難說了。毛澤東立即同意按林彪的要求改變戰略部署,集中所有的兵力將北平、天津之敵50餘萬人團團圍住,一着“臭棋”在落子之前終於變成了一着妙棋,而且一步就“將死”了傅作義,弄的傅作義打也打不過,逃也逃不了,只好舉起了白旗,共產黨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平津戰役的徹底勝利。

打仗就是要抓重要矛盾,只要殲滅了敵人的主要力量就抓住了戰爭勝負的關鍵,切忌面面具到因小失大。實踐證明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因為抓住殲滅了敵人的主要力量而迅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那些暫時逃跑的少量敵人最後大部主動投降了,並沒有因為他們的暫時逃跑而影響戰爭的進程!說明林彪“抓大放小”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

瑞士軍事家約米尼說過:“一位主將能夠迅速而連續地運動他的主力,而又能保持着正確的方向,那麼他對於獲取勝利和確保而後更大的成果,就可以具有很大的把握了。”林彪就是這樣的“主將”。

二。林彪在戰術方面的貢獻

“一點兩面”和“三三制”

林彪的戰術是逐步提出來的。 1946年 2月,林彪曾對隨行人員說:“我們的部隊很勇敢,就是散不開,集團衝鋒,傷亡太大。”羅榮桓也在一份克報中曾經指出,部隊多採用正面進攻而不善於側面迂迴,隊形過於密集,不善於利用地形地物和採用靈活隊形。為此林彪提出“一點兩面”和“三三制”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羅榮桓支持按照這些戰術組織練兵。所謂“一點兩面”是指集中兵力於主要攻擊方向突擊敵人,同時以部分兵力從另一面或多面鉗制並協同殲滅敵人。

所謂“三三制”是指在步兵班內劃分三個小組,每組三人左右,在班長指揮下,以疏散機動、小群的戰鬥隊形進行戰鬥。“一點兩面”的作戰原則。這是在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的過程中,林彪總結了“沙嶺戰鬥”、“秀水河子戰鬥”正反兩個戰例的經驗教訓之後首先提出的。

“ 四組一隊”

“ 四組一隊”、“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猛戰術”等等,這些產生於黑土地而又用之於黑土地的軍事作訓練弱變強,由“土八路”轉變為正規兵團,越打越精,越戰越強。為了解決攻堅突破以後進行巷戰的形問題,林彪還提出了“四組一隊”。“四組”是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一隊”是突擊隊。為實現大兵團、正規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加強指揮機關的建設和改進,東北野戰軍分別召開了參謀工作會議、政治工作會議、後勤工作會議,提高領率機關的科學工作效率。從春末到復名東北野戰軍展開了聲勢浩大的練兵運動。針對下一步攻勢作戰的目標,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提出“練好兵,打長春”的口號。長春,是國民黨軍在東北的戰略據點之一,敵人在此設置重兵,以牽制東北野戰軍的作戰力量。因此,東北野戰軍決心拔掉這顆釘子。這是一次空前規模的攻堅戰戰前練兵。陣地和工事,都是按長春布防情況設置的,部隊按“四組一隊”編配。白天,練射擊、刺殺、投彈、衝鋒、翻院牆、爬城;晚上,練夜行軍和村落、街道攻防戰鬥。村頭地尾,到處都挖掩體、交通壕,人人練捆炸藥包、安雷管,接導火索。坡土地廟、爛房子、破與坎都成了“地堡”,爆炸的響聲此起彼伏。怎樣穿牆打洞、土牆怎麼炸、石牆怎樣掏,反覆研究、演練。一些剛剛從地方部隊升級上來的部隊,得從頭練起;一些打過硬仗卻戰績不佳的部隊,則重新補課,加緊練習。林彪說:“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羅榮桓說:加強訓練就是戰鬥力!因而部隊的 戰鬥力大大加強

三猛戰術——猛打、猛衝、猛追!

“四快一慢”

1947年夏季攻勢中,攻打四平受挫以後,部隊有一些幹部有害怕打大的攻堅作戰的情緒。林彪本人對此也有一些發怵。為了解決攻堅問題,林彪又提出“四快一慢”。所謂“四快”指的是向敵前進要快,抓住敵人後進行準備工作要快,突破後擴張戰果要快,敵人潰退後追擊時要快。“一慢”是指確定總攻的時間要慢。“四快一慢”是攻四平的教訓的總結。攻四平時,由於事先偵察不仔細,以為守軍只有兩萬,一打,是三萬五。進攻兵力不足,以後雖然逐次“添油”,終於未能打下。直到1948年春天才打下四平。林彪認為進攻四平發動得太匆忙了,沒有做到“一慢”。“四快一慢”可以說是毛澤東提出的“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的原則的具體化。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這是根據不同敵人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戰法的原則。一種是敵人守。一種是敵人要退不退,一種是敵退,這是三種基本不同的情況。如果敵人守,就應經過正式的準備,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後再攻擊;如果敵人要退不退,而我方準備好了再打敵人則會跑掉,而不準備就打又沒有把握時,則應該將敵人圍起來,等待我方準備好了再打;如果遇到敵人撤退,則要猛追,不要等待命令、不要怕部隊少,也不要怕情況不清,追上了便是勝利。“三種情況三種打法”的原則,糾正了不少指揮員“打莽撞仗”的陋習,使情況的判斷、處理和指揮決策更具科學性。

三。林彪的作戰指揮藝術

1,林彪的“超前意識”。1948年10月23日,林彪致電各縱及東北局、軍委:“各級幹部,每次攻擊之前均須走在部隊的前面,迅速偵察地形。指揮員勇敢積極的標誌,是肯自動走在部隊的前面,親自偵察地形和布置攻擊準備,但不是指隨便暴露目標,或在部隊衝鋒時也跑在前面,這僅是個人勇敢,對戰鬥指揮無大益處。”林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要求下級做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了。林彪這種“肯自動走在部隊的前面”的舉動有記錄的就有多次:長征途中打青石嘴敵人騎兵前,林彪行軍在所有部隊包括前衛團之前,緊跟在軍團偵察隊後,身為軍團長卻走在師長、團長、營長、連長之前面,結果把敵人的騎兵消滅在渾然不知中(見中將劉忠回憶);在陝北東征前,當時上有毛澤東,彭德懷,下有參謀長左權、紅一師長陳庚、紅二師長陳光,還有平級的紅15軍團軍團長徐海東等,可是只有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親自先到黃河邊偵察,為東渡黃河選擇渡河點,此時中央甚至還沒有決定東征(見中將曾思玉回憶)。在平行關大戰前,林彪雖然後於部隊出發,但卻急速追趕部隊,結果在先頭部隊到達平行關前已經化裝偵察了地形。在這些重要的關頭,林彪都表現出了這樣的超前意識。

這種舉動在高級指揮員中不說元帥,就是大將中也並不多見,這是林彪常打勝仗的重要原因之一。千萬不要小看這一條,它可使“遭遇戰”的結果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在抗日戰爭初期,同樣是遭遇戰,115師是襲擊敵人,129師(771團)卻是被敵人襲擊。林彪當115師師長時,115師總是主動去打擊敵人,林彪負傷離開後,115師就被動挨打(陸房戰鬥)的重要原因。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前,如果彭德懷也有林彪那樣的超前意識,能在部隊出國前去實地勘測地形(不是僅去與金日成會談),為美軍選擇一個好的墳場,精心組織戰役,那麼第一次戰役就很可能由“遭遇戰”變成“伏擊戰”,“擊潰戰”變成“殲滅戰”,整個朝鮮戰爭的結果都可能改寫。

因此,如果林彪到朝鮮,決不會輕易的把開始敵我雙方的“遭遇戰”打成擊潰戰,而是努力把它打成殲滅戰。林彪1934年在黃陂,1937年在平行關和廣陽都把“遭遇戰”都打成了殲滅戰! 林彪是個經常創造奇蹟的人,在別人看來應該是無準備的遭遇戰, 到了林彪那裡往往成了精心組織的殲滅戰, 差別在於指揮員的超前意識,在於戰前的思考和準備。在朝鮮戰爭1-3次戰役,特別是第一次戰役,美軍根本不知道我軍已經參戰,驕傲自大,盲目冒進,疏於戒備,與抗戰初期的日軍非常相似,遭到打擊後是驚慌失措,一瀉不止,比日軍表現差遠了。可惜彭德懷沒有很好的認真籌劃,利用這個時機給敵人以殲滅性打擊,打成了擊潰戰。幾個回合下來反被敵人摸索出我軍的規律和弱點,在第4、5次戰役中,敵人是有組織的撤退,這時的仗就不好打了。如果彭德懷也能象林彪在抗戰初期打日軍那樣,初戰時就進行認真細緻的組織和籌劃,完全可以在敵人還沒有了解我軍特點的情況下徹底打敗敵人。

2、運動戰的水平共產黨的將領都比較擅長打運動戰,粟裕是他們當中打運動戰比較出色的戰將,他的主要特點是在戰場上轉移兵力,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粟裕這一套玩的的很好,但與林彪比較就會發現,粟裕打的運動戰,如蘇中“七戰七捷”、孟涼崮戰役,萊蕪戰役,直到淮海戰役中打黃伯濤兵團,黃維兵團,杜律明兵團,粟浴的運動戰最後幾乎都打成了“陣地戰”,粟裕是通過“運動”進行兵力轉移和集中以取得戰場局部的兵力優勢,然後在絕對優勢的兵力下用“陣地戰”消滅敵人,用準確的軍事術語說是一種“運動陣地戰”,很少有真正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戰例。 林彪則不僅有粟裕那樣的“運動陣地戰”,更有徹底的“運動戰”。即不僅在“運動”中完成兵力轉移和集中,最後還把敵人消滅在運動中。 林彪在抗大當校長時就說過“要勇於窮追。因為把敵人打垮以後,追擊是解決戰鬥,擴大戰果,徹底殲滅敵人最關鍵的一着”。林彪有意識的把追擊戰看作是“徹底殲滅敵人最關鍵的一着”,就是要努力把敵人消滅在運動之中。 林彪的“三猛戰術”中的“猛追”和“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其實質都是強調要抓住機會把敵人消滅在運動之中。粟裕之所以把運動戰都打成“陣地戰”,主要是他還缺乏消滅敵人於運動中的指揮意識。

要獲得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戰機, 指揮員就必須有意識的去發現甚至是創造。林彪創造這種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戰機的方法就是強調運動的“突然性”或“速度”。林彪特別重視速度,善於利用速度。林彪一身多次出現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打擊敵人的戰例:在紅軍時期打宜黃,開始強攻硬打打不下來,傷亡不小。後林彪設計有意放一條路給敵人逃跑,結果一半的敵人跑出城被林彪指揮的部隊追垮後一網打盡,原本是一場“陣地戰”卻被林彪打成了“運動戰”; 長征中的遵義大捷,吳奇偉的2個師也基本是被林彪的一軍團用“突然性”打亂了陣腳又被“快速”的追擊追跨後被消滅在運動中的。在遼瀋戰役中,打廖兵團,打瀋陽,都是林彪有意識的用“速度”去追求“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典型戰例,在湘南起義的“二打耒陽”中擊潰敵人一個團,在大渡河指揮部隊晝夜兼程都是用速度去打擊敵人。

林彪多次出現用速度打擊敵人的戰例,這絕不是偶然的,說明對“運動戰”、對“兵貴神速”林彪比其他人的理解要深刻和到位的多!林彪不僅要用“速度”追上敵人,還要用“速度”去消滅敵人。因為 “速度”可以使敵人來不及組織降低敵人的作戰效率;“速度”可以使敵人來不及構築工事,以便消滅敵人於運動之中,減少作戰時我方的傷亡;“速度”可以造成敵人的錯誤判斷;“速度”可以使敵人驚慌失措兵敗如山倒。“速度”在林彪這裡就是戰鬥力!這就是對“兵貴神速”不同層次的理解,這就是指揮藝術上的不同境界!

如果粟裕到朝鮮,由於我軍在朝鮮的兵力遠超過敵人,我軍在各個方向都有優勢兵力,幾乎無需再通過轉移兵力來取得局部戰場的兵力優勢,這使粟裕在“戰場上轉移兵力,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特長無從發揮。 因為我軍在朝鮮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敵人,而是在兵力遠遠超過敵人的情況下如何迅速消滅敵人。 因此,粟裕如果在朝鮮,他也將和彭德懷一樣(可能比彭德懷做的好)能夠包圍敵人,但他那種“運動陣地戰”卻很難迅速消滅敵人,就象在淮海戰役上打黃百濤兵團、黃維兵團和杜律明兵團一樣。在國內,不論打多長時間和付出多少犧牲,靠着老百姓的小車維持物資供應,靠俘虜補充自己傷亡,最後總可以消滅敵人,但如果是在朝鮮,面對有火力和空中優勢的美軍,粟裕的“運動陣地戰”在不能迅速消滅敵人的情況下,就很可能被敵人逃脫,甚至反被敵人打敗。但是,任何軍隊包括美軍只要遭到象廖兵團那樣的迅速分割和猛烈打擊都一樣會徹底完蛋。因此,從指揮藝術和特點來說,只有林彪到朝鮮,我軍才有可能徹底打敗美軍,其他將領到朝鮮在軍事上最多只能打成現在的平局。當與強大的敵人交鋒時,就可以看出,林彪在戰役指揮上的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將領,是一個質的飛躍。在朝鮮戰爭1-3次戰役,美軍一旦被抓住包圍後,林彪也會象打廖兵團一樣立即進行分割圍殲,打亂敵人的建制和指揮,不會給美軍組織防禦的時間和機會,林彪可利用近戰、夜戰和短兵相接的肉搏使敵人的空中優勢和火力優勢無從發揮,就象他在遼瀋戰役中打廖兵團,在平行關和廣陽打日軍一樣,敵人的優勢火力很難發揮出威力,再多的飛機也無法支援地面作戰。在敵人被打敗後,林彪也會象打遼瀋戰役中打錦州,打廖兵團,打瀋陽,打營口一樣,一氣呵成連續作戰,一口氣把美國人趕下大海。

大概是林彪在遼瀋戰役中打廖兵團、長征途中打吳奇偉都打的太漂亮了,一些人居然由此得出了林彪只會打“亂戰”的結論,這不荒唐嗎?林彪擅長打運動戰,其實共產黨的將領都擅長打運動戰,只是林彪打的更絕、更有激情!他指揮部隊的運動速度、運動距離和變化都堪稱一流,打的既穩准很又迅雷不及掩耳。他無論是打伏擊、打追擊還是組織撤退,無論是突擊敵人中樞要害、還是長途奔襲迂迴包抄都有很多出色的戰例,堪稱力量速度變化與準確細膩的完美結合!一件件都是令人蕩氣回暢,充滿陽剛之美的運動戰藝術精品!但林彪不僅會打運動戰,他也是共產黨將領中征戰最全面的戰將。“湘江阻擊戰”,“四平保衛戰”、“塔山阻擊戰”、“黑山阻擊戰”都是共產黨軍隊打的最著名、最慘烈、規模最大、最成功的阻擊戰。林彪紅軍時期“攻漳州、克樂安、戰宜黃”、解放戰爭時期“血戰錦州”、“激戰天津”也都是各個時期共產黨軍隊打的最成功、最漂亮乾脆的城市攻堅戰。林彪擅長打“運動戰”、打“伏擊戰”不假,但打“阻擊戰”、“攻堅戰”同樣打的漂亮,同樣打的驚天泣鬼乾脆瀟灑。 林彪在軍事上的成就不僅表現在他指揮打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勝仗,還表現在他把自己所帶過的部隊都培養成了戰鬥力最強大的部隊!剛進東北時,當時的主力3縱一個縱隊都擋不住敵人一個團的進攻,經過林彪在戰略戰術方面的精心調教,四野各部隊都逐漸成為戰鬥力最強大的部隊,其他將帥誰有這種本事?不要說林彪的戰功、他的戰略戰術思想、他的指揮藝術無人可比,就是他領兵訓練部隊的本領其他將帥也是望塵莫及! 林彪不僅在軍事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從增加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後兩條,到紅四軍“七大”和“古田會議”對毛澤東建軍思想的支持,到60年代“我軍政治工作的決議”(至今仍是指導我軍政治工作的綱領性文獻),他對我軍的政治工作的貢獻也超過了其他任何元帥!林彪是罕見的非常全面的軍事家,古今中外能與他相提並論的也不多!他是中華民族的軍事家!軍事家就象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一樣,是一個民族的無形資產,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沒有理由不珍惜!

附:

林羅劉的四野主力簡介:

第三十八軍 李天佑上將指揮 最早的前身為紅一方面軍第三軍團主力和徐海東的紅25軍一個團 抗 日戰爭中為八路軍山東軍區第一師,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曾四戰四平(兩勝兩敗)入關後擔任天津戰役主攻在朝鮮戰爭中初戰因顧慮敵機,行動猶豫,但在第二次戰役中該軍113師敵後穿插,斷敵退路,為扭轉朝鮮整個戰局做出巨大貢獻。奠定“萬歲軍”地位。在第四次戰役中,該軍112師背靠即將開凍的漢江頑強阻擊占絕對優勢的聯合國軍,勝利完成任務。在陣地戰時期,該軍在與韓國軍隊爭奪白馬山戰鬥中因輕敵失利。韓國第9師從此被稱做“白馬師”(為後來韓國經濟起飛做出巨大貢獻的朴正熙總統當時任該師參謀長) 該軍的偵察部隊在東北剿匪作戰中湧現出著名戰鬥英雄楊子榮 電影《林海雪原》就是這個部隊的戰鬥歷史。

第三十九軍 劉震上將指揮 最早為徐海東的紅25軍和劉志丹的陝北紅26軍,抗日戰爭中先後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新四軍三師,由黃克誠大將 洪學智上將 劉震上將指揮。該軍116師是東北我軍戰鬥力最強的頭等師,師長是“中國的巴頓”鍾偉將軍。該軍在朝鮮戰爭中首先在雲山戰鬥中擊敗華盛頓開國部隊美騎一師,影響巨大。日本自衛隊防衛大學將此戰例收入教科書並高度評價。

第四十軍 韓先楚上將指揮 該軍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鍛煉出來的精銳部隊,被蔣介石五大主力新六軍軍長廖耀湘稱為可怕的旋風部隊,就是這個軍。在剛入東北時以九個團攻擊廖耀湘部的一個團部兩個營,傷亡超過敵人一倍卻戰鬥失利。但後來進步很快,從鴨綠江邊一直打到海角天涯。在朝鮮戰爭中首先打響,這一天(10月25日)從此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

第四十一軍 吳克華中將任軍長 韓先楚上將 胡奇才中將任過副軍長 前身是八路軍膠東軍區主力。 在東北戰場新開嶺一仗在韓先楚指揮下全殲號稱“千里駒”的遠征軍25師,創東北戰場全殲美械師的首例。遼瀋戰役中由胡奇才指揮,打了漂亮的塔山阻擊戰,該軍曾參加對越作戰。現任軍委副主席張萬年在這個軍的塔山英雄團從戰士當到團長。

第四十二軍 吳瑞林中將任軍長。該軍在朝鮮戰場上有出色表現,在對越作戰中主攻涼山。現任總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在這個軍從宣傳員當到軍政委。

第四十三軍 洪學智上將指揮 該軍127師是南昌起義上井崗山的老28團,林彪曾任團長。該軍在遼瀋戰役中,當機立斷,不顧巨大困難,切斷了廖耀湘援錦兵團的退路,當時任軍長的黃永勝上將在最前沿陣地向部下宣布“我的指揮位置就在這裡,老子今天就死在這裡”。 張萬年曾任127師師長11年並指揮該師參加對越作戰,而且他也是這個軍最後一任軍長。

第四十四軍 鄧華上將指揮 該軍是晉察冀部隊和新四軍三師的三個特務團編成。先後參加了四平街 錦州 天津等戰役,軍部後該為南海艦隊。該軍130師編入第54軍入朝作戰,回國後又先後在甘肅 青海 西藏平叛,並在對印自衛作戰中取得“瓦弄大捷”。

第四十五軍 黃永勝上將指揮 該軍最早是紅一方面軍第九軍團。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為冀熱遼戰區我軍頭號主力 以弱勝強 取得遼西三戰三捷,在錦州戰役中,由段蘇權少將接任軍長,因種種原因沒有打好,入關後黃永勝上將調回該軍任軍長。該軍在天津戰役中十分出色,南下以後在衡寶戰役中 135師(師長丁盛)大膽插入敵後拖住敵軍主力,為全殲桂系四個主力師起了關鍵作用。被劉伯承元帥稱為“腰斬七軍”(李宗仁慈白崇喜起家部隊) 。抗美援朝中改稱54軍(丁盛少將任軍長) 參加了金城戰役,回國後在大西北和西藏剿匪,在對印作戰中使印軍號稱參加過二戰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的榮譽部隊威風掃地。

第四十七軍 梁興初中將任第一任軍長 該軍139師前身是長征中的紅六軍團(蕭克上將 王震上將指揮),抗日戰爭中變為八路軍359旅。在南泥灣開展大生產,抗戰勝利後其南下二梯隊進入東北 曾解放哈爾濱,並在合江剿匪,但在正規戰場一度表現不佳。該軍編成後立即參加遼瀋戰役,取得著名的大黑山阻擊戰的勝利,南進後進行了著名的湘西剿匪。電視連續劇“烏龍山剿匪記”和故事片“湘西剿匪記”就是反映該軍這段戰鬥經歷。

第四十八軍 賀晉年少將任軍長 該軍143師在解放河北省隆化縣的戰鬥中湧現出戰鬥英雄董存瑞 第144師430團前身是紅軍長征時強渡天險大渡河的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團長楊得志上將) 抗日戰爭中編為晉察冀軍區一分區第一團,在粉碎日寇掃蕩中,湧現出了“狼牙山五壯士” 。1997年7月1日 編為步兵旅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進駐回歸後的香港。該軍軍部後改為第55軍軍部,由陳明仁上將任軍長,參加了對越作戰,在白萬大裁軍中軍部被取消。

第五十軍 曾澤生中將任軍長 該軍最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編練新式陸軍後的雲南軍閥滇軍部隊, 北伐戰爭中編為北伐軍第三軍。朱德元帥當時任該軍教導團團長。抗日戰爭勝利後編為第60軍代表中國政府赴越南接收日軍投降,後海運東北參加內戰, 其184師於海城地區率先起義,開東北國民黨軍起義先河。 遼瀋戰役中該軍在長春起義,電影《兵臨城下》就是這段歷史的反映。起義後部隊改編為第50軍。在朝鮮戰爭中,該軍在第三次戰役中在漢城以南消滅英國軍隊一個坦克營,在第四次戰役中,與第38軍一道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南漢江阻擊戰,以重大代價完成了任務。彭德懷元帥曾高度讚揚和嘉獎該軍, 並表示將優先給該軍換裝。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該軍149師出馬百萬大裁軍後雖然該軍建制撤銷,但149師仍作為主力保留。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美國政局 -- 一場大地震在萌動
2002: 基辛格曾提一中解決台灣問題